资源描述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五)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 — 4题。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苏轼
①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② 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钦?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③ 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1. 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其中“吾”表达的情感是 (3分)
2. 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 (2分)
3. 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
B. 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佞小人。
C. 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
D. 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
4. 第①、③段画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 (4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净因院画记 苏轼
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⑵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②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⑶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③,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厌:满足。③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
5、 苏轼,字,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6、 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
7、 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8、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⑵段中的画线句。
9、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五)答案
1、(3分)黄人独私以为宠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而自豪,并表达了对元之的亲切之情
2、(2分)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
3、(3 分)A
4、(4分)前一个"思"是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后一个"思"是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均推崇淳朴、高尚的德行,且互为影响。
5、子瞻《前赤壁赋》(《石钟山记》《水调歌头》)
6、( 一般的)画工(画师、画匠)
7、C
8、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是多角度描绘文与可画作生动逼真、姿态万千的特点;再用散句表明苏轼对其画作境界“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高度赞美(1分)。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9、赞扬文与可绘画不但能得到竹石枯木的形似,更重要的是能够画出其精神,做到神似;借此来表明自己的绘画理论:绘画者用艺术表现事物之形时必得寓其理于中,既将客观事物精确再现,又将画家的主观意趣得到了完满的表达,使人们的欣赏要求得到满足。
【译文】
黄州的山水清美幽远,民风淳厚善良。那里的百姓心无所求,不相互争斗,那里的读书人闲静而有才华,为人质朴但不浅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爱戴贤德之人,说:“我们黄州虽然地处偏远,辖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韩魏公曾经居住在这里。”黄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夸耀。王元之从黄州改任蕲州知县,死在蕲州,然而世人称呼王元之,必定称呼他为王黄州,而黄州人也说“我们元之”。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还是思念黄州,没有忘怀,到了赋诗来抒发自己怀念黄州的心、情的地步。
贤人君子,是上天用来送给那里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黄州人却把他据为私有,宠爱他,难道是他们尊重有德行的人、乐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吗?还是两位大人与黄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黄州郡守的时候,对黄州百姓有恩,百姓怀念他不忘记他是应该的。韩魏公早年因为家境艰难,住在他兄长家里,百姓从哪里知道他的为人?《诗经》中说:“有才华的君子,像金,像锡,像圭,像璧。”金锡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泽照亮了,韩魏公又何必要担任什么职务?
奉议郎孙贲(字公素),黄州人,是韩魏公的门客。韩魏公十分了解他,认为他有教授、书记的才华。而我苏轼也是韩魏公的门生,谪居黄州五年,开垦了东坡,修建了雪堂,也将年老,那么也是黄州人了。于是孙贲和我一起临摹了韩魏公的诗刻在石上,用来寄托黄州人对韩魏公的无穷的思念。而我们二人或许可以借此表示不忘韩魏公的恩情了。
【译文】
我尝试着讨论绘画原理,认为人类、家禽、宫殿、居室、器物、使用的东西,都有它固定的形态。至于山川、岩石、竹子、柴木,流水、海波、烟雾、云朵,虽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有其存在的规律。如果形态有所差异,那么所有人都可以知道。但如果事物的(绘画的)的规律有所不当,即便是明白画的人也有可能不知道。所以所有可以欺骗世人而取得名声的人,一定是依靠其画的没有固定的形态的事物。所以,若是固定的形态的画得有所缺漏,也就是只在于它表面所遗漏的,并不能让使他整张画有病态的显露。如果事物的规律处理的不当,那整幅画便也废弃了。正因为画出来的画形态的不固定,所以它的绘画规律不能不严谨对待。世上的画工,有的使画的形态千变万化,但这画的本质规律,除了高人有才干的人以外,其他的人都无法分辨。
与可所画的青竹、岩石、荒败的树木,真可以说是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有的这么的生动,有的却这么的充满死意,有的这么的弯曲、紧缩,有的这么的畅达、通畅。枝根、细茎、枝节、叶片,其中的纹路、凸起,千变万化,从来不遵循规律,却都在他应该在的位置上。像是上天所制造的,又可以满足人的意愿。大概是明智达理之士所喜爱的吧!
我曾经画两从竹子送给净因寺的主持居室里。在这之后他便因出任陵阳太守而要向西离去,我便和他一起向佛号为臻师的长老道别,又画了两个竹子的尖梢和一个枯败的树木在他的东斋房。长老正在布置说佛法的屋子的墙壁,就请了文与可来,与可既然已经答应了,所以我就一起为他记下了。必须要是明知绘画规律而且深刻观察的人,才知道我说的话不是妄言。
高三语文复习(十一)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
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於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舆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叔父有子既冠,谧年四十,丧所生后母,遂还本宗。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何尔鲁钝之甚也(2)就乡人席坦受书
・・
(3) 犹手不辍卷(4)或有箴其过笃
・ ・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2)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B.句读之不知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虽董之以严刑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牲之养”指的是每天要用牛、羊、鸡来奉养父母。
B. “孟母三徙”说的是孟母为教育孟轲三次迁居的故事。
C. “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孔子撰写的《论语•里仁》
D. “冠”为成年,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标志已经成人。
5、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后来成为一代名医,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有哪些启示?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以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选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6、“《礼》、《乐》、《诗》、《书》、《周易》、《春秋》”古代叫做。
7、“利其器”在文中的含义是
8、比较“而况与凡人乎?”与“其不有济乎?”两句的表达效果
9、下列说法符合不文意的一项是()
A. 有学问能够增强才智,有才智能够培养德义。
B. 人不是生下来就是万事即知、万事即能的。
C. 学习应该以圣人的言行德义为前进的榜样。
D. 学习要有良朋的帮助,还要有名师的教诲。
10、王符的《赞学》与韩愈的《师说》都举了 “孔子师老聃”的事例,这两篇文章用此所阐述的观点相同吗?请简述之。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一)
一、1、厉害、严重、过分 到、去 放下 劝告
2、( 1)难道是我居住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有所缺漏吗?
(2)生活贫困,自己耕种,带着经书去干农活。
3、D 4、B 5、勇于改正错误(接受教诲),勤奋刻苦,有高尚志向。
二、6、六艺(六经)
7、学习(读书)8、前者强调凡人更要学习,后者强调君子学习会有成效,都用了反问修辞手法以加强语气 9、C
10、王符《赞学》举“孔子师老聃”是为了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可以使人:智乃博,德乃硕“;韩愈的《师说》举“孔子师老聃”的例子是为了阐述如何向老师学习,从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任氏说:“《孝经》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还是手里放不下书。
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研究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叔父有儿子成年了,皇甫谧四十岁的时候,养育他的后母(即其叔母)去世了,他于是回到了本家。【译文】天地之间人是最珍贵了,而圣人所崇尚的就是义了,而道德和义都是赖以智慧才能成就的,(所以)明智的人都追求学问。即使是圣人,但也不能生而知之;即使是好的材质,但也不能生下来就有才能。所以有记载说:黄帝拜风后为师,颛臾拜老彭为师,帝喾拜祝融为师,尧拜务成为师,舜拜纪后为师,禹拜墨如为师,汤拜伊尹为师,周文王、周武王拜姜尚为师,周公拜庶秀为师,孔子拜老子为师。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的话,那人就不能不拜师了。因为这十一个人,都是圣人中的佼佼者,都能学习,他们的智慧是那么的高深,道德是那么的美好,何况一般人?
因此工匠要擅长他的事情,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士人要宣扬义,一定要读书。《易经》说:君子应该多记住前人(圣人)的言行来养育德性。因此人要学习,如同器物雕琢一样。……而况君子具有坚定和聪敏的材质。以良朋辅助,以明师教会,以《礼》《乐》修饰,以《诗》《书》引导,以《周易》帮助,以《春秋》明白,难道会没有成功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