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玉溪一中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
语文学科试卷(答案)
1
.(3分)B 【解析】“使未成年人最大化地发挥潜力”错误。根据材料一“互联网与数字工具只是
有助于未成年人最大化地发挥潜能”可知,原文只是“有助于”。
.(3分)A 【解析】“材料一成文应在其发布之后”错误。根据原文“致使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
的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伤害的机制措施”可知,材料一成文应在其发布之前。
.(3分)C 【解析】 根据材料二,互联网下的 AI技术不一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反而有诸多潜
2
3
在伤害。根据材料,数字赋能可以给未成年人掌握传统线下社会的生活技能等带来可能,即拥有更多
发展机会。故①处填“数字赋能”。故排除 AB。根据材料一“网络伤害则侧重强调未成年人面临的安
全、隐私与身心健康等巨大挑战”可知,网络伤害侧重安全、隐私、健康风险。故③处填“网络伤
害”。故排除 D。根据材料一“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
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可知,是否使用互联网会造成数字鸿沟。故④处填“数字鸿
沟”。
4
.(4分)①产生风险的主体不同:材料一侧重于阐释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风险;材料二侧重于 AI技
术带来的风险;
②
(
论述角度不同:材料一重在阐述风险的产生原因,材料二重在梳理风险的具体表现。 ( 每点 2分)
①材料一侧重于阐释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②材料二侧重于 AI技术带来的
风险,梳理了风险的具体表现。此种形式也给分)
.(6分)①本文针对 AI技术正在给未成年人带来风险这一普遍现象展开分析,体现了现实针对性。②
5
本文多处使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说理,体现了理据充分性。③本文未对这一现象提出具体的
解决方法,不具有措施可行性的特点。(每点 2分)
【
解析】①材料围绕 AI技术给未成年人带来的风险这一现实问题展开分析。如今,AI技术在教育等
领域广泛应用,其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日益凸显。材料中指出智能教育产品与服务是 AI技术赋能教育
的根本落脚点,AI技术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威胁,这一问题在
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现实针对性。
②
引用论证:如引用尤瓦尔·赫利拉所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
果”,说明 AI系统具有自主性和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会给未成年人带来风险,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
举例论证:印度特伦甘纳邦在统考中采用智能分数录入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多位考生自杀,说明 AI
产品可能存在漏洞,威胁未成年人的健康或生命安全。
这些论证方式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观点更具说服力,体现了理据充分性。
③
材料主要分析了 AI技术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身心健康与安全、资产安全、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社
会安全风险等问题,但未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缺乏具体的应对措施使得文章在指导社
会治理方面缺乏可操作性,不具有措施可行性的特点。
.(3分) C 【解析】“必须”的表述太绝对了。“BBC 的《循着香味去旅游》,主持人去探寻各
种香料,然后烧菜,也很有意思”就否定了“必须”一说。
.(3分)D 【解析】第一,记者与俞虹的这次访谈有使用口语的地方,如“咱们这一次的见面
真的是邀约了半年之久”; 第二,使用口语不一定就会影响专业性的表达。
.(4分)①现象真实: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从具体的事件、人物甚至小人物来切入。②内在真实:
6
7
8
真正的好的真实是要由主体来担当的,它有极强的主观性表达。艺术真实一定是现实生活真实的一
个提炼。③哲理真实:有价值意义蕴含在里面,要给人启迪,得有思想。(答正确一点得 2分,正确
两点得 3分,三点正确得 4分)
9
.(6分)①纪录片语言呈现出磅礴大气的风格,给人美的感受。②内容丰富:展示出五岳之首的自
然、历史、文化价值。③意义深远:向世人展现了泰山文化、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及
其世界影响。④符合我国战略发展需要:厚植文化自信,浸润走出苦难后的人心。(任意三点 6分)
1
1
1
0.(3分)CFH (涂对一处得 1分, 共 3分)
1.(3分) B 【解析】“曾不之恤”的“曾”意思是“竟然”。
2.(3分) A 【解析】“晁错上奏的所有事宜,公卿列侯没人敢非难”错,以偏概全。文中仅是说
晁错上奏削藩事,皇帝让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人敢有非难。
1
3.(8分) (1)梁王刘武,是景帝的同胞兄弟,景帝却故意骄纵他,差一点导致其死亡。(判断句,1
分; 母弟,同胞兄弟,亲弟弟,1分; 骄而从之,故意骄纵他,使其骄傲放纵,1分;几, 差一点,
几乎, 1分。)
(2)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了。(居
守,留守京城,1分; 自将,御驾亲征,亲自率兵,1分; 以情而言,按情理来说,1分; 难之,
对这件事感到困难,勉为其难,1分。)
1
4.(3分)①削藩集权,不顾及个人安危。(1分) ②效忠君王,未看透君王秉性。(1分)③面对危机,
不敢挺身而出。(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晁错,是颍川人。景帝登基,任命晁错担任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单独同皇上谈论政事,皇上
总会听取,他受宠爱超过了九卿。晁错升迁做了御史大夫,奏报诸侯所犯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
收回他们的近旁诸郡。奏书上报,皇上便诏令公卿、列侯及皇族宗室集中商议,没人敢有非难。晁
错修改律令三十章,诸侯众口喧哗,忌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闻此事,服毒药而死,并说:“我不
忍心眼见大祸殃及于我。”他死后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就反叛了,以诛杀晁错为名。等到窦婴、
袁盎进言劝说,皇上便诏令晁错身穿朝服在东市被处斩。
晁错已被处死,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做抗击吴楚叛军的统帅。他回朝,上书奏明军中之
事,觐见皇上。皇上问道:“听到晁错死后,吴楚罢兵没有? ”邓公答道:“吴王计划谋反有几十
年了,因被削夺封地而怒气发作,以诛杀晁错为名,而他的意图并非在晁错身上。况且我还担心天
下的士人会闭口,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 ”邓公说:“晁错是忧虑诸侯强大而不
能控制他们,因此请求削夺他们的封地来尊崇朝廷,这本是功及万世的事情。而计划才开始实行,
就蒙受杀戮之灾,对内便杜绝了忠臣的谏言,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
取的。”这时,景帝沉默了许久。
材料二:
汉代的贤君,都说是文帝、景帝。文帝宽厚仁慈为人大度,有高帝的风范。景帝猜忌刻薄薄恩
寡义,没有人君的度量,他实际上不能和文帝相比。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的世子来到京
城,和他下棋发生争执,景帝发怒用棋盘击杀了他。吴王刘濞叛乱,情势也是被这件事激怒。晁错
和景帝谋议削藩诸侯,景帝力排众议用了晁错的建议,等到事发后七国反叛,又听从袁盎的建议,
在东市斩杀了晁错,竟然一点也不顾念他。梁王刘武,是景帝的同胞兄弟,景帝却故意骄纵他,差
一点导致其死亡。临江王刘荣是太子,因为母亲失宠,也被景帝派酷吏杀死。无论从君臣、父子、
兄弟三种关系来说,景帝都是违背天理有损道德,竟然到这种地步。推究汉景帝能够保全自身和国
家,与文帝一起被称为贤君的原因,只是没有改变他的恭敬俭约的缘故罢了。
材料三: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遭到削弱,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 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
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而首当其冲,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居然做保全自己性命的谋
划,想要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人,是谁呢? 在这个时
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 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
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了。
1
1
5.(3分)D 【解析】“尾联用语直率而又真诚恳切”错误。尾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
6.(6分)①使用多个地名,展示了友人的行程,表现了其路途之遥远与艰辛;②表现了诗人对友
人的挂念与期盼;③多个地名引发读者对当地景色的联想,扩展了诗歌的意境;④多个地名散落句
中,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动态美),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
参考翻译】铙歌鼓吹喧响于京口,乘风破浪扬帆向洞庭。经过赭圻城和赤岸山,击水向沅湘驾着
轻舲。夕阳西沉后江湖浪白,潮水涌来时天地映青。明珠又回到合浦海域,定是追随着使臣之星。
【
“
解析】“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颔联承上联写路途所见。“赭圻”为地名(今安徽繁昌县西),
赤岸”亦为地名,可能在桂州境内。展示了友人的行程,表现了其路途之遥远与艰辛。
而正是因为友人路途如此遥远,行程如此艰辛,送别友人的诗人又怎能不牵挂?所以,这里表现了
诗人对友人的挂念与期盼
多个地名引发读者对当地景色的联想,扩展了诗歌的意境。首句写京口(即今日镇江)送别场
景,“铙吹喧京口”,钟鼓齐鸣,运用通感,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形象,一个“喧”字表现了送别场
面之热烈壮观。“风波下洞庭”,这一句点明邢济取水路前往桂州,一个“下”字勾划出了由江入
湖、扬帆直济之气势。
同时,“风波下洞庭”一句,表现出了诗人目送孤帆碧天、望尽风烟洞庭的深情,感情含蓄而沉
着。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动态美),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1
7.(6分)(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
2)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
家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
匆花谢花飞花满天(也可写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注意:“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没有明
确表达伤感之情,不合要求)
1
8.(3分) B 【解析】由上文阐述“而礼乐,只是外在的形式”和下文内在的“仁”,可见句子中
需要同时包含这“仁”“礼”“乐”,且要以“仁”为重点。因此选择 B。A强调学习的状态,博学、
笃志、切问、近思。B.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义,又怎么对待礼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怎么对
待乐呢? C.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很重大吗? D.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
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1
9.(4分)① 运用了拟物(比拟) 的修辞手法。②该句使用“枯竭”一词,将君子之风当成欣欣向
荣的植物或者源源不断的水流来写,化抽象为具体,更形象生动,也更强烈地表达出对君子之风长
久影响中华文化的赞美和欣赏。
2
0.(4分)①忽略了体验的深度
②并没有标准(或固定) 答案(每空 2分,一共 4分)
【
解析】由第一空前面的“而”字和后面对应句“在意去往更多的目的地,而不在乎与当地人的连结”
可见这里是一个转折关系,应填入与前面“追求见识的广度”对立的内容。所以填入与“追求”对应
的“忽略”“忽视”等字眼,填入“广度”对应的“深度”。第二空由前面的提出问题可推测,这里需
要填入前面问题的回答。又由后面内容“一千个旅人有一千种旅行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可
见,这里应该填入“没有标准(或固定) 答案”。
2
1.(4分)但无论哪种方式,有意义的旅行,都能将人从日复一日的流程性生活中解救出来。(改对
一处 2分,一共 4分)
解析】第一处语病:“无论”与后面“也”关联词不搭配,把“也”改为“都”。第二处语病:“摆
脱”是主动脱离不利情况,而文段意思是人们被动脱离。所以改为“解救”。
2.(5分)不矛盾。①或许是也许,表示不一定、不肯定; 本该是原本应当的意思。②“本该”表
【
2
示对新定义旅游的肯定,强调的是自己的态度。③“或许”是更严谨的表达,不排除还有更好的旅
游方式。
(观点 1分,分别阐述字面意思 2分,不矛盾理由表述 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
3.(60分)参考立意:广博与精深的辩证分析,广博内部或精深内部的优劣分析,象喻写作中从
阅读延伸到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