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秋词三首〔自备教案〕
学科:语 文 班级:七〔3〕 日期:10月20日
教者:刘丁 课时:2 类型:新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和《我的思念是圆的》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1、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作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放录音,整体感知
A、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
B、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自由朗诵,心得全诗
3、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同学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整首诗所描述的情景。
2〕教师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同学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A:哪些地方特别出色?
B: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C:你有没有不同的见解?请你说一说。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赏析《我的思念是圆的》
1、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艾青,现代诗人,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苦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他想到了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诗人写了这首诗。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自由朗诵,驱遣想象。
〔1〕读过这首诗,你的头脑中捕捉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看着圆圆的明月,你会想起什么?
〔3〕为什么不能把月饼咽下?
4、品味朗诵,体会诗情。
1〕依据分析,学习朗诵这首诗。
2〕指导朗诵,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和重音。
3〕有感情的朗诵,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 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同学对自己有所心得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同学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同学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同学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同学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同学的否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心得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假设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同学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 玉宇
朱阁 绮户
无眠 婵娟
2、范读。
3、同学齐读。
三、朗诵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诵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诵,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诵〞一遍。
2、同学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依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开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 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 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 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心得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将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假设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强化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期〞。
〔2〕第二次播放,让同学轻声跟唱。
七、归纳小结
八、作业布置
〔一〕 背诵这首词
〔二〕 小作文:依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三〕同步导学
板书
《水调歌头》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