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 年高考生物解密之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1 .某种茶花有红花、粉花和白花等多个品种,花蜜中含有微量的茶多酚。蜜蜂摄入茶多酚后,对报警信 息素产生反应的阈值浓度会降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茶花花色决定蜜蜂进化的方向
B .蜜蜂释放的报警信息素属于物理信息
C .该种茶花花色的多样性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D .蜜蜂摄入茶多酚可提高传递危险信息的效率
2 .在“美丽中国 ”建设过程中,多地将荒草地等闲置区域改建为湿地公园,为鸟类等多种野生动物提供 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湿地公园中,所有的鸟形成了一个种群
B .一种鸟可能处于食物网中不同的营养级
C .鸟类等野生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D .“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美景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 .湖北省某村庄开展了“鱼+稻+蛙 ”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鱼和蛙以稻田 中的害虫、田间杂草等为食,产生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 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蛙在该生态系统中至少占有 2 个营养级
B .该立体种养模式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率
C .合理控制鱼和蛙的投放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 .该立体种养模式中对害虫、杂草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
4 .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水稻可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 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工作人员也常使用灯光诱捕稻田中的害虫。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
A .该种养模式提高了不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 .采用灯光诱捕害虫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
C .公蟹以捕获的幼蟹为食时二者为捕食关系
D .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5 .铅等重金属污染鱼塘会因为逐渐富集到养殖的鱼类体内,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下列关于生物富集 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水草可以通过根系和叶片富集非生物环境中的铅
1
B .池塘中的铅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分解者回归无机环境
C .肉食性鱼类体内的铅浓度往往高于植食性鱼类
D .铅能沿食物链富集的原因是铅可用于合成各种生物大分子,不易被排出
6.2023 年 6 月,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的海尾国家湿地公园首次记录到 6 只紫水鸡幼鸟同框觅食的场景。 紫水鸡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多栖息于亚热带湖泊周围的沼泽地和芦苇丛中,以昆虫、 软体动物、水草等为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紫水鸡等消费者能加快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的物质循环
C .紫水鸡的同化量包括其粪便和残骸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湿地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措施应该是禁止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7 .垃圾分类有利于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如图为分类后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流程设计。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
A .为保证堆肥体中微生物的活性,不宜对堆肥体进行翻动
B .X 中需要添加合适的菌种,才能产生沼气
C .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体通气,还可作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
D .压榨出的油水混合物可再加工,生产出多种产品,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
8 .DDT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不易分解,易溶于脂肪并积累在动物脂肪中。如表所示为某一 水域 DDT 在不同水生动物体内的生物富集系数(BCF),BCF 表示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与环境中同 种物质浓度的比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水生动物
贻贝
海螺
浮游动物
鱼类
牡蛎
BCF
1.71
0.54
2.84
26.95
1.52
A .该水域中的鱼类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较高
B .DDT 参与的物质循环与碳循环的过程相同
C .BCF 的大小与 DDT 在生物体内分解的难易程度相关
D .减少有机氯类杀虫剂的使用可以降低生物富集系数
9 .腐烂的水果周围经常能看到许多果蝇,其求偶过程如下:雄果蝇看到雌果蝇并闻到其释放的性外激素 后,会靠近雌果蝇并用前足轻敲其腹部,还会展翅并振动以产生特定的“求偶曲 ”,有接受意愿的雌果 蝇就会允许雄果蝇进行交配。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2
A .该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果蝇种群的繁衍
B .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果蝇属于机械防治
C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只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
D .该过程涉及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10 .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高效的碳汇(“碳汇 ”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 CO2 、减少大气 CO2浓度的活动、过程 或机制),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 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B .碳循环过程中属于“碳汇 ”的主要过程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C .由题意可知,实现“碳中和 ”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减少“碳汇 ”
D .湿地具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11 .“碳中和 ”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 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下 列关于“碳中和 ”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达到“碳中和 ”需要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B .森林植物被大量破坏后,碳的固定量会降低
C .太阳能电池板的应用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
D .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下降
12 .化感作用是指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形成有利或不利的作用,如某种 黄瓜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能够抑制绝大多数杂草的生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在需要除草的地块适当种植该种黄瓜属于化学防治
B .水稻产生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不属于化感作用
C .化感作用可能会影响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及群落演替
D .对植物产生调节作用的信息源不仅来自植物自身
13 .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等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综合利 用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知识构建生态护坡,可有效减轻洪灾对生产的影响。如图 为某河流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3
A .季节性洪泛区能明显体现出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B . 日照增长后鲤鱼纷纷产卵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C .区别淹没区与季节性洪水区两个区域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D .该河受到轻微污染依然清澈,体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14 .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真核细胞内,染色体组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
B .环境中食物及营养状况会引起生物行为发生变化属于行为信息
C .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源和信宿的角色一般不可以相互转换
D .高等生物除细胞间形成通道外都需要质膜上受体实现信息传递
15.科研人员调查了某人工鱼塘一年的能量流动相关数值,其中部分能量数值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种类
生产者固定
饲料投入
鱼摄入
鱼粪便
鱼呼吸
数值 ( × 105kJ)
100
20
18
3
10
A .流经该人工鱼塘的总能量为 1×107kJ
B .鱼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 3×105kJ
C .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 5×105kJ
D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
16 .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N1~N4 表示能 量数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图甲中 B 、C 、D 、E 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B .图乙中的a 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 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图乙中能量由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D .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7 .为改善某风景河的水质,美化环境,环境综合治理部门利用生态浮床技术在水上种植美人蕉,以吸附 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下列有关美人蕉在生态浮床中应用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4
A .美人蕉通过吸收水体中含氮、磷等的有机污染物,以改善水质
B .美人蕉通过遮光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 以防止水华的发生
C .美人蕉的引入可丰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以提高恢复力稳定性
D .美人蕉既能改善水体,又有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8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能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如 图是该种养模式中碳循环部分模式图,其中河蟹的摄入量和同化量分别为 570t/(km2•a)、460t/(km2• a),该设计充分考虑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杂草、水稻和藻类等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 .碳在过程②③④中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河蟹粪便量为 110t/(km2•a)
C .若表示完整的碳循环模式图,还缺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D .该种养模式只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自生原理,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19 .烟草植株在 4~10 月开花,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信 息素。信息素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蛾幼虫,夜晚又可以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 停留在叶片上产卵。相关叙述或推断合理的是 ( )
A .光信息刺激植物开花,体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 .“深山密林,猿声尖啼 ”所体现的信息类型与信息素相同
C .信息素只能作用于不同种生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 .信息传递可以调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影响种间关系
20 .捕蝇草每片叶子的顶端长有一个形似贝壳的小夹子,夹子里贮存有香甜的蜜汁,吸引飞虫、蚂蚁等前 来吸食。当昆虫在叶片上来回走动摄取蜜汁时会碰到触发毛,“小夹子 ”就能“感知 ”到猎物,从而快 速关闭将其夹住。当触发毛在短时间内被连续触碰 5 次以上时,捕蝇草的叶片腺体便会开始分泌消化液。 下列关于捕蝇草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捕蝇草与捕食的飞虫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
B .信息在捕蝇草和飞虫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C .捕蝇草在食物链中所占据的营养级可能不止一个
5
D .捕蝇草捕食过程中能量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二.解答题(共 5 小题)
21 .蝗灾会对农牧业、经济和环境造成重大威胁。蝗灾发生的生物学基础是蝗虫由散居型向群居型转变, 群聚信息素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群聚信息素由个体释放,是一种可招募同种个体聚集到特定区域 的物质,吸引的个体无性别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明导致蝗虫聚集的群聚信息素的化学本质,科学家分别对散居型和群居型蝗虫释放的关键化 合物的相对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分析,PAN(苯乙腈)和 4VA(4 - 乙烯基苯甲醚) 可能是群聚信息素的依据是 。
化合物
苯甲醛
苯乙腈
愈创木酚
4 - 乙烯基 苯甲醚
苯乙醛
群居型
34.4
33. 1
6.5
1.8
2.8
散居型
41.8
ND
18.8
ND
0.3
注:ND 表示未检测到该物质的释放。
(2)研究人员围绕 PAN 设计了以下两个行为实验。
①蝗虫行为实验:将同一空地划分为两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释放 PAN 气体,另一个区域作空气对照, 发现蝗虫的活动轨迹主要在空气对照组区域,由此推断 PAN (填“是 ”或“不是 ”)一种群 聚信息素。
②鸟类行为实验:取同种散居型蝗虫涂抹 PAN 后,发现其被鸟类捕食的比率显著降低,据此推测群居 型蝗 虫释放 PAN 的作用是 。 由此说 明信 息传递在生态 系统 中的作用 是 。
(3)群聚信息素和性外激素都有招募同种个体聚集的作用。若要进一步确认 4VA 不是性外激素(由个 体释放,吸引异性个体的物质),还需观测的指标是 。利用 4VA 防治蝗灾属于 防治。
22 .某养殖基地以牛和兔子进行下列实验,下表为相关实验数据。请回答问题:
10 头牛
3000 只兔子
总体重/kg
6000
6000
日均消耗食物/kg
75
300
日均体重增加/kg
18
72
(1)实验过程中用了 3000 只兔子和 10 头牛遵循了 原则。
(2)为什么 10 头牛消耗了 75kg 的食物,体重却才增加了 18kg? 。
6
(3)繁殖季节,雌性兔子会产生一种气味吸引异性完成交配,这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此处 表明这种功能的作用是 。
(4)上述食物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比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填“高 ” 或“低 ”),为什么? 。
23 .桑基鱼塘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农民用桑叶养蚕、蚕沙(粪便)养鱼、塘泥 肥桑,桑茂蚕肥,三者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如图为广东某地桑基鱼塘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回答 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主要原因是 。
(3)B 代表了 的能量。生态农业比单一农业经济效益高,从能量流动的角度 来看,是因为 。
(4)该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 ”,这主要应用的生态工程基 本原理是 。
24 .双江湖是在义乌江与南江交汇口正在建设的一个大型人工湖。待全部建成后可成为一座兼顾防洪、休 闲旅游、灌溉发电和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国家级水利枢纽工程。请分析并回答:
(1)湖畔湿地里的螃蟹到繁殖季节,雄性螃蟹会挥动双臂,来吸引雌性螃蟹,这个过程称为“展示 ”。 “展示 ”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中的 ,此信息有利于 。
(2)现有湖区内养殖有青鱼、鳙鱼等家鱼,各类家鱼在水体中分层分布、摄食的食物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混合放养的优点为 。研究人员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湖中的鳙鱼种群密度进 行了调查分析,首捕时用大网眼渔网捕捞 80 条并标记.重捕时用小网眼渔网捕捞 825 条,其中小鱼(不 能被大网眼渔网捕到)725 条,带标记的鱼 5 条,则湖泊中鳙鱼数量约为 条。捕捞鳙鱼 时渔网网眼的大小会对湖中鳙鱼种群的 产生影响。
7
(3)双江湖建设后期,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为了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应首先增加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中 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增加 的复杂程度。研究湖边湿地群落中的 能量流动,需要先调查 绘制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为了使双江湖区的景色更加美观,有人建议清除部分野生植物,增加睡莲、荷花等多种观赏植物 的种植面积。请你依据所学生态学知识对此建议进行评价: 。
25 .明代《沈氏农书》记载:“池蓄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雍桑、鱼,岁终可以易米,蓄羊五六头, 以为树桑之本。”这说明我国传统的“桑基鱼塘 ”模式在明代已基本成型。如图为某地桑基鱼塘中的能 量流动简图,其中甲、乙、丙表示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丙表示 ;桑树同化的能量与蚕同化的能量之间存在差值,差值能量 的去向有 。
(2)桑树和浮游植物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这样的分布使群落中各种群的 重叠较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营养物质等资源。
(3)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考虑,要保证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需要 (答出两点),以提高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桑基鱼塘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的原因是 。
8
2025 年高考生物解密之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1 .某种茶花有红花、粉花和白花等多个品种,花蜜中含有微量的茶多酚。蜜蜂摄入茶多酚后,对报警信 息素产生反应的阈值浓度会降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茶花花色决定蜜蜂进化的方向
B .蜜蜂释放的报警信息素属于物理信息
C .该种茶花花色的多样性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D .蜜蜂摄入茶多酚可提高传递危险信息的效率
【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 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A 、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 错误;
B 、蜜蜂释放的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B 错误;
C 、该种茶花花色的多样性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C 错误;
D 、蜜蜂摄入茶多酚后,对报警信息素产生反应的阈值浓度会降低,可提高传递危险信息的效率,D 正 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 .在“美丽中国 ”建设过程中,多地将荒草地等闲置区域改建为湿地公园,为鸟类等多种野生动物提供 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湿地公园中,所有的鸟形成了一个种群
B .一种鸟可能处于食物网中不同的营养级
C .鸟类等野生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D .“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美景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种群的数量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
9
【答案】B
【分析】1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
2 、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 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 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此外,生物 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解答】解:A 、湿地公园中,所有的鸟不是一个种群,A 错误;
B 、一种鸟可能处于不同的食物链中,从而在食物网中处于不同营养级,B 正确;
C 、能量不能循环,C 错误;
D 、“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要正确掌握种群的概念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结合选 项正确分析。
3 .湖北省某村庄开展了“鱼+稻+蛙 ”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鱼和蛙以稻田 中的害虫、田间杂草等为食,产生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 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蛙在该生态系统中至少占有 2 个营养级
B .该立体种养模式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率
C .合理控制鱼和蛙的投放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 .该立体种养模式中对害虫、杂草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
【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工程.
【答案】B
【分析】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 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 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2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答】解:A 、依据题干信息,蛙可以捕食稻田中的害虫,也可以捕食田间杂草,故至少可以形成杂 草→蛙,稻田→害虫→蛙,在这两条食物链中,蛙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A 正确;
B 、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是单向的,递减的,B 错误;
C 、协调原理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同时还需
10
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合理控制鱼和蛙的投放量就是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 正确;
D 、该立体种养模式中对害虫、杂草的防治,利用生物种间关系,属于生物防治,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工程的原理和信息传递的应用的内容,要求考生 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4 .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水稻可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 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工作人员也常使用灯光诱捕稻田中的害虫。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
A .该种养模式提高了不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 .采用灯光诱捕害虫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
C .公蟹以捕获的幼蟹为食时二者为捕食关系
D .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考点】物质循环;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研究能量流 动实践意义.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B
【分析】人工生态系统能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信息传递包括物 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光属于物理信息。水稻和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直接作用,存在直接关系。 能量在任何生态系统都不能循环利用。
【解答】解:A 、该生态系统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 错 误;
B 、物理信息包括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磁场等,故采用灯光诱捕害虫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 息,B 正确;
C 、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公蟹和幼蟹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 捕食,C 错误;
D 、能量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不可循环利用,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循环、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信息的种类的内容, 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5 .铅等重金属污染鱼塘会因为逐渐富集到养殖的鱼类体内,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下列关于生物富集 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11
A .水草可以通过根系和叶片富集非生物环境中的铅
B .池塘中的铅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分解者回归无机环境
C .肉食性鱼类体内的铅浓度往往高于植食性鱼类
D .铅能沿食物链富集的原因是铅可用于合成各种生物大分子,不易被排出 【考点】生物富集.
【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
【答案】D
【分析】生物富集,是指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 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解答】解:A 、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铅,通过叶片吸收空气中的铅,A 正确;
B 、植物体和动物都可以吸收环境中的铅,即铅可以通过生产者、消费者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分解者分 解遗体残骸等回归到非生物环境中,B 正确;
C 、铅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营养级越高,体内铅的浓度就越高,因此肉食性鱼类体内的铅浓 度往往高于植食性鱼类,C 正确;
D、生物大分子由蛋白质、核酸和多糖,三类大分子中都不含铅,因此铅不能用于合成各种生物大分子, 铅可在生物体内形成多种比较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使其沿食物链富集,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富集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6.2023 年 6 月,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的海尾国家湿地公园首次记录到 6 只紫水鸡幼鸟同框觅食的场景。 紫水鸡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多栖息于亚热带湖泊周围的沼泽地和芦苇丛中,以昆虫、 软体动物、水草等为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紫水鸡等消费者能加快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的物质循环
C .紫水鸡的同化量包括其粪便和残骸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湿地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措施应该是禁止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12
能量的来路: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 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解答】解:A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中所 有的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 错误;
B 、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紫水鸡等消费者能加快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的物质循环,B 正确;
C 、紫水鸡的同化量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紫水鸡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 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C 错误;
D 、在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可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同时对湿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 .垃圾分类有利于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如图为分类后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流程设计。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
A .为保证堆肥体中微生物的活性,不宜对堆肥体进行翻动
B .X 中需要添加合适的菌种,才能产生沼气
C .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体通气,还可作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
D .压榨出的油水混合物可再加工,生产出多种产品,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 【考点】物质循环.
【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 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 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答】解:A 、为保证堆肥体中微生物的活性,可以对堆肥体进行翻动以提供充足氧气和营养,A 错 误;
13
B 、X 中需要添加合适的菌种来分解有机物才能产生沼气,B 正确;
C 、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体通气,木屑也可作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C 正确;
D 、压榨出的油水混合物可再加工,生产出多种产品,有利于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 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难度适中。
8 .DDT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不易分解,易溶于脂肪并积累在动物脂肪中。如表所示为某一 水域 DDT 在不同水生动物体内的生物富集系数(BCF),BCF 表示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与环境中同 种物质浓度的比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水生动物
贻贝
海螺
浮游动物
鱼类
牡蛎
BCF
1.71
0.54
2.84
26.95
1.52
A .该水域中的鱼类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较高
B .DDT 参与的物质循环与碳循环的过程相同
C .BCF 的大小与 DDT 在生物体内分解的难易程度相关
D .减少有机氯类杀虫剂的使用可以降低生物富集系数 【考点】生物富集;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
【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B
【分析】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 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解答】解:A 、DDT 在鱼类的生物富集系数最大,说明该水域中的鱼类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较高,A 正确;
B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 、N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例 如碳循环,当生物体内的葡萄糖被分解成 CO2呼出体外时,它就进入无机环境,而后再被自养生物固 定,就是从无机环境进入了生物群落,而 DDT 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 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DDT 的循环过程和碳、氨的循环过程相不同,B 错误;
C 、生物富集系数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难在生物体内分解,BCF 与物质在生物体内分解难易程度密 切相关,C 正确;
D、DDT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故减少有机氯类杀虫剂的使用可以降低生物富集系数,D 正 确。
14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富集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9 .腐烂的水果周围经常能看到许多果蝇,其求偶过程如下:雄果蝇看到雌果蝇并闻到其释放的性外激素 后,会靠近雌果蝇并用前足轻敲其腹部,还会展翅并振动以产生特定的“求偶曲 ”,有接受意愿的雌果 蝇就会允许雄果蝇进行交配。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A .该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果蝇种群的繁衍
B .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果蝇属于机械防治
C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只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
D .该过程涉及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信息转化法;生态系统.
【答案】B
【分析】1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有:
①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②化学信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如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
③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特殊行为的传递,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
2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作用有:
①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 、该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是求偶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果蝇种群的繁衍,A 正确;
B 、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果蝇属于生物防治,B 错误;
C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只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还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 间,C 正确;
D 、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振动属于物理信息,用前足轻敲其腹部等属于行为信息,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作用及传递过程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 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0 .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高效的碳汇(“碳汇 ”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 CO2 、减少大气 CO2浓度的活动、过程 或机制),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 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15
A .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B .碳循环过程中属于“碳汇 ”的主要过程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C .由题意可知,实现“碳中和 ”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减少“碳汇 ”
D .湿地具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
【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B
【分析】“碳中和 ”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实现“碳中和 ”的两个决定因素是碳减排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碳汇,碳减排的核心是减少化石燃料燃烧、节约能源、发展清洁能源;而在碳 汇的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解答】解:A 、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A 错误;
B 、“碳汇 ”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 CO2 、减少大气 CO2浓度的活动、过程或机制,主要过程是生产者的 光合作用,B 正确;
C 、由题意可知,实现“碳中和 ”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增加“碳汇 ”,C 错误;
D 、滨海湿地具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碳循环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11 .“碳中和 ”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 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下 列关于“碳中和 ”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达到“碳中和 ”需要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B .森林植物被大量破坏后,碳的固定量会降低
C .太阳能电池板的应用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
D .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下降 【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
【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B
【分析】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 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 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
【解答】解:A、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 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A 错 误;
16
B 、森林植物被大量破坏后,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碳的固定量会降低,B 正确;
C 、太阳能电池板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C 错误;
D 、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 题。
12 .化感作用是指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形成有利或不利的作用,如某种 黄瓜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能够抑制绝大多数杂草的生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在需要除草的地块适当种植该种黄瓜属于化学防治
B .水稻产生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不属于化感作用
C .化感作用可能会影响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及群落演替
D .对植物产生调节作用的信息源不仅来自植物自身
【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
【专题】正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