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来确定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目标教学的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基础论。实施目标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最终是由教育目的决定,作为教学内容重要体现者的教学目标;当然受教育目的制约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学内容、目的、任务的载体。因此它们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 2、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提升劳作者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数学教育一要面向全体同学,深入国民教育意识;二要全面落实教育方针,使同学的科学素养、应用素养、文化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三要让同学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 3、整体原理。数学教学工作是由教师
2、同学、教材、教法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挖掘出各个要素潜在的最大积极因素,促进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4、反馈原理。反馈即施控系统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制系统后,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任何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干实现有效的控制,没有反馈信息,就不可能实现对教学的控制。 教学目标的制定 1、确定目标内容。在深入研究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内容及目标范围。主要内容有知识、技能、特别能力、智力、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在每一项中又有许多细目,如特别能力中,包括记忆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际应用能
3、力等。现行的许多教学目标,只制定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是不够的,还要制定情感目标(隐性目标),课时教学即完成显性目标又必须完成全部的隐性目标,它总是借助于或主要借助于具体的课时目标达成的。而某种隐性目标的真正达成,是这些达成训练长期积存的结果,每课时的训练只是这种结果的一次积存。制定科学准确的外显目.标是重点,制定科学准确的内隐目标是难点。 2、制定简洁有用的表述形式。制定科学准确的目标必须利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表述得尽可能准确和规范。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常用的外显动词,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如识记常用外显动词:说出、指出、表达、写出、画出等。领会(转换类)常用外显动词:改述、改写、用式子表示、用语言表达
4、用图形表示等;应用常用外显动词:证实、计算、化简等。 2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 认真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技能点分别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级别的教学要求。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并具体地对每节的知识点分解成坡度小、台阶密的系列,赋予具体的明确行为动词表达出来,在这里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覆盖性、独立性,又要防止超纲或不达纲的现象发生。 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划分教学课时 准确把握全册每章以至每节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彼此间的关系。由于每节教材的份量不一,所必须教学时间的长短不同,因此要把握每节的知识系统,将每节教材划分成合理的教学课时,既要确定好每
5、节的课时数,又要分配好每课时的教学任务。在划分时,有时也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来划分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划分课时教学内容时,要切实做到两点:一要尽量坚持每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能因课时划分把知识体系割裂零碎,打乱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尽可能控制好每课时的教学容量,应结合同学的基础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尽量做到适中和均衡。完成好本环节是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性即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各级水平划分和制定要坚持课时教学目标整体要求,另一方面每课时教学目标要坚持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2)一致性教学目标确实定必须与教学大纲中提到教
6、学目的、教学要求坚持一致;(3)针对性要合计教师和同学的实际,在制定面向大多数同学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合计为适应不同基础的同学的必须要如何调整的问题。 3高中数学的目标教学模式 一是课题引入。教师利用一定方式,设置恰当的情境,设置疑难,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同学激烈的探究欲望,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巧妙地显示课题。 二是认定目标。变盲目学为明确目标围绕目标学,以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认定形式灵活多样,可在课内认定.可在课外认定,可以整体认定,也可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逐步认定。 三是前提测评诊断补偿。这是为学习搭桥铺路,要求我们首先明确诊断方向和补偿目标,然后对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的缺陷给予补救
7、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导学达标、强化训练。首先,精讲点拨、导学达标是新授课的核心。要全力特别新知识,特别是新知识新环节要讲少、讲精、讲透,教师占用课堂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要全过程渗透思想、方法、过程、结构的教学,这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要显示知识发展过程,展示同学的熟悉过程,归纳总结问题的解决过程,注重过程教学。其次,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训练内容系统化、结构化,把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融为一体,实现训练的科学化和高效化。题组制定要忠于教材大纲,忠于教学目标,保持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可按直接模仿,变式应用,综合革新等几个层次制定,训练过程要注意培养同
8、学的成功感、自信心、美感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行为习惯。训练中要进行全过程的反馈和矫正,反馈方式有提问,检查训练效果,观察等,矫正可采纳讲解、变式讲解、各别辅导、互相矫正等方式。 4高中数学如何进行课时目标教学 (一)、识记。识记是指把某种意识到的数学信息,按其原本的形态或初步加工改组之后的形态,储存在大脑之中,以确保在必须要的时候,能再认或再现这些信息。简单地说,就是记住和识别事实材料,使之再认或再现,不求理解。它是学习行为表现的最低水平。它又可分为认知和识别两级。 1、认知:指反复感知事物并记住事物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对事物和表象原型的记忆,它只涉及是什么,这是一种最低级的刺激反应过程
9、主要行为表现有:(1)写出或说出各种定义、定理、法则、方法、步骤等。如写出数列的定义,说出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2)画出各种明确要求的简单的几何图形、函数图象和方程的曲线。(3)写出各种常用的数学符号,如各种集合符号,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式,排列数、组合数符号等等。 2、识别:是指在反复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能对事物与记忆中的其它相似或不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在该过程中,能准确地找出其互相间的异同点,这种异同点应局限在外部特征上。 (二)理解。理解是指抓住材料的实质,把握材料的组成要素,能准确地表达材料的结构特征,熟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掌握其应用模型,并能在规范或相似的环境中进行一定的发展和推理,它注重为什么,也就是知其所以然。理解可分为说明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两级。 1、说明性理解:就是对知识、技能的实质性领会,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或换一种形式表述出来,能说出其结构的组成要素及互相关系。 2、探究性理解:就是要求同学亲自参加提出、解决、研究、发展问题的全过程,对某一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倾向或结论,经过同学自己动手获得,它是较高层次上的理解。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