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推荐书目,市场经济下的就业理论与就业促进 姚裕群 中国劳动出版社,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黄安余 北京大学出版,劳动就业原理 刘庆唐 王守志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张抗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城镇就业研究 厉以宁 中国计划出版社,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 杨宜勇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 陈桢 经济管理出版社,课程内容,第一章 就业概论,第二章 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第四章 经济发展与就业,第五章 中国的就业状况,第六章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第七章 农村就业,第八章 大学生就业,第一章 就业概论,1.1,就业,一、就业的概念,1、理论角度,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2、实践角度(国际劳工统计协会),凡在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均为就业:,(1)在规定时间内从事社会有酬劳动的;,(2)有职业但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度假、旷工或气候不良、设备损坏临时停工等原因暂时没有工作的;,(3)自己当雇主或营业,包括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工厂,工作时间相当于正常工作时间三分之一以上的。,(,4,)已办理离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有酬和自营等各种方式)的人员。,我国的就业者有:,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企业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有些国家,现役军人不属于就业统计的范畴,。,3,、就业的度量,人口就业率全部就业者,/,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就业人口,/,潜在劳动力人口,潜在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中减去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服刑犯人。,4,、充分就业,(,两种视角,),一是,从劳动力供求的相互关系看,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二是,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看,总需求增加时,总就业量不再增加的状态。也就是能够接受市场工资率的人均能实现就业的状态。,二、就业的形式,(一)按城乡划分,(了解),(二)按三次产业划分,(了解),(三)按行业划分,(了解),(四)按经济类型划分,(了解),(五)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国际劳工组织,:,所谓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我国学者,:,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之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1),由个人、家庭或合伙自办的微型经营实体,如个体经营户、家庭手工业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等,;,(2),以社区、企业、非政府社团组织为依托,以创造就业和收入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生产自救性和公益性劳动组织,;,(3),其他自负盈亏的独立劳动者。,1.2,失业,一、失业的概念,(一)理论角度,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劳动者失去了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二)实践角度,1、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了解),2、我国的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失业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至60岁,女16至 55岁),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视为失业,失业,劳动报酬,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时间法定工作时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劳动报酬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报酬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二、失业的类型,(一)按照就业意愿,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二)按照失业的程度,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三)按照失业的表现形式,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四)按照不同的失业原因,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和 周期性失业,经济部门中存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隐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生产形势和规,模的变化,劳动者技能结构与现阶段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的失业。,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影响对劳动力需,求出现变化所造成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所引发的失业。,技术性失业,:引进技术代替人力劳动而产生的失,业现象,三、失业的度量,(一)失业率(%),1,、中等口径的失业率,(,最常用,),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2,、狭义上的失业率,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3,、广义上的失业率,失业率=失业人数/人口总数100%,(二)年失业率(%),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数,/,劳动力总数,(,失业的平均周数/52周),这个指标能够对失业进行更为准确的度量。,城镇登记失业=率,城 镇 登 记 失 业 人 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在业人数,(三)城镇登记失业率(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化业主+全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我国目前公布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2003,年为,4.3,,,2008,年为,4,),西方国家公布的是,调查失业率,。,调查失业率的真实性高于登记失业率。,(四)自然失业率(均衡失业率),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1.3,就业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就业与失业理论,古典就业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货币主义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就业与失业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不断地再生产出雇佣工人本身,而且总是,与资本积累相适应的生产出雇佣工人的相对,过剩人口。”,以劳动力商品学说为基础,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提高生产效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不足,相对过剩人口,二、古典就业理论,以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 为代表。,在劳动力市场,只要竞争是充分的,工资是灵活的,大量的、长期的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实际存在的失业为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萨伊关于就业的主要观点,正常情况下,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依靠价格机制迅速自动消灭;,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是暂时的;,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三、凯恩斯就业理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提出“非自愿失业”,“,有效需求,”,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社会总需求。,“,非自愿失业,”,就是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都找不到工作,,其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缺乏足够的需求来吸收全部劳动力就业。,凯恩斯关于就业的主要观点,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和总产量;,充分就业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特例,四、货币主义就业理论,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弗里德曼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这种均衡失业水平就是,“,自然失业率,”,。,主张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以解决失业问题;,反对最低工资和工会。,五、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名义工资粘性,隐含合同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名义工资粘性,在合同期内,工资不能随行情调整,上升容易下降难。,不能用降低工资的方法来扩大就业。,隐含合同理论,厌恶风险的工人和中性风险的厂商之间的“看不见的握手”。,双方达成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工人必须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效率工资理论,厂商愿意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以激励工人的积极性;,在职者比求职者具有人力资本优势和较高的效率,所以厂商不愿低工资雇佣新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又称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失业滞后论,已就业的称为内部人,没工作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讨价还价的能力。,1.4,不同国家的失业模式,成熟市场经济的失业模式,发展中经济的失业模式,转轨经济的失业模式,一、成熟市场经济的失业模式,(一)长期均衡条件下的自然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二)短期经济波动下的周期性失业,二、发展中经济的失业模式,(一)自然失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失业比率高低难测,(二)周期性失业,(三)劳动力过剩型失业,(最主要的失业模式),或称为,“,劳动力无限供给型失业,(四)不充分就业,三、转轨经济的失业模型,转轨经济的特征(了解):,转轨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收入尚未达到发达工业国家的水平,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经济转轨前后的失业模式为“转轨型失业”,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失业”显性化。,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俄罗斯,0.0,0.0,0.1,4.8,5.5,波兰,0.1,6.3,11.8,13.6,15.7,拉脱维亚,0.0,0.0,0.1,2.3,5.7,匈牙利,0.4,1.9,7.8,13.2,12.6,前苏联和东欧转轨国家失业率变动情况,四、中国失业的主要类型,既属于发展中国家,又处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中国目前的失业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之,“,集大成,”,。,中国四种类型的失业,1、总量过剩型失业,2、体制转轨型失业,3、结构性失业,4、资本深化型失业,五、失业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积极影响,1,、对社会的影响,失业是劳动供求的蓄水池,提高劳动效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2,、对劳动者的影响,促使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失业搜寻达到职业匹配,消极影响,(一)失业者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收入丧失,技能退化,降低竞争力,挫伤自尊心,(二)经济资源浪费、产出减少、消费需求减少,(三)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四)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五)失业对政局的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