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指导
读中仿写
仿写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内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升。课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表达形式等方面都能给同学起引导作用,给同学一个攀登的阶梯,这样同学就容易下笔。教学中指导同学学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组课文后,就让同学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选一处景物写导游词。很多同学都能够结合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语言优美,感情真实。
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后,指导同学仿照课文描写兵马俑不同样子的段落,写一写自己想象的其他兵马俑的样子。教学《落花生》一文后,让同学抓住一种植物的特点来描写它的一种品质。有的同学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有的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勃勃生命力;有的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强性格。 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样,让同学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将阅读与写作更直接、更密切地融合起来。
读后续写
在同学有了一定的阅读积存、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就合适〔拓展〕学习。比如,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同学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同学合理想象,进行练笔。不仅能丰富同学的想象力,提升同学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同学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同学的创作欲望。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上课伊始,我提出问题:一般人中奖后的反应是什么?而父亲的反应又是什么呢?让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来――父亲神情严正,把"我'赶下车。父亲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让同学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因为中奖的彩票是父亲帮库伯捎的。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孩子们特别留意了一个细节――给库伯捎的那张彩票上有用铅笔写得淡淡的K字,很显然,这个K字被人用橡皮擦过。我抓住这个"擦'字,〔制定〕了一个小练笔:父亲曾经试图擦去K字,留下这辆车,但是最终还是把这车还给了库伯。咱们可以想象,父亲当时是多么的疑惑、矛盾啊,我们从这个"擦'字就可以感觉到了。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在擦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脸上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咱们都不得而知,现在,我们也学着的样子来写一写父亲擦去K字时的情景。于是,我让同学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后,我让同学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课文续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第二天,小男孩又来到高尔基的办公室,完成了任务,高兴地离开了。续写的制定将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同学读和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2进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阅读。积极探究科学的阅读方法,能很好地提升阅读效果。一是创读。就是读者依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材料进行理解,在掌握原意基础上,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把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想出来。这是一种发散式思维方式,强调对课文多元化理解。它主要有外延式阅读和内涵式阅读两种形式。外延式阅读,即在同学阅读文本时,努力拓展课文的外延,把没有说出的东西理解出来,进行合理演绎,扩大同学对文本的理解。
内涵式阅读,即让同学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将文章中高度概括的内容细化,并进行转化,合理推出对文章新的理解,赋予文章新的意义。二是美读。美读可以提升审美情趣,增添阅读的神韵。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人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世界,达到与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同学读的多了,积存多了,熟悉了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穿,就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在写作时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了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
写作。写作训练可采纳以下方法:一是仿写。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很有特点。关于这些句子或语段,引导同学体会内容,体会是如何谴词造句的,并积存这些语言形式,作为例子,进行模仿描写,迁移运用,形成语言能力。二是补写。要引领同学多元解读、深层心得文本,有意识地引导同学发现文本的空白处,给同学一扇探究文章的内心世界的窗口。文章的空白处很多,这种寻找空白,增补练笔式训练,必须教师独具慧眼,深人浅出,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的未定点。这种学习应或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有利于拓展同学的心灵空间,或有利于彰显同学个性的亮点。三是多练笔。
语文综合学习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要重视利用这样的机会,指导同学的写作。各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以及综合施行活动中,都有动笔写作的机会,教师应该让同学有学习写作的意识。此外,可引导同学写读后笔记。写读后笔记是同学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同学生活素材积存、词语积存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同学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按时对同学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同学的一种激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同学看,被选中的同学受到激励,其他同学受到启发。
3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教师的教态促成优良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同学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同学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同学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同学,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对同学。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同学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柔。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同学感到压抑,同学学习就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就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②给予同学激励。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同学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同学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激励、表扬同学,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同学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③多给同学肯定的目光,激励的目光。多表扬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同学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同学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同学这样才干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
利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同学天性好玩、贪玩,关于游戏有很激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同学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开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同学对喜爱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同学的学习情感,让同学能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同学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同学,同学不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同学的主体参加能力,同学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同学的学习状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同学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纳的游戏有以下几种:①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同学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同学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同学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师让同学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同学分组去到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同学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同学的课外识字状况,又让同学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③猜猜猜。让同学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4提升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
1.谜语导入谜语是最受同学欢迎和喜爱的一种活动,因为它不仅符合儿童好奇的兴趣特点,还是一种特别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如在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让同学猜一则谜语:"四肢短短,身体扁平;墙上爬行,专吃纹蝇;尾巴易断,断了再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来猜。然后我再结合课文加以引导:"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可以再长出新尾巴,但书上的小壁虎却不知道这一点,当它的尾巴断了之后,就到处去借尾巴,它都找谁借尾巴了呢?怎样借的呢?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样,一则谜语不仅引起了同学的兴趣,而且还唤起了同学头脑中对小壁虎的表象,做到了以疑促学、以疑激趣,使同学一开始就处于愉快学习的氛围中。
2.激励导入教师的语言对同学有一定的感召力,它包涵着老师对同学的尊重、信任与热爱。这种感召力运用恰当,就能激起同学热爱学习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学习。善于运用激励艺术,就如同列车行驶、飞机航行,只要开启其动力,点燃其发动之火,它自会飞奔快跑,势不可挡,一日千里。施行证实,"妙设引言'这一做法不仅可以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师生之间建立感情的桥梁,为整堂课的讲解打下基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使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和谐自然,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3.点燃同学情感,激发同学兴趣点燃同学的情感,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可以使他们的心理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我在教学施行中曾经做过一些尝试:在讲《秋天的图画》一课时,先让同学看了一段录制的校园秋景。虽然他们平常就生活在校园中,对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无比熟悉,但当电视屏幕上出现校园景色时,他们依旧是那么兴奋。随后问同学:"你们能找到我们小学的秋天吗?'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兴致可高了。这样看着校园秋天景色的录像,让校园美景与课文美景相对应,让同学体会到书上写的秋天是踏踏实实的,激发了同学的兴趣,同时还激发了同学热爱校园、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