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施工组织与施工目标 1
四、施工准备 2
五、施工设备的配置和劳动力安排 2
六、浆砌石护坡施工 3
七、雨季施工措施 5
八、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5
九、质量保证措施 7
十、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及措施 9
十一、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9
浆砌石护坡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宝塔区燕沟赵庄,施工范围桩位号为0+000.00~0+299。89,砌体位于河床以上部分用M7。5水泥砂浆砌筑,位于设计河床以下部分用M10水泥砂浆砌筑,块石标号不小于M30.平均砌筑高度6。78M 。
二、编制依据
《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
《浆砌石坝施工技术规定》SD120—84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
其它由发包人或监理人指定参考的工程规范和技术说明
三、施工组织与施工目标
1、施工组织
为优质、高效的完成合同段内工程施工任务,必须保证施工期内土方开挖的质量和进度。选派具有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项目的领导及主要部门负责人。确保施工正常有序进行。项目部设有以下机构:技术组、质检组、施工组、测量组、材料组、修理组、安全组及人事财务组等负责项目的施工管理与技术管理,负责对外关系及整个合同段生产调度、材料供应、进度、施工质量的检查与监督。
2、施工目标
①、质量目标
隐蔽工程一次验收合格,单元工程优良。
②、安全目标
施工期间确保工程安全,无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指标达国家标准。
③、环保目标
施工过程中,按照《环保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有关规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达到环保标准。
四、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①、认真学习施工设计图纸,复核图纸有无错误及标识不清楚之处.学习施工规范及国家标准要求,确定施工所需材料及设备,编制施工方案及劳动力需求计划.
②、正式施工前,确定各种材料的参数及水泥砂浆配比参数。
③、正式施工前,对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技能教育,做到施工工艺人人懂,安全生产大家知。
④、测量人员对浆砌、干砌石护砌的区域进行定位放线 ,保证结构尺寸,并负责监控其高程及坡度。
2、场地准备
准备足够的原材料、现场发电设备及搅拌机械设备堆放场地.对浆砌、干砌石护砌施工工作面进行整理,保证足够的施工空间和施工畅通。
3、材料准备
①、根据进度要求,提前列出详细的材料计划,备足所需的各种材料。
②、各种原材料分区放在搅拌机械设备周围的堆料区,并且保证材料质量.
③、机械设备的准备:施工使用设备进场后进行检修调试,满足开工后设备保持正常运转。
五、施工设备的配置和劳动力安排
1、机械设备的配置
浆砌护砌施工所需的主要机械设备详见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表2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搅拌机械
台
1
滚筒式
2
小型运输车
辆
1
3
手推车
辆
4
4
装载机
辆
1
5
电夯
台
2
6
试验仪器
套
1
2、劳动力安排
劳动力需求计划表 表3
序号
工种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测量工
人
2
2
司机
人
1
3
试验员
人
1
4
专业搅拌工
人
4
5
专业砌筑工
人
30
6
小工
人
20
六、浆砌石护坡施工
测量放样
基面平整
基础施工
石块清洗湿润
基面夯实
检查、验收
砂浆拌合
挂线施工
块石砌筑
砌体勾平缝
养 护
质量检验
1。施工工序
2、施工材料
浆砌石:砌石体的石料应选用材质坚实,无风化剥落层或裂纹,石材表面无污垢、水锈等杂质,用于表面的石材,应色泽均匀。石料的物理力学指标应符合国家施工规范要求。强度不应低于M30.
浆砌石水泥砂浆:M7.5及M10水泥砂浆稠度不应低于50。
3、测量放样、高程及坡度进行控制
用经纬仪控制需要浆砌石护砌中线,边线,用水准仪控制浆砌石区域的高程及坡度的变化.现场每67。8m2(长*高=10m*6。78m)为一单元,钉一组中线及边线的钢筋桩,测一组基面标高,浆砌石顶标高,并在钢筋桩上拉线,以保证浆砌石的高程及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在浆砌石施工时,测量人员随时对浆砌石的高程及坡度进行控制。
4、浆砌石施工一般步骤
①.砌筑前,应在砌体外将石料表面的泥垢冲洗干净,砌筑时保持砌体表面湿润。
②。浆砌石施工采用座浆法分层砌筑。砌筑应先在基础面上铺一层3~5cm厚的稠砂浆,然后安放石块。
③.砌筑程序为先砌“角石"、再砌“面石”、最后砌“腹石”。
④。角石用以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和开头,在选石与砌筑时须加倍注意,要选择比较方正的石块,先行试放,必要时须稍加修凿,然后铺灰安砌,角石的位置砌筑方法必须准确,角石砌好后,就可把样线挂到角石上。面石可选用长短不等的石块,以便与腹石交错衔接。
⑤。面石的外露面应比较平整,厚度略同角石.砌筑面石也要先行试放和修凿,然后铺好砂浆,将石翻回座砌,采用挤浆法施工并使灰浆挤紧。
⑥。腹石可用较小的石块分层填筑,填筑前先铺座浆。放填第一层腹石时,须大面向下放稳,尽量使石缝间隙最小,再用灰浆填满空隙的1/3~1/2,并放入合适的石片,用锤轻轻敲击,使石块挤入灰缝中。
⑦。砌筑时石块宜分层卧砌,每砌3~4皮为一个分层高度,每个分层高度找平一次。要求平整、稳定、密实、错缝、内外搭接,且两个分层高度间的错缝不得小于8cm。必要时设置拉结石,不得采用外面块石、中间填心的方法,不得有空缝,砌缝一般宽2~3。5cm,严禁石块间直接接触。
⑧。砌体每天砌筑高度不应超过0.4m,砌筑过程因故临时中断时,应留阶梯形斜槎,其高度不应超过1。0m,且应待砂浆强度达到2。5MPa后才可继续施工.
⑨.在继续砌筑前,应将原砌体表面的浮渣清除,砌筑时应避免振动下层砌体。
5、勾缝
勾缝应在砌筑施工24h以后进行,先将缝内深度不小于2倍缝宽的砂浆刮去,用水将缝内冲洗干净,再用标号较高的砂浆进行填缝,要求勾缝砂浆采用细砂和较小的水灰比,其灰砂比控制在1:1~1:2之间。勾缝应保持块石砌合的自然接缝,严禁勾假缝,凸缝。力求美观、匀称,块石形态突出,表面平整,粘附的砂浆清理干净。
6、浆砌石养护
勾缝完成后,需用麻袋或草袋覆盖,并经常洒水养护,保持表面潮湿。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5~7d,在砌体未达到要求的强度之前,不得在其上任意堆放重物或修凿石块,以免砌体受振动破坏。
7、注意事项
①、根据设计要求砌体沿纵向每隔15米设一变形缝,缝宽20mm,内嵌聚氯乙烯板。
②、堤身设DN75PVC排水管、间距2.5M×2.5M,呈梅花型排列,排水坡度5℅(侧壁钻孔,孔径大于12㎜,孔径间距3㎝,呈梅花型分布)外包土工布,并用镀锌绑丝包扎。
③、勾缝砂浆必须单独拌制,严禁与砌体砂浆混用。
七、雨季施工措施
由于施工工期有部分在汛期,雨天将进行施工,预计将对砌筑物造成影响,应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保证其质量。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尽量不要安排在雨天进行浆砌石砌筑。
雨季施工要防止雨水浸泡基面,已砌筑浆砌石面,应设排水沟将雨水及时排走。
八、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及措施
1 、安全监控网络
群 众监 督
生 产
指 挥
技 术
安 全
安全工作目标 标
思 想
工 作
安全监理部门
专业安全检查保证体系
现场监控
兼职安全
员责任制
班组班前
安全交底
员责任制
联保互保
责任制
人的意识与行为控制
安全技术
劳动保护
现场作业
现场防护
安全生产管理
2、安全措施
①。对职工应加强施工安全教育,编印安全防护手册给全体职工。工人上岗前应进行安全操作的考试和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
②.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安全规程,对于不符合安全规程和本合同有关规定的事故隐患,业主有权干涉。当在我公司责任区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我施工处必须立即通知业主,并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向业主提交事故情况的书面报告.
③。我项目部严格遵守业主制定的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施工作业前,操作人员首先应听取施工技术人员现场交底和有关安全注意事项。
④.机械在危险地段作业时,必须设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有专人指挥,指挥人员应站在距作业地点5~10m的安全地带,便于操作人员看清的地方,操作人员只能接受一个指挥人员发出的规定手势信号,当看清手势信号后方能作业。
3、安全防护措施
①。各种施工、操作人员须经过安全培训,不得无证上岗,各种自制设备、设施通过安全检验及性能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②.在施工现场入口的显著位置设立安全标识牌,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特殊工种按规定佩戴好防护用品。
③。设立为确保工程安全施工所需的足够的标志、标语、指示牌、警告牌、和急救电话提示牌等.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④。施工现场配备一名专职安全员,负责建立并实施安全生产例会和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⑤。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必须按规定设置漏电保护装置,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九、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1、质量保证措施
①.质量控制原则
1.1贯彻执行“每道工序必检”的原则.
1。2贯彻执行“每道工序合格率100%"的原则;
1。3贯彻执行“项目部负责人是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施工操作人员是直接责任人"的原则。
②质量监控与检测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按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根据工程特点,成立工程质量管理小组,配足具有资格、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和工作细心的质量管理、执行和验证人员,落实岗位职责.配齐质量监控和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和工具,强化质量监控和检测手段。
③、制定质量计划
按照有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建立质量监控和检测程序。严格按质检管理计划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④、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a.施工人员培训
项目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并经过施工知识的培训。进行“三级”教育,增强其质量和安全意识.在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b。施工技术准备
严格执行工程技术员为首的技术负责制,认真熟悉施工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及时与施工队伍进行技术交底。
c.物资设备准备
编制材料和设备需求计划.安排好施工机具、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提高机械管理水平。对材料供应方进行调查评定。
⑤、施工过程质量监控和检测措施
a.接受监督和检查
施工中积极配合和接受有关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开工前向质量监督部门申请,请求对本工程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
b。工程监理制度
主动接受业主派驻的质量监督人员的质量监督管理和委托质量监理单位的监理,并积极作好所有配合工作。每个单项工序开工前1天向监理提交施工开工报告,取得书面许可后方可开工.施工过程中,作业队自检、工区、项目部复检合格后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签认后方能隐蔽及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c.施工技术管理
执行以技术员为首的技术责任制,使施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认真熟悉施工图纸,深入领会设计意图,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图纸施工,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在施工期间技术人员跟班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d。全面质量管理教育
定期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不掌握操作工艺、不明确质量标准的人员严禁上岗操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精心施工,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e.严格履行质量检查制度
工程实施中,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实行“三检制”。项目部设专职质检员一名、各分段区班组长兼职质检员,保证施工过程始终在质检人员的严格监督下进行,严格执行质量一票否决权。
f.工程试验
配齐具有资质的人员及完成所有检测、试验项目所需的设备、仪器、工具。优选工程施工所用砂浆等配合比,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执行。对工程使用建筑材料要进行认真的检验,把好进货关。禁止使用不合格材料。
g。检测、试验工具的检查
施工中所用的各种检测、试验仪器工具按规定周期进行检查和标定,确保精度和准确度,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检测、,确保试验结果科学准确。
h。施工测量
配齐具有资质和责任心、工作细心的人员和具有准确度要求的设备,按施工组织中的施工测量方案认真做好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和完工测量,认真做好复测工作,确保测量工作准确。
k.完工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制定收尾工程的施工计划,由现场负责人专门负责收尾工作,作好成品保护工作。完工前,由现场负责人、技术员组织质检人员、工程施工人员、作业班组长等,对已完工程进行预检,对照图纸找出漏洞或需修补的项目,采取措施抓紧落实。
十、文明施工措施
1、全面开展创建文明工地及教育活动
本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将全面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切实做到“两无五必须”(即:施工现场排水畅通无积水;施工工地道路平整无坑塘;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必须严格分隔,施工现场必须挂牌施工,工地现场施工材料必须堆放整齐,工地生活设施必须文明,工地现场必须开展以创建文明工地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
2、结合公司文明工地检查,对现场进行检查、整改。督促作业班组加强自查,班组和个人进行自查和互检。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发出整改单。根据检查结果汇总、评比,考核出评比总分。
十一、环境保护体系及保护措施
1、确立“树环保理念,筑绿色工程”的环境方针,通过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理念,让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行业的有关条例、标准、规定,本着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原则,开展施工生产活动,并持续改进环境绩效,用爱心筑造绿色的工程.在本标段中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群众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注意保护河道和文化遗产,如发现文物、古墓等时先进行妥善保护,并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处理。
2、水泥扬尘
在水泥搅拌过程中,水泥添加作业应规范,搅拌设施应保持密闭,防止添加、搅拌过程中大量水泥扬尘外逸。
3、施工扬尘
①.加强建筑材料的存放管理,各类建材及混凝土拌合处应定点定位,禁止水泥露天堆放,并采取防尘抑尘措施,如在大风天气对散料堆放处采用水喷淋防尘。
②.每个施工段安排专人定期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的飞扬.运输车辆进出的主干道定期洒水清扫,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以减少由于车辆行驶引起的地面扬尘污染。
③。装有建筑材料、渣土等易扬撒物资的车辆,车厢应用覆盖封闭起来,以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扬撒、飘逸,污染运输沿线的环境。
⑥.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临时储运场地四周设置一米以上且不低于堆土高度的遮挡围栏,并有防尘、灭蝇和防污水外流等防污染措施。
⑦。禁止焚烧油毡、橡胶、塑料、皮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资;特殊情况下需焚烧的,须报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⑧。坚持文明施工及装卸作业,避免由于野蛮作业而造成的施工扬尘。
2009年4月14日
延安市宝塔区燕沟赵庄盛世康城
河堤浆砌石工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