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荷塘月色》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067799 上传时间:2025-04-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荷塘月色》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题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课型 教 学 目 的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第四段掌握几种常见的表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把文中出现的几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景物描写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重点 掌握第四段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其作用。 教学 难点 学生在自身的写作活动中有目的地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教学环节 t 教 学 过 程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一、导语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导语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你认为这句话是强调什么的重要性? 诚然,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要想漂亮就离不开衣着、化妆这些手段。那么,想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要靠什么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是如何包装他眼中的景物的——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本文集中写景的是哪部分? 师:这节课就以第四段为例进行分析。 师:找同学读第四段,听的同学找出第四段都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三、分析课文 师:文中第一处具体描写的景物是什么? 师:作者描写荷叶时运用了哪些修辞? 师:用比喻来写荷叶收到了什么效果? 师:以动态的人或物来与静态的景物使无生命、静止的景物有了生命,有了动感,这是典型的以动写静。 生:外表、装扮、装饰。 生:修辞。 生:4、5、6段。 生诵读。 生:荷叶。 生:叠词、比喻。 生: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以上写荷叶,田田写荷叶茂密,亭亭写舒展挺拔之美。 由俗语引入。 引发求知欲。 介绍以动写静的写作技巧。 教学环节 t 教 学 过 程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三、分析课文 师:大量运用叠词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运用叠词有什么作用? 师:“绿叶配红花”,这甘当配角的荷叶都如此之美,那女主角——荷花呢? 师:写荷花运用了哪些修辞? 师:“袅娜”、“羞涩”两词的本意是写人哪方面的特征?文中两词是写什么样的荷花? 师;作者运用拟人的目的是要写荷花什么样的美? 博喻 A;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特点) 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C;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D,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的歌词是不是博喻? 既准确描绘出景物的特征,加强了语意,又使语句的章节和谐舒缓,具有音乐美。 生:拟人、博喻。 生:女子的姿态、神态。 生:盛开的荷花、含苞待放的荷花。 生:作者由盛开的荷花之形态联想到女子柔美的姿态,把含苞待放的荷花骨朵想象成像人一样因为害羞而不肯开放,写出荷花如女子一般具有姿态美和神态美。拟人的运用增添了荷花灵秀动人的气质。 生:一本多喻。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察它。” 生:明珠——晶莹剔透 星星——忽明忽暗 美人——纤尘不染 生:不是;这叫“连喻”,是多本多喻。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复);喻体有两个就行。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第215页) 教学环节 t 教 学 过 程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三、分析课文 师:A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通感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C,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 D,延伸内容: 1、分析《围城》中通感句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2、歌声,像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臧克家《春鸟》 师:把属于嗅觉的“清香”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写出荷香什么特点? 师:在这里运用通感有什么好处? 师:微风除了送来缕缕清香,还为朱自清送来了感官上的什么享受? 师;作者写荷波运用了什么修辞? 师:把“叶子与的颤动”比喻成“闪电”写出荷波的什么特点? 师;为什么要用“肩并肩”的拟人修辞? 师:流水在作者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 师;第四段整体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生: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心理学“联觉”:“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生;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生:把事物变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的语言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生;视觉,荷波。 生:拟人,比喻。 生:传递速度快。 生;形象生动写出荷叶之密,为形成“凝碧的波痕”作铺垫,赋予叶子以人的体态。 生;脉脉含情。 生:拟人、叠词。 生讨论: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介绍通感。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通感的运用及其妙处。 教学环节 t 教 学 过 程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四、小结本课    五、迁移训练    六、作业  四、小结本课 师;朱自清运用这些表现手法,把清华园中一方普普通通的荷塘写得秀美宁谧,令人神往,同时也把自己内心淡淡的喜悦流露出来,可见表现手法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为我们的文章增色。 五、迁移训练 师;现在,大家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表现手法来做个练习——将《沁园春·长沙》上阙的写景部分改写成散文。 要求; ①运用两种以上的表现手法。 ②表情达意既要符合原词景物特点,双要体现作者博大胸怀和革命豪情。 ③字数不少于100(受时间限制),亦可针对其中的一句或两句深入展开描写。 六、作业 1、背诵4~6段。 2、将短文修改后写在周记本上。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生写作;朗读;师生品评。 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互相修改。 板书设计 田田(多) 荷叶        形态美      叠词、比喻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博喻、拟人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叠词、通感 象闪电(快) 荷波            比喻、拟人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      叠词、拟人 教学后记 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题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型 教 学 目 的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朱自清的基本情况,知道他的代表作品,欣赏其散文名篇。 能力目标 A 使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说出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B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够说出文中景物的特点及所用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独有的语言美。 德育目标 充分感知朱自清先生当时心情的"不平静",更深刻的体会到,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心境,进而更直观的了解历史。 教学 重点 领悟作者借月夜荷塘所抒发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 难点 掌握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与同类文章做简单的鉴赏对比。 教学环节 t 教 学 过 程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师:我考你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师: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师: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师: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师: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如,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要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 生可能难以准确回答。 读教材单元学习重点说明。 生: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生思考,讨论。 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教学环节 t 教 学 过 程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 1、学生自读。 2、提问读。 师: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3、教师范读。 师: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如:“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师:下面,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按刚才老师说的,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 4、生自读。 5、生自选一段诵读。 6、释词正音。 师:以后读书,都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列出生难字词。 大家互相交流一下查的生难字。 生开始各自朗读。 一边读一边停下来讲解。 生开始各自朗读。 师提问学生起来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文字上的障碍。如《采莲赋》中的鷁、“纤腰束素”的“纤”等生难字词。 从此切入课文。 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这既是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步鉴赏的过程。 教学环节 t 教 学 过 程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三、介绍作者 三、介绍作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师:刚才的同学说的很对,但这只是初中教材中对朱自清的注释。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朱自清还有哪些了解呢? 师: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 师: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 师:大家知道“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么? 朱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师: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师:作为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他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 师:当然,老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却不是因为他曾当过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 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 生据初中知识可答出: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浙江绍兴! 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 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 教学环节 t 教 学 过 程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四、再读回味 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师: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自由的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师: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清华园的一名教授,但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再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四、再读课文,反思回味。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五、作业 五、作业。 A、鼓励学生经过阅读后,试着画有关荷塘的简笔画,有助于明确荷塘景物的描写重点以及朱自清先生的行踪。 B、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选择出其中的精品,在课堂上推荐给其他的同学,大家讨论,进而深入探索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特点,全面了解其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读出形象 字佩弦,号秋实 读出关注 把自己放进去          你就是朱自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读出深思 散文集《背影》 读出情志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