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1 智取生辰纲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2.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四周许多同学都比较喜爱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虽然好汉们共聚梁山,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以下字音
趱行(zǎn) 虞候(yú) 嗔怪(chēn)
尴尬(gān gà) 厮(sī) 朴刀(pō)
恁地(nèn) 怨怅(chàng) 兀的(wù)
喏喏连声(rě) 草芥(jiè) 剜口割舌(wān)
忒认真(tuī) 舀酒(yǎo) 啰唣(zào)
面面厮觑(qù) 聒噪(guō) 晁盖(cháo)
三阮(ruǎn) 庵(ān)
2.理解以下词语
晓事:明白事理。
寻思:思索,合计。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绵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
出没:出现和隐藏。
分说:分辩。
勾当:事情。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3.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施耐庵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辞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辗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4.作品链接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抨击。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章。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诵课文,同学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加同学讨论。)
1.生辰纲是什么?
【交流点拨】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其实质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是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交流点拨】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复述基本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要点:杨志智押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
4.通过上面的复述,我们可以知道,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交流点拨】两个部分:第1~7段写杨志押送生辰纲,第8~14段写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其中第14段是补叙。
5.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交流点拨】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6.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自然环境:①是指天气炎热,照顾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和军士买酒解渴;②是指黄泥冈上松树林内,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民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草芥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显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用来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二)深层探究
(再读课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炎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亮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正确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休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状况。小说中“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个“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肯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休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3)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天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激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时,无人会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前两个“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4)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却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
四、板书制定
五、拓展延伸
文章围绕“生辰纲〞而展开,杨志等人是千方百计地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夺取生辰纲。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说说你的看法。
【交流】生甲: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是不正确的,生辰纲是一大笔财物,虽然它是贪官从老百姓那里掠夺来的,但贪官违法,自有衙门、朝廷来办理,而不应由农民采纳“掠夺〞方式来解决。如果那样,就等于晁盖等人从劳作人民那里变相取得了几十万金银。假设是人人如此,百姓怎能安居乐业?社会怎能太平?
生乙: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是合理的。因为生辰纲是不义之财,是劳作人民的血汗,它被用于封建官僚之间互相贿赂,人民将它夺回来是正确的。《水浒传》的作者对劫取生辰纲也是抱有肯定态度的,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是替劳作人民出了一口气。
生丙: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后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晁家庄园,三阮则“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就是一次黑道行动。由此可知,劫取生辰纲是晁盖等人出自人性原始的贪婪,夺得贪官的财物以图自身受用罢了。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吴用一伙人的大智大勇,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杨志的过人之处。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浏览课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持续进行问题探究。)
1.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交流点拨】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智变行辰: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天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休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炎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在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智藏行踪:不多带兵。
(3)智选路径:杨志“督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说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智察枣客: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了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2.从“智变行辰、智藏行踪、智选路径、智察枣客〞,可以看出杨志的用心良苦,为了确保生辰纲安全,煞费苦心。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交流点拨】①逼赶: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叱责虞候,得罪老都管;②减少中途休息:担心军士懈怠;③审察枣贩:慎重,多疑;④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⑤喝酒时慎之又慎,当心翼翼。
小结:这些说明杨志是个精明、慎重、多智之人。
(同学对双方的斗智斗勇归纳分析后,再进行综合比较。)
3.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慎重、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1)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军士、虞候、老都管,无不怨恨。杨志把生辰纲看成是自己东山再起的赌注,为确保其安全不惜采纳任何方法,这种急功近利导致他欠理智,失人和。攘外必先安内。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杨志一行人内部矛盾重重,这就为失败埋下了隐患。(2)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杨志棋差一招。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可以说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结合上面的分析结果,探究杨志的性格。)
4.速读课文,画出小说中能够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其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1)忠于职守、精明慎重:如“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2)急功近利、蛮横粗暴:如“杨志赶着督促要行,如假设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三、板书制定
四、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水浒》的故事情节,或者自己对《水浒》的感想等等。
【交流】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武松景阳冈打虎/武松血洗鸳鸯楼/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大闹飞云浦/沂岭杀四虎/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吴用智取生辰纲/林冲风雪山神庙
2.同学们,杨志和吴用的斗智让我想起了《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兵法》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三十六计有:
(1)胜战计:
①瞒天过海 ②围魏救赵 ③借刀杀人 ④以逸待劳 ⑤趁火打劫 ⑥声东击西
(2)敌战计:
①无中生有 ②暗度陈仓 ③隔岸观火 ④笑里藏刀 ⑤李代桃僵 ⑥顺手牵羊
(3)攻战计:
①打草惊蛇 ②借尸还魂 ③调虎离山 ④欲擒故纵 ⑤抛砖引玉 ⑥擒贼擒王
(4)混战计:
①釜底抽薪 ②浑水摸鱼 ③金蝉脱壳 ④关门捉贼 ⑤远交近攻 ⑥假道伐虢
(5)并战计:
①偷梁换柱 ②指桑骂槐 ③假痴不癫 ④上屋抽梯 ⑤树上开花 ⑥反客为主
(6)败战计:
①美人计 ②空城计 ③反间计 ④苦肉计 ⑤连环计 ⑥走为上
3.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几计?
【交流】瞒天过海——伪装客商
暗度陈仓——走小路
以逸待劳——林中休息
声东击西——吴用下药
浑水摸鱼——偷酒
抛砖引玉——送枣
欲擒故纵——不肯卖酒
走为上——劫走生辰纲
釜底抽薪——断了杨志的升官梦
22 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熟悉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亮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诵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元(jiè) 作揖(yī) 兀自(wù)
带挈(qiè) 绾了(wǎn) 相公(xiàng)
细丝锭子(dìng) 醉醺醺(xūn) 腆着肚子(tiǎn)
啐在脸上(cuì) 星宿(xiù)
2.解释以下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尽情悖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
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出色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尚。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惟妙惟肖,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5.背景链接
本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执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需“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交流点拨】主要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四周人对他不同的态度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2.讨论并归纳文章结构:
【交流点拨】(1)全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状况。
①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②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2)第二部分(3~11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①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②第二层(6~9段):写胡屠户治疯。
③第三层(10~11段):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3.情节梳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开端(范进被胡屠户教训及向他借钱赴考遭拒)
发展(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过度而疯了)
高潮(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清醒了)
结局(范进醒后人们对他的巴结)
(二)深层探究
(同学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见板书制定。
2.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出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交流点拨】(1)从语言描写:
中举前:“现世宝〞“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尖嘴猴腮〞
中举后:“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2)从动作描写:
中举前:“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中举后:“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通过对比,对人物进行准确、逼真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胡屠户欺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谀逢迎,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四、板书制定
五、拓展延伸
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且初步感知了胡屠户的性格特点。这节课,我们将持续探究文本,品析文章的人物形象,并学习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指出这些语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想想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交流点拨】(1)中举之前
①对胡屠户的教训,他“唯唯连声〞,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语言描写)
②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的表现只是“摸门不着〞。(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性格:已习惯于对人低三下四,对来自四周的轻视、讥笑甚至侮辱都默默承受,不敢有丝毫抵抗,卑怯耻辱到了极点。
成因:这种性格其实是在三十多年场屋困顿的生涯中形成的。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四周人们的轻视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因此他的性格才会被如此地扭曲。
(2)中举之后
①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动作描写)
(写出了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的程度,说明科考已让他家徒四壁。)
②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闻声,低着头往前走。(动作描写)
(写出了范进不敢相信自己中举的心理,这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他心头留下的繁重的耻辱感。)
③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小说高潮部分的描写,反复写范进拍手、大笑,且口中反复说着“噫!好!我中了!〞活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
④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语言描写)
⑤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语言描写)
⑥“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语言描写)
性格:世故圆滑
【教师点拨】①典型意义:通过范进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小说关于科举制度的批判入木三分。②成因: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心灵造成了庞大的摧残,摧残到人不像人的样子,摧残到丧失了人格的地步。
2.中举前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各是怎样的?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原句来。
【交流点拨】中举前:经济状况非常恶劣,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虾蟆〞“尖嘴猴腮〞,“啐〞他唾沫,他还“唯唯诺诺〞。
中举后:
经济状况显然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升: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前后形成激烈的对比,浮现出世人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势利虚伪的丑态。
3.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交流点拨】由极度不自信、自卑到喜极而疯,但从中可以看出范进本质的善良,更显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以及科举制度的罪恶之大。
4.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耻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表现了怎样的社会风尚?
【交流点拨】嫌贫爱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6.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道貌岸然,老奸巨猾。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来巩固和扩展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的发展做铺垫。
7.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交流点拨】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互相作弊的事实。
(教师小结: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8.主题归纳: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四周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以及在科举制度下的炎凉世态。
(二)写法探究
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交流点拨】(1)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假设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深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
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来显示他嗜钱如命、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显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所有的人宣布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激烈的讽刺。
三、板书制定
四、拓展延伸
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23* 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诵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心得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保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存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àn) 顿开茅塞(m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合计。
(3)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凹凸。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假设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特别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假设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制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尚;③要学习诸葛亮,平常勤奋攻读,关怀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学习目标: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存生字词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潇湘(xiāo) 篾片(miè) 发怔(zhèng)
麈尾(zhǔ) 砒霜(pī) 蓼溆(liǎo xù)
岔气(chà) 促狭(cù) 戗金(qiàng)
秋爽斋(zhāi)
2.作者链接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北页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过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开头——“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量〞):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李纨笑劝道——又放了一桌):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结尾):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3.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交流点拨】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取笑,以哄贾母开心。
4.这场“笑〞剧的背后包涵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包涵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二)深层探究
1.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交流点拨】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刘姥姥在大观园这样的场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可想而知。
“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特别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当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平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特别了刘姥姥的朴素、当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2.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戏弄人的性格特点;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笑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慎重的性格特点;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3.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原是凤姐和鸳鸯商量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强的过他。’……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叮嘱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到处感到新鲜,到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因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同于贾府平日的生活体验,大家觉得新鲜有趣!至于刘姥姥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人事物,当然到处透露着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到处引起哄堂大笑。不过,她对每项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其分,并不带丝毫牵强附会,矫揉造作。所以她俗虽俗,却俗得可爱。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假设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的方便和舒适;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合用,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四、板书制定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请说说分别写的是谁?
(1)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纤瘦,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3)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假设银盆,眼如水杏。
(4)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交流】(1)王熙凤 (2)林黛玉 (3)薛宝钗 (4)晴雯
2.课后阅读《红楼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