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单选题(共600题)1、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A.化学2B.化学与技术C.物质结构与性质D.化学反应原理【答案】 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均为(C6H10O5),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从形式上看.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C.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都较大.所以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相同【答案】 B3、下列对教学设计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
2、践的结合B.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C.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D.是提高教师科学知识水平的有效方法【答案】 D4、化学教材不包括( )。A.化学教科书B.电子教材C.学生探究活动指南D.音像教材【答案】 C5、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会结合初中学过的四大反应类型的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其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A.反证B.归纳C.比较D.分析【答案】 C6、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的科学家是( )。A.汤姆逊B.张青莲C.门捷列夫D.侯德榜【答案】 D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3、在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Cl-、S2O32-、K+B.钠、钾、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C.5.6LCO2气体含有的氧原子数约为3.011023D.NO2与H2O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答案】 B8、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包括( )。 A.B.C.D.【答案】 B9、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A.可行性原则B.简约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安全性原则【答案】 C10、为了防止食品变质,常在食品袋中放入小袋的铁粉,这是利用铁的( )A.还原性B.氧化性C.酸性D.碱性【答案】 A11、下列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A.在钠的性
4、质教学中,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B.在讲授“离子键”与“共价键”概念时,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C.在“萃取”技能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实验要点,不安排学生动手做D.在“原电池”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讨论【答案】 C12、下列词语属于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是( )。A.应用B.学会C.掌握D.讨论【答案】 A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的: A.权利。B.义务。C.责任。D.使命。【答案】 A14、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 )。A.纸笔诊断性测验B.纸
5、笔总结性测验C.档案袋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答案】 D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沟油”的主要成分为烃类物质B.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C.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D.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答案】 B16、气体X只可能含有NH3、Cl2、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已知x通入硝酸银溶液时产生淡黄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没有沉淀产生。则下列有关气体x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溴化氢、二氧化碳B.一定不含二氧化碳C.一定不含氨气、氯气D.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和氯气【答案】 C17、某学生在预习烃类物质时,根据烃
6、的组成和结构将烃分为了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进行学习。该学生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A.比较法B.归纳法C.类比法D.分类法【答案】 D18、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这一知识点教学时,适宜的教学原则是( )。A.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B.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C.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答案】 A19、X、Y、Z、M四种金属,已知X可以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X和Z组成原电池时,Z为正极;Y和Z两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被电解时阴极只能得到Y单质:M离子的氧化性强于Y离子。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ZYMB.XYZMC.MZXYD.XZMY【答案】 A
7、20、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知识的多样性【答案】 A21、化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应遵循的分组原则是( )。A.组间同质、组内异质B.组间异质、组内异质C.组间同质、组内同质D.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答案】 A22、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答案】 A23、盐类水解原理属于()。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理论性知识C.化学技能
8、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答案】 B24、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制取B.可由乙烯通过加成反应制取C.与乙醛互为同分异构体D.通过取代反应可制取乙酸乙酯【答案】 C25、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A.就地焚烧B.发酵后作农家肥C.加工成精饲料D.制造沼气【答案】 A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O和18O互为同位素B.漂粉精、液氯、干冰均为混合物C.稀硫酸、氨水均为电解质D.溶于水能电离出H+的物质一定是酸【答案】 A27、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B
9、制饭勺、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化合物D.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答案】 B28、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A.“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答案】 B29、化学教师在开展下学期的化学教学前。采用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对上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形成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
10、D.诊断性评价【答案】 D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答案】 A31、“看到CuSO4溶液,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适用于( )。A.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B.探查学生的已有知识C.转变学生的迷失概念D.丰富学生的认识思路【答案】 B32、化学课程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哪类课程(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
11、程C.研究型课程D.活动型课程【答案】 A33、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答案】 D34、有关化学教学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课程内容B.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教材内容C.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教科书内容D.化学教学内容是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再选择和再组织【答案】 D35、瞬时记忆保留的时间在()。A.1分钟以内B.4秒以内C.长于4秒D.长于5秒【答案】 B
12、36、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A.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用铁作阳极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用涂涅碳钢网作阴极D.在镀件上电镀锌,用锌作阳极【答案】 A37、建立真实、有感染力的化学事件或问题基础上的教学是( )。A.支架式教学B.情境式教学C.探究式教学D.启发式教学【答案】 B3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A.“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B.“三个面向”和“八荣八耻”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D.“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答案】 D39、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A.1/2B.1/3C.2/3D.3/5【答案】 C40、科
13、学探究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B.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取事实和证据C.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D.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过程【答案】 D4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 )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A.综合课程B.研究课程C.活动课程D.选修课程【答案】 D4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四个部分。A.诊断建议B.实施方法C.实施建议D.教材编写【答案】 C43、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
14、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B.酸式滴定管在盛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答案】 B44、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了“评价建议”。A.纸笔测验难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好取消B.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C.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活动的促进作用【答案】 A45、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必须合理使用物质的基础;
15、正视化学品和传统化学过程对于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积极治理污染的同时,努力发展绿色化学,属于哪类化学观念( )。A.物质观B.元素观C.分类观D.科学价值观【答案】 A46、( )是化学学习兴趣的最高水平,是推动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最强劲动力。A.感知兴趣B.操作兴趣C.探究兴趣D.创造兴趣【答案】 D47、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的是( )。A.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B.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C.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D.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答案】 C48、学校中教师间的听评课是最常见的教学研讨活动,其目的是( )。A.
16、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C.促进教师的教研能力的发展D.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答案】 A49、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6 g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氧分子数目为NAB.0.3 mol Na2SO4溶液中含有的Na+数目为0.6NAC.10 g H2和10g O2所含分子数同为5NAD.标准状况下,44 gCO2的体积与18 g H2O的体积相同【答案】 B50、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的CAI指的是( )。A.计算机辅助学习B.计算机辅助教学C.计算机辅助管理D.计算机辅助设计【答案】 B51、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
17、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A.旧知导入B.实验导入C.问题导入D.直接导人【答案】 A5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答案】 D5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18、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答案】 D54、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谈话法B.演示法C.讨论法D.讲授法【答案】 D5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是( )。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
19、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的衔接【答案】 A56、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B.酸式滴定管在盛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答案】 B57、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B.化学方程式C.结构式D.铝的化学性质【答案】 D58、叶老师在结课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
20、习,我们了解了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用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来比较。那么,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预习下一节学习内容。”这种结课方法为( )。A.归纳总结法B.设疑探究法C.巩固练习法D.收集整理信息法【答案】 B59、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铜能导电B.银能与稀盐酸反应C.镁的活动性比铁强D.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答案】 B60、“低碳” 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
21、和节能产品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答案】 B61、利用下列数据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用沸点数据分析分子的稳定性B.用溶解度数据推断固体混合物分离的可能性C.用原子(离子)半径数据推断某些原子(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D.用C的燃烧热和2CO(g)+O2(g)=2CO2(g)的反应数据,推算2C(S)+O2(g)=2CO(g)的反应热【答案】 A6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以上均是【答案】 D63、下列仪器是用于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是( )A.元素分析仪B.质谱仪C.红外光谱仪D.核磁共振仪【答案】 B64、下列过程没有发
22、生化学变化的是()。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答案】 A65、下列关于化学教学目标的表述错误的是( )。A.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的预期,也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B.教学目的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C.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D.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答案】 B66、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菜肴香气扑鼻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分子是可再分的C.压缩氮气分子间是有间隔的D.冰与水的性质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答
23、案】 D67、下面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描述所用词语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A.知道、认识、理解、应用B.认识、知道、理解、应用C.识别、分类、区分、评价D.区分、识别、分类、评价【答案】 A68、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解决B.迁移C.测量D.参观【答案】 D69、下列属于“化学1”的内容主题的是( )。A.化学与可持续发展B.生活中的材料C.化学实验基础D.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答案】 C70、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A.B.C.D.【答案】 B71、学生在学习了钠、钾的性质后,总结出碱金属的一般性质,这种方法属于( )。A.分析法B.归纳法C.演绎法D.
24、类比法【答案】 B72、下列关于化学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D.【答案】 D7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答案】 B74、“看到CuSO4溶液,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适用于( )。A.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B.探查学生的已有知识C.转变学生的迷失概念D.丰富学生的认识思路【答案】 B75、在化学学习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目标B.过程与方法目标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D.三者均有【答案】 D76、学生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化
25、学性质后再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A.类比B.归纳C.演绎D.分类【答案】 A77、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A.NaOHB.HClC.Na2SD.Na2O2【答案】 A78、关于化学课程与教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材和课本是一回事情B.一个课程标准,只允许编制一套教材C.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指学科课程D.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答案】 D79、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A.NaOHB.HClC.Na2SD.Na202【答案】 A80、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
26、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答案】 A81、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答案】 A82、“操作规范,注重示范”这一要求适用于( )。A.演示实验B.学生分组实验C.探究实验D.家庭小实验【答案】 A83、下列有关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参考之一,教学不必完全依照教科书B.教科书设置
27、各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学生都应该掌握D.教科书中习题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主要依据【答案】 A84、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A.去超市自己带购物袋B.尽量选乘公共交通工具C.利用风力发电D.工业废水不净化直接排放【答案】 D8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答案】 A86、在“氨的实验室制法”这一实验活动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实验,获取相关知识,发展相关能力。该过程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A.
28、实验一探究法B.谈话一讨论法C.演示一观察法D.讨论一发现法【答案】 A8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性质的修订,突出了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以下哪项不是课程性质反映的化学课程功能?( )A.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B.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C.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影响D.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答案】 D88、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室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答案】 D8
29、9、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类目标的是( )。A.能举例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写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C.认识氧气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D.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答案】 B9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主要有以下步聚:A.cbadefB.dacfbeC.badcfeD.cbadfe【答案】 D91、小明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方案,其中方案不合理的是A.见表格选项AB.见表格选项BC.见表格选项CD.见表格选项D【答案】 B92、下列表述不属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B.宏观特征与物质性质C.科学探
30、究与创新意识D.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答案】 B9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W)r(Z)r(Y)r(X)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弱D.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答案】 D94、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B.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C.基本操作实验、物质制备实验和物质性质实验D.定性
31、实验和定量实验【答案】 B95、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A.设计教学目标B.设计教学媒体C.设计教学策略D.设计教学模式【答案】 D96、某温度下将Cl2通人KOH溶液里,反应后得到KCl、KClO、KClO3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与Cl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1,则Cl2与KOH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和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3B.4:3C.2:1D.3:1【答案】 B97、下表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球掉人铁水中不会熔化B.在一216时,氧是固态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40的温度D.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答案】
32、 D98、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 )A.物质的化学变化B.化学物质的多样性C.身边的化学物质D.化学与社会发展【答案】 B99、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顺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A.轨道能量逐渐降低,但能级顺序不变B.轨道能量基本不变,但能级顺序改变C.轨道能量逐渐增加,能级顺序不变D.轨道能量逐渐降低,能级顺序也会改变【答案】 D100、1923年,布朗斯特(Bmnsted)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认为NaHCO3是( )。A.两性化合物B.酸C.碱D.盐碱【答案】 A10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列出的教学
33、目标“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中“初步”属于()。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答案】 D102、化学老师在教授元素周期表的时候,给学生编了一个口诀“我是氢,我最轻,火箭靠我运卫星”这体现的学习策略是(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答案】 B103、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H-T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A.H-TS0,S0B.H-TS0,S0C.H-TS0,S0D.H-TS0,S0【答案】 D10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O和18O互为同位素B.漂粉精、液氯
34、干冰均为混合物C.稀硫酸、氨水均为电解质D.溶于水能电离出H+的物质一定是酸【答案】 A10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的: A.权利。B.义务。C.责任。D.使命。【答案】 A106、( )测验也称标准参照测验,是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标准,用以检查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因此,还可将其称为达标性考试或资格考试。利用这种测验可以具体了解学生从某一阶段的教学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等。A.常模参照B.目标参照C.诊断性D.形成性【答案】 B107、在2 L密闭容器中,发生3A(气)+B(气)=2c(气)的反应,若最初加
35、入A和B都是4 mol,A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2 mol(LS),则10s后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A.1.6 molB.3.2 molC.3.6 molD.2.8 mol【答案】 B108、分类是化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B.根据能量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C.根据分子组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D.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一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答案】 C109、化学从实验化学进入定量化学时期的主要标志是拉瓦锡的元素概念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提出,下列哪个不属于道尔顿提出
36、的原子学说的解释( )。A.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B.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C.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D.原子时可以在分的,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可以改变【答案】 D110、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的功效。绿茶中的单宁酸的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有26个氢原子C.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38:26:23D.一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46个氧原子组成
37、答案】 B1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B.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C.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D.用AgNO3溶液可以鉴别KCl和KI【答案】 B112、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A.观察法B.文献法C.调查法D.讨论法【答案】 C113、在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D.教材的内容要具
38、有弹性【答案】 A114、现有三组混合液: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乙醇和丁醇;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分离以上各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C.蒸馏、萃取、分液D.萃取、分液、蒸馏【答案】 B1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葡萄糖能水解成2 mol CH3CH2OH和2 mol CO2B.在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饱和的硫酸钠、硫酸铜溶液,都会因盐析产生沉淀C.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l 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l mol甘油和3 mol高级脂肪酸D.欲检验蔗糖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可向水解后的溶液中直接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答案】
39、C116、( )测验是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是对阶段教学效果的总评价。A.形成性B.诊断性C.过程性D.总结性【答案】 D11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四个部分。A.诊断建议B.实施方法C.实施建议D.教材编写【答案】 C118、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B.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准确、具体、可行C.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防止流于形式.切忌生硬照搬,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
40、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D.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安全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答案】 D119、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 )。A.培养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B.养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知道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D.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答案】 C120、某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化工厂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设计了“在某市郊建立化工厂的利弊”的议题,并让学生分别以化工厂法定代表人、当地居民、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环保志愿者等身份,就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这种教学活动属于( )。A.科学探究B.社会调查C.角色扮演D.小组讨论【答案】 C121、在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基
41、本因素是学校课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为( )A.课程设计B.课程编制C.课程改革D.课程评价【答案】 C12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不必加热即可反应B.X能量一定高于M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Y能量一定高于N【答案】 C123、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化学事实描述清楚,并且要对该事实加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A.讲述法B.讲演法C.讲解法D.谈话法【答案】 B12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评价当地雨水的酸度(酸性强弱),选用下列检测试剂,正确的是()。A.pH值试纸B.酚酞试液C.淀粉碘化钾试纸D.红色石蕊【答案】 A125、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探究Cu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将铜丝插入浓硫酸中并加热,反应后再加入水,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B.将铜丝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CuCl2的生成C.将CuCl2的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并蒸干,得到无水CuCl2固体D.将表面有铜绿Cu2(OH)2CO3的铜器放人盐酸中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