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脚手架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及应急措施
一、安全管理措施
1、脚手架基础应该做到表面夯实平整,无积水,垫板无晃动,底座不滑动不沉降,垫板应采用长度不少于2跨,厚度不少于5cm的木垫板,也可用槽钢。每根立底部应设置钢底座或垫板。
2、脚手架必须设纵横扫地杆,纵向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cm处的立杆上,横置在纵向下方的立杆上。
3、脚手架搭设立杆纵向间距不得大于1.5 — 1.8m,立杆横向间距不得小于1.05m,常用敞开式脚手架的大横杆步距不得大于1.8m,底层步距不应大于2m。
4、本工程采用悬挑式双排脚手架按规范搭设;
5、脚手架应为独立的结构系统,禁止与卸料平台、模板支撑体系以及施工升降机等相连结。
6、脚手架搭设应超出操作层1.5m,外侧应按规定设置密目安全网,密目网应设在外排立杆内面。
7、脚手架操作层应按要求设置两道防护栏杆和挡脚板。栏杆均布高度为0.5一 0.6m,挡脚板高度为0.18m。
8、操作层脚手板应铺满、铺稳,离结构主体立面120—150mm,脚手板对接铺设时伸长度应为130—150mm,搭接时长度应大于2mm,其伸出横向水平杆的长度不应小于1mm。当使用竹笆脚手板时,应按其主竹筋垂直于纵向水平杆方向铺设,采用对接平铺,四个角应用直径1.2mm的镀锌钢丝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
9、连墙杆:自脚手架第一步大横杆开始,一般按照水平不大于6m (三跨),垂直不大于4m(二步)进行设置,在架体断开处每步一设(或不大于层高,4m);每个连墙杆应设在距离主节点不大于30cm处,且应用不小于50cm的短管夹住砌体(或混凝土柱),一般不采用软性拉结。
10、操作层脚手板与墙体的距离不得大于15cm,大于时应加设脚手板进行有效防护。
11、脚手架操作层下方四步架内,必须按照操作层的要求,层层加设防护栏杆、挡脚板,满铺脚手板,脚手板内侧与墙体距离应满足规范要求。
12、脚手架内距地面以上3.2m处应设置首层安全平网,每隔不大于10m再设层间安全平网。安全平网内侧距墙体不得大于15cm,大于时应加设安全平网进行有效防护。
13、卸料平台的搭设要求:卸料平台应采用定型化、工具化产品,并为独立的受力系统。卸料平台悬挑梁应采用16号以上工字钢或槽钢,悬挑梁尾端应设两处以上采用不小于*16以上钢筋固定在现浇楼板结构上,悬挑梁前端应采用2道*14以上的钢丝绳进行吊拉卸荷。卸料平台四周围护高度为1.5m,其周边按规定设置两道防护栏杆,设高度为0.18m的挡脚板或用竹胶板进行硬防护。卸料平台的施工荷载必须经过计算,一般不得超过8KN;卸料平台明显位置应设置限定载荷标志牌。
14、脚手架搭设完毕后,应由项目负责人、项目总监、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及搭设人员进行联合验收,并履行验收签字手续。脚手架在下列阶段必须进行检查验收:
⑴脚手架基础完工后、架体搭设前;
⑵每搭设完10 —13m高度后;
⑶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
⑷达到设计高度后;
⑸遇有六级风、雨雪天气后;
⑹停用超过1个月。
15、拆除脚手架时,周围应设围栏或警戒标志,并设专人监护,无关人员禁止入内。拆除应按顺序由上而下,一步一清,不准提前拆除连墙件,不准上下同时作业。拆除脚手架大横杆、剪刀撑,应先拆中间卡扣,再拆两头卡扣,由中间人往下传递杆件。拆除的钢管、扣件、脚手板、钢丝绳等材料,应向下传递或用绳吊下,禁止抛投。
16、脚手架验收基础设置完,验收一次,以上每个搭设阶段验收一次,经搭设负责人、项目安全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二、应急处置主要措施
1、施工现场发生脚手架坍塌事件,应立即对受伤人员进行急救,并设立危险警戒区域,严禁与应急抢险无关的人员进入。
2、迅速确定事故发生的准确位置、可能波及的范围、脚手架损坏的程度、
人员伤亡情况等,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应急处置。
3、按着救人优先的原则,且在保障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抢救重要资料和财产,并注意做好应急人员的自身安全。
4、组织人员尽快解除重物压迫,减少伤员挤压综合症发生,并将其转移至安全地方。
5、对未坍塌部位进行抢修加固或者拆除,封锁周围危险区域,防止进一步坍塌。
6、如发生大型脚手架坍塌事故,必须立即划出事故特定区域,非救援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特定区域。迅速核实脚手架上作业人数,如有人员被坍塌的脚手架压在下面,要立即采取可靠措施加固四周,然后拆除或切割压住伤者的杆件,将伤员移出。如脚手架太重可用吊车将架体缓缓抬起,以便救人。
7、现场急救条件不能满足需求时,必须立即上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并请求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拨打120急救电话时,应详细说明事故地点和人员伤害情况,并派人到路进行接应。
8、在没有人员受伤的情况下,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脚手架进行加固或拆除,在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恢复正常施工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