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11月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10015624 上传时间:2025-04-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11月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5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11月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024 学年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试题 2 024.11 本试卷共 10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 收藏了就等于学习了”“先码住再说”“放进收藏夹吃灰”……这些有趣说法,反映了社交媒体用 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矛盾心理,既想收集尽可能多的有价值信息,但又难以消化过多的数字内容。 在信息爆炸时代,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参与内容的筛选、分享和收藏,积累有价值的信息,如抖音 中的好物分享、小红书中的学习经验贴、微信公众号中的健康“小妙招”等。然而随着信息持续涌入,用 户迅速积累了大量数字内容,甚至到了失去思考和客观判断的程度,严重者还会导致压力和混乱,这样的 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 数字囤积通常与“错失焦虑”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不确定性和回避不确定性的倾向在焦虑等 情绪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个体在面对无法预测的情景时,往往会感到不安,进而选择回避。虽然 社交媒体有巨量信息,但是完全对个人有价值的内容却具有不确定性,不仅数量稀少,而且一旦失去,很 难再找回,因此用户会采取行动进行“风险规避”。他们选择将有价值的内容存储在个人的“数字仓库” 中,以便能随用随取,且大多数情况下不愿删除,旨在减少因信息缺失、信息忽视而产生的潜在损失。然 而,随着错失焦虑程度加深,数字囤积物不断增加,用户可能会转向另一种焦虑——信息消耗焦虑,使原 本期望通过数字囤积获得的愉悦感受逐渐被压制。 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至关重要,人们普遍认为获取更多信息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认为拥有更多的 信息会让自己拥有安全感。而低成本的信息获取和存储使个体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数字囤积,积累 个人数字资产: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个人可以轻松地存储和分享自己的数字内容, 还能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访问,这极大地提高了便捷性,且成本极低,几近于零。用户在社交媒体上也常常 感受到他人的数字形象、数字资产,在比较中,个体的虚荣心促使其渴望“把控”更多、更独特的数字资 源。基于此,用户会对有价值内容形成“心理占有”,基于“心理所有权”进行数字囤积。心理所有权是 指个体将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目标视为“自己的”的一种心理状态。当对目标产生占有感时,个体通常会将 目标物看成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为了寻求控制和安全感,人们开始通过数字囤积来建立心理所有权。将 数字信息存储到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云空间中,人们会感到自己对这些内容的所有权得到了确认和保护,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欣赏、分享这些内容,不必担心失去或难以找到。 此外,用户与数字囤积物之间并非主体与客体的简单关系。数字物的囤积不仅体现着用户数字生命的 痕迹,还承载着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情感和回忆,记录着个体在数字空间的经历和变迁。在大数据驱动 的社交媒体平台,链接、点赞、分享、跟帖及好友请求等数字痕迹无处不在。数字囤积的过程更是一种显 性的数字留痕过程。在囤积者看来,囤积的数字物具有特殊意义,是个体数字身份的一部分,也是“自 我”的延伸。用户对这些数字囤积物产生“情感依恋”,实际上是对自身经历和情感联结有依恋,这使得 囤积者在面对清理和删除这些数字物时感到困扰。 数字囤积过度最直接的体现是信息过载,即受众接受的信息量超出其所需要以及所能消费、承受的信 息量,以致无法高效选择或有效利用信息的状况。另一个后果就是信息的混乱,原本便捷的信息获取方 式,如今却因为囤积内容过多而变得繁琐。这种信息混乱不仅影响了用户对数字内容的有效利用,还可能 会让个体产生信息消耗焦虑,对已囤积的数字内容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 ( 摘编自张铮、刘晨旭《海量信息下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的心理机制初探》) 材料二 从宏观进化的历史来看,人类终究会在与信息过载这一“环境”的互动中成为胜出的“适者”,然而 人们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推动这一进程,以使我们能够化焦虑为坦然。 首先,就个体的认知资源状况来说,我们根本无法去完成加工和接收尚在日益增长的所有信息,与其 做与海量信息“搏斗”的“堂吉诃德”,不如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在“有用”原则下把获取信息限定在 工作与生活所需的限度内。其次,在巨量数字内容的冲击下,我们更需要做个清醒的“聪明人”。一方 面,针对来源多样、充斥着毫无根据的推测和想象、尤其是热点事件发生时搅得人们焦躁难安的信息,人 们应选择更理性的态度,学会“质疑式的认知方法”,即在接触任何信息的时候,头脑中至少要提出并尝 试回答如下的问题:这个信息来自何处?它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吗?如果不完整,它缺失了什么?我为什么 要相信它?它展示了什么证据?证据源自何处?存在着与此不同的解释吗……另一方面,在超负荷信息的 压迫下,仔细且深入的阅读必然被快速又浮表的浏览替代,信息的接收成了一种忙乱的“快餐”,改变这 种状况有赖于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自我,能够运用拥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来加工、同化和评判 外在的事物。这个自我既是开放的,又是独立的:既保持着与信息世界的互动,又展示出个人所独具的风 格。 ( 摘编自汪新建《超量信息带来的普遍焦虑如何应对》) 1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户常把存储的数字信息与自我概念相联系,将其视为“自己的”,并以之为个人数字资产,塑造自 身数字形象。 B. 数字信息对用户而言并非纯客观的数字痕迹,其承载的经历和记忆让用户对之怀有特殊情感,以致难 以轻易删除。 C. 人们存储信息往往不加选择,易过度囤积,这不仅会导致信息过载,还可能使人因信息混乱而排斥已 囤积的内容。 D. 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搅得人们焦躁不安的信息,有时传递的未必是事件的真相或者全貌,对此,用户 尤其需警惕。 2 .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人们重视数字信息的潜在价值,一方面与用户自身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如今信息巨量庞杂的 现状。 B. “堂吉诃德”一词的使用表明,作者认为与海量信息“搏斗”的行为脱离个体的认知资源现状,并不 可取。 C. 数字囤积反映了信息数量无限性与用户消化信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考验着用户的信息管理 能力。 D. 在两则材料的作者看来,当下信息过载容易造成用户的心理焦虑,而他们也在尝试寻找破解该问题的 路径。 3 .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受访者所提及现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受访者小华:一方面,我总觉得这些东西在未来可能会有用,看到时就想着赶紧保存下来,以防将来 需要用时找不到;另一方面,我在点击收藏的过程中也收获到了心理的满足感,囤资料对我而言意味着仿 佛比起别人,自己掌握到了更多的资源。事实上那么多的数字资料,保存后不曾被清理,也未被打开使用 过。每每看到满满当当的收藏夹我就焦虑不已,嫌弃自己为什么保存后没有充分利用,对自己充满了失望 感。 A. 小华囤积大量数字信息,是因为随着科技 进步,社交媒体平台的存储空间得到明显扩大。 B. 小华对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在存储信息过程中得到了确认和保护,故他可随时访问分享信息。 C. 小华囤积数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体虚荣心有关,但过度囤积使小华出现信息消耗焦虑。 D. 当今时代快速的浏览必然会替代深入的阅读,所以“小华们”陷入信息过载困境难以避免。 4 . 请结合材料一,完成下图的信息填空,每处不超过 5 个字。 数字囤积的三大心理机制示意图 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 学校围绕“信息爆炸时代个人的应对之道”这一主题举行研讨活动,作为学生会的发言代表,请你结合 上述两则材料简要阐述你的建议。 ① 5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河儿女好看时 徐鲁 楠竹长在朝阳的山隈,水柳长在湿润的河畔。有雨雾、有日光的山崖下,哪有长不好的茶树和开不好 的二月兰?伴着山崖的云雾,伴着青翠的茶园,唱着清新的山歌,听着采茶戏长大的细哥和细妹子,哪有 长得不好看的? 采春茶的日子里,茶山上,茶园里,到处都是春工忙忙的景象。早饭时分,一眼能从街头望到街尾的 小街上,聚起了全垮子准备下水田和上茶山的人们。伴着一阵阵爽朗的笑语,驻村书记韩燕来从枫林镇上 请过来、帮着垮子开园采茶的小嫂子们,个个像仙姑下凡一样,驾着淡淡的晨雾,袅袅娜娜,络绎出现在 垮前和街头。 幕阜山区把开园第一天掐下来的头道春茶,叫作“跑芽尖”。不单单是在幕阜山区,全国各地采春 茶,好像都特别看重这头一道“春芽”。光看人们给这春芽起的名字:龙芽、雀舌、雪芽、银毫、毛尖、 玉露……①那么娇美,又那么生动形象,反正是怎么美、怎么娇嫩就怎么叫吧。 老一辈暮阜山人,还把茶姑们“跑芽尖”的灵巧手指,形象地称为“野鸡啄”。可不是嘛,一双双轻 盈灵巧的手,不正像野雉点头一样,不停地啄着、掐着整座翠色欲滴的茶园和茶山嘛。清明前后、谷雨时 节的青茶,你越掐,它们越是长得丰盈、长得旺。 从茶园深处笑吟吟走过来一个“仙女”,利索地把摘得满满的一篓青茶,倒进了摆在茶园边的箩筐挑 担里,径直走到我的面前,笑着问道:“细叔,你还认得我不咯?” “ “ 你是……”我愣了一下,有点茫然。 那你还记得我阿妈不咯?我阿妈叫柯翠云。” 听到这个名字,我顿时惊喜地说道:“哦,翠云嫂啊,当然记得,记得的。你……你不会是小玉 吧?” “ 正是我呀,细叔!” 那些年里,翠云嫂是东春塆子采茶戏小剧团的主角,小玉总是跟着翠云嫂跑跑龙套,偶尔扮演一下 《 秦香莲》里的“冬哥”一类的童子角色。 “ “ “ “ 对了小玉,你阿妈现在还在唱采茶戏不?” 早就不唱了,在家当高婆(外婆),给我带细伢崽咯。” 不唱了?那么好的嗓子和扮相,怎么不唱了?” 塆子里留不住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小剧团很快就散了伙,我阿妈伤透了心,就再也没有演 戏了。” 听小玉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几分,赶忙看了一眼站在我身边的韩燕来,说:“看看吧,你这个驻村书 记,任重道远哪!” 韩燕来是一位转业军人,正带着驻村工作队的一帮年轻人,在枫林镇下面各个塆子里跑前跑后,每天 忙得很,今天他是特意抽出半天时间,陪我来茶山“采采风”的。对我来说,重返暮阜山,也是“故地重 游”。②我大学毕业那会儿,分配到了湘那赣交界的幕车山区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那时候我对这一 带的一些采茶戏小剧团,都十分熟悉。 韩燕来当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就对小玉说:“别说泄气话,你回去告诉翠云嫂。采茶戏是我们 家乡的魂,还是要唱的。” “ “ 我阿妈说,她和春娥细婶都老了,嗓子也倒了,想唱也唱不了了。”小玉噘着小嘴说。 唱不了小旦,就唱老旦嘛。看哪天有时间,我非去给你阿妈好好上一趟‘思想课’不可。” 小玉望着韩燕来,认真地说道:“我阿妈说了,除非你把肖冬云,还有打鼓佬那些人都给找回来。” “ 找,是得找回来的,戏台子也得重新搭起来。可你们也得给我点时间咯!”韩燕来又求救般地笑笑 说,“我不是正在想办法说服肖冬云,请她回到家乡吗?回去跟你阿妈讲,戏台子,我一定给你们重新搭 起来!” 当年,年轻的肖冬云是这一带十分抢手的采茶戏导演,采茶戏团陆续解散了,肖冬云一赌气到南方打 工去了,再也不肯回来。 “ 要真有这一天,那我阿妈就是枯木逢春咯!”小玉说,“细叔,中午你跟燕来哥一起来我家吃饭 呀,我阿妈时常念叨你哪。” “ “ 是啊是啊,是应该去看看翠云嫂的,那些年里,真没少吃你阿妈做的腌藠头和锅巴饭哪。” 我阿妈见到你,不晓得会有多欢喜,就这么说定了哟!”小玉说着,又跑向茶梯深处去了。 幕阜山乡亲们爱看家乡的采茶戏。 我特别记得,有一次,翠云嫂她们用采茶戏排演了现代京剧《沙家浜》。戏台搭在一个打谷场上,附 近塆子的乡亲们扶老携幼,像过节一样,都赶来看戏,大人和细伢子坐满了谷场。 可是天公不太作美,翠云嫂在台上刚刚唱道:“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不由人一阵阵坐立不 安……”突然,雨点啪嗒啪嗒地真的落了下来,台下的人们,少不了要慌里慌张地赶着去收拾晒场上的东 西。 翠云嫂倒是不慌,只是朝锣鼓乐队示意了一下,锣鼓乐队马上停了下来。翠云嫂朝台下喊道:“小玉 吔,你快回家,把晒的被子收回去!” 正在幕布后面候场的“沙奶奶”,是春娥婶饰演的,也赶紧探出头来,朝着台下喊她的幺儿:“细崽 吧,快去喊你细爹帮忙,把晒场上的玉芦收回去咯!” 就这样,台上台下互动了好几分钟。有人往家里跑,去收东西;也有人匆匆拿来斗笠和蓑衣,让老人 和细伢子戴上、披上。③有经验的老人仰头看了看天象,心里有数了,就仍然稳稳地坐在台下,继续看 戏。 果然,台下的事情吩咐完了,“沙奶奶”赶紧退回幕布后面,“阿庆嫂”朝台边的打鼓佬们一招手, 乐队接着刚才的段落重新演奏起来,仿佛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一样。 翠云嫂接着演唱:“……亲人们粮缺药尽消息又断,芦荡内怎禁得浪激水淹!他们是革命的宝贵财 产,十八个人和我们骨肉相连……” ④ 雨,一阵子就过去了。谷场上的天空,重归晴朗。 ( 有删改) 6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以优美笔触交代了幕阜山区的自然环境,“雨雾”则暗示了下文采茶戏遭遇发展困 难。 B. 文章多处使用了“咯”“哪”等语气词,并进行了大量的对话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生动鲜 明。 C. 驻村书记韩燕来在面对群众不肯重组戏班子的阻碍时,积极回应,表现出勇于担当和高度负责的精 神。 D. 文章实写了幕阜山区采茶的“仙女”,虚写了唱戏的翠云嫂,两者形成新旧面貌对比,展现茶乡巨 变。 7 .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连用两个“那么”和三个“怎么”形容春芽名称,凸显对春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 句子②补充“我”的工作经历,“我”的身份转换使读者更能了解茶乡人才流失的情况。 C. 句子③写老人观戏途中遇雨却不慌不忙的情景,说明老人已早有预判,与下文形成呼应。 D. 句子④用环境描写收束全篇,不只是在写实际天气的变化,还饱含丰富意蕴,耐人寻味。 8 9 . 韩燕来为何说“采茶戏是我们家乡的魂”? . 文章标题“山河儿女好看时”具有多重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长 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仲尼之所贵者,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夫名之系于实也,犹物 之系于时也。物者,春也吐华,夏也布叶,秋也凋零,冬也成实,斯无为而自成者也。若强为之,则伤其 性矣。名亦如之,故伪名者皆欲伤之者也。人徒知名之为善,不知伪善者为不善也,惑甚矣! 求名有三:少而求多,迟而求速,无而求有。此三者不僻为幽昧,离乎正道,则不获也。固非君子之 所能也。君子者,能成其心,心成则内定,内定则物不能乱,物不能乱则独乐其道,独乐其道则不闻为 闻,不显为显。故《礼》称:“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 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徵之显,可与入德矣。君子之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 节选自徐干《中论•考伪篇》,有删改) 材料二: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 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 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 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 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 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 以孝悌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 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有删改) 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长形立而名之 A 曰长 B 短形立而名之 C 曰短 D 非长 E 短之名先立 F 而长 G 短之形从之也。 1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 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一个“乐”用法不同。 B. 其,也许、大概,表示一种推测语气,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意思相同。 C. 虚,虚浮、不真实的,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虚”意思及用法相同。 D. 让,推辞、辞让,与《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意思相同。 1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与实,就如同形与影,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实立名才能够随之而来,二者的顺序不可颠倒。 B. 徐干认为求取名声有三种行为,这三种行为均是采用了偏离正道的不光彩的方式,为君子所不齿。 C. 颜之推认为,有了清廉的名声之后就要克制对财富的欲望,有了显耀的信誉之后就不要轻易许诺。 D. 显贵之人贪名不足,试图以巧伪的手段搏取名声,结果弄巧成拙,这与伯石以及王莽的情况相似。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 ( 1)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2)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1 4. 对于汲汲求名者,两则材料给了哪些劝诫?请简要概括。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观棋 韦骧 不卜天时不背山,枯棋遇敌战谈间。 藏机暗伏三千楯,侵道雄窥百二关。 群语虽咻难改听,一先偶失若无颜。 人心勇善能如此,谁谓渊骞未易攀。 1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描写了在棋局对战中,下棋人既战且谈,颇有公瑾“谈笑间”的风度。 B. 颔联将下棋譬喻为战争,“三千楯”言埋伏之多,“百二关”言睥睨之广。 C. 观棋之人议论纷纷,从而造成下棋人“一先偶失”,好像无颜见人的样子。 D. 尾联用典,其中“渊骞”分别指颜渊、闵子骞,这里指的是品行高尚之士。 1 6.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有“一篇全在尾句”的说法,本诗尾联是如何体现这一说法的?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 ( 《 ( 1)针对班上学生不把学习上的微小失误放在心上,又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李老师引用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作为班会主题来劝勉同学。 2)在中秋晚会舞台上,一人短发稀疏,在空阔的湖面上平稳泛舟,此情此景让小明联想到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 3)互文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______,______”两句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 月 27 日,第 46 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肇始于元,成型于明,完善于清,发展于近现代;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 7.8 公 里。它不单是一条“虚”的空间之轴,(甲),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基因。 文化遗产,一定是静态的过去时吗?只能参观、缅怀么?当人类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责任传递 到我们手中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七百五十多岁的北京中轴线,如同树木的年轮还在生长,而且 A ,生生不息。 ( 乙),推进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我们既要挖掘自身的文化价值精髓,又要以全球视野 思考,深入挖掘中轴线的时代价值,坚定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文化传承的努力方向。 以科学研究为抓手,探索中轴线活态文化遗产的共生保护。正阳门是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点,也是北 京最大的雨燕族群繁殖地。春夏晨昏之际,结群的北京雨燕在古老高大的城门楼上如追风逐电般争相竞 飞。为观察雨燕产卵、孵化全过程,科研团队从 2018 年开始建立雨燕栖息数据存储系统,该系统为日后 国际性研究与保护积累了大量科研数据。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助力中轴线数字文化遗产的公众保护。为实现由“单一文物景观”向“多元应用 场景”的突破性转变,①北京重点探索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与公众参与相协调的路径,②兼容公众的文化 需求与消费新模式,③策划公众模拟修缮、模拟考古等可视化呈现、互动性体验,④更直观地使中轴线上 的建筑艺术、历史故事能够呈现给社会公众,⑤发挥数字化解决方案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动力优势。 当传承与新生成为一座城市新的关键词,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 B ,站在时代潮头的我们 要主动设置议题,将这条蕴藏着核心文化基因的延长线,塑造成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风景线。 1 1 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 原意。 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 1. 下列句子中的“杰作”与文中加点的“杰作”,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2 ) A.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B.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 C. 在不同的劳动建设中,故乡的人民仿佛正在抽针引线,共同绣着一幅伟大的杰作。 D. 这篇文章无的放矢、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可谓“杰作”,大家见了都直摇头。 2 2. 有些语句故意在表面上违背逻辑,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下列句子加点处的“追风逐电”具有上述 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春夏晨昏之际,结群的北京雨燕在古老高大的城门楼上如追风逐电般争相竞飞。 四、写作(60 分) 2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渐入深秋,天气转凉,世间万物自然开始面对清冷时节。过了这个秋冬,就能更好地应对后面更多的 秋冬;过了这个秋冬,就能迎来更多的繁茂春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2 024 学年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试题 2 024.11 本试卷共 10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 收藏了就等于学习了”“先码住再说”“放进收藏夹吃灰”……这些有趣说法,反映了社交媒体用 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矛盾心理,既想收集尽可能多的有价值信息,但又难以消化过多的数字内容。 在信息爆炸时代,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参与内容的筛选、分享和收藏,积累有价值的信息,如抖音 中的好物分享、小红书中的学习经验贴、微信公众号中的健康“小妙招”等。然而随着信息持续涌入,用 户迅速积累了大量数字内容,甚至到了失去思考和客观判断的程度,严重者还会导致压力和混乱,这样的 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 数字囤积通常与“错失焦虑”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不确定性和回避不确定性的倾向在焦虑等 情绪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个体在面对无法预测的情景时,往往会感到不安,进而选择回避。虽然 社交媒体有巨量信息,但是完全对个人有价值的内容却具有不确定性,不仅数量稀少,而且一旦失去,很 难再找回,因此用户会采取行动进行“风险规避”。他们选择将有价值的内容存储在个人的“数字仓库” 中,以便能随用随取,且大多数情况下不愿删除,旨在减少因信息缺失、信息忽视而产生的潜在损失。然 而,随着错失焦虑程度加深,数字囤积物不断增加,用户可能会转向另一种焦虑——信息消耗焦虑,使原 本期望通过数字囤积获得的愉悦感受逐渐被压制。 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至关重要,人们普遍认为获取更多信息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认为拥有更多的 信息会让自己拥有安全感。而低成本的信息获取和存储使个体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数字囤积,积累 个人数字资产: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个人可以轻松地存储和分享自己的数字内容, 还能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访问,这极大地提高了便捷性,且成本极低,几近于零。用户在社交媒体上也常常 感受到他人的数字形象、数字资产,在比较中,个体的虚荣心促使其渴望“把控”更多、更独特的数字资 源。基于此,用户会对有价值内容形成“心理占有”,基于“心理所有权”进行数字囤积。心理所有权是 指个体将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目标视为“自己的”的一种心理状态。当对目标产生占有感时,个体通常会将 目标物看成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为了寻求控制和安全感,人们开始通过数字囤积来建立心理所有权。将 数字信息存储到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云空间中,人们会感到自己对这些内容的所有权得到了确认和保护,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欣赏、分享这些内容,不必担心失去或难以找到。 此外,用户与数字囤积物之间并非主体与客体的简单关系。数字物的囤积不仅体现着用户数字生命的 痕迹,还承载着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情感和回忆,记录着个体在数字空间的经历和变迁。在大数据驱动 的社交媒体平台,链接、点赞、分享、跟帖及好友请求等数字痕迹无处不在。数字囤积的过程更是一种显 性的数字留痕过程。在囤积者看来,囤积的数字物具有特殊意义,是个体数字身份的一部分,也是“自 我”的延伸。用户对这些数字囤积物产生“情感依恋”,实际上是对自身经历和情感联结有依恋,这使得 囤积者在面对清理和删除这些数字物时感到困扰。 数字囤积过度最直接的体现是信息过载,即受众接受的信息量超出其所需要以及所能消费、承受的信 息量,以致无法高效选择或有效利用信息的状况。另一个后果就是信息的混乱,原本便捷的信息获取方 式,如今却因为囤积内容过多而变得繁琐。这种信息混乱不仅影响了用户对数字内容的有效利用,还可能 会让个体产生信息消耗焦虑,对已囤积的数字内容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 ( 摘编自张铮、刘晨旭《海量信息下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的心理机制初探》) 材料二 从宏观进化的历史来看,人类终究会在与信息过载这一“环境”的互动中成为胜出的“适者”,然而 人们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推动这一进程,以使我们能够化焦虑为坦然。 首先,就个体的认知资源状况来说,我们根本无法去完成加工和接收尚在日益增长的所有信息,与其 做与海量信息“搏斗”的“堂吉诃德”,不如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在“有用”原则下把获取信息限定在 工作与生活所需的限度内。其次,在巨量数字内容的冲击下,我们更需要做个清醒的“聪明人”。一方 面,针对来源多样、充斥着毫无根据的推测和想象、尤其是热点事件发生时搅得人们焦躁难安的信息,人 们应选择更理性的态度,学会“质疑式的认知方法”,即在接触任何信息的时候,头脑中至少要提出并尝 试回答如下的问题:这个信息来自何处?它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吗?如果不完整,它缺失了什么?我为什么 要相信它?它展示了什么证据?证据源自何处?存在着与此不同的解释吗……另一方面,在超负荷信息的 压迫下,仔细且深入的阅读必然被快速又浮表的浏览替代,信息的接收成了一种忙乱的“快餐”,改变这 种状况有赖于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自我,能够运用拥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来加工、同化和评判 外在的事物。这个自我既是开放的,又是独立的:既保持着与信息世界的互动,又展示出个人所独具的风 格。 ( 摘编自汪新建《超量信息带来的普遍焦虑如何应对》) 1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户常把存储的数字信息与自我概念相联系,将其视为“自己的”,并以之为个人数字资产,塑造自 身数字形象。 B. 数字信息对用户而言并非纯客观的数字痕迹,其承载的经历和记忆让用户对之怀有特殊情感,以致难 以轻易删除。 C. 人们存储信息往往不加选择,易过度囤积,这不仅会导致信息过载,还可能使人因信息混乱而排斥已 囤积的内容。 D. 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搅得人们焦躁不安的信息,有时传递的未必是事件的真相或者全貌,对此,用户 尤其需警惕。 2 .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重视数字信息的潜在价值,一方面与用户自身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如今信息巨量庞杂的 现状。 B. “堂吉诃德”一词的使用表明,作者认为与海量信息“搏斗”的行为脱离个体的认知资源现状,并不 可取。 C. 数字囤积反映了信息数量无限性与用户消化信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考验着用户的信息管理 能力。 D. 在两则材料的作者看来,当下信息过载容易造成用户的心理焦虑,而他们也在尝试寻找破解该问题的 路径。 3 .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受访者所提及现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受访者小华:一方面,我总觉得这些东西在未来可能会有用,看到时就想着赶紧保存下来,以防将来 需要用时找不到;另一方面,我在点击收藏的过程中也收获到了心理的满足感,囤资料对我而言意味着仿 佛比起别人,自己掌握到了更多的资源。事实上那么多的数字资料,保存后不曾被清理,也未被打开使用 过。每每看到满满当当的收藏夹我就焦虑不已,嫌弃自己为什么保存后没有充分利用,对自己充满了失望 感。 A. 小华囤积大量数字信息,是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交媒体平台的存储空间得到明显扩大。 B. 小华对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在存储信息过程中得到了确认和保护,故他可随时访问分享信息。 C. 小华囤积数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体虚荣心有关,但过度囤积使小华出现信息消耗焦虑。 D. 当今时代快速 浏览必然会替代深入的阅读,所以“小华们”陷入信息过载困境难以避免。 4 . 请结合材料一,完成下图的信息填空,每处不超过 5 个字。 数字囤积的三大心理机制示意图 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 学校围绕“信息爆炸时代个人的应对之道”这一主题举行研讨活动,作为学生会的发言代表,请你结合 上述两则材料简要阐述你的建议。 答案】1. C 2. D . C 4. ①. 量大易失去 . (1)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获取的信息限定在满足工作与生活的限度内; ① 5 【 3 ②. 风险规避 ③. 储存空间大 ④. 情感依恋 5 ( ( 2)以理性的态度辨别信息,学会“质疑式认知方法”。 3)形成具有独特性的自我,能够运用拥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来加工、同化和评判外在的 事物。 【 【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探讨了信息爆炸时代的数字囤积现象及其心理机制。材料一详细分析了用户在社交媒 体上囤积信息的原因,包括错失焦虑、心理所有权和自我延伸等心理因素。材料二则从宏观视角提出应对 信息过载的策略,强调理性认知和独特自我的重要性。两者结合,揭示了数字囤积的复杂性及其对个体心 理的影响,呼吁人们在信息时代中保持清醒和理智。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人们存储信息往往不加选择”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在信息爆炸时代,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参与 内容的筛选、分享和收藏,积累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一第三段“他们选择将有价值的内容存储在个人的 ‘ 数字仓库’”中可知,人们对储存信息进行了筛选,也就是选择。 故选 C。 【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而他们也在尝试寻找破解该问题的路径”错误。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数字囤积”的原因及危害,没有 谈到解决的方法。 故选 D。 【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题目材料中“一方面,我总觉得这些东西在未来可能会有用,看到时就想着赶紧保存下来,以防将来需要 用时找不到”体现出小华的“错失焦虑”,从原文“虽然社交媒体有巨量信息,但是完全对个人有价值的 内容却具有不确定性,不仅数量稀少,而且一旦失去,很难再找回,因此用户会采取行动进行‘风险规 避’”可知李华采取了“风险规避”措施。 题目材料中“我在点击收藏的过程中也收获到了心理的满足感,囤资料对我而言意味着仿佛比起别人,自 己掌握到了更多的资源”反映出了小华形成了“心理占有”机制,是虚荣心的体现。 题目材料中“事实上那么多的数字资料,保存后不曾被清理,也未被打开使用过。每每看到满满当当的收 藏夹我就焦虑不已,嫌弃自己为什么保存后没有充分利用,对自己充满了失望感。”指小华产生了信息消 耗焦虑,从原文“原本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对已囤积的数字内容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可知。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从图片中“自我延伸”下面的“信息特质因素”“痕迹价值”可知,“错失焦虑”下面的“信息特质因 ① 素”应该是原文信息的特点,总结材料一第三段“心理学研究认为,不确定性和回避不确定性的倾向在焦 虑等情绪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得“量大易失去”; ② 图片中“错失焦虑”下面的“用户心理因素”应该是用户心理的特点,总结材料一第三段“虽然社交媒 体有巨量信息,但是完全对个人有价值的内容却具有不确定性,不仅数量稀少,而且一旦失去,很难再找 回,因此用户会采取行动进行‘风险规避’可得“风险规避”; ③ 图片中“心理占有”下面的“用信息特质因素”应该是原文中信息的特点,总结材料一第四段“社交媒 体平台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个人可以轻松地存储和分享自己的数字内容,还能通过移动设备实时 访问”可得“储存空间大”。 ④ 图片中“自我延伸”下面的“用户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