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历史七年级下主题四 节气与农时(全面版)资料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又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大国,勤劳智慧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从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积累提高、归纳总结出一整套农业生产宝贵经验,给后人留下大量的优秀科学技术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将所积累的天文、气象变化规律以及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总结提炼的结果,它是我国颇具科技含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业由传统经验向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
通过节气与农时这一主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二十四节气,认识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气候、农事活动和生活习俗等,探究二十四节气中的科学道理,既可以拓展学生已有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二十四节气在农村广大地区仍然使用,有关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谚语有很多,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农民的喜爱和重视,这些都是学生探究学习的社会资源。
二十四节气与学生的起居生活密切相关,有些节气已经成为传统的节日,如清明等。在生活中常用的日历中,农历明确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二十四节气知道一些,但又不是很清楚,有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访问他人,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谚语、有关节气的生活习俗等知识,提高走进社会与人交往以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走进社区,实地观察等方法,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点、生活习俗,认识节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二十四节气的科学道理,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认同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1 模块介绍
本页面包含一个探究主题的总体目标和素材资源。按其功能模块分为探究问题、探究目标、建议子主题、媒体资源、工具和方法五大模块。点击“”等按钮可进入到相应的页面。如下图:
1.1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模块为每个探究主题默认首页。采用网页格式,列出选择主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的分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如下图:
1.2探究目标
探究目标模块采用网页格式,对主题活动需要完成的任务、采用的方法、学生能够得到怎样的收获等进行总体描述,给教师准备主题提供参考。如下图:
1.3建议子主题
建议子主题模块为下拉列表形式,列出了该主题下的各子探究主题的具体名称和需要的课时安排,对提供的案例进行了标注。点击各子主题名称即可切换到相应的子主题页面。如下图:
1.4 媒体资源
媒体资源模块列出了该主题所有的媒体资源,并简单的按照媒体资源内容来大致分类,一般情况下,重复资源在此页面只出现一次,所以教师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进行选择。如下图:
其中“媒体资源”表明了当前浏览的页面模块,在下面按照“子类”分类,点击每一个子类名,就会显示出在这个子类下的所有资源,其中子类一的媒体资源作为“媒体资源”这一版块的默认页。在“媒体资源”里面我们列出了该主题所有的媒体资源,包括一些供教师备课选用的资源,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教师应根据自己课堂实际需要进行自由选择。
在众多的媒体资源里面我们把相关内容的资源进行了综合,“类别名”是对它下面所有资源的一个简单分类、概括,如这里的“二十四节气的来历”,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类别名快速找寻自己需要的东西,缩小搜索范围,同时也可以方便教师自由选择。
在每一个素材名称前面我们都加有一个小图标,它们分别代表着素材不同的类型。
教师点击素材名称就可以浏览到相应的素材内容了,点击下载可以下载该素材。我们来看一下点击素材名称后出现的相应内容:
点击图片类素材名称后出现图片全图,如果有的素材中有几张相同名称的图片(如下),这时我们可以分别点击里面的缩略图来看到完整的图像。
点击视频类素材后出现:
点击视频后出现的是视频框,点击下方“播放”按钮(即视频框下方第二排图标的第一个)开始播放,其他键如“快退”、“快进”等与其他的播放器是一样的。
点击文本类素材后出现:
其中文本内容多的资料,可以通过拖动右边的竖条(滚动条),浏览到完整信息。
点击动画类素材后出现:
1.5工具和方法
关于主题内各版块内容的说明及素材浏览的方法。
2 技术常见问题说明
Q1:点“动画素材”打开动画,为什么会弹出“Active X 控件安装提示”?
A1:这是正常的。因为播放Flash动画需要Flash播放器插件,系统将提示安装。安装完成后方可播放Flash动画。
Q2:为什么在访问页面时会弹出“Active X 控件警告提示”?
A2:这是操作系统安全设置的原因,本网站并无任何威胁安全信息。可点信任该插件就可。
Q3:为什么点教学课件中有的内容无法观看?
A3:这是因为部分教学课件使用PowerPoint制作,需要教师用机上安装PowerPoint软件。安装后可以在线观看。
Q4:为什么点教学课件中有的会弹出下载、保存或打开的提示窗口?
A4:这是操作系统的提示信息,教师只需点打开就可以观看PowerPoint课件。教师也可以点下载按钮,下载到本机观看。
Q5:为什么点图片素材下载后是一个叫XXX.rar的文件,又无法打开?
A5:这是因为所有图片文件包都用WINRAR软件压缩,使用时需要安装WINRAR软件解压,就可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气温变化与气温分布的一些叙述,正确的是:①世界气温总的分布规律是低纬度高,高纬度低。②同纬度地区,高山、高原气温高,平原、盆地气温低。③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1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零时)。④陆地月平均气温的最高月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 ]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2.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
[ ]
A.湿度、风力 B.气温、降水
C.气压、风力 D.风力、降水
3.下列词语中,表示气候的是
①风雨交加 ②风和日丽 ③冬冷夏热 ④四季如春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B.地处回归线降水一定稀少
C.有雨必有云,有云未必有雨
D.沿海地区一定多雨
5.下列气候类型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缺乏的气候类型是:①热带沙漠气候;②地中海气候;③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关于世界气候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亚热带大陆西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大陆东岸为地中海气候
B.热带范围既有全年高温多雨地区,也有终年炎热干燥地区
C.40°S~60°N大陆西岸为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的大陆是南美洲大陆
7.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纬度位置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句所描述的自然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
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纬度因素
9.下列地区中多地形雨的是
[ ]
A.沿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
C.喜马拉雅山北坡
D.喜马拉雅山南坡
10.实际上,地球表面气温的分布同纬度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
[ ]
A.各纬度地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是不一样的
B.地表陆地和海洋受热和放热的情况不同
C.地势高低的影响
D.现代工业的发展
11.一些科学家测算,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日益增多。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进而使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现象,适宜的方法有
①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
④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二)综合题
12.读夏季等温线图,判断后回答下列问题:
A、B两地处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并分析某地气候资料和亚欧大陆部分地区气候分布规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气候资料,在下图中绘制该地的全年气温曲线图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2)下图气候类型分布在________(南或北)半球。在上图(13题图)中找出气候类型相对应的地点
(3)根据亚欧大陆部分地区气候分布规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③分别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B.③、④两地降水季节分配一致
C.②因为地处内陆,降水稀少
14.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图中①~⑥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15.我国南方一些雨水充沛的地区,夏季如果有一个月不下雨,常会发生严重的旱灾;而沙漠地区一年不下雨也不会发生旱灾。这是为什么?
16.目前科学家呼吁,由于二氧化碳增多,要警惕全球变暖。为了表示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和全球变暖的不良后果,请将以下各项内容的数码,按因果关系的顺序填在相应的方框内:①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②森林被大量砍伐;③沿海低地被淹没;④冰川融化;⑤海平面上升;⑥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⑦温室作用使气温增高
参考答案
(一)1.D 2.B 3.A 4.C 5.C 6.B 7. D 8.A 9.D 10.B 11.D
(二)12.北半球。往南气温高,南方为低纬;往北气温低,北方为高纬 低 高
13 (1)略 (2)北 ④ (3)AC
14.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带气候
15.我国南方地区是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夏季如果有一个月不下雨,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的生产,发生旱灾。沙漠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很多地区荒芜人烟,一年不下雨是常有的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
16.⑥、⑦、④、⑤、③
第十二课 在现代化进程中
【教学目标】
1、 知识:
(1) 使学生知道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工业、农业、旅游业和城市化的现代化进展和成就。
2、 能力: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专题分析、区域比较的方法。
(2) 使学生掌握观察生活和收集、处理、表达信息的技能。
3、 情感:
(1) 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成就的自豪感。
(2) 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献身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法、分析比较法
【案例1 走向现代化的农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三个特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板书设计】
§1走向现代化的农业
一、 中国的农业回顾
二、 现代化的农业
特征1、农业科技化程度的提高
2、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生活的变化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 农业发展展望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通过一段有关农业生产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基本特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农业的基本类型有初步的认识,了解人类正是通过农业等生产活动与环境、自然资源发生关系。
(联系)回忆前面学过的有关农业的知识点。再联系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要首先强调农业是根本。
(学生活动)略。
(看一看)结合书本的“读与思”展开。
(学生讨论分析)略。
得出结论:农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思考)我们该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呢?在以往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已经有了哪些成功的经验?以后我们该怎么办?结合我们前面学习过的美国和印度的情况,同学门来看看,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叙述)世界先进 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要是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农业大国,就必须努力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科技,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还有就是提高农民本身的文化水平。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拓展延伸题目)农业的区位选择,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实现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获得生态系统的最佳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区位因素特点
三江平原
青藏高原
地形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
地势高峻
气候
夏季高温,雨热同期
气候寒冷、热量不足
土壤
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黑钙土)
山地草场广布
农业的区位选择
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
粗放的放牧业,主要放牧藏绵羊、藏山羊和牦牛等
【案例2 欣欣向荣的工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三个特征
中国工业区域的布局
【板书设计】
§2 工业
一、 工业概述
二、 工业现代化的三个重要特征
1、 制造业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
2、 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3、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三、 中国工业的布局
四、 中国工业发展前景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回顾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情况。
(学生活动)结合书本的“读与思”展开。
思考:新老“四大件”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什么变化?
(读图)工业有哪些部门?
(生答)略。
(问)最重要的是什么部门?
——制造业
(问)为什么,他和工业的现代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略。
(读一读)结合书本的“知识窗”展开。
(问)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还有两个特征,是什么?
(1) 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2)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指一指)结合书本的“活动区”展开。
(读图练习)
看书本P94页“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分布图”指出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分布情况。
(学生活动)略。
(问)工业基地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生答)略。
(想一想)中国工业发展展望。
(学生活动)略。
【案例3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个条件
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带动性
【板书设计】
§3 旅游业
一、 旅游业发展现状
二、 旅游业发展条件
1、 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 产业特点
1、 综合性
2、 带动性
【教学设计】
1、 本课采用看录象的形式,通过学生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祖国的美,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 本课采用的另外一个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
3、 制作有关苏州旅游资源的小报等作品。
【案例4 城市化进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板书设计】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
城市化水平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中国城市化可能的问题、城市的重要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数量增加
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
自上而下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方式
中国城市化速度杂加快
自下而上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一、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A、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看一看)看图表
(动一动)结合书本的“活动区”展开。
(学生活动)略。
B、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式
1、 自上而下
2、 自下而上
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略。
二、为什么一个 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三、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读图)结合书本的图进行分析。
四、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环境质量下降
污染
类型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噪声污染
固体废弃
物污染
污
染
源
居民燃烧燃料排烟尘
工矿企业排放烟气
各类交通工具放出尾气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交通运输
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
社会活动
城市固体垃圾
污
染
物
煤烟、粉尘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碳氢化合物、铅等
造成水
源污染
噪声
废弃物
为什么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读《环境污染组图》思考:造成交通拥挤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原因:汽车的增加、汽车数量与道路状况的比值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思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科学技术提高,机器化大生产使劳动者数量要求降低,城市人口本来就未充分就业,再加上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失业人数增多。)
二、解决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
3.控制城市规模
(学生活动)看图讲故事。
(学生活动)略。
(巩固)板书
练习。
七年级第一学期地理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B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2.右图中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C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炎热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3.当今世界的主题是 C
A 、矛盾与冲突 B 、经济全球化
C、 和平与发展 D 、国际合作
4.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D
A 、苏伊士运河 B、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
C 、白令海峡 D、巴拿马运河
5.春节期间,我国东北地区天寒地冻,而海南岛却百花争艳,造成这种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A、 维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 D 、人为因素
6.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A
①人口爆炸 ②资源危机 ③环境污染 ④发展停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的气候类型是 D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沙漠气候
C、 苔原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8.下列分布在南半球的发达 是 D
A、 美国 B 、日本 C、 德国 D 、澳大利亚
9.下列观点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是 D
A、多子多孙多福气 B、子孙满堂,喜气洋洋
C、有子有女才算好 D、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10.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是 B
A、在古代建筑上刻写“某某于某时到此一游”
B、庐山风景区提倡登山游客自捡垃圾
C、桂林市区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商贩在柳州市东门城楼附近设置饮食、烧烤摊点
11.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两地相对高度是 B
A、8844米 B、9244米 C、12844 米 D、2108米
12. 规模最大与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 A
A 、UN B 、OPEC C 、WTO D 、APEC
1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A
A、安第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落基山脉 D、昆仑山脉
14.“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是哪种气候的主要特征 C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15.“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是哪种降水类型 A
A、地形雨 B、对流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16.南南合作是指 C
A、南北美洲之间各国的合作 B、亚洲与大洋州之间的政治经济的合作
C、发展中 之间的互助合作 D、发达 之间的互助合作
二、综合题
1.读经纬网图并完成问题:
(1)、写出A、B两地的经度和纬度:
A. 40°W 0° B. 0° 40°N
(2)、B地位于A地的东北方向。
(3)、B地属于温度带中的北温带,A地位于纬度带中的低纬度。
(4)、A、B两地中有太阳光直射现象的是:A地。
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1年。
(2)、当地球位于B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23.5°S)。
(3)、北极地区全部有极昼现象时,地球位于D点的位置。
(4)、当地球上各地昼夜等长时,地球位于A或C点。
3、根据某地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2
5
7
12
15
20
24
21
17
14
10
6
降水量(mm)
80
100
60
47
22
14
11
54
25
136
112
109
(1)依据表中数据,绘出某地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2)分析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4、读“五带”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上写出: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北极圈、南极圈、赤道。
(2)、在图上对应的地方写出(1)中五条纬线的纬度。
(3)、标出南北极点(N、S)。
(4)、在相应位置写出五带名称。
(5)、有太阳直射的是 带;
有极昼极夜的是 带和 带。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答案:(1)海平面 (2)垂直 (3)闭和 (4)相等 (5)密集 (6)稀疏 (7)降低 (8)降低 (9)海拔低处 (10)海拔高处 (11)重叠相交 (12)平原 (13)海洋 (14)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的计算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辨误区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
【例1-1】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
A.8 689米 B.9 003米
C.8 999米 D.9 009米
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
答案:C
(2)等高线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 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
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
(3)等高线地形图
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如下图所示: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如下图(单位:米):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峰(山顶)
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
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
(4)等深线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②等深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深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判断海底的坡度大小。坡陡的地方,等深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深线稀疏。
【例1-2】 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400米,G点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第(3)题,沿B处虚线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一条等高线,海拔比A峰高。
答案:(1)山峰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2)200
(3)B 此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4)M
2.分层设色地形图
(1)定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这样的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2)着色规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3)优点: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
(4)不同地形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特点:
地形类型
高度
地面起伏状况
高原
500米以上
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
500米以上
起伏大
丘陵
500米以下
起伏和缓
盆地
不固定
中间低,四周高
平原
200米以下
起伏小
【例2】 下列关于不同地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B.丘陵是指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
C.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起伏很大的高地
D.高原是指海拔500米以上顶面平缓的高地
解析:
A × 平原的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B √ 丘陵海拔不是很高,一般在200~500米之间
C × 山地海拔高,起伏大
D × 高原海拔高,起伏较小
答案:B
3.地形剖面图
(1)定义: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2)优点: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地面高低起伏的状况。
(3)绘制步骤如下:
①根据需要确定剖面线,如上图中的直线AB。
②确定比例尺:先确定水平基线(一般与剖面线长度一致)与水平比例尺(一般采用原图比例尺);再确定垂直方向的高度差(一般与图上方向的等高距相等)与垂直方向的比例尺(一般大于水平比例尺)。
③量出剖面线与不同等高线的相交点间的相对位置,并读出其海拔。
④在剖面图上画出相应的点,各点的水平位置及海拔必须与上一步所确定的点相对应。
⑤把各点连成圆滑的曲线,在曲线内画上阴影以表示地形起伏情况。
【例3】 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图中表示山谷的是( )。
A.a B.b C.c D.d
(2)在图乙中画出图甲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
解析:第(1)题,a点处于两座山峰之间,为鞍部;b点处等高线相交,为陡崖;c处等高线向高值凸,为山谷;d处等高线向低值凸,为山脊。第(2)题,画地形剖面图时注意A点海拔在400~500米之间,B点海拔为300米,再按地形剖面图的画法完成即可。
答案:(1)C (2)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2)山峰和盆地的等高线形状相同,都是闭合的曲线,但数值变化规律不同。山峰是“内高外低”,即越往里等高线的数值越大;盆地是“内低外高”,即越往里等高线的数值越小。
(3)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弯曲方向不同,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在山谷中经常发育河流,因此河流也是山谷的标志。
(4)利用握紧的拳头记忆地形部位:A—山峰,B—山脊,C—山谷,D—鞍部,E—陡崖。如下图:
【例4-1】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形起伏越大
B.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形起伏越大
C.闭合等高线的中心一定是山顶
D.闭合等高线的中心一定是盆地
解析: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形起伏越小;闭合等高线应根据数值的变化特点,判断是山顶还是盆地。
答案:A
【例4-2】 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有关图中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表示的地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处是山顶
B.B处是山谷,C处是山脊
C.D处为陡崖
D.E处为鞍部
解析:
A × A处等高线闭合,越向中心海拔越高,是山顶
B √ B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是山脊;C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是山谷
C × D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
D × E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答案:B
5.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1)等高线和地图基本要素的结合
一般给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然后在图上要求计算两地的实地距离,判断各个地理事物的相对方向。这要求及时把地图的基本要素的知识迁移过来。
①根据等高线上的数值可判断海拔高低,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值是海拔,数值越大,该地的海拔越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之差是等高距,也是两地的相对高度。
②根据等高线疏密可以判断坡度陡缓
③根据等高线形态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2)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
①工程建设:修路、修水库、建大坝。
点技巧 修建工程选址要考虑的条件
修路一般选择坡度比较缓和的地方,水库一般选在地形较为封闭的位置,大坝一般建在盆地的出口处,这里地形狭窄,工程量小。
②生活相关:登山比赛,河流的流向和发育等。在登山的时候,要看具体情况,要求速度就选择陡坡,要求省力就选择缓坡。河流一般存在于山谷之中。
③城镇建设,工农业发展:选择城镇的位置应该在地形平坦、有河流流过、交通便利的地方。发展农业也要靠近河流;建设自来水厂要选址在河流的上游;化工厂一般建在河流的下游,并且远离居民区。
【例5】 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在乙地的________方向,河流丙的流向大致是________。
(2)图中B点海拔是________米,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大于________米而小于________米。
(3)甲、乙两地的实地直线距离是______米。
(4)如果C、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该小河应位于______(C或D)处。
(5)如果在甲地拟建一座工厂,有人建议建化工厂,也有人建议建自来水厂。你认为哪个建议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及解析:
(1)西南 自北向南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
(2)600 200 400
A点海拔不确定,在800~1 000米之间,因此相对高度也只能是一个范围
(3)750
先量出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计算得出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
(4)D
小河存在于山谷中,图中C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是山脊;D处向海拔高处弯曲,是山谷
(5)甲地适合建自来水厂。
因为甲位于城镇上游,水质清洁,污染少;建化工厂有可能污染城市水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