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球纪年表.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997621 上传时间:2025-04-1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纪年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地球纪年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纪年表 (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地球纪年表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1 前寒武纪 2 寒武纪 3 奥陶纪 4 志留纪 5 泥盆纪 6 石炭纪早期 7 石炭纪晚期 8 二叠纪 9 三叠纪 10 侏罗纪 11 侏罗纪晚期 12 白垩纪 13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 14 始新世 15 中新世 16 冰川时代晚期 17 现代世界 18 未来世界 19 1.5亿年后 20 2.5亿年后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晚期超大陆和“冰室”世界(距今6亿5千万年前) 形成于11亿年前的罗迪尼亚超大陆这时开始分裂。前寒武纪晚期的世界与现在的气候十分相近,是一个“冰室”世界。 罗迪尼亚大约在7.5亿年前分裂成两半,形成了古大洋 寒武纪:古生代的开始(距今5亿1,400万年前) 具有硬壳的生物在寒武纪第一次大量出现。诸大陆为浅海所泛滥。超大陆冈瓦那开始在南极附近形成。 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 奥陶纪 古海洋隔开诸大陆(距今4亿5,800万年前) 奥陶纪时,古海洋分隔开劳伦西亚、波罗地、西伯利亚和冈瓦那大陆。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历史上最寒冷的时期之一。冈瓦那大陆的南方完全为冰所覆盖。 巨神海(Iapetus Ocean)隔开了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古地中海(Paleo-Teyhys Ocean)分隔开冈瓦那大陆、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则覆盖了北半球的大部分。 志留纪 古生代海洋闭合,诸大陆开始碰撞(距今4亿2,500万年前) 劳伦西亚与波罗地大陆的碰撞闭合了巨神海的北面,并形成了“老红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陆。珊瑚礁扩张,陆生植物开始覆盖荒芜的大陆。 大陆碰撞导致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的加里东山脉(Caledonide Mts.)的形成,以及大不列颠北部、格陵兰和北美东海岸的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的形成。 泥盆纪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距今3亿9千万年前) 泥盆纪时,古生代早期海洋闭合,形成“前盘古(pre-Pangea)”大陆。淡水鱼类从南半球迁徙至北美和欧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长。 植物大量生长,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煤炭。 石炭纪早期 石炭纪早期盘古大陆开始形成(距今3亿5,600万年前) 石炭纪早期,欧美大陆(Euramerica)和冈瓦那大陆间的古生代海洋闭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和维利斯堪山脉(Variscan Mts.)。南极开始形成冰帽,同时四足脊椎动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泽开始发展。 石炭纪晚期 石炭纪晚期:巨大煤炭沼泽的时代(距今3亿600万年前) 石炭纪晚期,由北美及欧洲组成的大陆与南方的冈瓦那大陆碰撞,形成了盘古大陆(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盖,而巨大的煤炭沼泽则沿着赤道形成。 以赤道为中心,盘古大陆从南极延伸至北极,并将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与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东、西两侧。 二叠纪 二叠纪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灭绝(距今2亿5,500万年前) 二叠纪时,巨大的沙漠覆盖了西盘古大陆。同时爬行动物扩散到整个超大陆。99%的生物在灭绝事件中消失,标志着古生代的终结。 三叠纪 三叠纪末期,盘古大陆形成(距今2亿3,700万年前) 形成于三叠纪的盘古超大陆使陆生动物可以从南极迁徙到北极。在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之后,生命开始重新多样化。同时,暖水生物群落扩散到整个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侏罗纪 侏罗纪早期:恐龙遍布盘古大陆(距今1亿9,500万年前) 侏罗纪早期,中南亚开始形成。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大陆与冈瓦那大陆分隔开。尽管盘古大陆依然完整,不过可以听到大陆开始分裂的隆隆声。 侏罗纪晚期 盘古大陆开始分裂(距今1亿5,200万年前) 侏罗纪中期,盘古大陆开始分裂。侏罗纪晚期,中大西洋是将非洲与北美东部隔开的狭窄海洋。东冈瓦那大陆开始与西冈瓦那大陆分离。 白垩纪 新的大洋张开(距今9,400万年前) 白垩纪时南大西洋张开。印度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加速向北对着欧亚大陆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与欧洲相连,澳大利亚仍然是南极洲的一部分。 白垩纪时全球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恐龙与棕榈树出现在现在的北极圈,南极洲以及澳洲南部。虽然白垩纪早期的极区可能会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个中生代都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冰帽出现过。 白垩纪是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中洋脊迅速扩张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 恐龙时代的终结(距今6,600万年前) 希克苏鲁伯(Chicxulub)撞击地球。这个直径16千米的彗星的撞击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恐龙和许多其他种类的生物因此而灭绝。白垩纪晚期,海洋继续拓宽,印度接近亚洲南缘。 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开始撞击亚洲(距今5, 万年前) 5千万至5千5百万年前,印度开始撞击亚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原本与南极洲相连的澳洲,此时也开始迅速向北移动。 中新世 世界显出现代构造(距今1,400万年前) 2千万年前,南极洲被冰雪所覆盖,同时北方各个大陆迅速冷却。世界看起来和现代相似,不过请注意佛罗里达和亚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冰川时代晚期 过去3千万年来地球进入冰室气候(距今18,000年前) 当地球处于“冰室”气候时,两极皆被冰雪覆盖。极区冰盖因为地球轨道变化(米兰柯维奇旋回Milankovitch Cycle)而扩张。最后一次极区冰盖扩张发生在18,000年前。 现代世界 现今世界有定义明确的气候带 我们进入了大陆碰撞的新阶段,这最终会在未来形成新的盘古超大陆。全球气候在变暖,因为我们正在脱离冰川时代,同时也因为我们向大气层中排放温室气体。 未来世界 这可能是地球5千万年后的样子(距今5千万年后) 如果今天的板块继续运动,大西洋将会拓宽,非洲会与欧洲碰撞,并使地中海闭合,澳洲将会与东南亚碰撞,加利福尼亚将向北滑移到阿拉斯加海岸之上。 1.5亿年后 大西洋开始闭合(距今1亿5千万年后) 沿着北美和南美东海岸将产生新的潜没带,这将消耗掉分开北美和非洲的海底。距今1亿年后大西洋中脊将潜没,各个大陆将逐渐靠拢。 2.5亿年后 终极盘古大陆将在2亿5年万年后形成(距今2亿5千万年后) 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海底将会潜没在北美和南美之下,结果产生第二个盘古大陆——“终极盘古大陆”。这个超大陆中央会陷下一个小洋盆。 《盘古王表》 (一)五方区系时期,约公元前8000-6390年:东、南、西、北、中,五方都有分布的原始社会。 (二)法天法地时期,约公元前6390-6210年:1、盘古(浑敦氏);2、天皇;3、地皇,4、人皇,5、五龙纪,6、摄提纪,7、合雒纪,8、连通纪,9、叙命纪。 (三)叩向自身时期,约公元前6210-5770年:1、巨灵氏,2、句疆氏,3、谯明氏,4、涿光氏,5、钩陈氏,6、黄神氏,7、巨神氏,8、犁灵氏,9、大隗氏,10、鬼隗氏,11、掩兹氏,12、泰逢氏,13、冉相氏,14、盖盈氏,15、大敦氏,16、云阳氏,17、巫常氏,18、泰壹氏,19、空桑氏,20、神民氏,21、倚帝氏,22、次民氏。 (四)重铸烟火时期,约公元前5770-4070年:1、辰放氏,(共4代),2、蜀山氏(共6代),3、虺傀氏(共6代),4、儿遽氏,5、希韦氏(共4代),6、有巢氏(共2代),7、燧人氏(共4代),8、庸成氏(共8代)。 (五)立足山海时期,约公元前5070-4170年:1、浑沌氏(共7代),2、葛天氏(共4代),3、女娲氏,4、伏羲氏,5、赫胥氏,6、东户氏(共17代),7、皇覃氏(共7代),8、启统氏(共3代),9、吉夷氏(共4代)。 (六)城邦之美时期,约公元前4170-3150年:1、仓帝史皇氏,2、柏皇氏(共20代),3、中皇氏(共4代),4、大庭炎帝氏(共5代),5、粟陆氏(共5代),6、昆仑氏(共11代),7、西陵氏(共5代: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七)跃起中原时期,约公元前3150-2230年:1、轩辕氏(共3代),2、祝融氏(共2代),3、昊英氏(共9代),4、古皇有巢氏(共7代),5、朱襄氏(共3代),6、阴康氏(共3代),7、无怀氏(共6代),8、神农氏(共8代)。 (八)大同王土时期,约公元前2230-2045年:1、黄帝有熊氏(共3代),2、颛顼,3、帝喾,4、尧,5、舜,6、禹。 中华上下五千年 混沌时代 (盘古时代) 太古时代 (神仙时代) 约前30世纪 神魔之战开始 上古时代 (山海时代)阐教、截教兴起,合称道教 黄帝轩辕氏 前2697~前2599 98年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83年 颛顼高阳氏 前2514~前2437 77年 帝喾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67年 帝挚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8年 唐尧 前2357~前2258 99年 虞舜 前2257~前2208 49年 夏 前2207~前1766 441年 商 前1765~前1122 643年 西周 前1121~前 771 350年 东周(春秋、战国) 前 770~前 249 521年 秦 前248~前 207 41年 汉 前206~ 220 226年 西 前206~ 8 198年 新莽9~ 23 14年 更始帝 23~ 25 2年 东汉25~220 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号 195年 三国 220~280 60年 魏 220~265 45年 蜀 221~263 42年 吴 222~280 58年 晋 265~420 155年 西晋 265~316 51年 东晋 317~420 103年 十六国304~439 135年 前赵 304~329刘渊国号汉,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 25年 成汉/前蜀 304~347 43年 后赵 319~350 31年 前凉 324~376 52年 前燕 337~370 33年 前秦 351~394 43年 后秦 384~417 33年 后燕 386~403 17年 南凉 397~414 17年 南燕 398~410 12年 西凉 400~420 20年 北凉 401~439 38年 夏 407~431 24年 北燕 409~436 27年 南北朝 386~589 203年 北朝 386~581 195年 南朝 420~589 169年 宋 420~479 59年 齐 479~502 23年 梁 502~557 55年 陈 557~589 32年 北魏 386~534 148年 东魏 534~550 16年 西魏 535~556 21年 北周 557~581 24年 北齐 550~577 27年 隋 581~618 37年 唐 618~907 226年 五代 907~960 53年 后梁 907~923 16年 后唐 923~936 13年 后晋 936~946 10年 后汉 947~950 3年 后周 951~960 9年 十国 902~979 77年 吴 902~937 35年 前蜀 907~925 18年 吴越 907~978 71年 楚 924~960 36年 南汉 907~971 64年 闽 909~945 36年 南平/荆南 924~960 36年 后蜀 934~965 31年 南唐 937~975 38年 北汉 951~979 28年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167年 南宋 1127~1279 152年 辽 907~1125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 93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218年 西夏 1038~1227 189年 金 1115~1234 119年 元 1206~1367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1279年灭南宋 161年 明 1368~1644公元1644年桂王被杀 276年 清 1616~1911清建国于公元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 1644年入关 295年 中华民国 1912~1949 3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60年了,稳住啊,目标300年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教材分析 地球结构是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是第二章之后内容的初步概括和学习,是学习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的基础和总括。本节重点在于地球内外部圈层的介绍和对学生地理空间联系思维的培养。 学情分析 1、 高一学生记忆能力和联想能力强。 2、 学生读图能力较弱,本节通过读图训练,提高学生对图表的掌握。 3、 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较弱,本节继续加强学生概括总结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学生初学地理,对地理思维掌握不够,本节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地图法、板书笔记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地震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地质钻探计划和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绘制,体会地球结构特殊性,培养学生地理要素联系的思维,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师:讲新课前先问一个问题,同学们上了一个月的地理,有没有明白地理在研究什么? 生:……. 师:我刚刚听到有人回答地球,回答得非常对,我们地理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地球运行的原理.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这句话希望大家能记住,以后对于我们地理学习很有用)我们第一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从天文学角度来看,认识到了地球是一个天体,这也是与其他星球的共性.而我们看见的身边的河流,花朵,石头等很多都是地球所独有的,也是我们地理学所要研究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节课其实不难,却是正式进入地理学的一小步。大家再看看这句话,结合大家预习这节课,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 师:(黑板上写)那我问一个问题,这句话里面“表层”是什么意思,是500km以上还是100km以上算表层,这个疑问我们留到后面来解决.下面我们对地球正式开启一段探索之旅,(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要按照之前任老师的要求记笔记,还要跟着我画图,这也是地理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有这样一则新闻:要探索地球内部,同学们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想法,直接在地球钻一个洞就知道科拉超深井(Кольская сверхглубокая скважина)是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1989年达到12,262米,截止目前,以垂深计算,这个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然而,其井深记录在2008年和2011年被在卡塔尔的阿肖辛油井(12,289米)和俄罗斯在库页岛的Odoptu OP—11油井(12,345米)打破,目前排名世界第三.科拉超深井SG—3是世界上最深的参数井。由科学研发中心“NEDRA”钻成.位于摩尔曼斯克州,扎波利亚尔内市以西10公里.井开于波罗的海地盾东北部,前寒武纪携矿接合处。井深12262米,上部直径92cm,下部直径21.5cm。SG-3井不带勘探目的,纯粹用于在莫霍面接近地表处的科研。 说明科学家和我们想法差不多,直接钻探来地球看看地底下有什么,那么现在发展怎么样了 21世纪初,由于财政困难及缺乏国家支持,“科拉超深钻井"项目被决定彻底关闭。 2008年该井被废弃,设备被拆除,地面建筑被破坏。 2010,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科拉科学中心地质学院院长的评估,恢复该项目需要一亿卢布。根据他的意见,现在可以恢复科学仪器并开办学院用于大陆架钻井的专家培训. 1957年美国开始深钻计划,1958年成立了“莫霍计划",计划从较薄的太平洋地壳向下钻4.5千米,到达莫氏不连续面,研究地壳和地幔构造。计划取该名以纪念克罗地亚研究地壳与地幔的科学家安德里亚·莫霍罗维奇。然而该项目进展不顺利,花费巨资却没有产生预期的科研成果。1966年美国国会停止了该项目的资金,该项目随即终止。 可见钻探开地球的这个想法实现难度还是特别大的,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钻探可能连蛋壳都没有突破,尽管我们现在可以把宇宙飞船送上月球,但是对地球内部却无能为力,那么内部圈层人类又是怎么探索的呢? 同学们买过西瓜没,有没有人知道怎么挑好吃的西瓜? 生:…… 师:我们选西瓜当然要选甜的西瓜,有些西瓜里面水太多,没有味道。有经验的商贩一般拍着西瓜,然后告你绝对甜,那么这些商贩是怎么知道的呢?简单来说是声音的音调和音色不同,用手指在西瓜上弹几下,如果声音清脆、音调高,就知道是生瓜.声音较沉闷,音调低,瓜瓤里的组织紧密就是熟瓜。这种方法为我们研究地球内部圈层提供了思路,我们能不能也找一种介质来探测无法到达的地球内部圈层呢?于是我们想到了地震波。同学们快速读25页的阅读,三分钟时间总结一下地震波的性质。 师:好了,看完了阅读,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地震波有以下三点性质: 1. 纵波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 2.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师:根据地震波的这些性质,我们发现经过一些界面时波速发生突变,我们把这些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地下33千米的莫霍面和地下2900千米处的古登堡面。 读图能力也是地理学习重要的一项技能,下面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和波速的变化,结合图1—21我找同学来讲讲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生:…… 师: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的圈层。三层之间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在地球内部纵波速度高于横波速度,莫霍面以下横波和纵波速度陡然加快,在古登堡面以下横波消失,所以地核可能为液体,这里只是可能,因为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地震波无法到达,所以不一定,我们一会学习.下面我们就边画图,边来依次学习这些圈层. (画图,板书)我们边画图,边整理一下    范围       特点 地壳 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固态,厚度不一,大陆较厚,海洋较薄,硅镁连续,硅铝层海洋缺失 地幔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固态,上地幔存在软流层,岩浆发源地之一 地核 古登堡面到地心         高温高压,外核液态或熔融状(地球磁场产生原因),内核固态 师: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层被称为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板块漂移学说,软流层也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去自己研究或者找老师探讨。当然最重要的是地壳和软流层以上部分我们称为岩石圈,岩石圈是我们地理研究的下限,再往下主要是地质学研究范围,这也解释了我们刚开始的疑问,地理研究的表层各圈层主要指岩石圈以上部分.可能有的同学会有问题,为什么只研究岩石圈以上呢?因为再往下接近地核,高温高压,并且缺少氧气的条件下生命难以存活,与其他圈层联系不大,主要就是矿物质,所以主要是地质学需要关注的范围.岩石圈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如此紧密,理论上应该列入地球外部圈层,但是这种观点还属于争论阶段,本书把岩石圈列入内部圈层,所以我们暂时采用这种观点。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组成          特点 大气圈 氮气氧气和悬浮物      地球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水圈  固态、液态、气态 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与生存的环境    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师:正如我之前说过的,这节课内容并不难,却是地理学的入门,通过学习地理,同学们要养成一定的地理思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多角度思考,各个圈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单一的存在。下面我们做两道题来检验一下。 师:最后布置一下作业,同学们课后复习本节所讲的圈层和上节课地球运动的内容,导学案跟上课时,预习下一节矿物和岩石的内容 地球上的水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3、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4、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5、能够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形象的比喻以及学生的动手行动来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四、教学准备 1、相关课件 2、学生活动材料:杯子、小勺、滴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问:1、老师很爱旅游,课前老师和几位同学也聊了聊,发现他们也很爱旅游,而且去过很多地方.省内的、省外的,国内的、国外的。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我们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哪里呢?地球外,你们去过吗? 2、但是我们国家的宇航员杨利伟却去过,这是他在“神州五号”上为地球拍摄的照片,从太空看地球,你们发现了什么?(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你们对地球上的水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话题“地球上的水"。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师提问: 1、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它们都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海洋、河、湖泊、小溪、冰川、高山积雪……(教师帮着整理、并板书) 2、空气中有水吗?对,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 3、那谁来总结一下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那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几种不同地方的水。(播放课件) 4、可见地球上的水分布确实很广,它分布在祖国及世界的各个地方。根据这个特征,你们能给地球起个更加形象美丽的名字吗?(水的星球) 教师讲述:1、这个名字非常美!还有吗?(水球) 2、好,这个名字非常形象!我们生活的地球不愧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 (三)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师提问:1、既然地球是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人利用,为人们服务吗?哪些水我们不能用呢?为什么?(海洋中的水不能用,因为那里的水是咸水。) 2、咸水我们不能直接利用,那么我们能直接利用的水是什么水呢?(淡水) 3、那你们知道哪些地方是淡水呢?(河、湖泊、冰川、水蒸气、地下水) 4、对,它们都是淡水,是不是所有的淡水都能被人们直接利用呢?(不能,冰川中的淡水无法被人直接利用。水蒸气也无法直接利用.) 教师讲述:看来,只有河流、湖泊、地下水容易被我们开发利用了。 教师提问:1、那容易被我们开发利用的淡水究竟是多少呢?下面同学们请看资料中是怎么分析的。(播放课件) 2、通过看资料,我们了解了地下水的什么知识?(地下水又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3、这两种地下水有什么不同吗?都容易开发利用吗? 教师讲述:1、那么容易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也只有浅层地下水,河流,湖泊这三种了,它们占了地球淡水面积的那么点。看来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确实少,少到什么程度了呢?确实不好说。 2、下面老师给大家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们就明白了。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所有水比做一个大西瓜,那么淡水就相当与一小块西瓜,而可被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与一颗小西瓜。(播放课件) 教师提问:1、现在大家看看能否利用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杯水、一个勺子、一只滴管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一下“地球上的水”“淡水"“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哪个小组能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上台展示并解说: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水相当与这一杯水的话,淡水只相当于这一杯水中的一勺水,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勺中的一滴水.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展示,大家有什么感受? (四)认识“水污染”和“浪费水"的现象 教师提问:1、确实象大家所说的那样,虽然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但是可让我们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少的可怜,少到只相当与这一杯水中的一滴水,就这么仅有的一点淡水资源总该完全地被人类利用吧?(不能)为什么?(还存在被污染和浪费的现象。) 2、你们听说过或见过哪些关于水污染的现象呢? 教师小结:像石头、泥沙、杂草都是自然界的物质,它们没有毒性,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无害。我们说这种现象不是“水污染的现象"。像水中有了一些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使水的成分发生改变,这才叫“水污染的现象"。 教师提问:下面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份资料中的水资源是怎样被污染的?结果怎样?(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1、工厂排放废气和水蒸气凝结形成酸雨。 2、工厂排放污水使鱼死亡. 教师讲述:1、据联合国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排放污水达1000亿吨,造成5万多亿吨的水体被污染致使数百万人死于饮水不洁引起的疾病。 2、看来污染的水不仅影响到了动物、植物的生存,更加严重的是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 教师提问:看来,归根结底造成大多数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就是人类自己。人类究竟有那些水污染的行为呢?(播放课件) 教师讲解:人类水污染的行为基本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农业上的污染,比如农民过量喷洒农药,大量的农药会在下雨天随雨水留入附近的河流.其次是工业上的污染,比如许多工厂将废水、废渣倒进附近的河流湖泊中.最后还有生活上的污染,比如人们将生活垃圾倾倒到河流湖泊中,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附近水域的水质,还可能污染到地下水。 教师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吗?(学生回答) (五)引导学生体验节水的必要性,提出具体的一些节水措施。 教师提问:1、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污染水”和“浪费水”的行为,那我们作为地球上的小公民,该怎么做呢?①随手关好水龙头;②洗完衣服的水墩地、冲厕所;③不玩水枪。 2、大家说的非常好,说出了那么多做法,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今后该怎么做吗?(节水、爱水) 教师讲述:1、我想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节水、爱水意识。但光靠同学们节水、爱水是不够的。我们要号召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参与到节水、爱水的活动中来.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份宣传小报的形式来宣传这次活动,老师这是一个样本,大家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做出你们满意的设计。(播放课件) 2、不过现在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组为你们的宣传小报设计一句响亮的宣传语.下面各小组进行讨论设计。 学生每组发言,交流宣传语  (六)结束新课 教师讲述:大家设计的宣传语各具特色,小报的具体内容下去完善,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这次活动一定会取得成功。老师希望每位同学及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像珍惜自己生命那样去“珍惜每一滴水"(播放课件)“如果不珍惜水的话,那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播放课件)  地球上的水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制教材    三年级上册   地球上的水  执 教 人:宁阳县伏山镇中心小学   杜荣香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知道大部分得水污染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4、知道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有害。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树立保护水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作业 教师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