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800题)
1、教师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后,对课后的“词义和语境”部分进行了拓展学习。为帮助学生巩固对词语本义的理解,教师举出下列例子,其中的加点词在句中表示本义的是( )。
A.她带着个孩子嫁过来,大家都说她带了个大包袱
B.老一辈的人渐渐都不在了,现在需要我们年轻人挑大梁
C.在这狭隘的山道里,他想挪一步都很难
D.这昏宫生怕丢了乌纱帽,一句话都不敢说
【答案】 C
2、某版教科书课文《滕王阁序》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
A.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把握文章中心
B.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序”这种文体的文体知识
C.旨在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拓展思路
D.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序”这种文体写作
【答案】 A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培养学生的观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
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答案】 B
4、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边城》一课时的导入语和结束语,按要求答题。
A.导入语语言优美,营造了美妙的情境,具有吸引力和指向性
B.导入语新颖精炼,契合了课文的思想感情
C.结束语文白搭配,不易于学生明确和领会课文的主旨
D.结束语含蓄隽永,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余味无穷
【答案】 C
5、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答案】 D
6、教师在教授《蜀道难》时,提到“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下列选项使用相同手法的是( )
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答案】 C
7、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B.扩散式提问不拘泥于课文,由古人今,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C.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读儒家经典的现实意义
D.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答案】 C
8、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
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
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
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
【答案】 B
9、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答案】 A
10、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答案】 A
1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答案】 B
12、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A.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B.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C.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答案】 B
13、教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指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的是( )
A.老舍《济南的冬天》
B.朱自清《荷塘月色》
C.杨朔《荔枝蜜》
D.邓荣坤《秋雨》
【答案】 C
1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教学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教师学习这一教学建议并采取以下教学行为,其中教学行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按要求加工并整理成册,运用PPT进行展示
B.教师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上完成800字的作文,课外练笔至少1万字
C.教师灵活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D.教师要求学生模仿文言文进行写作,掌握文言文的写作特点
【答案】 A
15、阅读综合性学习《正是菊黄蟹肥时》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
A.把分组的自主权给予学生,可能导致各组能力不均等
B.前两个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
C.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意在训练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D.各阶段的学习形式比较繁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答案】 D
16、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校庆活动,为母校撰写对联,下列不合适的是( )
A.枝繁叶茂造福一方桑梓,天高地阔浇灌八面桃李
B.杏坛吐故风送济济人才,绛帐纳新云别莘莘学子
C.忆往昔书生意气同窗数载,看今朝赤子情怀欢聚一堂
D.依山观海吞吐日月真卓越,教书育人彰显师德更辉煌
【答案】 B
17、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下列归纳错误的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 A
18、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诗句中“月”的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于其他的是( )
A.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 B
19、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师举例阐释“宴饮类文学作品的悲伤情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 )
A.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金谷诗序》)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
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D.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 A
2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答案】 C
21、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A
22、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
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
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
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
【答案】 D
23、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
B.强化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锯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也融会贯通了人文主义教育
C.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充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
D.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所以要表达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故这里训练表达,学生的合作不如独自完成要好
【答案】 D
24、阅读有关多媒体运用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B.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逼真的情境,增大课堂容量
C.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使五官官能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D.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 D
25、阅读《曹刿论战》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教师让学生表演读,活跃了课堂氛围,将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B.该教学片段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作用
C.该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教师最后的小结与课文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属于多余的环节
【答案】 D
26、教学《师说》时,教师给学生随文介绍了古代论说文的文体知识,对于教师的这一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介绍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整体认知古代论说类议论文的特点
B.随文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写作特点
C.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学科的文体知识
D.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
【答案】 C
2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意象探究”主题班会时,要求学生搜集能够抒发作者对隐居、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且含有“菊花”意象的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D.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答案】 B
28、阅读《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由悟其名言初步了解孔圣人,“听其言,察其人”,使学生从人物身上抑或故事之中受到启发.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出学生学习本课的浓郁兴趣
B.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默读,最好的方法也是默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C.学习文言文要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D.《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而是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
【答案】 B
29、阅读《<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
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
【答案】 C
30、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
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
【答案】 C
31、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
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
【答案】 C
32、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33、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A.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随意改变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
B.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C.教师的练习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
D.讨论问题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答案】 A
34、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要求学生重点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修辞手法,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A.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
D.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答案】 B
35、教学《鸿门宴》这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试对这两种回答作一些评论。对于这一教学提问,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问题过于笼统,不利于学生找准问题切入点
B.这种问题没有具体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
C.这种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能力
D.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应该仅仅给出判断,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答案的依据
【答案】 A
36、期末复习课上,教师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的掌握情况。下列各句中与“足肤皲裂而不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是( )。
A.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C.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答案】 A
37、在学习完《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教师列举了其他现代新诗,引导学生体味新诗的特点。下列作品不适合举例的是( )。
A.戴望舒《雨巷》
B.郭沫若《天狗》
C.舒婷《致橡树》
D.鲁迅《孤独者》
【答案】 D
38、教师指导学生品味《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分析句中数量词“对比”的表达效果,请学生再补充一例加深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
B.一片孤城万仞山
C.两个黄鹂鸣翠柳
D.夜来城外一尺雪
【答案】 B
39、学习完《窦娥冤》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探索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多部戏剧。下列剧目中,不适合的是( )。
A.《汉宫秋》
B.《西厢记》
C.《梧桐雨》
D.《赵氏孤儿》
【答案】 B
40、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答案】 A
41、教学《茶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下列例子适合的是( )。
A.只有这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了。
B.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C.老大爷,您外边遛遛吧!后院里,人家正在说和事儿呢,没人买您的东西!
D.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提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答案】 D
42、教师教学古诗时,告诉学生有许多诗涉及植物,而这些植物往往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就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意象词汇。下列关于古诗中植物意象的说法及举例不正确的是( )。
A.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B.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的品格——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C.梅花——傲霜斗雪,纯净洁白,象征高洁傲岸、不屈不挠的品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D.竹——苍翠挺拔,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答案】 C
43、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答案】 A
44、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答案】 A
45、高三下学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系统梳理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均出自小说集《呐喊》,以下小说人物不是出自《呐喊》的是( )。
A.孔乙己
B.祥林嫂
C.阿Q
D.闰土
【答案】 B
46、某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选文包括《窦娥冤》《哈姆莱特》,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戏剧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老舍《茶馆》
B.汤显祖《牡丹亭》
C.李汝珍《镜花缘》
D.孔尚任《桃花扇》
【答案】 C
47、教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指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的是( )
A.老舍《济南的冬天》
B.朱自清《荷塘月色》
C.杨朔《荔枝蜜》
D.邓荣坤《秋雨》
【答案】 C
48、教师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时,提到用典的修辞,并举出其他诗句的例子供学生加深理解,下列没有使用该修辞的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答案】 C
49、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答案】 D
50、阅读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环节一以朗读格言导入,既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的积累,又为本次课堂做了铺垫,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B.环节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C.环节三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了解学生的心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D.环节四的调查活动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是点睛之笔
【答案】 D
51、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答案】 B
52、学习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为引导学生了解主人公别里科夫“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的形象特点,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具有同一形象特点的人物的作品。下列作品符合推荐要求的是( )。
A.《家》——高觉民
B.《雷雨》——鲁大海
C.《阿Q正传》——赵太爷
D.《水浒传》——林冲
【答案】 C
53、教师围绕“寻找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这一主题,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选用的是( )
A.《威尼斯商人》
B.《堂吉诃德》
C.《欧也妮·葛朗台》
D.《死魂灵》
【答案】 B
5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基本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A.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B.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C.学生要从细节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D.学生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答案】 C
55、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下列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56、阅读某教师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A.导入的作用在于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
B.有效教学时间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时间
C.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D.把握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答案】 A
57、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58、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示例不合适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 C
59、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教师指出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此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 A
60、教师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民族风情有浓厚的兴趣,准备给学生推荐关于各地不同风情的文章。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B.琦君《春酒》
C.萧乾《吆喝》
D.魏明伦《变脸》
【答案】 D
61、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
B.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
C.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
D.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答案】 A
62、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B.教师需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
C.教学方法的选取需契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
D.不设唯一答案,学生难以形成明确、理性的认知
【答案】 D
63、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组歌》后,教师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正确使用学到的修辞手法,给出了以下句子:
A.甲同学:第(1)句中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彩和田野比拟成了一对情侣
B.乙同学:第(2)句用到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
C.丙同学:第(3)句将隆隆的雷声比作剑,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D.丁同学:第(4)句连续用三个“烧毁”是强调的修辞手法
【答案】 D
64、学习《狼》,教师在讲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句中“犬”的意义时,指导学生学习了“犬”字的语法现象,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相同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C.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答案】 A
65、某教师准备开展一次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下面不符合这一主题的诗歌是( )。
A.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B.舒婷《双桅船》
C.闻一多《死水》
D.艾青《我爱这土地》
【答案】 B
66、某教材在节选了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并在其课文的背后补充了《元杂剧的折、锲子和本》,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选文系统
C.作业系统
D.知识系统
【答案】 D
67、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68、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含有惜别类意象的诗词。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B.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 D
69、阅读某教师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B.教师与学生平等讨论并没有效果
C.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深入的讨论可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D.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讨论后形成的共识一般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答案】 B
70、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指出,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为了佐证这一论述.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汤显祖—《牡丹亭》—明
B.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明
C.吴敬梓—《儒林外史》—清
D.蒲松龄—《聊斋志异》—清
【答案】 A
71、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
C.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答案】 C
72、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答案】 D
73、下面是高中学生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的教学实录,对下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重复学生回答的核心词语“随遇而安、奋起反抗”,表示对学生回答的肯定。
B.教师肯定性的评价起到鼓励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但是如果学生给出的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善,我们就不能给予肯定性评价。
C.当学生面对的问题相对较难的时候,教师不应放弃,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而保证课堂的流畅进行。
D.教师对学员的回答进行一定的概括,使之变得更有条理、更加明确
【答案】 B
74、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 )
A.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
B.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
C.因为该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
D.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
【答案】 B
75、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76、教师教学《雨霖铃》(寒蝉凄切),讲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告诉学生“长亭”这一意象往往代表离别的愁情意绪,并举出其他示例帮助学生理解。下列词句不适合的是( )。
A.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B.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C.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辛弃疾《八声甘州》)
D.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晏几道《减字木兰花》)
【答案】 C
77、下列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习任务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B.“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贯串整个高中阶段,既有课内活动,也应有课外任务。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均安排1个学分,选修阶段不安排学分
C.“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D.“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为2学分,18课时。建议设置3—4个专题,每个专题9—12课时
【答案】 D
78、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应时刻树立“大语文”观念,与其他学科、生活相结合
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语文
C.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小结
D.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
【答案】 C
79、阅读《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师生在课堂上交流过多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不利于教学
B.教师的有意引导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C.教师对修辞表达效果的详细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D.通感是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不需要完全掌握,了解即可
【答案】 B
80、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磨难促人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A.老舍《骆驼祥子》
B.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C.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答案】 C
81、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
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答案】 C
82、(2019年真题)某女,52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0年,受寒后引发咳嗽,经久不愈,痰少而黄,无发热,口不渴。宜选用的成药是( )
A.二母宁嗽丸
B.强力枇杷露
C.通宣理肺丸
D.川贝止咳露
E.止嗽定喘口服液
【答案】 B
83、阅读两位教师教学《孙权劝学》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A.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为学生后期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B.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C.教师甲的总结有助于达成知识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
D.教师乙的总结让学生趁热打铁,强化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答案】 D
84、在某次“写作”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