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提升试卷B卷附答案.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9993223 上传时间:2025-04-16 格式:DOCX 页数:474 大小:3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提升试卷B卷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4页
2022-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提升试卷B卷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提升试卷B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800题) 1、阅读某教师关于《寓言四则》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 C.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D.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唯一任务 【答案】 D 2、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答案】 D 3、(2018年真题)某男,65岁,阴虚火旺,症见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宜选用的成药是(  ) A.玉泉丸 B.金锁固精丸 C.大补阴丸 D.河车大造丸 E.五子衍宗丸 【答案】 C 4、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答案】 B 5、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6、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语句中不包含名词作状语用法的是( )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D.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答案】 B 7、教学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温庭筠《商山早行》 C.李白《行路难》(其一)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 C 8、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顺水推舟,幽默化解突发事件 B.善于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C.巩固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D.教学机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答案】 C 9、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 A.诵读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B.比较阅读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感受作品风格的有效策略 C.用“专门化”的术语解读诗歌,能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D.文中概括的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层次,也是阅读古代诗歌的层次 【答案】 C 10、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人情,由情人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11、阅读某教师关于《梁生宝买稻种》一课所设计的系列问题,按要求答题。 A.①②③三个问题体现了认知性问题特点,从词句入手,从“小”处着眼,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B.④⑤两个问题是“课文阅读理解式”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C.⑥⑦⑧三个问题是评价性问题,让学生站在评价者的立场上进行比较与评判,对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D.问题⑨是创造性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回答,还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创造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 B 12、某教材设置了“民俗风情”专题,下列作品中适合被选人的是( ) A.《背影》 B.《孽海花》 C.《雨巷》 D.《秦腔》 【答案】 D 13、以下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为选择性课程,选修课的设计就应从个别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B.学生的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C.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D.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 【答案】 A 14、学生自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时,对其中“硬汉”桑地亚哥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情节记忆深刻,希望教师能为其推荐其他以“人与自然不懈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教师推荐的是( )。 A.《热爱生命》 B.《奥德修纪》 C.《百年孤独》 D.《巴黎圣母院》 【答案】 D 15、阅读《爱莲说》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A.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民主”是将思考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 B.大多数人都能够根据文本分析得出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不用再带着学生去理解分析 C.通过不同的角度概括莲花的美德,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D.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答案】 B 16、教学《登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律诗知识。下列适合的是( )。 A.《梦游天姥吟留别》 B.《送元二使安西》 C.《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D.《春江花月夜》 【答案】 C 17、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 D 18、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讲授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下列不合适的是( ) A.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B.孔尚任的《桃花扇》 C.关汉卿的《窦娥冤》 D.白朴的《墙头马上》 【答案】 B 19、阅读某教师《浅谈“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课堂“排满”,应注重合理“留白”。其中,合理“留白”的主要原因如下:学生会基于过大的“留白”进行大范围的思考,且通常不知如何将自身想法充分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而倘若“留白”过小,学生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获取答案,时间一长,会放大学生的“惰性”。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合理调配问题的梯度,促使学生可以在“努力”以后,获取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陈情表》一课时,可以优先基于题目设计问题,学生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文本进行认真、详细的阅读,进而在理解文章大概含义以后,思考并解决问题。 A.教师注重“留白”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 B.“留白”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 C.“留白”不合理,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 D.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详细阅读就可以解决 【答案】 B 20、某教师讲授判断句时,列举了以下例句。其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答案】 A 21、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词类活用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建议学生对课本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整理分类并举例。下列与例句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A.公将鼓之 B.温故而知新 C.既东封郑 D.渔人甚异之 【答案】 B 22、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A 23、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答案】 C 24、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2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答案】 A 26、阅读综合性学习《正是菊黄蟹肥时》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 A.把分组的自主权给予学生,可能导致各组能力不均等 B.前两个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 C.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意在训练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D.各阶段的学习形式比较繁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答案】 D 27、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 A.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在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 B.恰当设计三维目标.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D.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 【答案】 B 28、某教师在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时,做了以下笔记。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在语言积累与建构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B.在语言表达与交流方面,能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C.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D.在理解多样文化方面,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答案】 D 29、阅读以下《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B.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指出其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 C.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 D.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 【答案】 B 30、完成《鸿门宴》课堂教学后,教师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项羽是‘能人’吗”的辩论赛。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B.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C.辩论主题选用合理,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D.自主、合作、探究,辩论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答案】 C 31、在学习《丑小鸭》之前,老师让学生说出该作者著的其他童话作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作品是( ) A.《白雪公主》 B.《皇帝的新装》 C.《灰姑娘》 D.《睡美人》 【答案】 B 32、下面是教师在教完《故都的秋》后的教学反思,对这个教学反思,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位教师很好地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教师的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对情感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与能力,在散文的教学中是可以的。 C.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与学生互动即可 D.课堂上过多的师生交流将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答案】 A 33、讲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学过的关于描写秋天的诗歌,下列不能表现秋悲凉清冷的特点的一项是( ) A.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C.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 C 34、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B 35、学习完《中国石拱桥》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的认识中国建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文章,以下选项中不能作为教师补充的文章的是( )。 A.吴冠中《桥之美》 B.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D.叶圣陶《苏州园林》 【答案】 B 36、名著导读课上.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以下作品。要求学生归纳其作品主题。 A.学生甲:《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这个封建家庭的覆灭预示着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会走向灭亡 B.学生乙:《围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C.学生丙:《边城》精细入微地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无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 D.学生丁:《家》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答案】 A 37、阅读《<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 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 【答案】 C 38、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39、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以“斗折蛇行”为例讲解词类活用的现象。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不合适的是(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 D 40、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紧扣教学目标选用媒体,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下列选项中,对该教师的做法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 C.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习 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员、课堂的监督者,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答案】 A 41、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答案】 A 42、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答案】 D 4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答案】 B 44、阅读下面的教学思路“读与品”,按要求回答问题。 A.学生在该教师的巧妙点拨下,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乡野生活的气息 B.教师的提问太过表面化,不利于锻炼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C.该教师变换了“讲析”的角度,设置了非常充分的“课中活动”,让学生的活动充分而又热烈 D.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课中活动”,以便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答案】 B 45、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人情,由情人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46、阅读《牧鹅散记》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B.借多媒体显示强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清晰印象.并适时检验自己的思路及其表达.以便接下来自觉自为地有所矫正 C.紧扣学习的重点、难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D.适度地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习得知识、积累语言、获得独自的见解,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C 47、某教师在导读《伊索寓言》时,建议学生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阅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或启示,学生收集成果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皇帝的新装》 B.《农夫和蛇》 C.《智子疑邻》 D.《乌鸦喝水》 【答案】 A 48、阅读某教师《边城》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情感共鸣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 B.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情境很难产生共鸣 C.让学生自由想象来构思自己心中的湘西,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多媒体的使用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中要避免使用多媒体 【答案】 D 49、学习鲁迅《故乡》时,在讲解“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借代”这种修辞手法,教师举出以下示例。下列不适合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答案】 C 50、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51、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这三项作业共同体现了读、写、说的有机结合 B.这三道题的设计难度相当 C.这三道题都旨在人物描写的学习和应用 D.这三道题都与文章的内容没有关系 【答案】 A 52、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答案】 D 53、阅读《蜀道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品析李白的诗歌主要是关注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能够体现教学难点和重点,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实际 C.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应围绕一个主题延展到结构、语言、意境、主旨及风格等 D.鉴赏诗歌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为主,分析作者情感可辅助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活动 【答案】 D 54、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 【答案】 C 5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56、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撰写墓志铭。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学生掌握“铭”这种文体的写作 B.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C.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D.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功力 【答案】 A 57、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磨难促人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A.老舍《骆驼祥子》 B.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C.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答案】 C 58、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与朗读情感表达时,举例说明汉语中儿化音具有表达亲切、喜爱情感,表示轻、微、小等意义的特点,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朵儿 B.妻儿 C.米粒儿 D.铁丝儿 【答案】 B 59、在“文言七十二变”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整理教材中包含“之”的语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下列对“之”的词性和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代词,这 B.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助词,的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动词,到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助词,的 【答案】 D 60、教师在讲授《红楼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时,下列情节不相关的一项是( ) A.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B.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C.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D.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答案】 D 61、外国文学名著阅读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请学生总结高老头的结局。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 A.高老头得到女儿的侍奉,颐养天年 B.高老头认清女儿的面目,断绝父女关系 C.高老头被女儿抛弃,中风惨死 D.高老头原谅了女儿,重享天伦之乐 【答案】 C 62、教学《雷雨》,教师导入:“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 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调动了学生的“味蕾” B.在导人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 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答案】 A 63、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 C 64、教学《最后的常青藤叶》时,教师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朗读课文,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所以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这一目标是适宜的 B.合理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教学目标 C.与作品内容相符,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D.目标行为动词设置不恰当,不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答案】 D 65、学习完鲁迅的小说《故乡》,学生认识了闰土这一令人难忘的人物,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鲁迅的小说里的其他典型人物,下面所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藤野先生 B.祥林嫂 C.华老栓 D.涓生 【答案】 A 66、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67、学习文言课文时,学生对其中一些句子的特殊结构很感兴趣,教师借机为学生讲解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为帮助学生加深对特殊句式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归纳相同的文言句式。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为降虏于蛮夷 B.夫晋,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沛公安在 【答案】 A 68、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以“斗折蛇行”为例讲解词类活用的现象。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不合适的是(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 D 69、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 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答案】 B 70、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A.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 B.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D.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 【答案】 D 71、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 )。 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 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 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D.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 【答案】 D 7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下列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必修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共同基础,重视日常语文积累,为学生学习选修课程奠定坚实根基 B.选修课程的教学应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鼓励开展个性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C.必修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思考表达、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以及文化传承、理解与创新等方面的素养 D.选修课程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梳理和建构能力、文学作品的个性化体悟等能力,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学习“点”的深度 【答案】 D 73、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课内学习计划都包含“梳理探究”部分,并且每册有3个专题,其涉及面广泛,有的侧重对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对该“梳理探究”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A.教师不必引导,布置给学生专题任务后大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 B.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背熟,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延伸、拓展 C.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统筹安排此部分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 D.教学中教师可删减或替换此部分的专题,为自主重设专题创造条件 【答案】 C 7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之修辞研究”主题活动,并给出以下几个示例,请学生找出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句子。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C.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温庭筠《莲浦谣》) 【答案】 C 75、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多样化题材”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按题材分类整理相关诗歌作品。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作品不属于同一题材的是( )。 A.黄巢《题菊花》 B.李白《越中览古》 C.林逋《山园小梅》 D.骆宾王《在狱咏蝉》 【答案】 B 76、学习完《邓稼先》一课后,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 A.作业一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学习其精神品质 B.作业一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作业二引导学生拓展认知,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事迹 D.作业二与本篇课文内容无必然关系,不建议作为本课作业 【答案】 D 77、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进行他的教学设计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能使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 B.阅读是学生对诗歌的认知、理解和应用的复杂心智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阅读能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居基础位置,提倡多种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等。但学生试读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使朗读没有针对性。 D.留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能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答案】 C 78、教师围绕“寻找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这一主题,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选用的是( ) A.《威尼斯商人》 B.《堂吉诃德》 C.《欧也妮·葛朗台》 D.《死魂灵》 【答案】 B 79、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80、教师带领学生在名著导读课上学习了莫里哀的《悭吝人》,作品中叙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下列作品中也有刻画了吝啬人形象的作品是( ) A.《红字》 B.《玩偶之家》 C.《项链》 D.《威尼斯商人》 【答案】 D 81、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