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800题)
1、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借落日来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或感伤的心情意绪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答案】 C
2、(2018年真题)某男,65岁,阴虚火旺,症见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宜选用的成药是( )
A.玉泉丸
B.金锁固精丸
C.大补阴丸
D.河车大造丸
E.五子衍宗丸
【答案】 C
3、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A.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
B.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C.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得到的分析与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D.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但无法使学生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答案】 A
4、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答案】 B
5、如果让你对学生讲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句话,以下讲解角度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学生在翻译时注意:此句中的“假”和“腰白玉之环”中的“腰”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要向学生指明“假借”是同义复合词,“假”和“借”都理解为“借”
C.可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和“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弗之怠”几句中的“之”放在一起讲解,加深学生对“之”的几种用法的理解
D.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倒装句,原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答案】 A
6、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A.第一项作业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B.第二项作业旨在促进读写结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特征,通过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C.第三项作业旨在建立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作业难度较大,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D.第四项作业属于拓展题类作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揭示事物本质,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答案】 C
7、阅读口语交际课“采访”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
【答案】 D
8、阅读《<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
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
【答案】 C
9、阅读某教师关于任务型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任务型阅读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
B.任务型阅读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
C.任务型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D.任务型阅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评价
【答案】 D
10、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应时刻树立“大语文”观念,与其他学科、生活相结合
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语文
C.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小结
D.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
【答案】 C
11、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
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
D.“前太守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
【答案】 B
12、阅读《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问题设置随意,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B.以文本理解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C.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了学生品味语言的经验
D.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
【答案】 C
13、阅读《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师生在课堂上交流过多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不利于教学
B.教师的有意引导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C.教师对修辞表达效果的详细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D.通感是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不需要完全掌握,了解即可
【答案】 B
14、为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鼓励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少同学选择了形容词作动词这一语法知识,并总结了一些例句。下列句子符合要求的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B.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C.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D.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答案】 A
15、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
B.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
C.教师结合使用媒体、史料资源。了解项羽不为人之熟知的智勇与鸿门赦汉的必然
D.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
【答案】 C
16、某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B.反复朗读优美的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答案】 D
17、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 C
18、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
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答案】 C
19、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师围绕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论述类文本应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把握
B.文学类的文本应注重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在逻辑的掌握,提炼文章中心观点
C.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D.实用类文本关注考查学生对文本价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
【答案】 C
20、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和《十字架》
B.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C.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D.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答案】 A
21、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以儿童、少年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并列举了相关主题的作品供学生参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冰心《小桔灯》
C.阿城《溜索》
D.林海音《窃读记》
【答案】 C
22、在教授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鲁迅的杂文集作品,以下举例不恰当的是( )。
A.《且介亭杂文》
B.《而已集》
C.《坟》
D.《彷徨》
【答案】 D
23、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A
24、教师在教学诗词意象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诗词实例,理解并总结意象“酒”所表达的情感。下列诗词名句中,意象“酒”表达了思乡之情的是( )。
A.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答案】 A
25、教学《雷雨》,教师导入:
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B.在导入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
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答案】 A
26、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答案】 C
27、教师在讲解普希金时,提到他成功地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并给学生举例说明了“多余人”的特点。下列举例不恰当的是( )。
A.《谁之罪》别尔托夫
B.《当代英雄》毕巧林
C.《罗亭》罗亭
D.《钦差大臣》赫列斯达可夫
【答案】 D
28、阅读某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29、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向学生推荐具有自传色彩的名家名作,供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高尔基《童年》
B.钱钟书《围城》
C.郁达夫《沉沦》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 B
30、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答案】 B
31、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②》里男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三国演义》里③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④的精神。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32、阅读下面一节作文讲述课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发现问题,当场进行修改,读书能力很强
B.生生交流和谐,讨论气氛浓厚,乐于展示威果
C.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
D.师生互动顺畅,课堂流程明晰,体现师生平等
【答案】 C
33、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A
34、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将教学重点之一设置为“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对于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度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性
B.合理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C.这一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政治背景不熟悉的特点
D.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演讲的深远意义
【答案】 A
35、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活动任务”四个字体现了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思想
B.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故这里应把朗读权交给学生,教师示范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理解
C.让学生“学一学”“改一改”.既体现了教师的自信.又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D.在学生朗读后.以学生的“问题”和“感受”切入文本,符合学习规律,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答案】 B
36、以下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为选择性课程,选修课的设计就应从个别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B.学生的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C.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D.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
【答案】 A
37、高三下学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系统梳理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均出自小说集《呐喊》,以下小说人物不是出自《呐喊》的是( )。
A.孔乙己
B.祥林嫂
C.阿Q
D.闰土
【答案】 B
38、某教师在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时,做了以下笔记。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在语言积累与建构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B.在语言表达与交流方面,能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C.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D.在理解多样文化方面,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答案】 D
3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答案】 C
40、教师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后,对课后的“词义和语境”部分进行了拓展学习。为帮助学生巩固对词语本义的理解,教师举出下列例子,其中的加点词在句中表示本义的是( )。
A.她带着个孩子嫁过来,大家都说她带了个大包袱
B.老一辈的人渐渐都不在了,现在需要我们年轻人挑大梁
C.在这狭隘的山道里,他想挪一步都很难
D.这昏宫生怕丢了乌纱帽,一句话都不敢说
【答案】 C
41、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当即点到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过,我想我会的。”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
A.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演与预设,也无法预知出当时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B.这位女生的坦率是正确的。因为文中女子那种在寂寞中等待、期盼亲人而不得相聚的惆怅、亲人久别的抑郁以及容颜的憔悴,又岂是不谙世事的十五六岁少女们所能再现出来的呢
C.如果这是一堂公开课,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演,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D.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层层呵护,循循指导,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就会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答案】 C
42、教学必修(1)诗词单元时,教师结合《沁园春·长沙》及其他诗歌中的诗句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学生们该如何选择 ( )
A.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答案】 D
43、某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下列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
A.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B.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C.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D.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答案】 A
44、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
B.《钴镯潭记》
C.《洛神赋》
D.《雁荡山》
【答案】 C
45、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荷花的古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B.《过故人庄》——孟浩然
C.《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D.《小池》——杨万里
【答案】 B
46、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古代诗词中借代的修辞手法。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结合相关示例进行讲解。下列示例不适合的是( )。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答案】 B
47、教师在讲解鲁迅的《故乡》一文时,要求学生回忆《呐喊》中的人物形象,以下不正确的是( )
A.阿Q
B.祥林嫂
C.孔乙己
D.华老栓
【答案】 B
48、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B
49、某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上组织了“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活动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语言文字应用
C.文化论著研读
D.新闻与传记
【答案】 B
50、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
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答案】 C
51、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中找出更多相类似的例子。对这一做法,分析准确的是( )
A.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B.意在让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C.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
D.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答案】 B
52、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者通过气势磅礴的录像展示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并调动学生的昂扬情绪.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B.用填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精神的设计虽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读环节.而应该放在总结环节
C.激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信.也对学生起到了提醒与示范的作用
D.《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师从这一实际出发.使朗读教学贯穿教学始终
【答案】 B
53、阅读《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整个过程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B.该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C.充分运用启发法、读书指导法、朗读法、讨论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D.强调多种方式的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感知、理解、积累、吸收、运用语言的能力
【答案】 C
5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选修课程的设计需结合实际,从学校的自身条件出发,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B.选修课程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可选用难度相对较大的文言文,提升学生语感与理解能力
C.选修课程的设计应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等,努力创造条件进行课程建设
D.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复习,其选修课程内容可按照大学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设计
【答案】 C
55、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把握诗歌内容的深层含义
B.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C.引导学生概括词作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精神
【答案】 B
56、(2018年真题)某男,65岁,阴虚火旺,症见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宜选用的成药是( )
A.玉泉丸
B.金锁固精丸
C.大补阴丸
D.河车大造丸
E.五子衍宗丸
【答案】 C
57、阅读《曹刿论战》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教师让学生表演读,活跃了课堂氛围,将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B.该教学片段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作用
C.该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教师最后的小结与课文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属于多余的环节
【答案】 D
58、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讲授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下列不合适的是( )
A.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B.孔尚任的《桃花扇》
C.关汉卿的《窦娥冤》
D.白朴的《墙头马上》
【答案】 B
59、某教师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针对文言文难度比较大、篇幅比较长的特点,将课堂导入设计为讲述历史故事“白帝城托孤”,然后引出对课文的讲解。下列对这一导入环节的设置评价恰当的是( )。
A.导入内容偏离了课文主题,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B.运用相关历史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导入形式单一且没有互动,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D.导入环节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答案】 B
60、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答案】 A
61、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人情,由情人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62、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看法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B.为了教育公平,要尽可能地统一全国学校的课程资源
C.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D.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答案】 B
63、在学习了戏剧单元后,有许多学生对悲剧剧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悲剧剧作的认识,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悲剧。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莫里哀《伪君子》
B.关汉卿《窦娥冤》
C.纪君祥《赵氏孤儿》
D.莎士比亚《麦克白》
【答案】 A
6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65、教师为巩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完成《春》这一课文的教学后,为学生举出以下例子。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还没端起酒杯,便已经醉了”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属于扩大夸张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叹国事之艰难
C.“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对对敌妥协的国民政府的嘲讽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代“船”。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答案】 A
66、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
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教师的任务
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
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答案】 C
67、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自主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及其作品中找出更多相似的例子。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以学生讨论代替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B.出示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C.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自主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
D.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答案】 B
68、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竞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句中修辞手法的妙用,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合适的是( )。
A.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B.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C.因为她曾经和一个纵火犯鬼混,那是个十足的流氓,比魔鬼还要恶三分。(艾青《慕尼黑》)
D.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但窗外的积雪却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芜《屋里的春天》)
【答案】 C
69、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呜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
【答案】 B
70、教师在讲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列举李白其他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案】 C
71、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 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
B.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
C.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
D.运用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
【答案】 B
72、为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鼓励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少同学选择了形容词作动词这一语法知识,并总结了一些例句。下列句子符合要求的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B.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C.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D.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答案】 A
73、教师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出“左右皆呼万岁”一句中存在古今异义词,强调学生应关注并整理、总结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下列学生整理的句子,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是( )。
A.奚惆怅而独悲
B.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C.列坐其次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答案】 A
74、针对学习任务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教学,下列教师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让学生课后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讨
B.布置阅读所有发表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尝试参与专业的文学评论
C.引导学生关注近期文学热点问题,了解不同观点,深入思考研讨,提高探究能力
D.让学生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
【答案】 B
75、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答案】 D
76、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要求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实施,理解错误的是( )。
A.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
B.主要由教师自行设计和组织相关探究活动
C.应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协调的能力
D.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进行跨学科学习
【答案】 B
77、阅读《牧鹅散记》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B.借多媒体显示强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清晰印象.并适时检验自己的思路及其表达.以便接下来自觉自为地有所矫正
C.紧扣学习的重点、难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D.适度地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习得知识、积累语言、获得独自的见解,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C
78、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 D
79、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组织学生策划并举办了一场“文学知识竞赛”。在“快速抢答”环节,主持人出示了以下内容,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并判断正误,其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达·芬奇传》《米开朗基罗传》
B.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都是大仲马的作品
D.《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悲喜剧,又称“正剧”
【答案】 A
80、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意象探究”主题班会时,要求学生搜集能够抒发作者对隐居、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且含有“菊花”意象的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