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800题)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A.视频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B.配乐朗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C.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D.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
【答案】 D
2、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3、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A.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随意改变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
B.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C.教师的练习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
D.讨论问题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答案】 A
4、学习文言文句式时,有一位学生对宾语前置句进行了整理。下列不应出现在其整理结果中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
B.这是精彩的火花,思维碰撞从这里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表现与思维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
C.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严肃否定、及时指正,并提出正确解读
D.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答案】 C
6、教师在讲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使动用法,特举出以下示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
A.衣锦还乡
B.既来之,则安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 B
7、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B.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C.设计难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
D.诗文阅读重点在于整体感悟、体会艺术效果
【答案】 B
8、阅读两位教师教学《背影》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B.教师乙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
C.教师甲的总结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
D.教师乙的总结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答案】 C
9、阅读郑振铎《猫》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B.教师应严厉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
C.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D.教学片段在最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升华了主题
【答案】 B
10、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
B.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
C.教师结合媒体、史料资源,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
D.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
【答案】 C
11、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答案】 C
12、教师在审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将破折号使用错。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破折号.教师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句子,其中破折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其中全国最大、直径30米的巨型软体风筝——滚地龙的放飞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
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查,眼下买房要慎重。
D.今天,《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长篇通讯《春天里,这激情的足音——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纪实》,并对此发表了《心近才能生情》的评论。
【答案】 B
13、完成《鸿门宴》课堂教学后,教师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项羽是‘能人’吗”的辩论赛。以下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B.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语言组织以及表达能力
C.辩论主题选用合理,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
D.自主、合作、探究,辩论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答案】 C
14、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15、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第一题旨在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B.第二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第一种眼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C.第三题设计目的单一、明确.即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D.第四题。对印象深刻的人进行一二百字的写作,主题要求宽泛,不符合写作教学的要求
【答案】 A
16、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自主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及其作品中找出更多相似的例子。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以学生讨论代替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B.出示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C.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自主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
D.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答案】 B
17、教学某版初中语文课文《雷电颂》时,教师指出其出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的第二场。课后,教师为学生推荐了郭沫若的其他代表作品作为拓展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炉中煤》
B.《地球,我的母亲》
C.《天上的街市》
D.《红烛》
【答案】 D
18、学习完《窦娥冤》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探索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多部戏剧。下列剧目中,不适合的是( )。
A.《汉宫秋》
B.《西厢记》
C.《梧桐雨》
D.《赵氏孤儿》
【答案】 B
19、某教师在新一学期安排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该教师在教学本任务群时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B.该教师让学生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
C.该教师在教学后安排学生写作,在完成本任务群教学时,共安排了6次写作任务
D.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答案】 C
20、某版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练习系统
C.范文系统
D.知识系统
【答案】 A
21、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
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
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
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答案】 B
22、(2019年真题)某女,70岁,夏日中暑,症见头晕身热、四肢倦怠、咽干口渴、自汗心烦。宜选用的成药是( )
A.六合定中丸
B.清暑益气丸
C.紫金锭
D.十滴水
E.六一散
【答案】 B
23、教师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时,提到了宾语前置的句法现象,并准备列举其他宾语前置的句子,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下列不适合被选用的是( )。
A.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答案】 D
24、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答案】 A
25、期末复习课上,教师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的掌握情况。下列各句中与“足肤皲裂而不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是( )。
A.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C.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答案】 A
26、教师教学《过秦论》时提及秦孝公有“并吞八荒之心”的雄心壮志,强调“八荒”所指的地域范围。以下词语中,与“八荒”所指地域范围相差较大的一项是( )。
A.六合
B.四海
C.海内
D.中原
【答案】 D
27、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答案】 A
28、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下列对教师这一做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答案】 C
29、阅读《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学导入设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安塞腰鼓文化的兴趣
B.这一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感,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C.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文章的整体气势。把握节奏,通过选取词句,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D.选取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答案】 D
30、在学习《胡同文化》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出的“京味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儿的吆喝声儿。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引导学生体会“京味儿”,有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
B.再现了文章中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C.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没有帮助
D.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进步
【答案】 C
3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戏剧”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列举元代著名戏剧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孔尚任《桃花扇》
B.王实甫《西厢记》
C.洪异《长生殿》
D.汤显祖《牡丹亭》
【答案】 B
32、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
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答案】 B
33、教师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时,提到了宾语前置的句法现象,并准备列举其他宾语前置的句子,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下列不适合被选用的是( )。
A.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答案】 D
34、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 D
35、某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下列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
A.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B.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C.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D.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答案】 A
36、教师讲授完某教材中“对联”这一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长空有月明两岸”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秋水不波行一舟
B.梨花带雨雨沾衣
C.银湖鱼跃数点星
D.月明两岸雁声惊
【答案】 A
37、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 A
38、阅读《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多媒体导入,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B.复习导入,巩固已学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
C.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给予学生直观感受
D.结合词人两个时期词作风格,深入对比鉴赏
【答案】 D
39、阅读《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由悟其名言初步了解孔圣人,“听其言,察其人”,使学生从人物身上抑或故事之中受到启发.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出学生学习本课的浓郁兴趣
B.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默读,最好的方法也是默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C.学习文言文要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D.《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而是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
【答案】 B
40、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授之以“渔”,着重锻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B.以王蒙对课文内容的评点为范例,让学生从典型性的评点中逐步掌握了评点的方法和要求
C.本节课着重以小组讨论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性格,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D.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习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答案】 C
41、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古今异义”的用法,下列不合适的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D.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答案】 C
42、阅读某教师《高中语文古诗文文学史观的实践路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当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空间得到大力拓展
B.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资源
C.实地考察、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丰富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家乡意义深远
D.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拓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答案】 D
43、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间”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空隙)
D.从郦山,道芷阳问行(从小路)
【答案】 C
44、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答案】 A
45、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
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
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
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答案】 B
46、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A.运用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感情基调的了解
B.导入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的教学理念
C.导人中互动较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见解,但不够简洁
D.学生通过导人环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答案】 C
47、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
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中的、简洁精当
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
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
【答案】 C
48、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进了教室却一直不说话,反而用夸张的嘴型和肢体动作,好像在和学生说着什么。学生们一头雾水,一边听老师说话,一边着急地猜测老师在表达着什么,三分钟后,教师说:“请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不会说话’。”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新奇的游戏
B.形象的语文
C.真实的事物
D.模拟的行为
【答案】 D
49、教师在进行“小说与戏剧”专题授课时,选择了以下篇目,其中不适合的是( )。
A.《雷雨》
B.《边城》
C.《哈姆莱特》
D.《白杨礼赞》
【答案】 D
50、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呜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
【答案】 B
51、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教师推荐另外几篇有关爱国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B.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C.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D.史铁生《我与地坛》
【答案】 D
52、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范仲淹《岳阳楼记》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袁宏道《满井游记》
【答案】 B
53、教师导读名著《水浒传》时,为帮助学生区分记忆小说当中众多的人物及其诨名,举出其中的一段话:“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教师请学生回答红旗后面所书分别对应哪两位首领的诨名。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
A.晁盖、卢俊义
B.卢俊义、史进
C.林冲、宋江
D.宋江、卢俊义
【答案】 D
54、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收录在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录的《乐府诗集》中
C.魏学洢的《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均选自宋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D.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答案】 C
55、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56、教师在讲解《故都的秋》时,讲到了“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时,举例说明与其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
A.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他起床
B.罗马经历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C.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D.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去狼吞虎咽
【答案】 D
57、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识记”专题教学中,提及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常常涉及许多文化常识,需要学生认真识记。下列关于作品中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游褒禅山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是指华山之南
B.《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暮春之初”是指初春时节
C.《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跽”是指双腿跪于席上,双膝并拢,臀部提起,直立上身的姿势
D.《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中,“河内”是指今河南省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答案】 B
58、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给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
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
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
【答案】 A
59、教师完成《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教学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写景抒情作品来巩固学生对此类诗词的认识。下列诗词中不属于写景抒情作品的是( )。
A.曹操《观沧海》
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C.王湾《次北固山下》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 B
60、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语言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B.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整理”比“积累”重要
C.“有效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D.“有效积累”的是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
【答案】 C
61、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学生归纳的句子中,不包括词类活用的是( )。
A.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B.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
C.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D.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A
62、阅读以下教学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抓住王熙凤出场时最具标识性的一句话“我来迟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
B.教师首段的发问一方面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思维“着力点”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C.生1的回答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属于无效回答,教师可直接忽略;生3和生4的回答是从作者塑造人物手法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D.生5、生6、生7和生8的回答都是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现的必然性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答案】 C
63、在校本课程“阅读与感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以对比手法揭露“人性美丑”的外国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中,适合的是( )。
A.《茶花女》
B.《苔丝》
C.《巴黎圣母院》
D.《红与黑》
【答案】 C
6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答案】 A
65、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答案】 A
66、学生在作文中对“借代”的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正确的例子来进行讲解,下列语句不合适的是( )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C
67、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A.《高老头》
B.《茶馆》
C.《伪君子》
D.《赵氏孤儿》
【答案】 A
68、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B.教师需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
C.教学方法的选取需契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
D.不设唯一答案,学生难以形成明确、理性的认知
【答案】 D
69、某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上组织了“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活动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语言文字应用
C.文化论著研读
D.新闻与传记
【答案】 B
70、赏析诗歌意象是学习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下列意象中,与意象“猿啸”所表达的情感较为一致的是( )。
A.明月
B.大雁
C.菊花
D.芭蕉
【答案】 D
71、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上课前先播放了一段腰鼓舞蹈,在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自然地导入新课。对该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
A.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
B.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
C.多媒体会占据课堂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D.多媒体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有所弥补,激发学生兴趣
【答案】 C
72、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A.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
B.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C.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得到的分析与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D.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但无法使学生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答案】 A
73、某教材设有“文化名著研读”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红与黑》
B.《巴黎圣母院》
C.《安娜·卡列尼娜》
D.《死魂灵》
【答案】 B
74、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答案】 A
75、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答案】 A
76、阅读《再别康桥》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是主导,强调在教学上帮助和引导学生
B.学生是主体,强调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C.语文课程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于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均匀的发展
【答案】 D
77、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答案】 D
78、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79、在“经‘典’广告语”学习活动中,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运用典故的广告语。下列学生搜集的广告语中,没有运用典故的是( )。
A.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
B.世外桃源怡园寻,安居乐业好家园
C.胶鬲生涯,桓宽名论;夷吾煮海,傅说和羹
D.美味引来天下客,酒香引出洞中仙
【答案】 D
80、古代文学常识分享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知识。下列学生的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
A.《赠从弟》的作者刘桢,字公干,是东汉末诗人,“前七子”之一
B.《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C.《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D.《河中石兽》出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均为志怪小说集
【答案】 A
8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意象”主题研究,指出“羌笛”是唐代边塞诗中重要的表达思乡的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具有思乡含义的诗句。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 )。
A.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白居易《江上笛》)
B.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D.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