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综合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800题)
1、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称之为( )
A.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B.算法
C.爬山法
D.逆推法
【答案】 C
2、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 )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答案】 C
3、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理想国》
【答案】 A
4、根据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成绩一回避”目标取向的个体倾向选择()的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
D.④
【答案】 B
5、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课外活动
【答案】 B
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答案】 A
7、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由此可见,卢梭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外在目的论
【答案】 A
8、注意是一种( )
A.心理状态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
D.认知过程
【答案】 A
9、与“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两种心理现象相对应的是( )
A.真从众,不从众
B.真从众,权宜从众
C.权宜从众,不从众
D.权宜从众.从众
【答案】 B
10、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最终形成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为标志的。
A.《终身教育导论》
B.《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
C.《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D.《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答案】 C
11、奥苏伯尔的二维分类中,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属于()。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答案】 C
12、张老师课前宣布:“今天讲课的内容非常重要,讲完后当堂进行测验。”随后,学生们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课堂秩序井然。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纪律属于()。
A.自我促成的纪律
B.任务促成的纪律
C.规则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答案】 B
13、( ) 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A.行动研究法
B.叙事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调查研究法
【答案】 B
14、(2020年真题)在学制发展过程中,有些国家规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统一的基础教育,高中以后可以接受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这些国家的学制类型属于( )。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多轨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 D
15、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 B
16、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它主张在教育评价中应( )。
A.关注非预期效果
B.坚持价值取向多元化
C.以对话为主要手段
D.采用共同建构的方法
【答案】 A
17、“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了( )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 C
18、一个性格外向的大学生。他不仅在家庭中非常活跃,而且在班级活动中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在老师面前同样也能自然地表现自己,不仅大学四年如此,即使毕业若干年再相逢,这个特质依旧不变。这体现出人格特征的()。
A.稳定性
B.独特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答案】 A
19、通常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是指( )。
A.群体凝聚力
B.课堂气氛
C.群体规范
D.课堂人际关系
【答案】 B
2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表明孔子很强调()。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答案】 B
21、2011年单项选择:王铭在吵闹的教室仍能专心读书。这是()
A.选择性注意
B.分配性注意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答案】 A
22、 班主任李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
A.个人修养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践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答案】 D
23、下列不属于综合课程的形式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学科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 C
24、画线属于()学习策略。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C
25、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班主任工作
B.课外校外活动
C.团队活动
D.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答案】 D
26、班级建设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制定()
A.建设的目标
B.实现目标的途径
C.具体方法
D.工作程序
【答案】 A
27、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A
28、陈冬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收到校长的亲自嘉奖后,也开始加倍努力学习力争取得优异成绩。这种强化属于()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内部强化
【答案】 B
29、班级中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这说明班集体已经进入()阶段。
A.组建
B.形核
C.发展
D.成熟
【答案】 B
30、 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 A
31、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答案】 D
32、完形—顿悟说是德国的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以下不属于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A.韦特默
B.考夫卡
C.班杜拉
D.苛勒
【答案】 C
3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注意的()。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稳定性
D.分配
【答案】 B
34、勤能补拙说的是( )相互促进的关系。
A.性格与能力
B.气质与能力
C.气质与性格
D.能力与兴趣
【答案】 A
35、(2021年上半年真题)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
B.品德评价法
C.情感陶冶法
D.榜样示范法
【答案】 A
36、( )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
【答案】 B
3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答案】 B
38、( )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答案】 A
39、 迁移的实质是( )。
A.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
B.新旧知识的同化
C.新旧知识的顺应
D.新旧经验重组
【答案】 A
40、豹子头林冲沉着老练,身负深仇大恨,尚能忍耐持久,万般无奈,终于逼上梁山。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型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 C
41、2013年单项选择: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
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答案】 B
42、人类正是通过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造就他们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得以发展,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A.交流功能
B.创新功能
C.选择功能
D.保护功能
【答案】 B
43、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自学辅导法
【答案】 B
44、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A.正比例
B.反比例
C.倒U型曲线
D.对数级数
【答案】 B
45、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以下实行中央与地方合作教育制度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答案】 D
46、提出在“学科结构”基础上的“发现学习”的是( )。
A.布鲁纳
B.马斯洛
C.裴斯泰洛齐
D.迪尔凯姆
【答案】 A
47、在中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中,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读书指导法
D.演示法和实验法
【答案】 B
48、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A.威尔逊
B.格塞尔
C.华生
D.洛克
【答案】 A
49、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的人格障碍属于()
A.强迫型人格
B.偏执型人格
C.冲动型人格
D.回避型人格
【答案】 B
50、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答案】 A
51、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有论的论争,其根本分歧是( )
A.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还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实践教学为主
C.以学科教学为主还是以活动教学为主
D.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
【答案】 D
52、“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 ”这段话体现了( )的观点。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教师中心论
【答案】 A
53、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 )三个层次构成。
A.学习领域、课表、模块
B.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C.学习领域、科目、课表
D.课表、科目、模块
【答案】 B
54、进入新时期,我国最早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丰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丰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方针的是()。
A.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答案】 B
55、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于( )年出版。
A.1903
B.1913
C.1924
D.1930
【答案】 C
56、在头脑中提炼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称作()
A.分类
B.概括
C.抽象
D.比较
【答案】 C
57、“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对教育的要求。
A.顺序性
B.不平衡行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D
58、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答案】 C
59、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室内和阳光明媚的户外,其亮度差别很大,但是人们都能将色知觉为白色衬衫,这反映了知觉有(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 D
60、“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明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答案】 B
61、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 )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感觉后效
【答案】 B
6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知行统一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D.疏导原则
【答案】 A
63、“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应用
【答案】 B
6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与修改
D.教学评价
【答案】 B
65、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答案】 A
66、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
A.管理
B.德育
C.教学
D.服务
【答案】 C
67、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答案】 A
68、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再迟到。但是冬天特别冷,王军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A.道德认识水平
B.道德情感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行为水平
【答案】 C
69、“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心理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神话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 B
70、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 )。
A.班级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社会公益活动
【答案】 C
7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表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A.内部学习动机
B.外部学习动机
C.社会交往动机
D.自我提高内驱力
【答案】 A
72、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答案】 D
73、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政治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答案】 A
74、欣怡能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认为规则是绝对的,不可变更的,并表现出对规则的服从。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欣怡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答案】 B
75、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并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答案】 A
76、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教学
D.特朗普制
【答案】 B
77、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 B
78、(2022上半年真题)在学习文化建设中,让学校里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情感陶冶法
D.自我修养法
【答案】 C
79、《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 )。
A.教学要遵循一定顺序进行
B.启发式教学
C.教学要把握最佳时机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答案】 D
8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A.A甄别与鉴定
B.B选拔与淘汰
C.C促进学生分流
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
【答案】 D
81、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
A.A演说家
B.B智者
C.C军人和武士
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答案】 C
82、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关系。
A.正比
B.对数
C.反比
D.常数值
【答案】 C
83、认为人出生后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是建立在由外部而来的感官经验上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答案】 A
84、在情绪ABC理论中,B指的是( )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的情绪
C.对事件的看法
D.个体的行为反应
【答案】 C
85、20世纪后半叶美国出现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小班讨论和个人自学按一定比例结合起来,这种教学组形式是( )。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答案】 A
86、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中,以下哪项属于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的内容?( )
A.学生的家庭类型
B.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
C.学生干部情况
D.课外与校外活动情况
【答案】 D
87、以下哪项不属于教材的内容?( )
A.视听材料
B.参考书
C.幻灯片
D.课外活动
【答案】 D
88、教师:“面粉可以做什么”
A.精细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反思性
【答案】 C
89、列提纲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
A.复述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答案】 D
90、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答案】 C
91、小刘打算用五天时间完成一项任务,但是领导派来了新任务,小刘又很快把精力投人到新任务上。这说明小刘的()
A.注意广度大
B.注意的稳定性强
C.注意的分配性好
D.注意转移快
【答案】 D
92、张老师新接手三年级二班,并成为这个班的班主任,他了解到该班是学校当中一个教育基础相对比较差的班级,你认为张老师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 )。
A.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D.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答案】 A
93、“天鹅、梭鱼和虾拉车”的故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要贯彻( )的德育原则。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知行统一
C.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答案】 D
94、当需要不能满足时,人们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这说明想象具有()
A.预见功能
B.补充功能
C.替代功能
D.压抑功能
【答案】 C
95、“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论是( )。
A.个人本位论
B.宗教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兴趣本位论
【答案】 C
96、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 )理论。
A.自学—辅导式
B.发现教学
C.范例教学
D.教学过程最优化
【答案】 C
97、新课改倡导的教育评价理念是( )
A.发展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相对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答案】 A
98、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 ( )
A.继承性
B.等级性
C.历史性
D.民族性
【答案】 B
99、提出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卡连柯
C.赞可夫
D.凯洛夫
【答案】 B
100、“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的是( )
A.广义的教育现象
B.狭义的教育现象
C.既是广义的教育现象又是狭义的教育现象
D.教育的作用
【答案】 A
101、 周末,小方看到大家都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心想自己也没有事情做,就跟着大家一起去。这说明小方的品德发展处于()。
A.从众阶段
B.服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答案】 A
102、古时对”戴罪立功”的犯人一般会“从轻发落”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答案】 B
103、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因材施教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答案】 C
104、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进行识字学习时,有的按字音归类识字,有的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种知识学习的策略是( )。
A.组织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 A
105、学生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后,可以得出有理数的概念,这是思维过程的( )。
A.具体化
B.分析
C.概括
D.抽象
【答案】 D
106、某教师在讲授课文《春》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教学法
B.实验教学法
C.欣赏教学法
D.情境教学法
【答案】 D
107、我国现行的学制类型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复合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 D
108、自我遵循的原则是( )
A.快乐原则
B.现实原则
C.道德原则
D.利我原则
【答案】 B
109、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课程制定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分别是()。
A.社会发展、学科特征和受教育者
B.经济发展、学科特征和教学方法
C.教学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D.社会发展、学科特征和教育者
【答案】 A
110、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并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答案】 A
111、坐巴士会晕车的人,在乘船、乘火车时也有类似的反应,这是( )。
A.条件反射的消退
B.条件反射的分化
C.条件反射的泛化
D.条件反射的习得
【答案】 C
11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揭示了()是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
A.有效的说服?
B.树立良好的榜样?
C.利用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答案】 B
113、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学记》
B.《礼记》
C.《史记》
D.《左传》
【答案】 A
11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功能因素
B.定势
C.原型启发
D.负迁移
【答案】 C
115、群体是中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所必需的( )。
A.教育条件
B.社会条件
C.客观条件
D.物质条件
【答案】 B
116、一位新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维护自己与同事、领导间的关系上,说明其处在成长中的()。
A.关注任务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教学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答案】 B
117、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机是( )。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答案】 B
118、一个实际身高为180厘米的人,距离观察者分别为3米、5米、15米时,观察者都觉得这个人的大小是不变的。这是由于知觉具有(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 D
119、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且不能相互替代的理论是()
A.内发论
B.外铄论
C.辐和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 C
120、在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关心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同时又要指出他们在发展中的不足,绝不降低要求,通过爱与民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这体现了德育的()原则。
A.知行统一
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C.疏导性
D.导向性
【答案】 B
121、“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 A
122、我国明朝末期的东林书院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所具有的( )
A.政治功能
B.人口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答案】 A
123、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 )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A.泛爱
B.泛智
C.泛美
D.泛德
【答案】 B
124、下列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
B.浏览阅读材料
C.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
D.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答案】 C
125、王乐期末考试数学成绩没有及格,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王乐的不合理信念属( )。
A.绝对化要求
B.过分概括化
C.糟糕至极
D.片面化
【答案】 B
126、小青的数学成绩不好,她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料。她的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
B.外部、稳定、可控的归因
C.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归因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归因
【答案】 A
127、2012年单项选择: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答案】 B
128、(2021年上半年真题)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
B.品德评价法
C.情感陶冶法
D.榜样示范法
【答案】 A
129、个体心理发展中,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阶段是(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答案】 B
130、认为人的心灵如同A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杜威
C.福禄贝尔
D.洛克
【答案】 D
131、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初中三年级
D.高中一年级
【答案】 B
132、“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答案】 B
133、“同流而不合污”“威武不能屈”等典故反映出()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人的主观能动性
D.教育
【答案】 C
134、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答案】 C
135、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内容提倡广泛,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讲究方法,这是()课程观的观点。
A.人文主义
B.科学主义
C.知识本位
D.能力本位
【答案】 A
136、目标评价模式是由()提出的。
A.泰勒
B.斯塔弗尔比姆
C.斯克里文
D.斯腾豪斯
【答案】 A
137、雨晴通过写诗作画让自己走出困扰,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情绪调节方法是()
A.脱敏法
B.强化法
C.幽默法
D.升华法
【答案】 B
138、(2021年下半年真题)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问题,曾出现过“生而知之"的"天才论"这种理论属于
A.教育万能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主观决定论
【答案】 C
139、“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答案】 A
140、个体心理发展中,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阶段是(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答案】 B
141、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特点。
A.主体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答案】 C
142、 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从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答案】 A
143、当其他同学向卓卓借文具时,卓卓从不拒绝。她认为,能够帮助别人满足他人愿望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卓卓的道德发展处于()。
A.相对功利主义的取向阶段
B.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答案】 C
144、2013年单项选择: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A.幼儿阶段
B.青少年阶段
C.成年阶段
D.老年阶段
【答案】 B
145、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去选择课程内容。
A.关键期
B.学习兴趣
C.学习动机
D.最近发展区
【答案】 D
146、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记住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把材料缩简成歌诀等,这称为(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时间管理策略
【答案】 C
147、(2021年下半年真题)民辉在解答难题时产生的疑惑,惊讶,焦躁等情感体验属于()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荣誉感
【答案】 B
148、中学生小博得知自己物理竞赛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在家里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在学校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映小博的情绪具有( )。
A.矛盾性
B.激动性
C.掩饰性
D.短暂性
【答案】 C
149、小杰在阅读《阿Q正传》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阿Q的人物形象。这种现象属于()。
A.创造想象
B.幻想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答案】 D
150、“旧三中心论”指的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
A.学生中心
B.教材中心
C.活动中心
D.经验中心
【答案】 B
151、群体是中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所必需的( )。
A.教育条件
B.社会条件
C.客观条件
D.物质条件
【答案】 B
152、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他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答案】 C
153、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取向者属于下列( )时期的特征。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道德成规前期
【答案】 B
154、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突然意识到解决办法的现象称为( )。
A.反省
B.建构
C.顿悟
D.反射
【答案】 C
155、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
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