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800题)
1、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根据班级学生的及格率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以调整其教学进度。教师运用的评价叫作(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B
2、2013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 “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Water Cooperation)。下列跟水有关的变化中没有化学变化的是
A.水的净化
B.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
C.海水晒盐
D.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答案】 C
3、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A.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B.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C.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D.体会化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 B
4、《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要关注哪项内容?( )
A.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B.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发展
C.关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D.关心自然
【答案】 D
5、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的CAI指的是( )。
A.计算机辅助学习
B.计算机辅助教学
C.计算机辅助管理
D.计算机辅助设计
【答案】 B
6、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不包括(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钢
【答案】 D
7、石油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运输驱动能源。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是可再生能源
B.石油中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C.在炼制过程中,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密度不同,将它们分离
D.石油易燃,提炼石油时不能加热
【答案】 B
8、( )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A.智力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答案】 B
9、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浸在淡水中的钢管,主要发生的是析氢腐蚀
B.若采用外加电流进行保护,钢管应当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C.钢管若需保护,一可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外加电流保护钢管时,电子从负极经过溶液流向正极
【答案】 C
10、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而不宜放在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
B.应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而不宜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
C.应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强化解答习题的技能
D.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不包括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D
11、某学生在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一部分的学习时,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正确地闻气味。该学生运用的主要学习策略是( )。
A.多重联系策略
B.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C.练习—反馈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B
12、以下有关个体内差异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个体内差异评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
B.这种评价的结果往往难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也无法确定被评价者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
C.一个学生化学成绩持续提高,教师就可以作出该生已有进步的评价
D.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
【答案】 D
13、下列变化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次氯酸漂白
B.盐酸除锈
C.石油分馏
D.煤的干馏
【答案】 C
14、由苯(C6H6)和乙醇(C2H5OH)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来推测苯酚(C6H5OH)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B.知识结构化策略
C.联系一预测策略
D.练习一反馈策略
【答案】 C
15、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16、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
B.使食盐水中NaCl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
C.区别NaCl、Na2SO4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
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
【答案】 C
17、下列每组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
A.NaCl、HCl、NaOH
B.Cl2、Na2S、SO2
C.HBr、CO2、CS2
D.Na2O2、H2O2、O3
【答案】 C
18、下列关于化学教学板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板书具有概括、引导思考、示范和互动功能
B.主板书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
C.副板书也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
D.板书设计要体现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答案】 C
19、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20、从知识分类来看,配平离子方程式属于( )。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化学理论性知识
C.化学技能性知识
D.化学情意性知识
【答案】 C
21、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 )。
A.实验能力评价
B.教学方法评价
C.教学手段评价
D.学业评价
【答案】 D
22、化学教学研究的起点环节是( )。
A.选定课题
B.查阅文献
C.研究设计
D.收集资料
【答案】 A
23、下列物质性质与应用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晶体硅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
B.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C.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可用于漂白纸张
D.氧化铁能与酸反应.可用于制作红色涂料
【答案】 B
24、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必须合理使用物质的基础;正视化学品和传统化学过程对于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积极治理污染的同时,努力发展绿色化学,属于哪类化学观念( )。
A.物质观
B.元素观
C.分类观
D.科学价值观
【答案】 A
25、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想了解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的掌握程度,常用的评价方式是( )。
A.诊断性评价
B.自我评价
C.绝对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答案】 A
26、在学习“爱护水资源”内容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节约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属于( )。
A.认知性目标
B.技能性目标
C.体验性目标
D.结果性目标
【答案】 D
27、“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 )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A.调查访问
B.实验探究
C.参观讨论
D.以上都对
【答案】 D
28、为了制备干燥、纯净的CO2,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装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应依次装入( )。
A.饱和NaHCO3溶液、碱石灰
B.饱和NaHCO3溶液、浓硫酸
C.浓硫酸、饱和NaHCO3溶液
D.饱和Na2CO3溶液、稀硫酸
【答案】 B
29、听评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 )部分。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②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④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施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30、下列属于现代化学教学媒体的是( )。
A.板书
B.教科书
C.模型
D.录像
【答案】 D
31、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生石灰
C.烧碱
D.食盐
【答案】 A
32、作为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其主要环节有( )。
A.选题、论证、假设、计划、实施
B.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C.观察、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假说、验证、得出结论
D.调查、分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收集并处理数据、验证方案、得出结论
【答案】 B
33、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做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的化学教学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检索法
【答案】 B
3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答案】 A
35、在2 L密闭容器中,发生3A(气)+B(气)=2c(气)的反应,若最初加入A和B都是4 mol,A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2 mol/(L·S),则10s后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
A.1.6 mol
B.3.2 mol
C.3.6 mol
D.2.8 mol
【答案】 B
36、《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四个部分。
A.诊断建议
B.实施方法
C.实施建议
D.教材编写
【答案】 C
37、下列每组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
A.NaCl、HCl、NaOH
B.Cl2、Na2S、SO2
C.HBr、CO2、CS2
D.Na2O2、H2O2、O3
【答案】 C
38、下列各物质能构成缓冲对的是( )。
A.NaHSO4和Na2SO3
B.HCl和HAc
C.NaH2P04和Na2HP04
D.NH4Cl和NH4Ac
【答案】 C
39、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
A.科技教育
B.素质教育
C.减负
D.现代教育
【答案】 B
40、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子半径:r(Y2-)<r(Z2+)
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
C.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X的弱
D.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强
【答案】 D
41、某次期末考试,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分别编制A卷和B卷两种试卷,衡量两次测验的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学生学业水平的实际程度。衡量测验的正确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B
4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 )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建议。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C.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D.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答案】 B
43、某教师在进行“酸和碱”的课堂知识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44、对于以下烷烃,最容易由相应的环烷烃加氢开环生成的是( )。
A.CH3CH2CH3
B.CH3(CH2)2CH3
C.CH3(CH2)3CH3
D.CH3(CH2)4CH3
【答案】 A
4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
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
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
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
【答案】 A
46、下列关于化学教学板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板书具有概括、引导思考、示范和互动功能
B.主板书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
C.副板书也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
D.板书设计要体现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答案】 C
47、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答案】 B
48、小明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方案,其中方案不合理的是
A.见表格选项A
B.见表格选项B
C.见表格选项C
D.见表格选项D
【答案】 B
49、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做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的化学教学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检索法
【答案】 B
50、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前中小学实际,你认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辅导与治疗相结合,重点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B.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加强学校的硬件投入,每所学校都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室。
C.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将该项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D.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
【答案】 C
51、以激励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 )。
A.启发式教学模式
B.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合作学习模式
【答案】 A
52、教学设计中,最终能够使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是()。
A.教学目标设计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
D.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
【答案】 D
53、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
【答案】 D
54、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可行性原则
B.简约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答案】 C
55、下列有关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③④⑤
【答案】 C
56、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C
57、自然常识课上,教师通过做水的升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这种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答案】 C
58、在课上,教师不仅描述化学事实,而且加以深入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
A.讲述法
B.讲解法
C.讲演法
D.谈话法
【答案】 C
59、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根据班级学生的及格率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以调整其教学进度。教师运用的评价叫作(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B
60、下列属于“化学1”的内容主题的是( )。
A.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B.生活中的材料
C.化学实验基础
D.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答案】 C
61、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有突出贡献的化学家是( )。
A.门捷列夫
B.拉瓦锡
C.道尔顿
D.阿伏加德罗
【答案】 A
6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要关注哪项内容?( )
A.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B.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发展
C.关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D.关心自然
【答案】 D
63、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是( )。
A.组织教学
B.导入新课
C.讲授新课
D.总结练习
【答案】 C
64、下列有关物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石灰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B.盐类都可做调味品
C.铝罐可久盛食醋
D.小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答案】 D
65、利用下列数据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用沸点数据分析分子的稳定性
B.用溶解度数据推断固体混合物分离的可能性
C.用原子(离子)半径数据推断某些原子(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D.用C的燃烧热和2CO(g)+O2(g)=2CO2(g)的反应数据,推算2C(S)+O2(g)=2CO(g)的反应热
【答案】 A
6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除去甲烷中的少量乙烯:依次用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洗气
B.制备氯乙烷:将乙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C.实验室配制氯化亚铁溶液:将氯化亚铁先溶解在盐酸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并加入少量铁粉
D.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钠元素: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待测液,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答案】 B
67、在“燃烧的条件”这一实验活动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实验,获取相关知识,发展相关能力。该过程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探究法
B.谈话-讨论法
C.演示-观察法
D.讨论-发现法
【答案】 A
68、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
A.科技教育
B.素质教育
C.减负
D.现代教育
【答案】 B
69、命题是考试能否达到期望目的要求的关键所在,试题具有导向性,试题题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经常使用客观性试题并比重过大,学生会( )
A.注重猜重点,押考题
B.只记忆零碎知识,养成不求甚解习惯
C.答卷费时,速度慢
D.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答案】 B
70、学生在对第三周期金属元素——钠、镁、铝等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这种逻辑思维方法是( )。
A.类比
B.演绎
C.归纳
D.分类
【答案】 C
71、瞬时记忆保留的时间在( )。
A.1分钟以内
B.4秒以内
C.长于4秒
D.长于5秒
【答案】 B
7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增大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C.增大反应物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D.使用催化剂,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答案】 C
7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B.农业上用石灰水和硫酸铜制波尔多液
C.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羊毛线和棉线
D.用电镀厂的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答案】 D
74、12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d可能是催化剂
B.表中x为4.64
C.c中元素的种类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之和
D.若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答案】 B
75、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包括(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76、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一定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含有电子和原子核
B.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但原子种类不变
C.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组成的气体
D.氧原子只能两两结合形成气体
【答案】 D
77、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
A.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B.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
C.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D.改变化学课程的结构
【答案】 A
78、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
A.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B.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
C.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D.改变化学课程的结构
【答案】 A
79、下列有关化学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不正确的是( )。
A.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B.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重点知识的练习题目
C.化学教科书应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趋势
D.化学教科书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答案】 B
80、在0.1mol/L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加入少量0.1mol/LHCl溶液,溶液中c(H+)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 B
81、下列关于电解质电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就是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B.碳酸钙在水中难溶,但被溶解的碳酸钙全部电离,所以碳酸钙是强电解质
C.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D.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是弱电解质
【答案】 C
82、化学教材编写时.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在相关章节设立讨论和调查研究等课题,设置开展活动的课时。这体现了化学教材编写时( )。
A.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念
B.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C.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中取材
D.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
【答案】 C
83、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B
84、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①⑦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C
85、一个化学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很高,这说明这个化学测验的哪一项指标很好?(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答案】 A
86、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1
B.化学2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实验化学
【答案】 B
87、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化学事实描述清楚,并且要对该事实加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A.讲述法
B.讲演法
C.讲解法
D.谈话法
【答案】 B
88、下列关于探究学习与教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探究学习重过程,轻结论
B.探究学习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
C.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使用探究教学
D.只有实验教学才是探究教学
【答案】 B
89、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简约性原则
B.安全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绿色化原则
【答案】 C
90、《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是( )。
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
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的衔接
【答案】 A
91、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精饲料
D.制造沼气
【答案】 A
92、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丁的原子核外均有两个未成对电子,乙、丙、丁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能相互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丙的单质可用于冶炼金属
B.甲与丁形成的分子中有非极性分子
C.简单离子半径:丁>乙>丙
D.甲与乙形成的化合物均有氧化性
【答案】 D
9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
A.“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
B.“三个面向”和“八荣八耻”
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D.“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
【答案】 D
94、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
A.旧知导入
B.实验导入
C.问题导入
D.直接导人
【答案】 A
95、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 )。
A.认识溶解现象,指导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B.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温度变化
C.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D.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明白化学工作者有责任不断寻求处理和解决污染的办法
【答案】 A
96、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答案】 A
97、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包括(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98、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体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情景素材?( )
A.太阳能海水淡化
B.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C.电解水实验及微观解释
D.我国的淡水资源危机
【答案】 A
99、向一定量的铁粉中加入一定体积12mol/L的硝酸,加热充分反应后,下列微粒在体系中可能大量存在的是( )。
A.只有①
B.只有①⑤
C.只有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 D
100、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B.把水加热至沸腾,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把铁片浸入到盐酸中,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 B
101、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
A.“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
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
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
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答案】 B
102、某有色溶液当浓度为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若其他条件不变而浓度为2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nm。
A.450
B.225
C.900
D.375
【答案】 A
103、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A.知道化学式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B.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C.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D.体会化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 A
104、高中化学课程中,侧重反映化学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和核心知识的是( )。
A.化学与技术
B.实验化学
C.化学反应原理
D.化学与生活
【答案】 C
105、下列关于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起步阶段性
B.以化学基本原理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
C.以实验为基础
D.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表征融合
【答案】 B
106、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是( )。
A.从认识发展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B.从认知特点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C.从已知知识基础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D.从学习习惯的视角进行学生分析
【答案】 A
107、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依次是( )。
A.课堂教学的开始、展开和结尾
B.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的开始、展开和结尾
C.准备实验、新课引入、展开和结尾
D.熟悉教案、新课引入、展开和结尾
【答案】 B
108、下列化合物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活性最强的是()。
A.苯酚
B.甲苯
C.硝基苯
D.氯苯
【答案】 A
109、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下列最恰当的是( )。
A.讨论法
B.自学
C.讲授法
D.探究法
【答案】 C
110、某化学教师在讲述石墨的性质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石墨内部层状的原子结构分
A.宏观表征
B.微观表征
C.符号表征
D.数字表征
【答案】 B
111、教材观念的转变,促使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化学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下列关于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
B.教师可以随意提高教材内容的难度
C.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顺序
D.教师要敢于质疑教材,超越教材
【答案】 B
112、实验室有三瓶无色溶液,但是标签已经模糊不清。已知这三瓶溶液分别为Ba((OH)2溶液、稀盐酸、NaCl溶液中的一种。下列物质不可以鉴别出这三种溶液的是( )。
A.紫色石蕊溶液
B.无色酚酞溶液
C.碳酸钠溶液
D.pH试纸
【答案】 B
1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B.农业上用石灰水和硫酸铜制波尔多液
C.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羊毛线和棉线
D.用电镀厂的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答案】 D
114、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学生用辩论的形式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各离子的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课堂练习评价
B.即时表现评价
C.未知1
D.未知2
【答案】 D
115、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答案】 C
116、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 D
117、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 )。
A.50%
B.75%
C.100%
D.25%
【答案】 C
118、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可行性原则
B.简约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答案】 C
119、在学习氯气的相关性质时,学习完物理性质教师没有马上学习化学性质,而是以快问快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氯气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即时表现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作业评价
D.档案袋评价
【答案】 A
120、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征颜色的反应,下列元素与其对应的焰色反应特征颜色错误的是( )。
A.Na——黄色
B.Cu——绿色
C.K——蓝色
D.Ca——砖红色
【答案】 C
121、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 )。
A.知识的启蒙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模块的选择性
D.知识的多样性
【答案】 A
122、板书是教师口头表达的一种辅助手段,它给学生带来的视觉效果与教师口头表达所带来的听觉效果互为补充,因此,化学教师的板书应该科学规范。下面是某教师的板书,没有错别字的是( )。
A.酸碱指示计
B.酚肽试液
C.化石燃料天燃汽
D.焦炭
【答案】 D
123、初中溶解平衡学得不好,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化学平衡理解加深,从而促进了解平衡的理解,这种迁移现象是( )。
A.垂直迁移
B.逆向迁移
C.顺向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 B
12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用氢气与乙烯加成的方法除去乙烷中含有的少量乙烯
B.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所以要大力发展“乙醇汽油”
C.用水可区分苯、溴苯和硝基苯
D.一定条件下,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可区分葡萄糖和蔗糖
【答案】 D
125、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谈话法
B.演示观察法
C.启发讲授法
D.实验探究法
【答案】 B
126、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高质量化学教学的保证。下列关于教学反思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实质上是一种对化学教学的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