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9975782 上传时间:2025-04-15 格式:DOCX 页数:477 大小:35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7页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单选题(共800题) 1、阅读以下有关高中语文文学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心得,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B.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C.课外的阅读欣赏课,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 D.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答案】 C 2、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 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 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 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答案】 B 3、指导阅读《朝花夕拾》后,教师拟结合其他散文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下列适合的是( )。 A.柳青《创业史》 B.法布尔《昆虫记》 C.沈从文《湘行散记》 D.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 C 4、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以儿童、少年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并列举了相关主题的作品供学生参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冰心《小桔灯》 C.阿城《溜索》 D.林海音《窃读记》 【答案】 C 5、某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B.反复朗读优美的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答案】 D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老爷”这个包含着丰富意蕴的词语大做文章,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 B.找对语言点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体现了教师强调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教学意识 C.“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 ”是铺垫性问题,打开了学生准确理解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大门 D.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侍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技巧 【答案】 C 7、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 【答案】 C 8、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9、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师举例阐释“宴饮类文学作品的悲伤情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 ) A.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金谷诗序》)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 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D.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 A 10、在中国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归类。下列学生整理的诗句中,所含有的意象与其他三项诗句中所含意象不属于同一种意象的是( )。 A.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B.夜人翠烟啼,画寻芳树飞(范仲淹《越上闻子规》) C.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答案】 D 11、某教师在导读《伊索寓言》时,建议学生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阅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或启示,学生收集成果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皇帝的新装》 B.《农夫和蛇》 C.《智子疑邻》 D.《乌鸦喝水》 【答案】 A 12、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 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答案】 B 13、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其中属于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的是( )。 A.水平一 B.水平三 C.水平四 D.水平五 【答案】 D 14、教学必修(1)诗词单元时,教师结合《沁园春·长沙》及其他诗歌中的诗句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学生们该如何选择 (  ) A.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答案】 D 15、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B.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进行设计 C.问题(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 D.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 【答案】 C 16、教师教学《过秦论》时提及秦孝公有“并吞八荒之心”的雄心壮志,强调“八荒”所指的地域范围。以下词语中,与“八荒”所指地域范围相差较大的一项是( )。 A.六合 B.四海 C.海内 D.中原 【答案】 D 17、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18、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 A.讨论法 B.点评法 C.练习法 D.问答法 【答案】 D 1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 B.这是精彩的火花,思维碰撞从这里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表现与思维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 C.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严肃否定、及时指正,并提出正确解读 D.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答案】 C 20、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当时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 【答案】 D 2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感受·鉴赏 B.思考·领悟 C.应用·拓展 D.发现·创新 【答案】 C 22、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 【答案】 C 23、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进行了理解分析并做了笔记。下列笔记内容错误的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24、赏析诗歌意象是学习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下列意象中,与意象“猿啸”所表达的情感较为一致的是( )。 A.明月 B.大雁 C.菊花 D.芭蕉 【答案】 D 25、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新时代的孔雀东南飞》,想象焦、刘二人穿越回21世纪的故事。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切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体会两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B.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把握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性格特点 C.鼓励学生去学习创新作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 D.跨学科学习历史背景知识,作业内容与新课程大语文观要求相符 【答案】 D 26、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 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 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 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 【答案】 B 28、教学《马说》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其真不知马邪”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向子,下列合适的是( )。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 B 29、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 D 30、教学《雷雨》,教师导入:“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 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调动了学生的“味蕾” B.在导人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 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答案】 A 31、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答案】 A 32、某教师在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部分时,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阅读评价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B.写作评价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 C.综合性学习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D.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答案】 C 33、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师围绕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论述类文本应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把握 B.文学类的文本应注重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在逻辑的掌握,提炼文章中心观点 C.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D.实用类文本关注考查学生对文本价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 【答案】 C 34、初中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文学作品之最,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无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记》 B.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班超的《汉书》 C.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D.《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答案】 C 35、某教师在教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时,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进行教学,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所有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4J"J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 B.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 C.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关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的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 D.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种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加以总结,形成结论 【答案】 A 36、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组织学生策划并举办了一场“文学知识竞赛”。在“快速抢答”环节,主持人出示了以下内容,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并判断正误,其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达·芬奇传》《米开朗基罗传》 B.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都是大仲马的作品 D.《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悲喜剧,又称“正剧” 【答案】 A 37、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虚词。下列学生所梳理的虚词“而”的用法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 B 38、教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指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的是( ) A.老舍《济南的冬天》 B.朱自清《荷塘月色》 C.杨朔《荔枝蜜》 D.邓荣坤《秋雨》 【答案】 C 39、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有哪些与酒相关的诗句。对该导入语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 B.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C.导入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D.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答案】 C 40、阅读郑振铎《猫》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B.教师应严厉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 C.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D.教学片段在最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升华了主题 【答案】 B 41、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答案】 D 4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而访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是锻炼学生此种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A.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播放了杨澜采访余秋雨教授的视频片段,旨在让学生学习杨澜的互动方式 B.讲解“访谈中的预备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作家萧乾夫人文洁女士时所用的提问 C.讲解“访谈中的即兴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上海卫视《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与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曾文祺之间的访谈片段 D.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想举杨澜的访谈艺术进行说明,首先用幻灯片进行杨澜生平简介 【答案】 D 43、阅读《蜀道难》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了解课文 B.语文教学内容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小而深” C.诗歌教学强调反复诵读,朗读是培养语文语感的重要方式 D.语文教学需善于利用注释及其他助学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 A 44、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某单元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学习,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篇目。下列文章适合学生阅读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荆轲刺秦王》 C.《烛之武退秦师》 D.《晋灵公不君》 【答案】 A 45、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答案】 A 46、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感情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47、教师开设“古文中的修辞手法”专题活动,指出在诸多修辞手法中不直接说出事物本身,而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被称为借代。借代的本体与借代的事物对象之间的特征具有相关性。教师举出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请学生选出运用了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诗句中,符合要求的是(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答案】 B 48、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专题研究,为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教师给出一些示例让学生分类。下列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C.范增数目项王 D.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答案】 C 49、阅读《雷雨》导学案片段,按要求答题。 A.“初读感知”环节能够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B.揣摩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 C.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齐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识记背诵 【答案】 D 50、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A.第一项作业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B.第二项作业旨在促进读写结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特征,通过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C.第三项作业旨在建立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作业难度较大,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D.第四项作业属于拓展题类作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揭示事物本质,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答案】 C 51、(2019年真题)某女,70岁,夏日中暑,症见头晕身热、四肢倦怠、咽干口渴、自汗心烦。宜选用的成药是(  ) A.六合定中丸 B.清暑益气丸 C.紫金锭 D.十滴水 E.六一散 【答案】 B 52、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乐声中说:“在自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这琵琶声走进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该诗情感浓厚、意蕴丰富,适合运用情境导入 B.教师用琵琶曲来渲染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C.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的氛围 D.导入能成功引出课题,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 【答案】 C 53、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为学生推荐阅渎鲁迅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下列作品适合用于推荐的是( )。 A.《祝福》 B.《藤野先生》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故乡》 【答案】 B 54、阅读《醉翁亭记》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的教学评价及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B.教师应该制止学生根据译文推断字词的含义 C.教师为学生提供发言机会,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答案】 B 55、教师教学“有趣的对联”时。为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了乾隆和纪晓岚给一位老叟所写的一副对联——“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A.120岁 B.121岁 C.140岁 D.141岁 【答案】 D 56、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B.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 C.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D.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答案】 B 57、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孙犁《芦花荡》 B.艾青《我爱这土地》 C.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D.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答案】 C 58、教师在讲授“渔人甚异之”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异”这个词的用法,特意找出和其用法相同的例句让学生分析。下列选项中适合被用来举例的一项是( ) A.父异焉。(王安石《伤仲永》) B.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C.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陆贾《新语》) D.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答案】 A 59、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答案】 B 60、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C 61、在举行演讲比赛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演讲辞作为参考。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孙中山《中国决不会沦亡》 B.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C.钱钟书《谈中国诗》 D.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答案】 C 6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基本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A.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B.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C.学生要从细节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D.学生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答案】 C 63、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C 64、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课内学习计划都包含“梳理探究”部分,并且每册有3个专题,其涉及面广泛,有的侧重对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对该“梳理探究”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A.教师不必引导,布置给学生专题任务后大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 B.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背熟,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延伸、拓展 C.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统筹安排此部分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 D.教学中教师可删减或替换此部分的专题,为自主重设专题创造条件 【答案】 C 65、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语句中不包含名词作状语用法的是( )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D.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答案】 B 66、阅读两位教师教学《孙权劝学》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A.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为学生后期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B.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C.教师甲的总结有助于达成知识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 D.教师乙的总结让学生趁热打铁,强化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答案】 D 67、教学《祥林嫂》时,课堂上出现了一段小插曲: A.课堂上我们阅读的是规范的文本,使用的也应该是规范的语言 B.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挂了”这一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值得夸奖 C.对这位学生的积极发言应予以肯定,但对其缺点也不必避讳 D.一句“老公就挂了”将整篇文章的悲剧气氛扫得一干二净,这是值得深思的 【答案】 C 68、阅渎一位教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 A.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 B.该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C.该教师准确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难点 D.该教师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答案】 D 69、阅读下面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不同的想法 B.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想象能力不是教学重点 C.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 D.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 【答案】 B 70、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答案】 A 71、在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以下老师的推荐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乞力马扎罗的雪》 【答案】 C 72、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任务1需要学生理解两篇散文内容,结合各自文本语境阐释关键语句内涵 B.任务2需要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较同主题散文在写法层面的细微差异 C.任务3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比较散文和诗歌在诗意上的不同之处 D.三项任务都需要调动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并结合阅读体验进行阐释 【答案】 B 7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 【答案】 D 74、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下列教师笔记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 B.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C.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D.学习任务群17:跨文化专题研讨——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答案】 C 75、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76、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答案】 A 77、老师在讲解通假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特举出以下例子,下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发闾左適戍渔阳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答案】 D 78、阅读某教师设计的杜甫《登高》的导语,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歌风格一致,烘托了气氛 B.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 C.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