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王明夫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漫谈PPT文档.ppt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971271 上传时间:2025-04-1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明夫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漫谈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王明夫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漫谈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王明夫,/20150419,知行合一、内圣外王,1,课前秀:知,&,行,佛印是宋朝高僧,主持庐山归宗寺。苏东坡其时住湖北黄州,与归宗寺的佛印隔江而望。苏东坡和佛印皆才华过人、风趣善辩,二人喜相互盘道和辩论,每每佛印禅师胜,苏东坡自愧弗如。,有一次,苏东坡突然开悟,诗兴乍来,做了一首赞佛的好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诗眼是八风吹不动。,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不是对佛法有相当的造诣,写不出这样的诗。,苏东坡自己反复吟哦,非常得意,。,他于是差人把诗送去给佛印看,他想:禅师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加赞赏,甚至拍案叫绝。,佛印看后,不作任何评论,仅在诗笺上写了二个字:“放屁”。然后让人带回给苏东坡。,2,课前秀:知,&,行,苏东坡一看,,觉得受了羞辱,,怒不可遏,气急败坏。急忙过江,赶到庐山归宗寺,气呼呼地要找佛印禅师理论一番。,佛印早已吩咐小和尚说:“今天不见客。”苏东坡听了,火上加油,再也忍受不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闯佛印禅师的方丈室。,方丈室的门掩着,苏东坡正要推门而入,忽然发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端正地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看到这两句,立刻就警觉了,羞愧难当。放,个“,屁”就能把你,苏东坡,“吹”过江来,何谈什么八风吹不动?,针对苏东坡的羞愧难当,作一个字点评:悟而不行,羞死活该。,意味:,1,、生活中的很多道理,悟到了、说得出、写精彩,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是真修实行,仅仅说起来头头是道、写出来精彩动人,、心里面貌似明白,,而不去实践和实做,,就叫,“不行”。,2,、懂得,是一重境界;做到,是另一重境界。得到,是做到的结果而已。想得到吗,先要做到!,3,目录,一、,王阳明,地位,二、王阳明生平,三、,王阳明,文学,四、王阳明军事,五、王阳明哲学,六、,王阳明,讲学,七、王阳明气质,八、,人生启迪,禅宗:北秀,VS.,南能,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心学的修为上,今天在座,谁是“神秀”、谁是“慧能”?谁是“弘忍”?,怎样修炼心学,VS.,怎样搞明白王阳明,4,特别声明,本次讲课和课件文字,意在为同学们勾画出一个“王阳明全景图”的轮廓,作为学习和研究阳明心学的入门课、启蒙课。,所以,本人未在学术严谨性上作讲究,也无意传递心学体认和修为上的境界深浅。,5,一、王阳明地位,王阳明(,1472-1529,),浙江绍兴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阳明心学创始人,号称才兼文武、奇智大勇。,中国,5000,年历史,堪称“三立”圣人者(立德、立功、立言)仅二个半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中国,5000,年历史,文人用兵如神者仅三人也:诸葛亮、王阳明、毛泽东。,明穆宗对王阳明盖棺定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王士祯(清初诗宗,主盟诗坛):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1872,年曾国藩去世,故交挽联:尽瘁武乡侯,千秋臣节;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章太炎: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能力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位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6,一、王阳明地位,梁启超: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日本倒幕领袖西乡隆盛: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阳明。(日俄战争,东乡平八郎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一举将日本推上了世界强国的高峰),乾隆皇帝书写御碑:命世真才。,蒋介石:余所重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蒋介石官邸所在“草山”,更名为阳明山。蒋介石最喜欢读传习录,作为其“终生的精神食粮。”,陶行知:原名陶文俊,敬慕王阳明思想,奉“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至理名言,于是改名为陶知行。后来“余体验所得,适为其反”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次改名为陶行知。,杜维明: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王明夫: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一种哲学的话,那就皈依王阳明哲学吧。,7,二、王阳明生平,幼年时期:才思敏捷,十余岁能诗。,11,岁父亲中状元,随父寓居京师。,青年时期:,15,岁时有经略四方之志。词章盛名,组建诗社,驰骋文坛;关心边境安危,精究兵法。,17,岁与诸氏南昌完婚。,18,岁时,拜访娄一斋,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立志成圣贤。格竹七日病倒,对朱子格物之说产生怀疑,徘徊于佛老、悦慕仙家修炼之术。,21,岁乡试中举。两次会试不第,(,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1499,年(,28,岁),中进士,任职工部。,29,岁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游九华山,出入佛寺道观。,1502,年,31,岁,告病回余姚,筑阳明洞,行导引术,曾起“离家远遁”之念,因挂念祖母和父亲,未成行。,33,岁,主考山东乡试。,9,月任兵部武选司主事。,8,二、王阳明生平,1506,年,35,岁,抗疏救忠良,得罪宦官刘瑾,遭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随后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赴谪至钱塘,避刘瑾刺客,入武夷山,后回浙江一带。,37,岁,正德三年(,1508,)三月抵达龙场。在龙场三年(,1508-1510,),动心忍性,深悟心即理。是为著名的龙场悟道。,随后,讲学龙冈书院和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此时为讲学早期。,1510,年开始,39-44,岁,返仕途,先后升任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40,岁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41,岁升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这一时期,为讲学中期,王阳明所到之处兴起“心学热”、门人云集(北京大兴隆寺、滁州东林书院、金陵夫子庙)。正德九年(,1514,),43,岁,正式开始以“致良知”行教。,1516,年,45,岁,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含湖广的郴州府、广东的韶州府),剿匪平乱。是为事功第一高峰。赣州建立系列书院,门人云集。,1518,年,47,岁,门人薛侃初刻,传习录,,刻印于江西虔州,共三卷。王阳明与弟子、友人的对话书信汇集。,9,二、王阳明生平,1519,年,48,岁,6-7,月,平叛朱宸濠。后与前来评叛的许泰张忠周旋。是为事功第二高峰。,1520,年,49,岁,王艮投门下,后创泰州学派。,1521,年,50,岁,升任南京兵部尚书。,9,月归越,封新建伯。从此开始晚年传道讲学的盛期。士人云集,心学风靡,绍兴成为全国讲学中心。,1522,年,51,岁,朝廷禁遏王学。,1524,年,53,岁,门人续刻,传习录,,刻印于浙江绍兴。,1525,年,54,岁,夫人诸氏卒。十月,立阳明书院。,嘉靖六年(,1527,),56,岁,临危受命,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征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是为事功第三高峰。,1528,年,11,月,29,日辰时(公元,1529,年,1,月,9,日早上,7-9,点),因肺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浦码头。临终遗言: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死后,朝廷一直不认王阳明的功绩,禁遏王学。直至,38,年后的隆庆元年(,1567,),王门弟子上书请求,朝廷正式追赠为新建侯,谥文成。又,17,年后,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死后,55,年,从祀于孔庙(明朝,300,年仅,4,人从祀于孔庙)。王阳明的学术终于获得官方正式认定的圣学地位。,1555,年,门人刻印,传习续录,,刻印于安徽宁国。,1556,年(王阳明死后,27,年),,传习录,上中下三卷终于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语录体著作。,10,二、王阳明生平,王阳明生平四件事:悟道、讲学、做官、平治(平叛勘乱、治世济民)。悟道和讲学是他的内道和工夫,做官和平治是他的外用和事功。,读书要读传习录,打仗需学王阳明。,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军事上,王阳明赤手空拳、无兵无饷,抚剿并用、平叛戡乱,将兵家权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思想上,王阳明心学,天下耸动、弟子影从,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把宋明理学推上了最高峰,百代宗师,登峰造极。,王阳明一生历尽坎坷,在困顿与绝境中幡然觉悟,在非议和险恶中毅然前行,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的文治武功兼备、立德立功立言三俱的儒家知识分子。,他传奇的一生,证成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11,三、王阳明文学,诗词,散文,书信,文告,檄文,杂文,书法,12,四、王阳明军事,奇智大勇建奇功、出神入化一军神: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王阳明打仗: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攻心,兵未发,已然八分定胜负。,以道御术、道术一体:“用兵何术?此心不动即为术。”(王阳明语),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强大于千军万马。,13,五、王阳明哲学,你需要哲学吗?梁启超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哪个“昏浊营乱”的脑袋,可以“决大计、立大业”的,所以需要一个“世界外之世界,以养其神明。”,王阳明哲学的主要思想:,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4,、四句教,理解王阳明思想,不能脱离开三个语境:,1,、哲学语境。在哲学,-,科学,-,宗教的分类中,王阳明思想是哲学,不是科学,不能用科学思维去理解。也不是宗教,不要用宗教语境去解读(王阳明中晚年反省早年自己尝试道佛的宗教倾向)。,2,、中国历史和儒学演变史的语境。,3,、王阳明时代、身世、个性和志趣的语境。,14,五、王阳明哲学,从中国历史与儒学思想史的语境来理解王阳明哲学,上古时代:尧舜禹圣贤治理天下,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民风淳朴,秩序井然,国泰民安,世界大同,天人合一。,后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桀纣造恶、天下大乱。,周公制礼作乐、德行天下,秩序恢复,国泰民安。分封建国。,周王室衰败,礼崩乐坏,各分封领主竞相争霸、弱肉强食,血肉横飞、天下大乱,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时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如何争霸、治国、安民、平天下的思想,争鸣斗妍。,孔子的基本主张:克己复礼,恢复秩序(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仁者爱人,行德政,公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儒家为何成为最具影响的显学:,1,、办学:著书立说、弟子成势;,2,、合乎常情常理,入世、普世、生活化、伦理化;,3,、经得起公开、盘问、检验,正大光明。,15,五、王阳明哲学,历史终究按弱肉强食的达尔文法则演进,孔子一生落魄不得志,春秋五霸演变为战国七雄,最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国武力征服天下,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度量衡、文字等。,法家思想指导的秦朝,二世而亡。,汉朝起而代之,吸取秦亡教训,行道家哲学,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然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天下独尊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六个流派,以李斯为代表的小康派,孟子为代表的大同派,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派,孟子荀子告子为代表的心性派,荀子为代表的考证派,司马迁为代表的记篡派。(这个六分说法,学术上有争论、无定论),其中两派日后发扬光大:天人感应派,在两汉时期八面威风;心性派,千年以后改头换面成了宋明理学。,汉没,三国魏晋南北朝复入乱世,适合治世的儒家虽保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但学统道统无继,儒学几近销声匿迹,魏晋玄学把道家推上新高峰,佛家入中土而大兴,道佛繁荣。,隋唐大一统,儒学回到人们的视线,但四百多年不在人间,儒家思想已难恢复竞争力。韩愈曾向皇帝提出抑制佛道,重尊儒家。但很快化为泡影。,五代十国再次武夫当权,儒学再次退出历史舞台。,16,五、王阳明哲学,赵匡胤建大一统宋朝后,抑武扬文,儒学在告别人间,700,年后终于迎来复兴时期,北宋帝国成了知识分子的乐园,人人都以读儒学、考科举为人生大道,皇帝指着儒书叹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1058,年王安石变法,反对变法的儒家保守派被赶到洛阳,在洛阳以程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没有政事烦扰,放弃了处理现实问题的实际性,转而谈起了天道和人性。由此繁荣了理学。,朱熹晚年发生“庆元党禁”,一大批理学家和信奉理学的朝野著名人士被列入伪党名录,理学受到重创。,元初,蒙古人对思想的宽松政策使理学重获青春。理学在南方(南宋地区)重新站立起来,,1314,年元朝皇帝把朱熹推崇的“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把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参考书。至此,理学在全国普及,成了压倒其他思想的权威。,就是在这个脉系下,明朝出了个王阳明,把理学推上了最高峰。这也是儒学在春秋兴起后的中国历史最高峰,迨今后人无有越其高而俯看者,惟有仰望其高,。,阳明心学在明朝中后期风靡天下,清朝开始,心学被认为是明亡的一大原因,。,学术回到汉儒典章名物,、,训诂考据的道路上,。,17,五、王阳明哲学,四书五经的由来:儒家思想的精义,体现在四书五经里,大学,和,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单篇文章,宋朝以前就常被抽出来专篇刊行,但还没有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加以注释,称为,四书集注,。从此,“四书”之名遂定,成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明朝初年,官方将“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大纲和出题范围,成为天下士子必读书。,大学,是四书的入门读物,孔子的思想,弟子曾参阐释成文。,程颢说:读此书“可见古人为学次第。”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了,大学,,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朱子语类,)。,18,五、王阳明哲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为人们指示了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修学次第,即:,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格致诚正是修身的内容,齐治平是修身的目的。,王阳明思想,基本上是围绕这个话题来展开的。离开这个语境,无从理解王阳明思想。,在这个语境下,放回那个时代,与朱熹思想对照,方能领会阳明思想的意义。,19,五、王阳明哲学,儒学风格的四度变迁:,1,、春秋时期,孔孟儒学重在修齐治平,根本精神是入世的、实践的、社会的、人伦的。,2,、汉唐时期,诸儒重在名物训诂、典章制度,于儒学本体论几乎无所致意、更无所阐发。,3,、及至两宋,儒学才别开生面,大谈本原、心性和宇宙,走上了抽象的、心性的和本体化的道路,明继宋而推理学至高峰,合称宋明理学。,4,、清时期,,学术回到汉儒典章名物,、,训诂考据的道路上,。,理学的轨迹(此处未考虑学术严谨的需要):五代末期道士陈专,穆修,-,周敦颐,-,程颢程颐,程颐,朱熹,程朱理学,程颢,陆九渊,陈白沙,-,王阳明,理学的命题:,1,、本体论(宇宙发生论、世界本原论、万物一体);,2,、方法论(修养论,变化气质,存天理、去人欲),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宇宙发生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无极是世界的本原,主宰万物运行。,二程从无极理论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提出“天理”概念,涵盖了无极和太极概念。陆九渊、王阳明等提出“心”、“良知”概念,指谓“天理”。与“天理”对应的,是人欲。,天理,VS.,人欲,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20,五、王阳明哲学,天理:万物一体、天下一家、公天下、性本善、性相近。,人欲:习相远、恶念生、私欲滥,遮蔽和伤害了天理(本心、良知),造恶、产生问题,世无道。,怎么办:存天理、去人欲。,怎么“存天理、去人欲”?修身!,怎么修身?格致诚正、以齐治平。,朱熹:,1,、修身从格物入手,格是探究,把万事万物的理逐一研究透彻,格物穷理。,2,、修身要格致诚正、循序进行。,王阳明:,1,、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误也!“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2,、格致诚正,是同一体、同一物,不存在次序问题。,从此,陆王心学,PK,程朱理学,程朱理学遭逆袭、失去统治地位,阳明心学风靡天下。,21,五、王阳明哲学,从王阳明时代、身世、个性和心路历程的语境来理解王阳明哲学,明朝统治,276,年(,1368-1644,),明朝建国,104,年后出生王阳明,王阳明生活的年代(,1472-1529,),明朝大一统已经一百多年,社会统治秩序稳定。,父亲是状元、朝廷高官,王阳明出身富贵人家,他的人生道路必然是:读书,科举,做官。,他天赋异禀,读书和辞章是小,case,,科举和做官对他来说也是习以为常的家常便饭。才赋和精力过剩的王阳明,人生没有什么来劲和过瘾的事,所以幼年时候就问私塾先生“何为天下第一等事”。,精力过剩、青春躁动,喜欢任侠、骑射、兵法,对经略四方兴趣盎然。,18,岁经大儒娄一斋指点,圣贤必可学而至。于是立志向做圣贤。,试想,那个年代的读书人、那种家庭出身的王阳明,所可能寻找的最高人生理想会是什么?做圣贤。所以少年时期,就朦朦胧胧觉得天下第一等事是做圣贤。但如何做圣贤,不知道。,那个年代,要做圣贤,自然是按程朱理学的指引来学。于是按程朱格物之学去格竹子,结果格竹成疾,发现不对劲,格物格不出啥名堂,格不出天理来。何况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格到何时才算有谱啊?越格越乱,把自己的精神格得支离破碎、漫无所归,心无着落,前途迷茫。,22,五、王阳明哲学,经略四方,没有平台;格物成圣,不懂窍门。于是想另辟蹊径,转向修炼道佛。,一度驰骋文坛、意气风发,所谓“,泛滥辞章一时期,”,但很快觉得“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后得许璋真传,再研习兵法,重燃经略四方之志。,1496,年,24,岁第二次会试再次落榜。,1498,年,26,岁,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兴趣多变、不能专一,于是重回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次年终于中进士,有一种无趣叫仕途。,1501,年上九华山,得道士和和尚指点:“周敦颐和程明道是二个好秀才”。告病还乡,再修道佛。,因其簸弄精神,不能成圣,摒去,。曾正儿八经想出家,终因牵挂家人而未行。,可以推断:王阳明早年,由于家世背景和才赋精力过剩,读书、科举、做官不能满足他的兴趣,他一直在寻找人生意义和方向,朦朦胧胧有两个方向:一是经略四方;二是做圣贤。总体状态是人生找不着北,迷茫、尝试。,23,五、王阳明哲学,王阳明早期二十多年历经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历经五溺的滋味之后,精神追求和人生寄托最终回到一个念想:此生要做圣贤。,而现实生活呢,就是科举考试和无趣仕途。就在这个仕途上,他遭遇人生大祸,发配龙场。在龙场,就是绝望、保命、挨日子,追求什么都不可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怎么办?就想:圣贤到了这样的境地,会怎样想怎么做呢?(南怀瑾说去他妈的)超越外物、忘却境遇,回归内心,吾性自足,天理就在人心,心即理。,24,五、王阳明哲学,1,、心即理。龙场悟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怎样理解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如果我们把整个人类,理性和感性,当作一个大“心”的话,那么所有的“客观”之理都不在这个大“心”之外,,离开这个“心”,物和理一概无从谈起,。,对个体人生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传习录,卷下),心即理:既非唯物主义,也非唯心主义,而是主体与客体、内心与外物统一且相互作用的整体世界观。,推荐阅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太颠覆了),25,五、王阳明哲学,1,、心即理。,“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误也”。,所谓圣人之道,就是: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法和过程。而圣人,就是潜能充分实现、人格臻于完善的人。所谓吾性自足,不是说我本来就是圣人,而是说我的心性之中一切成为圣人的潜能和圣性(满街都是圣人)。这种潜能或圣性是我本来具有的,所以我如果向外追求,到外在的事事物物中去寻求成圣的条件和理则,就是搞错了方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所以,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道路,不在外,而就在自己的心中。,一回万古之光明、将为百世之利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夜。,王阳明,对物理和吾心关系的彻悟,和定义,,,重新发现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使得“人”与“自我”从外物世界的约束、封建礼教的禁锢、程朱理学的笼罩中解放出来,为中国社会的个体解放、独立、自主和自由点亮了曙光。,26,五、王阳明哲学,2,、,知行合一:“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行一体,如好好色,恶恶臭,如痛寒饥饱。,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陶行知,1931,年写了一首短诗,三代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27,五、王阳明哲学,2,、,知行合一,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需要把握几点:,第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知识、懂了、认知,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本善,是万物一体的那个最初本原。,因为人欲遮蔽和阻断,造成知行不一,割裂和异化成两事。所以,修身就是要回归知行合一,回归天理和良知。从这个意义上,知行合一是本体论,而不是认识论。,第二,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极致地强调诚意,务求慎独笃实的、彻根彻底的实际做到,反对空谈性理。,第三,王阳明在很多表述中,知行合一又有认识论的二点意指:,(,1,)想到与做到、认知与行为、理论与实践必须统一或结合。,(,2,)实践出真知。,阳明,认为只有那些不仅从我们感官系统和理性系统摄入的而且要在自己身心上真正验证过的知才是“真知”,“真知”就一定能行。,阳明讲知行合一,从道理上讲没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知行合一这个提法本身确实是了不起的,他一下就点出了最关键的一点,修身之难,就在于知行不能合一。,28,五、王阳明哲学,3,、致良知,大学讲“致知”,孟子讲“良知”。,王,阳明把大学和孟子拼接在一块儿,提出了“致良知”说。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能、良知这两个“良”字都是本有、固有,、本善,的意思。,“良知”何指:第一、明善恶(道德)。第二、辨是非(智慧)。,良知就是一个好恶之心,“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就是一个知是知非的心。“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它是便是知,非便非,一点瞒它不得。”,第三、归本原(万物一体)。,“致”为何意: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致良知”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达到、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终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29,五、王阳明哲学,3,、致良知方法:,(,1,)向内求,不是外驰,不是逐物。,(,2,)行“主一”功夫:“专主一个天理”是王门心学的无上心咒,相当于佛教的一心不乱、一门深入,道家的“抱朴守一”。,(,3,)存天理,去人欲。,“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的污秽和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找灵魂家园的过程”(失乐园与复乐园)。帕斯卡说:“人是被废黜的国王”,“是从一种为他自己一度所固有的更美好的天性里面堕落下来的”。,(,4,)格致诚正。尤以诚意、慎独为枢纽、为要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5,)省察克治、知行合一。,(,6,)事上磨。,(,7,)下学上达:在日常生活中用功,“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如种树。“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先天未画,就是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世界和生命的本原。,30,五、王阳明哲学,3,、致良知,人皆可以为尧舜,,,一个普通老百姓,,即便,分量很轻,但成色上可与圣人无别。,只要是致良知,凡夫俗子,日复一日、蝇营狗苟、,缺乏,明确,生命,意义,的平凡,生活,,也是圣贤的作为,充满着圣贤的光辉和向道的靠近。,这在儒学史上是了不起的一步,,是,十分激动人心的主张。,马丁路德提出: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外在的制度、牧师乃至教皇来得救。王阳明对儒学的贡献,与此类似。,这为发动全体社会成员,人人确立生命尊严、找回迷失的良知、重建道德秩序,提供了点亮了思想的火把。,31,五、王阳明哲学,4,、天泉证道: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诗,长生,曰: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哲学四个核心思想的关系:心即理是本体论,知行合一是认识论(也是本体论),致良知是方法论(也是本体论),四句教是总论、导论和结论。仔细体会,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四者在本质和终极上讲的是同一个东西、同一个意义,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在宋明理学的语境里,无极、道、气、理、天理、心、性、自性、良知、知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同一个范畴和指谓。,王阳明一生三次证道:龙场证道格物致知、心即理;南昌证道致良知;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是心学的基调,后来的知行合一和“存天理、去人欲”是探索模式。,1520,年在南昌正式提出致良知,成了心学的核心灵魂,王阳明心学遂又称“良知学”。王阳明对弟子说:我一生讲学,就是讲了三个字“致良知”。致良知,,使阳明思想更加精粹,更加简洁,直指人心。,32,五、王阳明哲学,陈来先生对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历程,,作,概括,说,:,龙场悟道确立心即理。,贵阳时首举知行合一之说,。,自北京吏曹之后皆发诚意格物之教,。,南都后更教学者致存天理去人欲实功,虽中间前后或以静坐补学者小学功夫,终未尝离克省察大旨。经宁藩之变,乃有致良知之说,以为圣门正法眼藏。居越以后,其教益圆矣,天泉证道,虽未免急于指点向上一机,致出语不能无小偏处,然心体性体、本体工夫,有无动静、本末内外,打并合一,其为圣学,岂可疑乎。,王阳明哲学不是辞章之学,而是践履之学,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学以致用的利器。用到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军事上,他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家;用到教育上,他成了前,2000,年仅有一个孔子,后,500,年迄今尚无一个比肩来者的教育家;用在他的整个人生里,他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千古圣贤。,王阳明把心性之学转化为惊世骇俗、光芒四射的卓越事功,用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证成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和光明大道。,33,五、王阳明哲学,于人生,经由王阳明心学的修为和武装,人生境界可以登峰造极、臻达化境。内则精神充实、心灵强大,,不为物夺、不为境转、,不惮毁誉、不患得失,不惑、不忧、不惧。外则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动转得势、进退裕如,,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理直气壮又通权达变。最终迈入,廓然无碍、物我两忘、天地我心、一片光明,、与天地合德、同万物一体的生命境界。,于社会,彼时明朝,政治险恶、民生疾苦、世风沦落、思想禁锢,整个社会压抑而黑暗,有识之士苦闷而迷茫。王阳明心学,振聋发聩般地提供了冲破社会黑暗、人生奋起自救的心灵解药。,34,六、王阳明讲学,尝试:,1504,年,32,岁跟湛若水在北京开班讲课:倡导身心之学。反对官方化、八股化的程朱理学,称其“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主张把真正的圣贤之学发扬光大,力劝年轻学子不要沉溺于辞章记诵,应该树立“必为圣贤”之志,致力于真正具有精神价值、让人为自己构建生命意义的身心之学。听众不多:,1,、应试教育和口耳之学;,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深通儒释道三教精髓,但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王门一期:,1508,年龙冈书院:听众是当地土著。北京弟子陆续来到龙场,除徐爱外陆续离开(作诗,诸生,叹息:唯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携书来,茆堂好同住。)名动贵州,来龙场拜访的人相望于道,龙场不再闭塞和寂寞,而成了人来人往的市场。教育副省长席书来龙场盘道后,马上让人修建贵阳书院,率贵阳秀才们到龙场,以师礼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1509,年王阳明在贵阳书院正式讲学,开始讲知行合一。困扰:应试教育,VS.,真正的圣学。门徒逐渐聚集,声望今非昔比。贵州多名官员推荐,升任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1510,年,3,月庐陵是王阳明创建心学后第一次施展拳脚的地方,效果显著。在庐陵,他始终不忘修炼和传播心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与弟子聊天,对贵阳讲知行合一的效果不满意,觉得学员们还是应试目的,而根本没有体会到心灵自由的圣贤真谛。(程颢十几岁时“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35,六、王阳明讲学,王门二期:,1510,年,11,月回到北京,决心传播心学。至,1516,年(,45,岁)之前,在北京、余姚、南京之间来回游走,虽官职在身,但始终把讲学当成第一要务。一边游山玩水,一边讲学。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中的显贵高管也越来越多,吏部尚书方献夫成为入室弟子。,王门三期:,1516,年,9,月抵达南昌,在赣州剿匪的一年多期间,王阳明不像军事领导人,更像教师。只要稍有空闲,就会跟跟随他的弟子讨论心学。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弟子们讲课,偶尔玩玩射箭。每天早上,弟子们到办公室请安,王阳明从后堂走出,大家开始谈论心学。中午时分,大家一起吃饭,午饭完毕继续谈论心学。偶尔有人送来军情报告,王阳明只是看一眼,然后继续讲课。,为了大范围传播心学、教化当地,王阳明在赣州一口气建立濂溪书院、义泉书院、正蒙书院、富安书院、镇宁书院、龙池书院。,同时在赣州写下心学,教约,,写下,大学问,(心学入门课、必读书,如果能读透这本书,也就从理论上正式迈进了王阳明心学的殿堂)。,36,六、王阳明讲学,王门四期:,1520,年,9,月王阳明开始正式讲授“致良知”,心学来了一次跃迁。从此后,王阳明什么都不提,只提致良知。,1521,年,5,月在江西白鹿洞书院大事声张致良知。,王门五期:,1521,年,8,月回到余姚,直至,1527,年,主要从事讲学,广招门徒、名动天下,,当时,全国,前来求学的人不计其数,,连袵成帷、举袂成幕。客栈住不下了就住寺院,寺院住不下了就轮换着睡,,“更相就枕席,歌声彻昏旦”。,因为人太多,每次开讲都是大课,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逾千人。一些人一待就是,2-3,年。那个年代,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不想浑浑噩噩白过一生者,唯一的途径就是去绍兴,去找王阳明。最终变得万人齐捧王阳明。心学门徒要他出山的呼声震动朝野。,王阳明不禁感慨:世代的表面无论是豪奢浮华还是噤若寒蝉,深处还是绵延不绝着对知识的尊崇与向往。,37,六、王阳明讲学,1527,年,9,月出发,从余姚去广西梧州,走了,5,个月。沿途停留,与弟子聚会讲学。“王阳明一进江西,他的心学光辉史来临了”。广信、南浦、南昌、吉安,所到之处,弟子云集,民众欢迎,群情激昂。,1527,年吉安讲学,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讲学。,从龙场悟道到巡抚南赣时,忠实门徒已达千人。,1529,年去世时,门徒以万计,上至国卿宰相,下及贩夫走卒。弟子中,官居高位者不计其数,入阁拜相者不乏其人(徐阶、张居正、赵贞吉),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者如过江之鲫(徐渭、汤显祖、徐光启、李贽)。此后,500,多年,真心实意把他当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心学思想影响下发动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世界强国。,38,六、王阳明讲学,王阳明讲学特点:,1,、有教无类,从底层民众到达官显贵、从草莽土著到书生大儒(门徒遍布南昌城的大街小巷)。,2,、以书院为讲堂。,3,、以生活和工作场景为讲堂,随时随处随事随人而讲(南昌期间“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游山玩水,讲学融入生活和工作中。,王阳明一生不重著述,尤其不赞成记录师徒对话,他认为:“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徐爱,传习录,序,),有一说法:对于,传习录,,建议阅后即焚。,4,、教学方法“仅指揭学问大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证实”(钱德洪语),5,、圣学无妨举业:治家、产业、第宅、服食、器物就是良知。,6,、很少讲用兵韬略(战场诈术)。,7,、反对甚至陷害势力如影随形(天下文人士子“敢于侮孔孟,必不敢非程朱”),,1523,年进士考试的,策问,考题就是批驳和攻击王阳明,王阳明说“圣学可以从此明也”,王阳明心学风靡整个中国。,39,七、王阳明气质,天赋异禀,疾病缠身,悟性过人,兴趣广泛,豪侠不羁,极致认真,身体力行,志存高远,忍耐坚毅,百折不挠,神秘浪漫,奇智大勇,圆融会通,光明磊落,风流好色,40,八、人生启迪,应用王阳明哲学,注意二点:第一,需要抛却王阳明的语境,无妨望文生义、自作多情(王艮讲学就喜欢望文生义)。第二,心学是践履之学,不是辞章之学。,没有人因为你会背牛顿三大定律而认为你有多了不起。同理,懂得心学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之事,让它融入到你的接人待物、生活工作、一言一行,用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才是它真正的作用。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与口耳、写作于文字。,1,、心即理,成功向内求,万事向好,从心开始,佛不度人,唯人自度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