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示范性文本
自 全面执行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来, 节能设计摸索出许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与做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专业节能设计深度不足, 节能措施不力, 节能设计说明条理不够清晰、 内容不够完整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指导工程设计人员正确进行建筑节能设计, 规范各专业建筑节能设计说明文本, 湖北程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制示范性文本
设计说明的编制依据是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标准, 是节能设计标准的细化与延伸, 是节能设计内容的汇总和完善,
设计说明涵盖建筑、 暖通、 电气和给排水专业, 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居住建筑, 第二部分是公共建筑, 均包括以上四个专业内容, 可作为工程建筑节能设计专篇或专业设计说明独立使用。设计说明内容采取填空或选择项方式( 当采用时在□内打”√”) 表示, 括弧内容为优选项或备选项。设计说明仅作为示范性文本, 设计人员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选择适用的条文作相应的增减。
目 录
第一部分 居住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
第一节 建筑专业………………………………………1
第二节 暖通专业………………………………………6
第三节 电气专业………………………………………10
第四节 给排水专业……………………………………15
第二部分 公共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
第一节 建筑专业………………………………………21
第二节 暖通专业………………………………………27
第三节 电气专业………………………………………34
第四节 给排水专业……………………………………4
第一部分 居住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
第一节 建筑专业
1.1设计依据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建筑)》( )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
《湖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301— ( 简称50%标准)
《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42/T559-- ( 简称65%标准)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 标准、 规定
1.2工程概况
1.2.1建设地点:
1.2.2工程性质: (居住、 居住+公建)
1.2.3工程规模: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其中地上 平方米、 地下 平方米
建筑层数为地上 层、 地下 层
建筑总高度 米
1.2.4建筑朝向: ( 含偏角度)
1.2.5结构体系:
1.3气候分区和计算方法
1.3.1本工程居住建筑部分属于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带:
□HDD18≤
□HDD18>
1.3.2计算方法:
□完全符合规定性指标
□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后符合节能标准
1.3.3使用节能计算软件或手工计算书验证
□天正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设计分析软件
□PKPM 夏热冬冷地区设计分析软件
□手工计算书
1.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节能措施
居住建筑50%标准
各
项
指
标
规定性指标
条式
体形
系数
是否符合标准规定( 空格里面打√)
是
否
点式
低层
外窗
传热系数
(W/m2·℃)
各朝向窗墙面积比范围值
南
北
东
西
各朝向窗、 阳台门活动遮阳情况
外墙
各朝向外墙平均传热系数
南
(W/m2·℃)
是否符合标准规定( 空格里面打√)
是
否
北
(W/m2·℃)
东
(W/m2·℃)
西
(W/m2·℃)
各朝向外墙热惰性指标
南
北
东
西
屋面
传热系数
平屋面
(W/m2·℃)
坡屋面
(W/m2·℃)
热惰性指标
平屋面
坡屋面
分户墙和楼板传热系数
(W/m2·℃)
底部自然通风的架空楼板传热系数
(W/m2·℃)
架空地板, 不采暖空调的地下室、
架空层、 车库上部的地板或楼板
传热系数
(W/m2·℃)
户门和阳台门门芯板传热系数
(W/m2·℃)
性能性指标
建筑物采暖、 空调年耗电量指标
(Kwh/m2)
主
要
节
能
措
施
外墙
保温形式
外保温□ 内保温□ 自保温□ 其它________
保温材料种类
EPS板□ XPS板□ 聚苯颗粒保温砂浆□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 其它________防火隔离带________
选用厚度
(mm)
砌筑砂浆种类(自保温体系)
屋面
保温材料种类
EPS板□ XPS板□
膨胀珍珠岩□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其它__________
选用厚度
(mm)
外窗
窗框型材
塑料□ 金属材料□ 断热金属材料□ 其它________
窗玻璃材料
中空 □ Low-E中空□ 其它_________
中空空气层( mm)
6A□9A□12A□15A□ >20A□
窗玻璃厚度
(mm)
气密性
等 级
4级□ 6级□8级□
其它_________
架空
楼板
保温材料种类
EPS板□ XPS板□
聚苯颗粒保温砂浆□
膨胀珍珠岩□ 其它_________
选用厚度
(mm)
墙
材
选
用
外墙材料种类
选用厚度
(mm)
内墙材料种类
选用厚度
(mm)
居住建筑65%标准
规定性指标
体形
系数
是否符合标准规定( 空格里面打√)
是
否
外窗
不同朝向外窗的窗墙面积比满足限值
南
北、 东、 西
各朝向窗墙面积比范围值
南
北
东
西
应满足传热系数(W/m2·℃)
应满足综合遮阳系数SCw
应满足玻璃可见光透射比Tv
外窗和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满足GB/T7106--- 规定的4级
墙体
各朝向外墙平均传热系数
南
(W/m2·℃)
北
(W/m2·℃)
东
(W/m2·℃)
西
(W/m2·℃)
各朝向外墙热惰性指标
南
北
东
西
凸窗顶板、 側墙板的K、 D值
凸窗底板的K值
分户墙、 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隔墙的K值
屋面
传热系数
平屋面
(W/m2·℃)
坡屋面
(W/m2·℃)
热惰性指标
平屋面
坡屋面
楼板
分层楼板传热系数
(W/m2·℃)
底部自然通风的架空或外跳楼板传热系数
(W/m2·℃)
封闭式不采暖空调架空层顶板或楼板, 与公共建筑直接衔接的楼板的传热系数
(W/m2·℃)
封闭式不采暖空调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顶板的传热系数
(W/m2·℃)
门窗
通往封闭空间的户门的K值
(W/m2·℃)
通往开敞空间的户门的K值
(W/m2·℃)
阳台门下部的门芯板的K值
(W/m2·℃)
主
要
节
能
措
施
外墙
保温形式
外保温□ 内保温□ 自保温□ 其它________
保温材料种类
EPS板□ XPS板□ 聚苯颗粒保温砂浆□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 其它________防火隔离带________
选用厚度
(mm)
砌筑砂浆种类(自保温体系)
屋面
保温材料种类
EPS板□ XPS板□
膨胀珍珠岩□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其它__________
选用厚度
(mm)
外窗
窗框型材
塑料□ 金属材料□ 断热金属材料□ 其它________
窗玻璃材料
中空□ Low-E中空□ 其它_________
中空空气层( mm)
6A□9A□12A□15A□ >20A□
窗玻璃厚度
(mm)
气密性
等 级
4级□
其它_________
架空
楼板
保温材料种类
EPS板□ XPS板□
聚苯颗粒保温砂浆□
膨胀珍珠岩□ 其它_________
选用厚度
(mm)
出屋面构件热桥位应做保温断热处理
金属构架□ 屋面变形缝内□ 混凝土柱□ 女儿墙□
外墙和楼面热桥位应做保温断热处理
外保温外墙的外门窗套及凸出外墙的线条与构件□ 内保温外墙的内门窗套及凸出内墙的线条与构件□ 墙体变形缝内□ 楼面变形缝内□外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
墙
材
选
用
外墙材料种类
选用厚度
(mm)
内墙材料种类
选用厚度
(mm)
1.5构造及引用详图设计的依据
1.5.1屋面保温隔热构造:
□挤塑(XPS)板保温隔热屋面: 具体构造详
□聚氨酯泡沫保温隔热屋面: 具体构造详
□聚苯隔热保温砖屋面: 具体构造详
□挤塑(XPS)板保温隔热坡屋面: 具体构造详
□聚苯(EPS)板保温隔热坡屋面: 具体构造详
□种植屋面: 具体构造详
□其它做法: , 具体构造详
1.5.2外墙保温隔热构造:
1 外墙自保温系统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具体构造详
□陶粒增强空心砌块: 具体构造详
□膨胀玻化微珠砌块: 具体构造详
□聚苯乙烯混凝土砌块: 具体构造详
□复合保温芯板外墙: 具体构造详
□其它做法: , 具体构造详
2 外墙外保温系统
□粘贴( EPS、 PU、 XPS) 保温板外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EPS板现浇混凝土外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EPS钢丝网架板现浇混凝土外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胶粉EPS颗粒浆料贴砌EPS板外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现场喷涂硬泡聚氨酯外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膨胀玻化微珠无机保温浆料外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装配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外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其它做法: , 具体构造详
3 外墙内保温系统
□粘贴( EPS、 PU、 XPS) 保温板外加保护层内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岩棉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内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膨胀玻化微珠无机保温浆料内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内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增强粉刷石膏聚苯板内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加气混凝土复合内保温系统: 具体构造详
□其它做法: , 具体构造详
1.5.3架空楼板保温隔热构造
□挤塑(XPS)板保温隔热架空楼板: 具体构造详
□聚氨酯泡沫保温隔热架空楼板: 具体构造详
□聚苯颗粒保温砂浆架空楼板: 具体构造详
□聚苯(EPS)板保温隔热架空楼板: 具体构造详
□膨胀珍珠岩保温隔热架空楼板: 具体构造详
□其它做法: , 具体构造详
1.5.4建筑外保温系统防火构造要求:
□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m, 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为A级
□建筑高度大于等于60m小于100m, 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为B2级, 每层设300mm
高燃烧性能为A级的水平防火隔离带
□建筑高度大于等于24m小于60m, 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为B2级, 每两层设300mm
高燃烧性能为A级的水平防火隔离带
□建筑高度小于24m, 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为B2级, 每三层设300mm高燃烧性能为A级的水平防火隔离带
□建筑屋顶基层耐火极限不小于1.00h, 其屋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低于B2级, 否则其屋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低于B1级
1.6建筑外遮阳设计
建筑外遮阳形式
建筑外遮阳系数SD=
1.7外门窗设计
1.7.1 主要外窗( 包括阳台门) 的热工性能及判断依据:
表1.7.1 外窗( 包括阳台门) 热工性能表
类
型
门窗
编号
外窗尺寸(mmxmm)
窗墙面积比
框型材及玻璃
材料与厚度
传热系数K
[W/( ㎡·k) ]
遮阳
系数Sc
热工性能判断依据
注明: 居住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应分别按湖北省居住建筑节能50%标准( 单一房间计算值) 与65%标准( 同朝向户型主要房间平均计算值) 的不同规定计算。
1.7.2外门窗材料
1 框料采用:
□普通铝合金 □断热铝合金
□PVC塑料窗 □其它
2 玻璃采用:
□无色透明玻璃 □热反射镀膜玻璃
□无色透明中空玻璃 □LOW-E中空玻璃
□其它
1.7.3 外门窗气密性:
□不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 水密、 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7106---
4级要求
□不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 水密、 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7106---
6级要求
□不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 水密、 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7106---
8级要求
第二节 暖通专业
2.1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 )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4- )
《住宅设计规范》( GB5096-1999) ( )
《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 )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11- )
《湖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301—
《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42/T559—
《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
2.2冷热负荷计算
各户型单元设计考虑夏季集中空调供冷、 冬季集中空调供暖( 集中供暖) , 其各区域的温湿度设计参数、 新风量、 风速、 噪音等按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取值, 其室外设计参数取________市的设计参数。
空调负荷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 计算软件采用________, 计算结果详表。
户型
建筑/空调面积
(m2)
计算冷负荷
(kW)
计算热负荷
(kW)
装机冷负荷
(kW)
装机热负荷
(kW)
2.3采暖
2.3.1采暖系统采用热水作为热媒, 采暖供回水温度为_______℃, 供回水温差为_____℃。
2.3.2采用_______采暖系统, 设有_______室温度控制措施。
2.3.3采用集中采暖系统, 设有_______分户热计量措施。
2.3.4散热器采用明装方式, 散热器外表面涂刷非金属涂料;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系根据热负荷计算确定。
2.3.5经对室内采暖系统进行详细的水力平衡计算, 除共有部分外, 各并联环路间的阻力差额均小于15%。
2.3.6本工程集中采暖系统, 热源为_______, _______热效率为_______。
2.3.7本工程为区域集中采暖系统, 在每栋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均设有_______热量表、 _______水力平衡和流量调节装置、 除污器或过滤器等。
2.3.8 集中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 EHR) 为_______。
2.4空调
2.4.1集中空调冷热源
2.4.1.1根据本工程所在区域能源供给状况、 能源结构及价格等, 经过具体的技术经济比较, 空调冷热源采用如下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考虑到具有合适的场地条件及空调冷热负荷特性, 本工程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 经过工程水文地质勘察、 试验、 环境评估及技术经济比较, 空调冷热源采用以下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2设计选用__________________机组, 设备性能系数详表。
名称
主要性能参数
台数
制冷性能系数( W/W)
制热性能系数
( W/W)
备注
2.4.1.3选用___台燃(□油□气)( □热水□蒸汽)锅炉, 其额定热效率为_______。
2.4.2采用变制冷剂流量多联空调系统, 在标准工况及管长下, 其系统额定制冷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_( W/W) , 额定制热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_( W/W) , 本工程经过修正后的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值为___( W/W) , 系统制热性能系数COP值为___( W/W) 。
2.4.3采用热泵型变频调节( 直流调速) 房间空调器, , 机组制冷时运行性能系数COP值为___( W/W) , 机组制热时运行性能系数COP值为___( W/W) 。
2.4.4采用户式中央空调( 冷热水系统) , 机组制冷时运行性能系数COP值为___( W/W) , 机组制热时运行性能系数COP值为___( W/W) 。夏季制冷时流量___m3/h, 机外系统阻力___ KPa; 冬季制热时流量___m3/h, 机外系统阻力___ KPa。
2.4.5集中空调水系统
2.4.5.1空调水系统采用闭式两管制系统, 空调冷水供水温度为___℃, 回水温度为___℃, 供、 回水设计温差为___℃; 空调热水供水温度为___℃, 回水温度为___℃, 供、 回水设计温差为___℃。
2.4.5.2空调末端侧水系统采用异程布置, 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控制在15%以内。
2.4.5.3空调水系统采用一级泵变频调速系统, 变频泵的变频范围能满足系统安全运行要求和流量变化要求。空调水泵冬、 夏季分设。
2.4.5.4本工程采用集中空调系统, 空调冷热水系统输送能效比( ER) 为: 空调冷水管道___, 空调热水管道___。
2.4.5.5本工程为区域集中空调系统, 在每栋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均设有_______冷热量计量装置、 _______水力平衡和流量调节装置、 除污器或过滤器等; 每户设有_______冷热量计量装置。
2.4.5.6空调水系统( 或包括冷却水系统) 采用过滤、 缓蚀、 阻垢、 杀菌、 灭藻等水处理措施。
2.4.6空调风系统
2.4.6.1空调回风不采用直接从吊顶回风, 回风口均接回风管, 直接接至空调设备。
2.4.6.2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新风直接送入各空调区域, 尽量不经过风机盘管机组后再送出。
2.4.7采用带全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 全热回收效率_______。
2.4.8空调管道保温
2.4.8.1空调管道保温采用导热系数小、 湿阻因子大、 吸水率低、 密度小、 耐低温性能好的高效保温材料。空调冷冻水管采用___保温材料, 其导热系数为___W/m.K, 空调风管采用___保温材料, 其导热系数为___W/m.K, 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为___m2.K /W。
2.4.8.2空调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 均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室外敷设的保温管道均设置_______保护层。
2.5通风系统
2.5.1地下车库部分区域采用车道自然补风。
2.5.2地下车库采用诱导式通风系统, 有效减少送、 排风机的功耗。
2.4.3通风机房位置靠近服务区域, 减少风道长度; 同时合理划分系统大小, 减少风道的作用半径;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为___[W/( m3/h) ]。
2.6自动控制系统
2.6.1本工程冷热源自动控制包括: 根据系统冷、 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 并优化控制状态; 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故障报警。
2.6.2本工程空气调节风系统自动控制包括: 房间温湿度监测和控制; 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故障报警; 过滤器超压报警或显示。
2.6.3本工程空调末端装置均设置两通电动调节阀及温控阀。
2.6.4本工程___区域利用机械通风来排除房间余热, 机械通风设备设置温控装置。
2.6.5地下车库及大楼的通风系统, 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 台数) 控制。
2.6.6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 根据车库内CO浓度对风机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或启停控制, 以降低风机的运行能耗。
第三节 电气专业
3.1 设计依据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9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 电气) 》( )
《全国建设工程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导则》
《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42/T559- ( 适用于武汉城市圈地区)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 标准、 规定
3.2 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3.2.1本工程为地上 层、 地下 层的居住建筑, 建筑高度为 m, 建筑总面积为 ㎡。根据负荷计算, 设备安装总容量 kW, 平均需用系数Kx为 , 计算有功负荷为 kW, 选择 台 kVA高效低耗的 干式变压器, 变压器负荷率分别为 %、 %, 变压器负荷指标 V·A/㎡。另设 台 kW( 常见/备用功率) 自启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自备应急电源。
3.2.2 本工程设计根据建筑规划将变配电所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 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 降低线路损耗, 至末端配电箱最长供电距离约 m。
3.2.3本工程选用的变压器为D,yn11接线。单相负荷尽可能均衡地分配在三相上, 使三相负荷保持基本平衡, 最大相负荷不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 最小相负荷不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3.2.4本工程在变配电所的低压侧设集中无功自动补偿, 采用自动投切装置, 要求功率因数不低于0.90, 并达到当地供电部门的要求。
对容量较大、 负载稳定且长期运行的功率因数较低的用电设备采用并联电容器就地补偿。对谐波电流较严重的非线性负荷, 采取抑制谐波的措施:
□安装无源吸收谐波装置( □电容器串接调谐电抗器 □无源滤波器)
□安装有源吸收滤波器装置( □并联有源滤波器 □串联有源滤波器 □串并联复合型有源滤波器)
□安装无源有源复合滤波吸收装置
3.3 电气照明的节能
3.3.1 本工程照明设计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中规定的照度标准、 照明均匀度、 统一眩光值UGR、 色温、 显色指数Ra、 照明功率密度( 简称LPD) 、 效率η等相关要求。公共场所照明系统LPD值/照度值及选用光源、 附件等见表3.3.1:
表3.3.1 公共场所设计照明系统的照度标准值及选用光源、 附件
序号
场所
现行功率密度值/照度标准值
W/㎡/ Lx
本设计功率密度最大值/设计照度值( 地点A)
W/㎡ / Lx
由二次装修设计
电光源/附件
(代号)
1
门厅
普通 □
5/100
□
高档 □
8/200
□
2
走廊、 流动区域
普通 □
3/50
□
高档 □
5/100
□
3
楼梯、
平台
普通 □
3/30
□
高档 □
5/75
□
4
电梯前厅
普通 □
5/75
□
高档 □
8/150
□
5
车库
停车间 □
5/75
□
6
普通办公室 □
11/300
□
7
一般商店营业厅 □
12/300
□
8
变、 配电站
配电装置室 □
8/200
□
变压器室 □
5/100
□
9
电源设备室、 发电机室 □
8/200
□
10
控制室
一般控制室 □
11/300
□
主控制室□
18/500
□
11
电话站、 网络中心、 计算机站 □
18/500
□
12
动力站
风机房、 空调机房 □
5/100
□
泵房 □
5/100
□
冷冻站 □
8/150
□
压缩空气站 □
8/150
□
锅炉房、 煤气站的操作间 □
6/100
□
注: 1、 电光源、 附件( 代号) : ①白炽灯, ②卤钨灯, ③荧光灯( T12) , ④荧光灯( T8) , ⑤荧光灯( T5) , ⑥三基色荧光灯, ⑦紧凑型荧光灯, ⑧高压钠灯, ⑨金卤灯, ⑩发光二极管; 传统电感型镇流器; 节能型电感镇流器; 电子式镇流器。
2、 当采用时在□打”√”。
3、 表中黑体字为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文内容。
3.3.2 本工程照明设计公共场所采用高光效光源。在满足眩光限制的条件下, 优先选用效率高的灯具以及开敞式直接照明灯具。室内开敞式灯具效率不低于75%, 格栅式灯具效率不应低于60%; 室外灯具效率不低于50%。
3.3.3 设计在满足灯具最低允许安装高度及美观要求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降低灯具的安装高度, 以节约电能。
3.3.4 本工程采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高功率因数电感镇流器, 镇流器自身功耗不大于光源标称功率的15%, 谐波含量不大于20% ; 荧光灯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9; 金属卤化物等气体放电灯设无功单独就地补偿, 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9, 所有镇流器必须符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
3.3.5 根据建筑物的特点、 性质、 功能、 标准、 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 对照明系统进行经济实用、 合理有效的节能控制设计。
1 楼梯间、 走道、 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控制:
□楼梯间、 走道、 门厅的照明, 采用节能自熄开关( 声控、 红外感应、 触摸延迟等) 。应急照明灯具有应急时自动点亮的措施。
2 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控制
□小区道路照明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合理确定开关灯时间, 采用光控和时间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方式。
□道路照明采用集中控制系统, 除采用光控、 程控、 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 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 同一照明系统内的照明设施设分区或间隔分组集中控制。
□景观照明采用集中控制方式, 并根据使用情况设置一般、 节日、 重大庆典等不同的开灯方案。除采用光控、 程控、 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 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 同时设有深夜减光控制及分区或分组节能控制。
3.3.6根据照明部位的灯光布置形式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照明控制方式:
□房间或场所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 设计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
□天然采光良好的场所, 按该场所照度自动开关灯光或调光。
□个人使用的办公室, 采用人体感应或动静感应等方式自动开关灯。
□每个房间灯的开关数不少于2个(只设置1只光源的除外), 每个照明开关所控光源数尽可能少。
3.3.7□设计专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该系统应具有相正确独立性, 仅作为BA系统的子系统, 与BA系统预留通信接口。
□公共区域的照明纳入BA系统控制范围。
□设计应急照明与消防系统联动, 保安照明与安防系统联动。
3.3.8□在照明设计中, 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照明, 合理的选择导光或反光装置。对日光有较高要求的场所宜采用主动式导光系统; 一般场所可采用被动式导光系统。
□设计采用光导光或反光系统时, 采用照明控制系统对人工照明进行自动控制。当天然光对室内照明达到照度要求时, 控制系统自动关闭人工照明。
3.4 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
3.4.1 公共区域空调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监测空调和新风机组等设备的风机状态、 空气的温湿度、 CO2浓度等。
□控制空调和新风机组等设备的启停、 变新风比焓值控制和变风量时的变速控制。
3.4.2 给排水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对生活给水、 中水及排水系统的水泵、 水箱( 水池) 的水位及系统压力进行监测。
□根据水位及压力状态, 自动控制相应水泵的启停, 变频调速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主、 备用泵的启停顺序。
□对系统故障、 超高低水位及超时间运行等进行报警。
3.4.3 电动机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在满足工艺要求、 运行可靠的前提下, 电动机采取变频器调速节电措施。
□异步电动机采取就地补偿无功功率, 提高功率因数, 降低线损。
3.5 计量与管理
3.5.1 为了有效进行电能计量、 管理, 本工程按户和各使用单位设置计量装置。
3.5.2电能计量装置应选用经计量检定机构认可的用电计量装置。实施计算机监测管理的电能计量装置的检测参数包括电压、 电流、 电量、 有功效率、 无功功率、 功率因数等。
□执行分时电价的用户, 选用装设具有分时计量功能的复费率电能计量或多功能电能计量装置。
3.5.3 本工程在投入使用后, 要求建立照明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 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有专业人员负责公共场所照明维修和安全检查并做好维护记录, 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公共场所照明运行。
2应建立定期清洁灯具的制度, 客厅、 卧室、 卫生间、 门厅、 走廊灯具每年至少擦拭2次, 厨房灯具每年至少3次, 使得公共场所灯的照明输出功率达到额定输出功率的95%以上。
3宜根据光源的寿命、 点亮时间、 照度的衰减情况, 定期更换光源。更换光源时, 应采用与原设计安装功率相同的光源, 不得随意改变光源的主要性能参数。
4除应急出口或有安保需求的场合, 房间无人时应关灯。昼光充分的区域应关闭照明灯。
3.6 可再生能源利用
本工程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 日照情况等条件, 充分利用包括太阳能和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在满足功能要求条件下, 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 风能发电产品和供电系统。
电气设计采用了下列可再生能源系统:
□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
□风能供电系统
□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太阳能庭院照明
□风光互补庭院灯( 路灯) 照明
第四节 给水排水专业
4.1 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
《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5036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
《管网叠压供水技术规程》 CECS 221: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试行) ( .06)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16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 )
《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42/T559-
4.2 给水系统
4.2.1给水水源:
1本工程给水由( □城市自来水 □区域内自备水源) 供给, 由 路市政给水管网设DN 管道引入区内供水。
2本工程的生活饮用水、 生活杂用水( 或非传统水源) 水质均符合使用要求和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卫生标准的规定。
3本工程给水引入管接点处市政供水压力为 ( 0.15~0.30) MPa。
4.2.2用水量及计量:
1本工程用水部位的各类用水量计算详表4.2.2.1。
表4.2.2.1 生活用水量计算表
序号
用水项目
名 称
使用人数
或单位数
生活用水定额
使用时间
用 水 量
备注
平均时
最大时
最高日
1
2
3
4
2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 m3/d, 最大时用水量为 m3/h, 其中非传统性水源最高日用水量为 m3/d。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 。
3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