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评选参赛方案19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评选参赛方案学校 温十五中 姓名 张晓微 日期 10月 教学设计方法及理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显示出其巨大优势,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当前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已经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关键是要设计并编制出符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实践证明:将符合教学规律、适合于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与不断发展的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结合起来用于教学,可促进教学的深化改革,激发
2、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教学故 都 的 秋一文时,设计了一个网页,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方案故都的秋网络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目标1 学习目标描述1、知识目标: A 、学习郁达夫以情驭景的写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景显情的; B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情感。2、情感目标:经过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体会郁达夫内心美好的情操,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情致,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定文学作品的能力,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2 学习任务1
3、2、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学习内容与任务说明)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它从北国之秋着笔,紧扣北国秋色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涉及秋景、秋花、秋蝉、秋雨、秋蝉等景色,经过独特的表现手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表现出了它独特的风姿,独特的彩色,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虽然,高一阶段学生曾鉴赏过荷塘月色、世间最美的坟墓等散文,但对于“情景交融”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却未能很好地探究过其深切的内涵。因此,对于故都的秋,探
4、究作者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仍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这课又是散文单元的第一课,这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探究有着领起、示范的作用。这就为本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巧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体悟郁达夫“情景交融”的妙处。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对南方秋与北方秋的评论,有助于深入理解作者有关故都秋的“悲凉”、“有味”。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为温十五中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者的年龄大约在16、17岁,正处于身心发展旺盛时期。此年龄的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一般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认识事物停留在表
5、面现象,不能深入地去认识事物,还没有达到理性认识阶段。因此学习本课时,一定要创设各种学习的情境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领会文章的妙处。同时提供相关的资料供她们参考,锻炼她们的思维,以形成她们的理性认识。2、 教师情况分析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环节的主体,而教师也占主导地位,在网络环境中,一旦把握不准,引导有误,做为课堂教学,会出现课堂安排不紧凑,学习目标无法按时完成等情况。因此要注重教师的指导,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课堂效率。四、教学媒体阐述1、学习环境选择Intenet 校园网 2、学习资源类型网络课程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经过网页,利用网络资源、超
6、级链接广集材料,深入理解秋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广集材料的基础上,对江南的秋和江北的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入体悟作者对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感触。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学习情景类型问题型情景(二)学习情景设计(三)学习活动组织1、自主学习设计类型相应内容使用资源学生活动教师活动(4)其她深入体悟“秋”的意蕴有关文章、评论自主进入相关网站收集资料,培养相关感性认识经过网页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有方向收集材料,得出结论2、协作学习设计类型相应内容使用资源分组情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四)教学结构流程设计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在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时,我主要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
7、作学习的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方面进行了设计,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宽度与深度。而且结合传统教学,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流程如下目的与意义教学流程主流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浏览网页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背景介绍分析课文目标确立创设情境完成学习任务1,理解文本,明确作者观点。教师点拨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浏览网页网络探究观点形成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并利用网络发挥学生的个性。确立观点搜索资料网上讨论网上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教师点拨总结归纳六、学习评
8、价设计1、测试形式及工具2、测试内容(如信息收集、分析、表示、应用能力等) VIII 一、完成学习任务1讲解操作要点:先打开桌面上的“故都的秋”文件夹再点击index网页 A、任务1:学习故都的秋教师活动:先指导学生进入学习。再进行提问以检查学习情况。学生活动:默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诗文导入,激发探究欲望1、导入:同学们,当秋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什么?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教师归纳总结:秋是丰收的季节,成熟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觉却各不相同,有人悲秋,也有人颂秋。多媒体图片显示如下资料(关于秋的诗文):(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9、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3).“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4).“看万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那北京的秋天在郁达夫笔下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在电脑室学习,主要是让同学们在网上自己去寻找资料,筛选资料,整合资料,以开阔视野,激发灵感。为此,我制作了一个网页来帮助同学们学习。接下来,我来示范一下如何利用这个网页来学习这篇课文2、简介作家、作品。郁达夫,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她早年丧父,十年的异国生活让她饱受困苦和屈辱。在性格方面,她抑郁善感;在文
10、艺创作和艺术追求上,她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大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她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江南的春景等。二、情景赏析,开始探究过程 (一)指导学生初读文章,感受作者对故都的向往。教师以问题点拨。1 、文章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提示:不是。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江南之秋。2 、作者是如何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特点(学生齐读文章第一、二段)。提示: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二)指导学生细读文章,整体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1 、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
11、北国之秋要远胜于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那么,北国之秋为什么会让作者魂牵梦萦呢?是故都的哪些秋景让作者难以割舍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的秋景。(教师范读文章第一至十一 段)学生讨论,教师明确: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有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秋雨,秋果等等。2 、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故都秋景图?提示:秋晨静观图,秋槐 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闲人图,秋日青果图。作者写这五个画面时,并没有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 。因为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它的主要特点。从表面上看,这五幅画面是无序的,既不是空间顺序,也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
12、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3 、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结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清、静、悲凉)这五幅画又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此环节为整个探究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分组讨论) 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学生品读后,研究,讨论;教师以问题点拨。提示: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景物有:A、屋破; B、壁腰破; C、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E、日光漏、细数。 秋槐落蕊图 给了我们怎样的主观感受?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秋槐落蕊的?提示:A、听觉无声; B、嗅觉无味。C、触觉极微细极柔软;D、视觉丝纹(细腻;清闲;落寞)。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
13、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提示: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无声衬有声,达到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此处还可结合荷塘月色中对蝉声和蛙声的描写来对比鉴赏)。(4)、作者着力写秋雨与雨后的闲人,其用意何在?提示: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又着力描绘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与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小结: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3、 谈谈虚实相生的艺术审美观。维纳斯的断臂也能够说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人知有臂处是臂,
14、其实无臂处也是臂!追求也永无止境。可能,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吧。作者的观点是残缺更美,你们是否都同意这种观点。接下来我们来完成任务2。三、 完成任务2:就“江南秋美”与“北方秋美”这两个观点,在网上寻找资料,筛选资料,整合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南方之秋到底怎样/北方之秋有何特点。为什么作者选取怀念清静悲凉的北方之秋。)教师活动:先示范任务2中的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筛选资料,如何整合资料。 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打开记事本或WOOD文档将自己的观点输入文档保存文档在桌面上再回到任务2的页面点击参考网站,搜索有用的资料利用选定、复制、粘贴到新建的文档中,最后对其加以整合并保存学生讨论:甲方:完整更美参考
15、网站:秋尽江南清秋写意乙方:残缺更美。参考网站:秋 (三)、指导学生精读文章,深层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主旨。教师以问题点拨,学生欣赏、讨论交流。1 、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及她性格来分析。本文写于是1934年7月,郁达夫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等原因,已由上海移居到杭州,隐居于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她曾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16、由于作者的性格与她身处的时代和她当时的心境在作家的内心投入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因此,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它们是经过了作者感情过滤以后的结晶。正如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讲的以我观物,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那么散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即物我合一 或景人合一)。郁达夫自己就曾说过:“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投入,以达到忘我忘情的艺术境界。”郁达夫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她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2、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
17、是悲秋呢?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两段,讨论。提示:此题学生能够见仁见智,各抒已见。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这份浓郁的清冷和孤寂的情怀并不能抹去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的眷恋。因此能够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郁达夫先生是在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啊。 四、迁移训练,巩固探究成果1、阅读下面的文段,请谈谈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文段(1):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仿佛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
18、女一般羞羞答答。文段(2 ):相思树上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池边摇,在群雁南归的季节,老忙农着在秋日下曝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文段(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学生分组讨论,明确:(1)是一个宁静,清新,让人倍感温馨的秋天。读着它,仿佛也进入一个美丽的秋梦中;这里的秋天让人感到家朦胧、羞涩,就像一颗含羞草。(2)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就是个丰收的秋节,一切都成熟了,人们收获着谷粒,也收获着喜悦。 (3)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这里的秋让人悲伤、凄楚,是颗颗离人泪联缀而成的。太伤感了!离人泪变成了霜染的样子,那不是流泪
19、而是在流血!4、四、 运用集体讨论功能进行课堂网上讨论:甲方观点:完整更美:因为美是一种直接作用在人的感官上的,残缺首先给予人的是遗憾,而不是美,是一种可怜、同情的心态,有时残缺美更是懒惰者的借口,消极的人生观的最好托辞,一味认为残缺是一种美,对我们这些正处在最佳学习年龄的同学来说,会导致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坏习惯。这一些都需要我们注意。乙方观点:残缺是一种美,甚至比完美更美,因为世界上的事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承认残缺美,不但能够让我们学会真实的面对人生,还能够让我们真实的面对自己,以做出更好的选择。其次,许多残缺美能让我们更好地去面对历史沧桑,思索历史。还有的残缺如雄鹰迪斯科中的残缺就不
20、但是给人美的享受,还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学会舍弃对我们更有实在的意义,只有懂得舍弃才能收获幸福。最后教师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在网上探讨了关于美的种种认识,残缺是一种美,维纳斯因了她的断臂,产生了神秘,给了人想像,以成就了其为艺术“世界三宝”的地位。史铁生就是在废墟沉思,在废墟中站了起来,走出了一条新生的路,给人以心灵的振憾。可是我们的同学也不能一味的沉湎于残缺美,而不思进取,以为所有舍弃都能创造美,而应该在看到残缺美的同时,也能积极的去追求完美,在追求中去享受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五、 布置作业:在温十五中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示范:点
21、击进入论坛,即可进入到温十五中的网站在管理信息一栏选择论坛输入用户名与密码(用户名已注册好,1号同学的用户名为 01,密码为 01;2 号同学用户名为 02,密码为 02,其它同学依次类推。)点击进入“教学探讨”点击“发新贴”填写相关主题(如“关于美”。)填写发表内容(可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将刚才存在文档中的内容粘贴上)点击添加即可IX教学反思:在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中,运用建构主义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如导入课文的导语设计,以及米洛斯的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的微笑等艺术品的介绍。目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主要借助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进行课外延伸,对课文进行质疑,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反动的黄色的都有。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因而在设计网页时,一定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组织要十分紧凑,才能在课堂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