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毕业设计-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鼓*** 文档编号:9896624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业设计-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2 引言 3 一、 公共领域道德的含义及其特征 4 (一)公共领域道德的含义 4 (二)公共领域道德的特性 4 1.继承性延续性 4 2.现代文明社会交往的基础 4 3.广泛性 5 4.简明性 5 二、公共领域各方面道德缺失的表现 5 (一)社会公共生活方面 5 (二)虚拟网络方面 6 (三)经济交往方面 6 三、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事例 7 四、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根源 8 (一)经济状况方面的原因 8 (二)法制建设方面的原因 8 (三)道德观念不深 8 (四)道德教育不当,缺乏公共意识 9 (五)政府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 9 五、怎样治理公共领域道德缺失 10 (一)教育引导:建立良好的德育体系 10 (二)社会保障:建立社会赏罚机制 10 (三)约束机制:加强公共领域道德确实的法律约束 10 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内容摘要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不过,当今来看,这些古训早已被不少人抛之脑后,为钱、为名、为利,道德底线一再失守,我们常常埋怨这个社会缺少诚信,又由于制度不完善和规则意识没有深入人心,才导致了社会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在现代生活中,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是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状态。其中,作为民主表达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的来源,公共领域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衔接的一个良好中介,也是现在社会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道德缺失现象不断出现,是的道德调节的作用被极大地削弱,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古训,道德底线失守,公共领域 引言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华民族的气息蕴含着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传统美德。公共道德应该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根深蒂固。因而公共领域的道德问题不简单地只涉及它的品性的改变,还涉及到由其品性的改变所导致的功能的变化,这汇总变化将使公共领域变成社会进步无足轻重的要素,甚至成为社会进步的一大负担。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伦理学中的道德研究,虽然在学科建设、研究领域拓展、学术著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社会的变革和利益格局变化的需求而言,仍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深入和重视。 黎鸣对于道德问题关心比较早,大约是90年代初,已经在写这方面的书了,市面上卖的《道德的沦陷》,整个都是讲道德,那是他再94年写的,及后来的《21世纪:人类进入道德真空的时代》。他认为道德的滑坡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进步,但是道德完全的消亡对人自身是有害的。因为道德、智慧、以及人身体的健康,这三者是人类的三足鼎,按照中国过去来讲,德育、智育、体育,三足鼎有一个脚短了,这个社会就难以存在。他对道德研究的结果是:21世纪,全人类都已经进入了道德真空的时代,无论是西方宗教的道德,还是中国人的那样一种宗族的道德、血缘的道德都在消亡,消亡的原因就是功利主义的相对主义化,因为道德本身是绝对的,是不讲道理的。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进行社会主义时常经济建设的需要。提高市场经济中人的道德素质,特别是敬业精神和道德责任感,才可以形成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社会公德的调节,约束功能,有助于搞好市场经济管理,处理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发挥社会公德的导向作用,把个人利益,团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反对极端利己主义,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防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自觉遵守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一、 公共领域道德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公共领域道德的含义 公共领域道德,又称善良风俗,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公共道德观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集体、他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公共道德的形成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它通过建立一种普遍和公认的标准,构筑了人们的行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个人利益的实现是不能影响他人的,倘若超越了这个界限,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公共道德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它所体现的对他人的维护其实也是对自己的维护,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进。 (二)公共领域道德的特性 1.继承性延续性 千百年来,人们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这些准则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是公共领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承诺,在公共场合注重礼貌、互相谦让等,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2.现代文明社会交往的基础 任何一个社会的良好运作,不但需要有严明的法治,同时还需要公众对社会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认同和自觉遵守及维护。因为人乃群居的动物,在公共的空间里有必要相互顾及,以使自己的自由不至于妨碍他人的自由。道德的最基本的作用,乃在于界定人们各自的范围和界限,以免侵害他人和被他人侵害。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得到共同遵守,人们才有可能谈得上其他的各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属于个人道德的自由追求。公共道德规范是社会公众必须遵守的,那是众人在公共交往中所达到的最基本的共识;而个人道德追求乃因人而异,一般不能强迫他人遵守。 3.广泛性 公共领域道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社会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这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发展基础。只有一个具有优秀社会道德感的人会促成一个基本拥有良好修养的国民素质。 4.简明性 公共领域道德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做更多的说明能被人们理解,社会公德的内容和要求通俗易懂,易于实行,只要具有起码的道德观念,就可以做到。 二、公共领域各方面道德缺失的表现 (一)社会公共生活方面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很多的道德缺失现象。比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说脏话现象,不顾他人当众抽烟现象,不注重保护环境乱扔杂物现象,破坏公共秩序插队现象,就餐时大肆铺张浪费现象等等。而如今,这种缺失已经扩散到整个社会群体,成为群体道德缺失。例如,在今年8月新闻报道:一名白发老人站在海滨浴场出口,专撞女子胸部。这种道德败坏的现象不禁令人发指,这个恶劣的环境怎么让孩子能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正常的成长。怎么可以给下一代做一个好的榜样。道德的缺失,我们不得不警醒,不得不重视。 (二)虚拟网络方面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公共交流平台。但是,网络的发展在带给社会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获得与传递高速化、灵活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全的网络游戏、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等问题。例如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诈骗,通过病毒盗取老板QQ号,然后冒充公司老板,向出纳发出转账指令,两小时内将骗的145万元快速提走。由于网络诈骗事件越来越多,打击网络诈骗的力度也开始加大,网络诈骗慢慢变得收敛,但还是屡禁不止。 相对于传统诈骗,抓捕这类“非接触式”诈骗者的难度要高很多,办案成本也高很多。而且,QQ诈骗已经升级,他们已经在找专业取款公司负责转款,不仅在银行,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进行。在追踪资金古城中,警方发现,一家取款公司是在菲律宾的IP登录,这意味着,新的QQ诈骗案中,洗钱取款有向海外转移的可能。这类案件侦破更加麻烦。 (三)经济交往方面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们在市场中之所以需要诚信,是因为人们在市场经济中要与他人发生各种合作和交易关系,诚信能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能给交易双方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由于市场中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对称性,市场上的个人存在着社会主义行为。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是人在经济行为中自动保持诚信,社会的诚信机制需要制度的维持与保证。制度的设置,大体上可以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正式制度,一类是非正式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就是典型的非正式制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立身之道”和“立政之本”,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但中国传统的道德诚信是自然经济和宗族社会的产物,主要适用于相对封闭的朋友和熟人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中人们广泛的交易关系和合作关系,有很大的局限性。 今年媒体曝光的虚假广告、伪劣产品案件数不胜数;地沟油、抹了羊油的羊肉串等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在食品安全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其他的虚假产品,假文凭、考试作弊、还有多年来让人深恶痛绝的盗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日益膨胀的物欲引发了道德流失。 传统的道德诚信,是人们在长期经济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与封闭的、稳定的自然经济向适应。虽然它对于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我们不仅需要提倡道德诚信,让人们出于道义自觉遵守诚信准则,还必须加强诚信的法制建设,从正式制度着手来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 三、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事例 当今道德缺失的现象;“封口费”成为行业的潜规则,老人摔倒不敢扶,黑心产品,毒奶粉事件,好心扶老人起来反被告。 山西繁峙金矿爆炸事件中11名记者拿到7万多元的现金后,对矿难视而不见了;沈阳的“慕马案”报道中,有记者拿到钞票和礼品后,用“内参”这种特殊新闻形式为贪官评功摆好,开脱罪责。今天的媒体从业人员仅仅从自身作为“自然人”的角度出发,忘记了作为“社会人”的社会责任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片面追求具有轰动性。爆炸性的新闻,制造,捏造和炒作的例子层出不穷。经济利益驱动下,传媒严重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与社会功德相背离,缺失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公德是一面文明镜还是已经成为了变色镜?上公交车拥挤不排队、不让座,乱扔果皮纸屑,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上完厕所不冲水,这些事情每个人天天都能遇到;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泛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层出不穷;犯罪猖獗,大案要案急剧上升;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见惯不怪;见死不救,见利忘义,个体的孤独焦虑、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不再是个别现象……凡此种种,说明今天的社会公德,已经不是一面凸显人类精神和时代进步的文明镜,而是一面反映社会问题和人的异化的变色镜!所以,我们不能再陶醉在道德大国的虚幻美梦中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社会公德已经变色,社会公德建设刻不容缓。要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就必须先找出当今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以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注重物质文化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虽然在现阶段较为全面、公正、合理,比较适应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全面贯彻执行;安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渐渐淡忘;学校教育缺乏信仰建设,缺乏伦理道德教育。社会人士丧失了职业道德,社会风气是物欲崇拜,娱乐至上。小孩子学大孩子,青少年学中老年,而中老年心中又空空如也,得过且过,结果就是道德沦丧。膨胀的物欲占据了人们的心,人们常常会感到不满足,进一步就是惶恐不安。社会存在着危机! 四、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根源 (一)经济状况方面的原因 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们的行动受经济利益的支配。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主导之下,分散的小农经济使我们的民族一直以来都缺乏公德意识,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虽然现在经过经济改革,小农经济的状况已经完全改变,但是那种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依然影响着人们。“个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制约着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 (二)法制建设方面的原因 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起码的社会生活规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约束。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呈现出新旧交替和由传统向现代过度的特点,人们在强调尊重个人权利、利益的同时尚未认同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联系,公德意识、公民意识仍十分匮乏,但是法制建设却明显的之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道德的支持力度不强,影响了社会公德的进步。 (三)道德观念不深 公共领域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创新其形势。在我国,过去一出身北京为基础的血缘、地缘的社会联系逐渐过度到以居民身份为基础的社区联系,公共生活场所逐渐成为的生活场所。与此相对应,传统的大家庭的亲情伦理的家长负责制有排斥社会成员之间民主、平等地位的倾向,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收到阻碍。 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现在父母都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把成绩作为第一位,娇声惯养,不知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思想。父母自己的理念就错了,他们自己的所做作为也还给孩子做了反面教材,不孝老人,贪财,玩乐。 孩子进入学校后,学校更是只注重升学率,都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老师根本不能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也是社会上的金钱关系。社会上对孩子恶污染就更大了,电视,网路,报纸,杂志上的内容天天在教孩子们学坏。媒体的力量比什么都大。一天24小时在教所有的人啊。还有现在的商店啊,酒吧了,歌舞厅了,洗浴按摩等等,都是充斥着迷惑人的内容,想找个好地方去都没有,想不学坏都难。 (四)道德教育不当,缺乏公共意识 道德教育是人类精神绵延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使人类能够在短时间内汲取几千年来积淀流传下来的文化成果,从而走向文明。但是,由于教育侧重带你的不同,公德建设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封闭式的单元结构住房,把邻里过去四合院之间的亲情隔开,有由于受到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关注公共利益,认为社会公德于己无关,是多管闲事,加上长期的分配不公,造成人们心里失衡,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对过去分配不公的补偿心理导致一部分人的行为危机社会与公众的利益。 (五)政府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 现如今特别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层出不穷,老人倒地不敢扶,当众行窃无人管,也不敢管。面对各种各样人的冷漠,仅仅是谴责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想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变成了这样。在受污蔑的人满肚子委屈无处说理的时候,我们的政府、舆论甚至法律都做了什么。没有法律出面制裁这些毫无良心道德的人,只是一味的议论谴责,谁又能保证他们不被歹人再次讹上。 五、怎样治理公共领域道德缺失 (一)教育引导:建立良好的德育体系 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道德的传播业应该以教育为中介,通过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实现道德理想和道德习惯的传播发展。从小进行培养熏陶,辨是非善恶,反复强化反复矫正,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用崇拜的力量引领人们追随道德榜样的脚步,从未而达到人人提高道德水平,人人以正身为荣,让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选择性的吸收借鉴优秀的道德文明,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同时大胆的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达到最好的道德教育效果,使得全民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二)社会保障:建立社会赏罚机制 在我国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分离导致了道德评价与道德赏罚的不公平。社会赏罚机制缺失也是使得道德逐渐下滑的原因之一。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能扬善抑恶,使人因德而得、因不德而失。这是一种有力的价值导向,能够有效的处理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 (三)约束机制:加强公共领域道德确实的法律约束 当人们对社会公德教育不理解,对遵守社会公德不自觉时。强制性的法律途径来约束公民的日常社会行为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法律规范是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依靠国家强制力试试。通过立法,从具体细节执行上要求公民遵守社会公德,可以有效的约束禁止非道德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例如《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条文中可以写入对诸如破坏公共措施、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不孝敬老人以及乱贴小广告等不文明现象的处罚措施,诸如罚金、行政拘留等等。 总结 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前提。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就是要对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每个人和每个机构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并提供给信用记录的使用者,使用不良信用记录者受到惩戒,使有良好信用记录者得到激励。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能有效改善公共道德缺失现状、提高全民道德水平。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健全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化体系为基础,以实现政务信用信息共享和完善征信系统为目标,以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地方信用建设和征信市场发展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构建“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使城市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是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全面改善,逐步提高全民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公法评论》,简军波 陶国宏载于《社会科学论坛》,2000 [2] 《当前我国公共领域的特征分析》刘伟中国农村观察,1994年第4期 [3] 《某些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王力2006年第5期 [4] 《公共领域与生活方式》邹晓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7 [5] 《关于道德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刘洋商品与质量 2001 [6] 《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 [7] 《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田秀云2004 [8] 《道德社会学》青连斌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 [9] 《道德需要与制度公正》 沈慧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3 [10] 《论公共领域与公德》龚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 - 12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