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园林绿化施工注意事项
64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园林绿化施工注意事项
园林工程包括理山水、 改造地形、 辟筑道路、 铺装场地、 营造建筑、 构筑工程设施、 绿化栽植等多项内容。它从设计到施工阶段, 都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 总目标是为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创造园林式的绿化空间。现在园林工程的规模日趋大型化,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园林工程分成若干部分, 分别委托给不同单位建造, 因此在工程衔接及施工配合上常常存在问题。另外由于某些工程的特殊需要, 植物在非栽植季节栽植的情况经常发生。笔者经过实践, 提出以下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供同行借鉴。
1.原有树木的保存原有树木经确定需要保存, 在土建施工以前, 应采取措施暂时围起来, 以避免由于踏实、 焚烧造成损伤。为了防止机械损伤树干、 树皮, 应用草袋保护。特别是行道树, 有时由于更换便道板或树穴板, 需要做垫层, 石灰和水泥都会造成土壤碱化, 危害树木正常生长。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先将树穴用土护起, 做成高30厘米以下的土丘, 避免石灰侵入。如果垫层需要浇水养护, 应及时将树穴围起, 或将水导向别处, 禁止向树穴内浇含有石灰、 水泥的水。
2.表土的采取和复原土壤是花草树木生长的基础, 土壤中的土粒最好是构成团粒结构。适宜植物生长的团粒大小为1至5毫米, 小于0.01毫米的孔隙, 根毛不能侵入。一般情况下, 表土具有大量养料和有用的土壤团粒结构, 而在改造地形时, 往往剥去表土, 这样不能确保植物有良好的生长条件, 因此应保存原有表土, 在栽植时予以有效利用。在表土的采取及其复原过程中, 为了防止重型机械进入现场压实土壤, 避免团粒结构遭到破坏, 最好使用倒退铲车掘取表土, 并按照一个方向进行, 表土最好直接平铺在预定栽植的场地, 不要临时堆放, 防止地表固结。掘取、 平铺表土作业不能在雨后进行, 施工时的地面状况应该十分干燥, 机械不得重复碾压。为了避免在复原的地面形成滞水层, 平铺时要很好地耕耘。
表土复原地的地基应耕起一定的厚度, 以便和复原表土合为一体。采取深耕方法让土地风吹日晒, 从而达到复原地膨软的目的, 如果下层土质不好, 应改良土壤, 土壤改良深度以80至100厘米为宜( 含表层) 。
3.绿化地的整理绿化地的整理不只是简单的清掉垃圾, 拔掉杂草, 该作业的重要性在于为树木等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保证根部能够充分伸长, 维持活力, 吸收养料和水分。因此在施工中不得使用重型机械碾压地面。首先要确保根域层应有利于根系的伸长平衡。一般来说, 草坪、 地被根域层生存的最低厚度为15厘米, 小灌木为30厘米, 大灌木为45厘米, 浅根性乔木为60厘米, 深根性乔木为90厘米; 而植物培育的最低厚度在生存最低厚度基础上草坪地被、 灌木各增加15厘米, 浅根性乔木增加30厘米, 深根性乔木增加60厘米。第二确保适当的土壤硬度。土壤硬度适当能够保证根系充分伸长和维持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避免土壤板结。第三确保排水性和透水性。因此填方整地时要确保团粒结构良好, 必要时可设置暗渠等排水设施。第四确保适当的PH值。为了保证花草树木的良好生长, 土壤PH值最好控制在5.5至7.0范围内或根据所栽植物对酸碱度的喜好而做调整。第五确保养分。适宜植物生长的最佳土壤是矿物质45%, 有机质5%, 空气20%, 水30%。
4.非栽植季节树木的栽植树木的最佳移植时期一般是从休眠期到春天萌芽前。华北地区落叶树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常绿树为3月上旬至4月上旬; 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 雨季也可栽植, 应在进入头伏后, 阴雨天进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工期限制或其它特殊要求, 非栽植季节植树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保证树木成活, 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落叶树反季节栽植则需带土坨, 土坨直径为胸径的6至10倍不等, 除带土坨外, 浇水次数要较正常栽植增多, 枝叶视品种进行不同程度的短截。经过喷洒发芽抑制剂和蒸发抑制剂, 抑制发芽减少叶面蒸发水分。灌水时可混入发根促进剂, 促进发根, 而超过壮年的老树、 贵重的大树或生长不太好的树, 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做断根处理。最理想的是第一年春季断根, 第二年春季、 第三年春季移植。断根后减少枝叶数量, 增加断根处须根数量, 促进成活, 移植时间在阴天或遮光条件下有利成活。
5.土建与绿化交叉施工容易出现的问题
由于赶工期或其它原因, 土建与绿化由不同单位交叉施工时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特别是在砌筑路边石、 植物护框等细小环节上。路边石一般使用石材或预制混凝土制品,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 必须按要求在路边石内侧( 即绿地内) 接缝处用混凝土加固, 保持稳定。但混凝土的形状和尺寸在达到稳定的前提下应加以控制, 能够使草坪或色块等植物在正常生长后达到郁闭, 不出现缺苗现象。路边石还应向栽植地面引导雨水, 要注意周围部分的排水坡度和约束能力, 提前设置导水假接缝等。
植树护框在制作过程中基础不要超过设计标准, 以免缩小栽植面积, 植树护框内混凝土及碎石在栽植前要及时清除。而有坐凳功能的植树护框, 因高度多在地面0.5米左右, 影响到植物的栽植深度, 必须严格按照先做护框后植树的施工顺序, 避免因树木栽植过深造成死亡。已有树木护框或树穴边缘石需要更换时, 应结合树木根系的生长情况, 确定护框大小和地下深度, 不要为了护框美观而砍断侧根, 发生风雨过后树木倾斜甚至连根拔起的现象, 使绿化成果毁于一旦。
浅谈大明湖渗水沟在园林中的应用
大明湖以占济南旧城三分之一的”城中湖”而著称于世, 自古遍生荷莲, 湖畔垂柳依依, 花木扶疏,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风景的最好写照。大明湖古树之多, 其中以湖岸四周的垂柳最为著名。为了促进这些古树的良好的生长, 科学合理的做好树木的排水是至关重要的。受所处位置、 环境的限制, 树穴不可能留有较多的面积, 来充分的吸收养分、 水分和空气, 这就需要一种既能与周围环境相结合, 又能增强树木补充水分增强透气性、 排水性的方法。大明湖景区在北岸游路的改造过程中, 创新地使用了一种材料——渗水管, 同时结合带有预制孔洞的石板材, 形成了一种利于排水, 透气性好, 便于补充养分、 水分的新的工艺, 这种施工工艺不但在山东的园林建设中尚属首次, 乃至整个园林建设施工中也尚未见到。
一、 渗水沟的施工过程
大明湖景区在北岸游路的改造中, 根据园路板材的铺装方向, 在树穴周围挖八个沟槽, 每边两个, 渗水管埋设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树木所处位置以及树木的大小适当的增减和调整。把纵向切割成两半或进行单独预制的渗水管, 分别放入事先挖好的沟槽中, 透水管两侧用黄沙填实, 以防止渗水管左右移动, 渗水管内填充黄沙与砾石的拌合物, 或填充有机化肥料以补充养分, 然后把带有孔洞的石材板干铺在上面, 石板之间的板缝用黄沙灌满。
渗水沟在园林上的应用
在实用性上, 这种渗水沟采用的渗水管是由沙砾等按一定比列浇灌凝固而成的, 一般见于打井的时候起到过滤水质的作用。其透气透水性非常的好。由于这种渗水沟用的是沙砾填实的, 这就比园林中常见的3: 7灰土与混凝土作为垫层进行硬化的渗水性和透气性好很多, 利于树木根系的生长, 能有效的促进植物根系的排水和对营养的吸收, 确保树木根系充分伸长和维持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避免土壤板结, 确保透水性和透气性, 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土壤含量水过大, 反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能, 抑制根系的呼吸, 对发根不利严重的会导致烂根死亡。这用渗水沟的做法利于植物的生长, 保持植物生长所需的足够的水分。同时在树木春季进行追肥时一般采用的是施复合肥, 由于这种渗水沟采用的是沙垫层能够使树木更充分的吸收养料, 并可将部分养料贮存在其中, 不断的向树木顶部输送。雨水过多的天气能够迅速疏导和排除树穴周围积水, 防止树木根部由于长期积水造成腐烂。也能够尽快的缓解路面积水的问题, 有效的防止园路或者人行道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产生的积水。同时在天气干旱时能够把表面的排水引导至此, 补充树木的灌溉, 对根深的大树更为有效。
1、 在施工做法上, 施工、 维修简单。根据树穴的大小以及石板铺装的位置, 在需要埋入透水管的地方, 挖好沟槽, 待铺装至此时, 放入透水管即可。因为透水管下没有灰土和混凝土垫层, 随着雨水的渗入, 有可能出现透水管和透水管上面的板材整体下沉的情况, 影响园路整体平整, 出现这种情况, 维修人员可根据下沉的深度, 适当的在石板下垫沙, 以保持路面的平整, 维修过程简单, 维修费用低。
2、 取材方便, 造价低。因为透水性强, 透水管其实早在农村已广泛使用, 它在打井取水时起到了过滤水的作用, 应用范围广。一根直径40cm, 长86cm的园管型透水管市场价也就20多元, 透水管是由水泥、 石子、 沙按一定比例搅拌后灌入模具中制成的, 根据需要的情况, 能够制成直径40cm、 50cm、 60cm等规格不同的透水管, 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施工过程中, 每个打孔板下只需要放入半个透水管, 一棵树只需要3~4个透水管即可, 这就大大节省了开支, 为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3、 在景观效益上, 在保护周围铺装材料不改变的前提下, 渗水沟上采用的带有孔洞的石板铺装效果, 这种促进整体环境与自然结合的园林造园工艺, 更能增加园路的整体观赏效果。由于这种工艺在园林中不多见, 因此很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增添了路面铺装变幻的景观情趣。观赏性较强, 应用范围广。
4、 在社会效益上, 观赏性较强, 应用范围广。这种渗水沟的做法在不断改进提高的基础上既可用于现代园林建设中, 又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城市的行道树旁。这种上可透气, 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一定会在今后的园林建设中发挥作用。
名园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保护和利用
上海市有五大名园: 上海豫园、 嘉定秋霞圃、 南翔古漪园、 松江醉白池、 青浦曲水园。笔者对上海市的五大名园所处的社会、 经济、 环境三大效益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1.豫园位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 周边原来就是商业区, 地理位置非常好。与周边商业文化组成一体,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可观。
2.古漪园位于南翔镇, 近郊, 结合旧镇改建,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那里抢占土地, 古漪园周边已被商业、 住宅、 别墅群所包围。最近的别墅建筑离古漪园北部围墙约3.0米。
3.秋霞圃位于嘉定城区,它的周边有许多的商业建筑, 尽管规划中已考虑了与秋霞圃的建筑风格一致。但高度、 比例很难控制。
4.醉白池位于松江古城区, 旧城改建中道路扩大了, 无形中醉白池原来的比例尺度缩小了。体现不出原来小巷中的醉白池的体型美。另外四周商店、 住宅相继建立起来, 醉白池的入口为了与道路尺度相协调, 改建中比例、 尺度失去了原来的体量, 显得不协调。
5.青浦曲水园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总结上述名园普通存在几个问题:
1.在旧城改造和发展中, 开发商均利用名园的社会、 环境效益和影响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2.当地的政府在规划控制和管理中对违反规划所采取的措施力度不大。
3.除了市区豫园经济效益可观外, 其余四大名园经济效益不太理想。
4.名园的修缮和经费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拨款和门票收入。因此名园的管理者有破墙开店自救的措施,无形中对名园造成一定的破坏。
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 历史地段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已由少数专家的关注扩展为社会公众的焦点。其缘由, 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保护传统文化、 人文景观的意识逐年增强; 二是短途近郊的旅游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推动了有历史文化的故迹、 遗迹的保护和利用的开发进程。
当前, 上海市建委、 规划局对加强历史地段的保护制定了若干的保护性措施和标准。特别在上海市总体规划和规划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26号《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都有明确的条文说明。比前几年无限制的扩建、 兴建、 仿古建筑明清一条街, 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在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例如: 旅游过度开发所引起对名园的破坏及围绕名园周边区域大规模的房产开发对名园的环境破坏等。名园的保护和利用已刻不容缓。以笔者参加的曲水园改建规划为例, 说明不但要保护好名园历史风貌和有形的物质人居环境, 还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发挥更大的潜在影响和活力, 尽可能地传承传统文化方式与习俗, 同时应注意规划的可操作和实施性。
一、 青浦曲水园的历史与现状
1.历史概况
曲水园是上海市五大名园之一, 以小巧玲珑、 典雅古朴著称。园占地三十余亩, 水体占全园面积的15%, 园内建筑以青瓦、 白墙、 青砖构成, 比例尺度宜人。古树名木53棵, 树木枝荣叶茂, 花繁果硕, 素有”春日樱桃争艳, 夏天荷花出水, 入秋金桂馥郁, 冬令腊梅璀璨”真是四季名花桂为冠, 满园金粟带香归。入园使人感觉有城市山林之意, 体现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境界, 给人以美的享受。
园建于清乾隆十年( 公元1745年) , 为城隍庙的附属园林, 曾称灵园。初建时主要建筑有有觉堂、 得月轩、 歌熏楼、 迎晖阁等, 并旁凿小池, 叠石其中。乾隆三十二年( 公元1767年) , 又沿流增设岸舫, 建夕阳红半楼, 而营凝和堂等建筑。乾隆四十九年( 公元1784年) , 始浚池累山, 架水为梁, 植以红莲, 筑长堤而卧波建桥名曰喜雨, 堤旁设涌翠亭, 叠小飞来峰而连接长堤, 历经四十余年, 园遂成二十四景初具规模。园内一石一水, 一亭一阁, 尽皆成趣。
嘉庆三年( 公元1798) , 江苏学使刘云房应知县杨东屏之邀, 见其佳景, 取王羲之兰亭会饮曲水流觞的典故, 将灵园易名为曲水园。光绪九年至光绪二十六年( 公元1883年——公元19 ) , 同时加建了放生池、 花神堂等。因曲水园与城隍庙为一体, 园的修复经费来自”一文愿”, 故园又有”一文园”之称。
2.总体布局特点
曲水园总体布局较为规则, 全园以凝和堂为中心, 有觉堂、 花神堂左右并峙。一横轴三堂, 为古典园林布局少见, 三堂垣墙相隔, 曲径相连。纵轴以凝和堂为主, 前堂后房( 前: 凝和堂; 后: 清籁山房) , 中以一山架二池为体( 山: 大假山、 小飞来峰, 二池: 荷花池、 睡莲池) 。园景布局以湖区为中心环湖面增景, 堂堂近水, 亭亭靠池, 游园必绕池, 故有”深深院落重重水, 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
3.名园周边现状与当前存在问题
名园周边环境为商业文化占据。对古园视觉上, 整体风貌上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幸好当前结合旧城改建拆除了相邻曲水园的建筑以恢复为市民活动休憩空间。
园内建筑长期得不到正常的维修, 所用材料不符合古典园林要求, 如有些亭, 地坪用水泥抹面, 栏杆用混凝土材料代替, 花窗用细石混凝土替代, 丧失了古建原汁原味的风格。园路采用材料随心所欲, 体现不出名园的特色和风采。植物景观中的下木材料中西结合, 盆景园破旧不堪, 儿童园缺少整体感, 在历史文化核心区域设置了现代的游玩设施, 不符合古园的规划, 影响了该区域的环境和气氛。例如:镜心庐应为古建, 现状建筑风格为近代建筑, 与古园的功能要求相差很远。
二、 青浦区曲水园的规划设计理念
1.改建规划与现状的关系
曲水园的现状布局植被、 园路、 步道总体格局已经形成, 如何处理好改建与现状的关系, 是一条不能忽视的问题, 如处理不好, 有弄巧成拙的问题。因此规划中采取较为慎重的态度, 确定二条原则。
一次规划, 分期实施的原则。取其长, 充分发挥现有自然环境的优势, 补其短弥补现有景观空间文化内涵方面的不足。
围绕八个字:”保护、 贯穿、 微调、 利用”的原则, 即经过保护现有历史文化景观区域(核心区)改造、 把曲水园的历史文化贯穿于整个园子, 体现二个理念:
*建筑风格, 景观理念贯穿
*原曲水园设计理念的贯穿
2.传统历史文脉保护与改造
地域文化中的人文景观与民俗文化是传统历史文脉的灵魂。它不但体现在传统建筑、 古城的形态中, 也体现在文化习俗、 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
曲水园历史文脉保护以现状和文字记载为依据。规划着重景观形象的塑造, 将景点融合在传统历史文化的意境之中, 改造的手法如下:
各景区之间体现: 突出重点, 显现精华, 整体风格一致。
园林空间穿插、 组合、 联系与分割。强调开合有致, 起伏的序列感和空间的凝聚力。
植物配置, 以现有的植物景观为主, 重点在下木植物上的调整, 增加花灌木的品种。如常绿树种下配置、 梅花海棠类树种; 落叶树种下配置些茶花、 杜鹃; 地被植物采用宿根、 球根花卉类等植物; 因地制宜, 运用乡土树种和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松、 竹、 梅、 榆、 朴等树种, 创造更加自然的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建筑的风格是体现曲水园的精华所在。整体与细部的尺度应宜人, 注重突出地域文化的传统风格。把古朴独特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 适量发挥游廊在分割空间组织景观方面的作用。
三、 对古园保护利用的思考
1.保护与发展
根据当前中国古园保护工作来看, 困难是如何把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笔者认为, 对待历史遗产和文物”保护是第一位”, 保护也不是讲一点都不能动。保而不利用, 也不是保护的策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8月3日《保护上海市优秀建筑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了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要与周围环境规划综合考虑。开发新建即是保护改造也是发展的理念。在法国, 法令规定文物建筑与其周围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应一起加以保护。因为, 其历史价值、 美学价值及文化价值是和城市肌理密不可分, 由此确定了在文物建筑周围500m半径都属于保护范围。世界遗产公约也提到对文化遗产应采取”保护”、 ”展示”等措施。”展示”是一种观赏与利用借鉴。因此, 古园的改造保护为先,同时也要适宜当前现代社会的功能和发展的需求。发展的目的不单是经济、 社会、 环境效益, 而是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连贯性。”承前启后, 让子孙后代了解, 领悟历史发展的过程, 保护与发展应平衡。
2.遵守保护措施和为保护制定的法律法规
必须树立公众的保护意识, 特别在古城改造中, 应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对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对古园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应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 并有一定的前瞻性, 避免大拆大建的做法, 对不同的景区和景点建筑深入细致调研, 采用不同的保护和整治措施, 强调利用原有环境景观, 降低
中国小品建筑之牌楼
以小品建筑在建筑群中所占的位置来看, 牌楼最先进入人们的视线。因为它往往被安置在一组建筑群前的显要位置上, 或者立在一座城市的中心, 或者在通衢大道的两头。它起到划分和控制空间的作用, 增添了建筑群体的艺术表现力。
牌楼起源于建筑的院门。在古代城市中, 大量存在的是里坊之门, 在古代称为”闾”。中国古代有”表闾”的制度, 就是把各种功臣的姓名和她们的事迹刻于石上, 置于闾门以表彰她们的功德。据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分析, 这种闾门上往往都书写着里坊的名称, 而且按表闾的制度, 将表彰事迹书写于木牌, 悬挂在门上。后来这种牌坊模仿木构建筑, 形式日趋华丽, 加了屋顶和各种装饰, 因此又称为”牌楼”。从形式上讲, 凡柱子上没有屋顶的称为牌坊, 有屋顶的则称为牌楼以示区别, 本文则统以牌楼相称。
立于宫殿、 寺庙、 陵墓等建筑群前面的, 称为标志性牌楼。这种牌楼占大多数, 例如在颐和园万寿山前麓, 排云殿建筑群最前面的”云辉玉宇”牌楼。凡是道路直对建筑门前的, 牌楼也在大门的正前方; 如果道路是横穿大门前的, 则在门前道路两侧各立有一牌楼; 如果前面和左右都有道路的, 则前面及左右都有一座牌楼, 它们和大门共同形成一个门前广场。老北京城在东、 西城区中心的十字路口各建有四座牌楼, 作为地区的标志, 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就成了这两处市中心的代名词了。后来, 市内交通发展, 马路拓宽, 这几座木牌楼因阻碍了来往车辆的频繁运行而被拆除, 但这两个地方至今仍被称为”东四”和”西四”。
木牌楼是所有牌楼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其装饰集中在屋顶和檐下的梁枋斗拱上。屋顶和一般木建筑一样, 正脊两端用正吻, 戗脊末端有走兽, 檐下梁枋布满了彩画。这些装饰在北方皇家建筑群的牌楼上, 多采用官式的规范做法, 各间楼顶下的龙凤板上绘制龙纹或其它花饰, 与该建筑群的身份相符, 总体效果是五彩缤纷, 金碧辉煌。
木牌楼加工制作方便, 但一经风吹雨淋, 极易受到腐蚀, 因此后来才有了大量石牌楼和砖制牌楼的出现。
我们现在见到的大多数石牌楼, 与木牌楼相比, 不少细部上都进行了简化。孔庙前的”太和元气”石牌坊是四柱三间冲天柱的形式, 在每间的上面, 用一整块石料代替了几层额枋, 再上面只盖有一块三角形的瓦顶形石料, 省去了顶下的檐部, 立柱下有抱鼓石, 上面各有一蹲兽。在这里, 除了象征性的屋顶外, 其它部分能够说已经没有木结构的形式了。
石牌楼多为单色的石料筑成, 因此它的装饰主要表现在雕刻上, 很少用色彩来表现。但这并没有减弱它们的表现力, 相反, 有时用石雕表现的内容反而更丰富。山西五台山龙泉寺的石牌楼浑身上下都布满了雕饰, 蝙蝠、 如意、 灵芝及各种仙果随处可见, 屋顶正脊两端是腾飞的龙头, 脊上满是盛开的花朵。这样华丽雕刻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出那佛光普照的彼岸的一片繁荣景象。</span>
中国小品建筑之碑碣
中国古代早期的碑, 功能有所不同。一是立于宫室、 庙堂之前, 用以观察太阳的影子位置从而辨明阴阳的方向。二是立在宫室、 庙门前用做拴牲口的石头。三是立在墓边用以拴绳子系棺木入墓穴的, 用完之后, 随棺木一起埋入土中。后来, 这块石头不埋入土而留在地上, 而且在石头上刻上墓主人的姓名及生平事迹, 竖立在坟头或墓前神道上, 称为墓碑或神道碑。这种在石头上刻文字记事的方式不但用在墓碑上, 也逐渐地用到观日影和拴牲口的石头上, 石上刻文记事成为石碑的主要功能, 而且逐渐走出庙门与陵墓而出现在其它需要文字记载的地方。
今河北围场县是清代皇帝专用的狩猎场所。每年秋季, 正当水草丰盛、 野兽出没时, 帝王邀集汉、 满、 蒙诸族的王公大臣一起到这里狩猎。就在这一地区, 留下了好几处石碑: ”虎神枪记碑”记的是乾隆皇帝用虎神枪猎虎之事; ”木兰记碑”记的是木兰围场创立的经过及狩猎的盛况; 这些碑所记内容都围绕着围场狩猎的事, 并抒发了帝王牢记祖训, 不忘习武的心愿, 多数还用了汉、 满、 蒙、 藏四种文字镌刻在碑的四面。
记事之碑, 也有专门记述当地重要事件的, 如四川西昌市郊的光福寺, 共有石碑百余块, 较详细地记述了西昌、 甘洛、 宁南等地历史上发生地震的情况, 包括明清以来几次大地震的时间、 受震范围及震后人畜、 建筑所受损害状况, 成了很重要的科学史料。碑也有专门记人的。河北唐县有一块”六郎碑”, 是后人为纪念宋代将领杨延昭(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而建立的, 这就是所谓的”树碑立传”。
石碑是一部石头的史书, 它浑身上下都是宝, 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四川成都纪念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武侯祠内有一块唐代碑, 记载了诸葛亮的一生功德, 由唐宰相裴度撰文, 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 著名石刻匠人鲁建刻字。明代四川巡按华荣于碑上题跋曰: ”人因文而显, 文因字而显, 然则武侯之功德, 裴、 柳之文字, 其相与垂宇不朽也。”这是赞美诸葛亮本身的功绩和裴度的文章与柳公绰的书法, 并称为”三绝”, 又有一说是鲁建刻字之美亦堪称一绝, 故合称”四绝”。
常见的石碑分碑首、 碑身、 碑座几个部分, 碑首多刻盘龙。龙的多少则要看碑身的厚薄而定。碑身是刻写碑文的地方, 因此它占了石碑的主要部分.前后左右四个面平整光洁, 很少雕饰。有的石碑为了求得华丽的效果, 在碑身的两个侧面, 有时也在碑峰正背两面的边上加雕饰, 形成一种在文字外围有一圈边饰的效果。
碑座中, 以龟作座者多。龟自古就被当做一种灵兽, 与龙、 凤、 麒麟齐名, 称为四灵物, 或与龙、 凤、 虎合为四神兽。海中的大龟称为鳌, 传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 天柱折, 地维绝, 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地之四极。鳌足能够支撑住天地, 足见其力量之大了, 因此宋《营造法式》中将碑座称为”鳌坐”。还有一种传说, 认为龟力气大, 善于负重, 但它爱好扬名, 常驮三山五岳在江海中兴风作浪, 以显示自己。大禹治水时收服了龟并用其所长, 让它用力推山挖洞。治水成功后, 大禹搬了一大块石头让龟驮在背上, 使龟无力随意行走, 以免它再兴风作浪, 但又在石头上刻着龟治水的功劳, 从此龟就成了碑的基座了。
中国小品建筑之狮子
在中国, 狮子与老虎不同, 它不是土生土长而是进口的。狮子原来生长在非洲与亚洲的伊朗、 印度一带, 传说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安息国(今伊朗)国王赠献狮子给汉章帝, 从此狮子由异国她乡来到中国。狮子在异国为珍兽, 古波斯就以崇狮为时尚, 王者戴着金花冠, 坐在金狮座上。
佛教也将狮子尊为兽中王, 传说佛初生时, 有五百狮子从白雪中走来, 侍列门前迎接佛的诞生。狮子在原产地和在佛教中是有地位的, 是被神化和被艺术化了的形象。可能正是这种原因, 到了中国以后赋予它以特殊的使命, 让它突出地起到一个护卫者的作用。
自古以来, 在中国留下了众多的石狮、 铁狮和铜狮子, 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 各个时期的狮子雕刻具有不同的风格。
早期的狮子雕刻, 造型比真实的狮子简练, 工匠们善于用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用浑厚有力的线条表现出狮子作为兽中之王的神态。而晚期作品, 在狮子的整体和细部上都更接近于真实, 但在造型上却只注意细部的刻画而不注意整体的把握, 反而失去了这种猛兽雄威壮实的特征。这种风格的变化不是偶然的, 它和那个时代总的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相符合。
唐代统一中国, 维持了一个政治上相对稳定, 经济上繁荣昌盛的时期, 因此在建筑发展史中, 唐代能够说是一个鼎盛时期。在当时的皇宫大明宫的含元殿、 麟德殿等宫殿建筑中, 在佛光寺等宗教建筑中, 在众多的唐代佛塔以及大量的唐代装饰雕刻中, 都能够看到这一点。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上的特点是: 规模宏大, 气魄雄伟, 突出建筑艺术上的大效果, 壮丽而不纤巧。我们从唐代留下来的石狮子上也看到了这种风格。宋代建筑, 从技术上看, 比前代更趋成熟, 总结出一套建筑形制、 施工和用料的规范, 但就其建筑艺术风格来看, 宋代建筑逐渐走向秀丽的方向, 在总体气势上大不如以前了。这个特点在石狮子上也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了。清代特别到了清末期, 政治上保守腐朽, 在建筑和其它艺术上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 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 金银珐琅, 连建筑装修上也镶嵌上珐琅玉石, 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
以上是历史纵向上的比较, 如果从横向去比较, 中外狮子形象也有风格上的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一个讲究神似, 一个追求形似。中国狮子不求形态的真实, 能够不符合解剖地将狮子身上或者四腰的肌肉任意起凸。印度和西方的一些狮子却十分讲究造型的形似, 狮子整体和狮子头部及四肢都要与原形相符, 狮子的身上、 腿上的肌肉起伏也要符合骨骼与肌肉的解剖学, 它们的总体特征是形象很真实但神韵不够。这种风格上的差异自然与中、 西方在艺术创作上不同的追求、 不同的传统有关, 在绘画、 雕刻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上都表现了这种差异。
狮子作为门前的守护神兽, 它的形象多被塑造成一副凶煞威武的神态。但这并不代表狮子的全部, 在清代所留下来的众多狮子雕刻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狮子并无凶相, 有的略显温顺, 有的面露笑容还带一点顽皮, 有的显出一副无赖之相, 这是狮性的”人化”。
狮子一经人化, 它的性格和形象都变得丰富多彩了。人们还赋予这些狮子以各种有趣的神奇传说。北京宛平县的卢沟桥, 两边石栏杆的每一根望柱头上都雕有石头狮子, 自古以来就传说: 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并说如果数清了, 石狮子就全跑了。这是因为栏杆柱头上许多大狮带着小狮, 这些小狮在大狮的脚下、 胸前、 背后, 姿态各异, 工匠们还有意把小狮刻在隐蔽处, 让人不易发现。
中国当代建筑几种设计倾向
我们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期, 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大量建设, 给建筑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设计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 虽不能说中国建筑界形成了设计流派, 但近20年的建筑实践, 建筑设计思想的倾向性是明显的, 现简述如下:
1.民族形式"的设计不是新生事物, 它是历史上传统复兴思想的延续, 由于建造的不经济性和施工的不合理性, 以及新建筑规模的扩在, 建筑体量的庞在等等因素, "民族形式"的设计显现出不适应性。
2.当改革开放, 打开国门, "现代主义"设计像开的洪水, 迅猛发展, 遍地生根, 大量性建造的建筑几乎都按"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设计, 这一实用经济的设计思想仍将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大量建筑设计的基础。
3.受西方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以及建筑符号学、 建筑类型学、 建筑心理行为科学等交叉科学理论的影响, 建筑设计表现一种"前卫设计"倾向, 这一倾向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构成模仿西方设计, 追求奇特与动感, 具有广告性及标志性, 建筑类型集中于娱乐、 商业及服务业建筑, 具有商业化表现。
4.新西洋建筑指运用西洋古典建筑片段形式作为建筑的造成型手段, 建筑形式表现出西洋风格, 这些局部西洋古典形式就像商品包装, 或是一种商业标志, 若去掉这些附着物, 完全是一付现代建筑的面目, 这一设计倾向的出现其社会根源或许在于人们的崇洋心理。
5."乡土设计"指在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圈中, 运用自然生长的乡土建筑的形式、 空间, 甚至建造后段设计建造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新建筑, 这一倾向试图留住地域文化的根, 但在追寻地方性的同时失去地方性。
6.智能化设计己有萌芽, 随着高科技成果的不断出现, 人们将完全进入全信息社会, 高科技智能化设计将成为21艺纪建筑的主流。
人到暮年容易回首往事, 社会发展到了艺纪末, 必然产生怀旧思潮。世纪末的建筑界表现出浓重的怀旧情绪, 被普遍认为影响美国设计领域的四大设计思潮包括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过程设计及智能化设计, 其中前三者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怀旧倾向, 中国建筑尽管处在方兴未艾向成熟阶段发展时期, 但20世纪末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建筑设计同样较大程度表现出对方历史传统情有独衷。历史何其相似, 19世纪末西方折衷主义思潮是对过去的怀恋, 随着工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新建筑运动。现代建筑彻底否定了折衷情主义的设计。同样, 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 高科技成果不断出现, 社会必然进入全信息社会, 计算机网络将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主宰, 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彻底改变, 公务员及企业职员只需在家办公, 研究人员及学生也只要在家查阅图书资料和上课, 家庭式独立地居住将多功能化……新的生活方式必然呼唤与这相适应的建筑方式和设计, 因而建筑的革命势在必行, 势不可挡。
21世纪的建筑革命将以与高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技术、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智能化管理以及建筑设计等技术手段为基础, 彻底否定20世纪末开始并发展的怀旧倾向; 建筑设计思想向宏观及微观延伸, 建筑师不但更多地重视建筑的社会影响, 建筑对生态的保护以及建筑对人类生存的制约, 而且更多地注重与人尺度相关的园林及室内环境的设计; 建筑形式走向怪诞及平庸两个极端, 形式的平庸是因为人们更多地重视建筑的软体和空间, 形式可能像微机壳一样简单, 形式的怪诞是因为建筑艺术为寻求存在的理由而故意创造神秘性, 试图经过怪异的造型引起社会和公众的注目。
因而这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智能化设计将成为21世纪的必然, 但经过一段实践, 像20世纪现代建筑一样, 产生种种问题, 比如人与人之间而对面实质性的接触减少, 建筑师又将致力于给人们提供会面场所的建筑努力, 由此又将形成智能化设计之后的建筑设计思潮。
历史似乎在重复, 但内容和本质发生了变化。20世纪是人们享受工业革命成果的时代, 现代建筑是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 21世纪是将人们尽情享受信息革命成果的时代, 智能化建筑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
园林工程监理要点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园林事业的各个环节, 从苗木育种、 苗木生产、 园林设计、 园林工程施工, 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可是园林工程的监理却是在96年才进入全面推行阶段, 至今还存在一些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有关的法律、 法规不齐全; 二是对园林工程监理的重要性及各种法律、 法规、 制度宣传力度不够;三是个别业主对监理单位的监理职责支持不够; 四是部分监理人员没经过专门的培训,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施工质量、 工程投资、 工程进度的控制、 监督、 检查不力。如果这些问题不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将会给整个监理市场造成混乱, 只有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才能促使园林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是做好监理工作的前提。
”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是中国工程建设的一贯方针。工程质量关系到生产、 使用的效果, 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因此确保工程质量是工程的重要环节。而影响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 4M1E) : 园林工程施工人员、 园林植物材料及构配件、 园林施工机械及环境因素, 这就决定了监理人员必须设法使影响工程质量的人、 机、 料、 法、 环等因素处于全面受控状态, 实现监理的质量控制目标, 从而推进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做好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监控,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督促施工单位选择肥沃、 疏松、 排水良好的种植土壤, 栽植土的PH值应控制在6.5—7.5, 对喜酸性的树木PH值控制在5—6.5, 对于不适合树木生长的栽植土应进行换土。如:茶花、 杜鹃、 杜英、 红花继木、 香樟、 欧石楠喜酸性土壤, 而菊花、 龙柏、 石榴则喜碱性土壤, 种植过程中只有将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的生态特性统一起来, 植株才能长势良好, 可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许多施工单位却不能做到这一点, 她们为了节省开支往往忽视了植株的生态需要, 盲目种植, 造成了景观的退化。如我市部份道路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