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考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详细版.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888496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113 大小:15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详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考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详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宇宙 〔宇:空间。 宙:时间。〕 〔一〕宇宙中的天体与物质 1、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氢与氦〕 由于恒星间距离太遥远,以至在短时间内肉眼观察不出恒星间位置的相对变化,因而叫恒星。 2、 星际物质:在恒星及恒星之间存在着极其广阔的空间,成为星际空间。弥漫于星际空间 的极其稀薄的物质。包括星际气体与星际尘埃。 星云:星际气体与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星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总星系 〔二〕宇宙中天体的相对位置 4、天球: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所在的地球的中心,它的半径是无穷大的。 5、星座:人们把天球上的恒星分成假设干群落,每个群落的恒星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分为仙后星区,御夫星区,大熊星区,天琴星区 。简称:“后,御,熊,琴〞 第二节 银河系及太阳系 〔一〕银河系:是一个由大约1400亿颗恒星与大量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围绕太阳旋转的主要是九大行星〔从里到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天星,冥王星〕及众多的小行星,卫星,彗星与陨星等。 行星绕太阳的公转遵循开普勒三定律: 1、 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当行星绕太阳公转时,行星同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在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3、 行星倒太阳平均距离a的立方同公转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 第三节 地球 月球与地月系 〔一〕 地球 〔二〕 月球与地月系 月球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看不见月球时是朔月或新月。〔日食〕农历初一。 地球在太阳与月球之间时看见整个月亮称为望月或满月。〔月食〕农历十五或十六。从朔月到望月月球受光面到达一半称上玄月。从望月到朔月下玄月。 第四节 地球的形态 〔一〕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形状: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圆球体。——呈梨形 〔二〕地球的外表形态 陆地与海洋在地球外表的分布极不均匀,所有大陆的北端宽,南端窄,大致呈倒三角形,并多在北端及其它大陆相连。三大洋那么在南纬50—60间相互沟通。 地表最高点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最低点位于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 1、 陆地地形特征 山地: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的低山,1000m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丘陵:海拔小于500m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200m,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世界最大:南美的亚马孙河平原〕 高原:海拔高程在500m以上,面积大,顶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世界最大:巴西高原;世界最高:青藏高原〕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世界最大:非洲刚果盆地〕 2、 海底地形特征: 大陆边缘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基 岛弧〕 一类是由大陆架,大陆坡与大陆基组成,分布于大西洋,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一类是有大陆架,大陆坡与海沟组成,分布于太平洋,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常地震与火山活动 大洋盆地:深海丘陵与深海平原,海山,海岭 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一节 大气圈 1、 大气的组成 恒定组分:约90km以下的底层大气。干洁空气由氮、氧、氩组成。 可变成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与水蒸汽。〔随季节气象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不定组分:指大气中可有可无的成分。来源于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难,或来源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 2.大气圈的构造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暖层 散逸层〕 对流层:特征是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从而发生一系列天气现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对流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 平流层: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根本不含水汽与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最初随高度增加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大而迅速下降,有弱电离现象。 暖层:〔电离层〕随高度上升气温增高,有多个电离层,各层能反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 散逸层:〔外逸层〕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地球引力弱。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一天之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至午后2点最高。一年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 气温都是从低纬度地区向两级递减的。 4、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动力: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单位:帕〕由于大气在垂直或水平上存在气压差,从而产生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垂直气压梯度力受地球重力作用的影响抵消平衡,水平梯度力是真正造成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地转偏向力:又称科里奥利力,在北半球使气流运动方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方偏转。 大气环流: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第二节 水圈 一、 水圈的组成: ①水的分布:水是以气态,固态与液态三种形式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海洋及大陆表层之中。地球上水体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②水的类型:按存在形式分为:汽态水,液态水与固态水;以水中的含盐量分为:咸水, 半咸水,淡水;按天然水所处的环境分为:海水,大气水,陆地水。 ㈠ 海水: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海水的温度〔影响因素:纬度水深〕、密度〔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压力、透明度。 海水的运动有波浪,潮汐,海流〔洋流〕,浊流。 化学性质含量最高的化学元素是H、O、Cl、Na、Mg、S、Ca、K、Br、C、Sr、B、Si、F。 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引潮力主要包括太阳地球间的引潮力与地球月球间的引潮力〔主要〕两局部。引力及离心力的合力构成引潮力。当月亮太阳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朔望月〕时出现高潮特高,低潮特低的大潮,而在上下玄月时出现小潮。 海流: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分为表层洋流与深层洋流。表层洋流主要是由信风及海水密度差引起,方向以水平运动为主。有暖流与寒流之分;深层洋流主要是由海水温度与盐度差异引起,方向有水平的与垂直的运动。 浊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由地震火山等因素引发。 ㈡ 陆地水: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沼泽,冰川。 1、地面流水:指沿陆地外表流动的水体,其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与湖泊。分为常年性流水〔河流〕与暂时性流水〔片流,洪流〕 河流是地外表具有固定河道的线状常年性流水。水源一般以地下水,冰雪融水为主。水系 地面流水的水质点运动状态分为层流与紊流。层流是在水流过程中,水质点保持相互平行而不相混合的水流。紊流是指流水在运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速度与方向随时都发生任意变化的水流。〔两种特殊的水流形式:环流与涡流〕 2、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与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体。主要来自于地面流水与大气降水。空隙率越大,能储存的地下水越多。连通性越好越利于地下水的运动。 存在形式: 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 地下水按运动特征与埋藏条件分为: 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包气带水:以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为主。主要作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外表的重力水也称饱水带水。随季节性发生变化。以近水平方向流动为主。 承压水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从补给区流向排 3湖泊及沼泽: 泄区 湖泊分为:泄水湖与不泄水湖 或者 淡水湖与咸水湖 最大的湖泊:西亚的里海〔咸水湖〕 第二大湖:北美的苏必利尔湖〔淡水湖〕 最深的湖: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最高的湖:西藏高远的纳木湖 最低的湖:中东四海 湖水的运动方式:波浪,潮汐,湖流,浊流。 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分布在湿润气候区。 形成原因:浅水湖泊的逐渐沼泽化,河流泛滥地的沼泽化,平坦海岸的积水沼泽化,地下水位极浅的广阔平地的逐渐积水沼泽化,森林与草地的沼泽化。 4 冰川:指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分布于地球两级及高山地区。 形成的条件:气候寒冷(必要条件)、有丰富降雪量、适宜冰雪堆积的场所 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年降雪量及消融量大致相等。 冰川形成过程:雪线以上的地区,如果地形适宜雪就不断积聚起来,随着积雪的增加,刚降下的雪,在地表热力及雪层压力的作用下,雪花的尖端融化并逐渐冻结形成粒径较小的雪粒,经过一系列的压实,冻结与重结晶作用,雪粒增大转变成粒雪,粒雪中空隙进一步减少,形成冰川冰,冰川冰在压力与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动便形成了冰川。 陆地外表冰川可分为: 一、大陆冰川:〔又叫冰盾或冰盖〕特点是雪线位置低,分布面积大,冰层厚,流动速度稍快,并由中间向四周流动。因中部比边缘冰层厚,压力大,冰川由中部向边缘流动 二、山岳冰川:特点是雪线位置高,规模小,冰层薄,受地形控制,呈线状分布。因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㈢大气水:指存在于大气圈中的水。来源于海水与陆地水体的蒸发,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以及火山活动。 危害:吸收污染物易形成汽溶胶或酸雨。对地球的温度能起到“温室效应〞。 二 水圈的循环:自然界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或保存在不同环境中的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处于不断的运动与转换之中。 使水圈产生运动的最主要动力:太阳辐射能 与 地球的重力能。 分类:大循环〔从海洋到陆地再回海洋〕 与 小循环〔陆地内部或海洋内部的水循环〕 第三节 生物圈 生物圈: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主体:在地表倒200m高空以及从水面到水下200m的水域空间内。 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 。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 原核生物界:没有明显的核膜,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根本上是单细胞。〔细菌与蓝绿藻〕 真菌界:一类低等的真核生物,没有叶绿素,不能进展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腐生、寄生。 植物界:特点:可进展光合作用,为自养生物。分低等与高等。 动物界:动物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为食,为异养生物。分为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人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地震所激发出的弹性波〕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与面波。 2.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密度: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6g/cm。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2.7~2.8 g/cm乡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12.51 g/cm. 压力:实质上是压强。地内压力总是随深度连续而逐渐地增加的。 重力:地球吸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的离心力<吸引力。重力的方向仍大致指向地心。〔1〕地球外表:地球两极的重力值最大,并向赤道减小。重力值具有随维度增高而增加的规律。〔2〕地球内部:从地表到地下2885km的核-幔界面,重力值大体上随深度而增加但变化不大。在2885km处到达最大值。再到地心重力从极大值迅速减小为零。 温度: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其温度常有昼夜变化,季节变化与多年周期变化,这一层叫外热层。温度从表部向下逐渐减弱;温度常年保持不变叫常温层:温度开场随深度逐渐增高。 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温度每增加1℃所增加的深度称为地热增温级 磁场:1、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及正北方之间的夹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矢量及水平面的交角。磁场强度是有磁极向磁赤道强度逐渐减弱。 2、地磁场由根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三个局部组成。 〔1〕根本磁场其强度在近地表时较强,远离地表时那么逐渐减弱。〔2〕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根本磁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主要由太阳辐射,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的黑子活动等因素所引起的。〔3〕磁异常是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与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根本磁场之上。 弹塑性:地表的固体外表在日月引力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称为固体潮。如在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力〔如地震作用力〕的条件下,地球常表现为弹性体;在作用力缓慢且持续时间长〔如地球旋转离心力,构造运动作用力〕或在地下深部较高的温、压条件下那么可表现出较强的塑性。 4地区内部各全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陨石:来时太阳系空间的天体碎片。包括石陨石,铁陨石,铁石陨石 上地幔: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一局部辉石及石榴子石。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圈其特征是出现地震波低速带。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 下地幔:化学成分表现为含铁量的相对增加,压力随深度的增大,物质密度与波速逐渐增加。 ﹪﹪。地核又分为外核〔液态〕、过渡层〔固液混合〕、内核〔固态〕。主要由铁、镍〔nie〕及少量的硅,硫等轻元素组成的合金。 第二节 地壳 一 地壳中的物质组成 1、地壳中的元素分布: 矿产:一些有用元素在某一地区高度富集时形成.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克拉克值. 地壳中元素按克拉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O、Si、Al、Fe、Ca、Na、K、Mg、Ti、H。 2、 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与内部构造,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固态与液态〕 固态矿物分为晶质矿物与非晶质矿物。晶质矿物的内部质点呈有规律的排列。晶质矿物在有力的条件下能生长成规那么的几何多面体外形叫晶体。非晶质矿物的内部质点排列无规律。 ①矿物的形态: 单体集合成的矿物集合体形态: 一向延伸型呈柱状或针状的晶形。〔石英,角闪石,辉锑矿〕——晶簇状,纤维状,放射状 二向延伸型呈片状或板状的晶形〔云母,长石〕 ——片状,鳞片状 三向等长型呈粒状或等轴状晶形〔黄铁矿,石榴子石,磁铁矿〕——粒状 由胶体凝聚而成的非晶质及隐晶质矿物集合体呈鲕〔er〕状,肾状与钟乳状 ②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可见光的吸收,透射与反射等的程度不同所引起的各种性质。包括颜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透明度〔可见光透射矿物的程度〕,光泽〔矿物外表反射光波的能力,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透明度强,颜色浅那么偏向非金属光泽,反之那么偏向金属光泽。 2、矿物的力学性质:指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所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硬度,解理及断口。 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用摩氏硬度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滑石 石膏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正长石 石英 黄玉 刚玉 金刚石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那么裂开的性质。分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 断口:如果矿物受敲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成凹凸不平的断面。有贝壳状,参差状,锯齿状。 ③地壳中的矿物种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矿物,卤化物矿物,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矿物,含氧盐矿物〔最主要的是硅酸盐类矿物〕。 3、 岩石: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岩石可以是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单矿物岩石;也可以使由几种矿物组成的复矿物岩石;还可以是由岩屑所组成的。 岩石的矿物成分:不用类型的岩石往往具有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这主要是地质作用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不仅表现在矿物的种类上,还表现在矿物的含量上。 岩石的构造: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构造:指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排列方式特点。 有块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层理构造 岩石的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分类:1、按其形成的环境分为:喷出岩与侵入岩 2.以岩浆岩中SiO2化学组分的百分含量划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主要包括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分布面积约占20%左右。地壳中最常见,分布最广的岩浆岩是玄武岩〔基性喷出岩〕与花岗岩 沉积岩: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风华,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与硬结成岩而形成的岩石。 分类: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生物化学岩,火山碎屑岩。 其物质成分主要为:岩屑,矿物,有机质及胶结物。约占地外表积70%, 分布最广的是泥岩,页岩,砂岩与碳酸盐岩 变质岩: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岩石的物质成分、构造、构造发生改造而形成的新岩石。 分类: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与混合岩。 变质岩的矿物以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方解石,辉石等含量最高。约占地表10%,地下深处分布广泛,分布最广的是片岩,片麻岩,混合岩,麻粒岩及大理岩 二 地壳的类型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厚度较薄一般为5~10km。洋壳形成的年代较新。一般形成于距今2亿年以来。 分层:层1或称沉积层 层2或称玄武岩层 层3或称大洋层 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33km 陆壳的形成年代较老,演化时间漫长46亿a 分层:上地壳一般厚10~15km,由沉积岩与变质岩组成。平均化学成分接近中-酸性岩 中地壳一般厚5~10km,由混合岩,花岗岩及糜棱岩组成。 酸性岩 下地壳一般厚10~20km,有麻粒岩,角闪岩及片麻岩组成。中性 三 地壳的重力异常及重力均衡 1、实际地面某点用重力仪获得的重力观测值及该店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界面越浅,反之重力异常越低,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 地壳的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及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到达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 第四章 地质年代及地质作用 第一节 地质年代 一、地质年代: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包括两方面:一是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二是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同位素地质年龄。 1、相对地质年代确实定三条准那么: ①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 三种情况:原始水平层理 倾斜地层 倒转地层 ②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一样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一样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构造愈简单,那么地层的时代愈老,反之愈新。 ③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针对呈块状产出的岩浆岩或变质岩〕: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2.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 一、含义:为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 二、被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②该同三、位素在岩石中有足够的含量,可以别离出来并加以测定;③其子体同位素易于富集并保 存下来。 四、希望:首先,人们着手于对地球外表最古老的岩石进展了年龄测定。其次,人们通过对地球上所发现的各种陨石的年龄测定。最后取自月球外表的岩石的年龄测定。认为地球的形成年龄约为46亿a 3、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单位 : 宙、代、纪、世。 地层单位的划分:宇、界、系、统。 地质年代表:如表 第二节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 引起这些变化的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利。传播能量的媒介称为介质。 一、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的能源 与 地球内部的能源 地球外部的能源:太阳辐射能〔空气对流,大气环流,水圈的运动〕 、日月引力能〔潮汐〕 地球内部的能源:重力能,地热能,地球旋转能及化学能,结晶能。 二、地质作用的类型: 表层地质作用 与 内部地质作用 〔1〕表层地质作用: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又称外动力地质作用或外力地质作用〕 1、表层地质作用的地质营力按介质的物理状态分为三种: 介质为液态的营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与海洋;介质为固态的营力主要有冰川;介质为气态的营力主要为大气与风。 2、表层地质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 物理〔机械〕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按营力: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地下水、湖泊、海洋、冰川、风的 按方式:机械、化学、生物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 按方式:机械、化学、生物搬运作用 按营力: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地下水、湖泊、海洋、冰川、风的 沉积作用: 按方式:机械、化学、生物搬运作用 按营力: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地下水、湖泊、海洋、冰川、风的 成岩作用: 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 重结晶作用 〔二〕 内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又称内动力地质作用或内力地质作用〕。 岩浆作用: 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喷出岩〔火山岩〕 侵入作用——→侵入岩 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 水平运动——→地壳的拉张,挤压,平移或旋转 构造运动: 垂直运动——→海陆变迁 岩石圈板块运动〔相互运动与相对运动〕 地震 第五章 风化作用及剥蚀作用 第一节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与破坏的过程。 1、产生风化作用的原因:地表以下的物理化学环境及地表是迥然不同的。地下温度高、压力大,缺乏游离氧,没有生命活动或很弱等;而地表气温低,且年月日变化频繁,有大气与生物的作用,特别是具有溶有各种气体及化学组分的水溶液的作用。 2、风化作用的特征:岩石或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与破坏,风化的产物仍保存在原地。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作用: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 方式: 1、温差风化: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2、冰劈作用:指因充填于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主要发生在高寒地区与高山地带,尤以温度在0℃上下波动的地区最为发育。 3、盐类的结晶及潮解:指充填于岩石空隙、裂隙中含盐分的溶液,因水溶液浓度的变化,盐类出现结晶与溶解使岩石破碎的过程 4、层裂或卸载作用:岩石因上覆岩石的卸载而产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作用,从而形成一系列平行,垂直地表的裂隙,促使岩石层层剥落与崩解称席里或卸载作用。 〔二〕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反响〕的方式使岩石“腐烂〞、破碎的过程。〔此过程岩石的物质成分也将发生变化〕 方式: 1、 溶解作用:指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成分,使其松软,破碎,崩解的过程。 最易溶于水的是卤化物与硫酸盐矿物,最难溶于水的是硅酸盐矿物。 溶解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易溶接的物质溶解于水溶液并随水溶液带走,使岩石空隙增加,硬度减小,易于破碎;另一方面难溶物质残留原地形成风化产物。 2、氧化作用:指矿物,岩石及大气或水中的游离氧起化学反响形成氧化物使岩石破碎的过程。 3、水解与碳酸化作用 水解作用:指水离解出的OH﹣离子及矿物离解出的阳离子,结合形成呆OH﹣新矿物的过程。碳酸化作用:指当CO溶解于水中时,形成CO 与HCO 离子,它们及矿物中的阳离子〔K、 Na、Ca〕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过程。 各种化学风化作用过程都是缓慢的,每种化学风化作用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破坏着地表岩石。 〔三〕 生物风化作用:指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破坏过程。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由生物活动导致岩石的机械破碎过程。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由于生物活动引起岩石化学成分变化而使岩石破坏的过程。 二、风化作用的产物 〔1〕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岩石崩解成粗细不等,棱角明显的碎块。岩石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上部岩石碎屑小,下部岩石碎屑粗的堆积体,称倒石锥。 〔2〕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1、能溶于水中的可迁移物质。〔包括易溶盐、K、Na的氢氧化物与少局部难溶物质〕 2、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残积物。 自然界中各类矿物抗风化能力的顺序是: 氧化物、氢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化物>卤化物、硫酸盐 最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的顺序是:石英>白云母>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3〕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一局部是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岩石碎屑,成分未变。另一局部是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其特征是在物质成分上及原岩不一样。以及土壤。 〔4〕风化壳: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 分4层: 土壤层 深褐灰色,富含腐殖质。是综合风化作用的结果。 残积层 黄褐、褐红色,粘土矿物组成,不含腐殖质。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 半风化层 淡褐色,原岩的构造,构造局部保存。岩石的局部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基岩 未风化的原岩。 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称古风化壳。 〔5〕土壤:指地球外表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长期不断地供给与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与热量的能力。 ①土壤主要组成有 腐殖质 、矿物、水分 与 空气。 ②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层: A、表土层 有机质丰富〔腐殖质〕,为黑、灰、浅灰色。是耕作的对象 B、淀积层或心土层 淀积得物质有氧化铁,氧化铝,腐殖质,石膏,碳酸钙等。 C、母质层 相当于残积层与半风化层。 ③土壤的类型及分布主要及气候带有关 ④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棕壤,褐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冻沼土,水稻土,盐碱土等。 ⑤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土壤成古土壤。——研究与恢复古气候,古环境的重要依据。 三、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一〕气候与植被 气候因素包括 温度 ,降雨量 与 湿度。 它们是控制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 1、 温度:通过控制化学反响速度来控制化学风化作用的进展。直接影响物理风化。 2、 降雨量与湿度:那么是通过介质的温度变化,水溶液成分的变化,植被的生长来影响物理,化学与生物的风化作用。 在两极及高寒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带,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在低纬度的炎热潮湿气候区,雨量充分,植被茂盛,温度高,空气潮湿。以化学风化作用与生物风化作用为主。 植被影响:一方面直接影响生物的风化作用,植被茂盛生物风化作用强烈,而植被稀少的地方生物风化作用就弱。另一方面间接影响物理风化作用与化学风化作用过程。 〔二〕 地形: 一是地势的高度 二是地势起伏 三是山坡的方向 1、地势的高度影响气候的局部变化,影响风化作用的类型与速度。 2、地势的陡缓影响到地下水位,植被发育及风化产物的保存,因而也影响风化作用的进展。地势陡的地区,地下水位低,植被较少,风化产物不易保存,加速风化。 3、阳坡,阴坡的风化作用类型与强度也不一样。阳坡风化作用较强烈。 〔三〕岩石特征 1、岩石成分 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矿物组成的岩石被风化后而形成凹坑,而抗风化能力强的组分相对凸出,在岩石外表就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这称差异风化作用。 2、岩石的构造、构造 组成岩石的矿物粒径,分布特征,胶结程度及层理对风化作用的速度与强度都有明显的影响。细粒等粒矿物组成及胶结好的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强,风化速度较慢。 3、 裂隙 裂隙的防御使岩石及水溶液,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强水溶液的流通性,从而促进风化作用的进展。————球形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意义:1、在风化作用过程中,一些难溶的元素或物质在原地及其附近堆积起来可富集成有用的矿产。2风化作用还可形成一些找矿志如“铁帽〞等。古风华壳对了解一个区域的地壳开展历史很重要。古土壤有助于恢复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研究风化可保证修建大型工程的质量。3、风化壳及风化作用研究对于农林业种植及国土利用也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节 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指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它塑造了地表地貌形态,又是地表物质迁移的重要动力。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河流 地面流水:暂时性流水 〔片流 洪流〕 地面流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斜沟或沟谷由高处往低处流动,将势能转变为动能,这种动能叫水的活力。 〔一〕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活力〕以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宽与加长的过程。 一条河流在地面上是沿着狭长的谷地流动的,这个谷地称河谷。河谷由谷坡、谷底、河床河流的侵蚀作用可分为 1、机械侵蚀作用:是通过其动能或挟带的沙石对河床的机械破坏过程。〔主要〕 化学侵蚀作用:通过河水对河床岩石的溶解与反响完成的。 2、按侵蚀的方向分为:下蚀作用 与 测蚀作用 ①河流的下蚀作用:流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一个垂直向下的分量作用于河床底部,使其受到冲击而产生破碎;另一方面河流长挟带有沙石,在运动过程中对河床底部也有冲击与磨蚀作用,使其产生破坏。 V型谷: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与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一般在河流上游发生〕 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河床,抗剥蚀能力强,下蚀作用的速度较慢,河床相对凸起; 而由较软岩石组成的河床,抗剥蚀能力弱,下蚀作用速度较快,河床相对下凹。从而在河床的纵剖面上形成缓,陡交替出现的阶梯。——直立陡坡,壁龛 从瀑布与急流向上游开展并逐渐消失的现象不难看出,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使河流向源头开展,加长河谷。这叫向源侵蚀作用 假设位于同一分水岭两侧的两条河流,如果其中一侧的河流下蚀作用较强,下蚀速度快于另一侧的河流,其河谷先开展到分水岭,迫使分水岭不断向下蚀作用弱的河流靠近,最后下蚀能力较强的河流侵蚀到下蚀作用较慢的河流,并夺取了它上游的河水,使其流入自己的河流中。这叫“河流的袭夺现象〞。 河流的下蚀作用不是无止境的,当河水面及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高度一致时,下蚀作用停顿。注入水体的水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是最终侵蚀基准面。主流水面或湖泊水面即为其局部基准面。 ②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展破坏的作用。结果是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 河水流向河床的凹岸在流向凸岸称单向环流。——结果:河床的凹岸不断向谷坡方向后退,而凸岸不断前伸,河道的曲率逐渐增加,使原来弯曲较小或较平直的河床变得更弯曲,形成河曲〔河床的连续弯曲〕——蛇曲或自由河曲 当在洪水期,由于水量猛增,冲击力加大,河水冲溃两河湾之间的河岸,河水从上一个河湾直接流入相邻的下一个河湾,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直。被截弯曲河道形成牛轭湖。 在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形成V型谷;在下游以侧蚀作用为主,塑造成谷地宽平,横剖面为蝶形的河谷;山区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平原区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 〔二〕片流的剥蚀作用:由片流对山坡松散层产生的破环作用。特点:剥蚀作用弱面状开展。 洪流的剥蚀作用:洪流以其自身的动力与挟带的沙石对沿途沟壁与沟底的破坏作用。特点:流量较大,流速快,挟带沙石较多,机械的冲击很强。有加深与拓宽沟谷的作用。 二、地下水,冰川与风的剥蚀作用 地下水的化学潜蚀作用:通过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解并把溶解下来的物质带走,使岩石产生破坏的。 通常把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展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或喀斯特作用。 岩溶作用产生的根本条件:1、可溶性岩石 2、岩石的透水性及流动性:取决于岩石的构造,构造,破碎程度与空隙的连通性。 3、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①取决于CO的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其溶蚀能力越强;②气候条件,潮湿气候区比干旱气候区岩溶作用为更发育;温度影响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温溶解二氧化碳〕,加速了化学反响的进展,所以气温高的地区溶解过程要更快一些。 所以潮湿,炎热地区岩溶作用最为发育。 根据地下水的运动特征与岩溶地形的延伸方向岩溶地貌分为: 1、 地下水的垂直运动: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 2、 地下水的水平运动:溶洞〔溶洞的延伸方向大致代表潜水面的位置〕 〔二〕冰川的刨蚀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 其方式有 挖掘作用 与 磨蚀作用 1、挖掘作用又称拔蚀作用,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讲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挖掘作用的强弱受岩石的性质,冰层的厚度等因素影响。冰床岩石的裂隙越发育,冰层越厚,挖掘作用越显著。挖掘作用在冰床的底部最为发育。 2、磨蚀作用又叫锉蚀作用,指冰川以冻结在其中与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展刮削,磨蚀冰床的过程。 具有冰川擦痕的砾石称条痕石。 它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冰川含岩屑的数量与岩屑的性质,冰层的厚度以及冰川的流速等。 一般在冰床的凸起部位及迎流面磨蚀作用较强,而在冰床的背流面,冰床底部及冰川后缘挖掘作用较盛行一些。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常见的有: 冰斗: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峭的围椅状洼地,常发育在雪线附近。 角峰:当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锋利,似金字塔型的山峰。 刃脊:相邻的两个冰斗冰川或山谷冰川,因冰川的刨蚀作用,冰斗的后壁或侧壁,冰川谷的谷壁发生节节后退,使两相邻冰斗或山谷之间的山脊变得越来越窄,形成两侧陡陵、顶部锋利的山脊,又称鳍〔qi〕脊。 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 特点:横断面一般为U字形,故称U性谷;在纵向上较平直;谷底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由变窄的趋势;如果因岩性及构造的差异性,谷底还可形成阶梯状地形;在谷底或谷壁上还可发育冰溜面或冰川擦痕的岩石,有时分布众多的不对称小石丘,形如伏卧的羊群,称羊背石。 〔三〕风蚀作用 :风衣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展破坏的作用。 挟带沙粒的气流〔风〕称风沙流。它是风的剥蚀作用的最主要动力。风沙流的含沙量直接影响风的剥蚀作用的强度,含沙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方式:吹扬作用 与 磨蚀作用 1、 吹扬作用:风把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尘土扬起并带走的作用,又称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