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信息化: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教育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崭新时代。《纲要》制定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表明,教育将率先实现现代化,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
一、当今教育面对三大发展机遇和挑战
《纲要》的贯彻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当今教育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 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带来教育的革命
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全球知识总量由上世纪90年代每两年翻一番到如今的72小时翻一番。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冲击。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和运用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出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种网络技术、新型媒体让人们学习的空间大大拓展。互联网交互平台、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出现,智慧校园、数字化课程、数字化教室、翻转课堂、微课、大众传播课、数字化作业、电子书包、可穿戴学习设备等已经开始涌现。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教育水平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时空限制,创新思维模式,改变教师角色,信息化手段应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信息化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趋势。我们要改变教育信息化滞后的现状,迎接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的变革。
2.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教育经费的保障
《纲要》规定,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进入历史最高时期。教育公用经费不断增加,学校标准化建设经费不断投入,教育专项经费不断设立,城市教育附加费收取不断增长……怎样用好教育经费?许多XX局,XX局长、学校校长提出: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高瞻远瞩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选择。教育要快速占领信息化发展的制高点。
大家认识到,教育经费的保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条件,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一机遇,把教育“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好,为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打好基础。
3.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我国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对培养新时代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未来的教育是“人脑+电脑+网络”的教育。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正以全新的方式,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人才转变。“学生信息化学习和生存能力”已成为未来人才培育的重要内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学习的阶段,成为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运用网络查找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知识的积累、分类、储存的能力,对知识信息进行整合、重组的能力,抵制不良信息,挑选信息自主学习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遵守网络道德,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等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管理:从纸质的手写抄录到无纸化的电子信息系统的管理;教学手段:从幻灯机到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教学质量检测:从手工阅卷到网上阅卷,从手工成绩计算到电脑高智能(云计算)质量分析;教师教学:从纸质教参备课讲课到计算机资料搜寻、ppt及课件视频演示备课讲课;学生学习:从单一课堂接受式学习到运用网络平台的学习。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网络条件下新的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把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信息化还为我们创造了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信息化还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并使边远地区教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师资,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更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走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三大误区
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在我国快速展开,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1 :信息化离教育还比较远
当前的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对于银行、电信、税务、医疗等行业是滞后的。有人认为,学校没有电脑网络,还能以传统的“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根教鞭、一班学生”上课。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制,习惯于“教师+课本+粉笔+黑板+学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怕打乱现有机制,影响教学质量。再加上家长害怕网络电脑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于是对教育信息化产生消极的态度。 我们要走出教育信息化影响教育教学的误区,认识到全球化、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将改变人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培育未来人才奠基。我们不要怕孩子上网,关键是要解决引导他们正确上网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运用网络学习是终生受用的基本技能。教育信息化将会构建世纪教育新格局,这种针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变革大潮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避免过去所走的弯路,要“加快进程”,让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信息化在教育领域“正常化”起来。
误区2 :信息化建设就是买硬件设备
在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往往考虑比较多的是购买多少硬件设备,计划预算也是按照硬件投入来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硬件设备,但是,只有硬件设备还不能实现信息化,没有应用它的人,这些将毫无意义。
我们要走出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忽视人的应用的误区,努力实现从以硬件为中心的思路转变为以应用和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引领思路;从注重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注重应用的效能;从注重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转变为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发展;从注重信息技术的表面应用转变为注重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注重网络互联转变为实现人的应用互联;从注重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变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规模应用。要实现“硬件、软件、应用平台”的同步建设,做到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让学生快乐学习,让教师轻松工作,让教育科学管理,让质量全面提升”的效能。
误区3 :信息化建设就是做项目工程
在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往往根据项目工程一个个来实施,昨天是“校校通”工程,今天是“班班通”工程,明天又可能提出“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统一规划,项目之间缺少统筹,区域、校际之间不能链接,“资源孤岛”现象严重。不同区域之间,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数据封闭,资源封锁,不能发挥信息化硬件和资源共享、分享的优势,造成浪费。
我们要走出教育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战”、单一项目实施的误区,确立全面规划,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硬软件统筹、资源共享、重在应用的观念,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做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工程。我们要遵循“硬件从实,软件从优,应用从人”的建设原则,以教育均衡发展的视野,制定教育信息区域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理念,让信息化手段“人人都能用,人人都在用,人人都好用”。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让我们在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中努力重塑全新的自己。
7 /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