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药理学学习指导
苏州大学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二○○一年八月
62 / 65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3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7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2
第五章 传出神经药理概论 14
第六章 拟胆碱药 16
第七章 M胆碱受体阻断药 18
第八章 N胆碱受体阻断药 21
第九章 拟肾上腺素药 23
第十章 抗肾上腺素药 26
第十一章 解热镇痛消炎药 28
第十二章 中枢兴奋药 31
第十三章 镇痛药 33
第十四章 抗震颤麻痹药物 37
第十五章 抗癫痫药 39
第十六章 抗精神病药物 41
第十七章 镇静催眠药 44
第十八章 抗高血压药 46
第十九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51
第二十章 抗心律失常药 58
第二十一章 钙拮抗剂 63
第二十二章 抗心绞痛药 67
第二十三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72
第二十四章 组胺和抗组胺药 75
第二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76
第二十六章 影响子宫的药物 79
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80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82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84
第三十章 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 85
第三十一章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87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论、化学合成抗菌药 89
第三十三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93
第三十四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97
第三十五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100
第三十六章 广谱抗生素 104
第三十七章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107
第三十八章 抗结核病药 109
第三十九章 抗寄生虫病药 112
第四十章 抗恶性肿瘤药 115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
1、新药来源包括 、 和 。
2、新药研究过程可分为 、 和 。
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是 ,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 ,明代 ,至今仍是各国医药学家参考和研究的医药巨著。
二、名词解释
1、药理学 2、药效学
3、药动学 4、药物
5、制剂 6、双盲法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药理学是研究
A.药物的学科
B.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
C.药物效应动力学
D.药物代谢动力学
E.药物在临床应用的学科
2.药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A.病原微生物
B.动物
C.健康人
D.患者
E.机体
3.药物是指
A.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物质
B.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C.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物质
D.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物质
E.能损害机体健康的物质
多项选择题
1.药物和毒物的关系是
A.药物本身即是毒物
B.药物用量过大均可成为毒物
C.适当剂量的毒物亦可成为药物
D.药物和毒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异
E.有些药物是由毒物发展而来的
四、问答题
1.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天然产物 半合成和全合成化学物质。
2.临床前研究 临床试验和售后调研。
3.《神农本草经》 《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
二、名词解释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2.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3.机体对药物的影响或在机体的影响下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
4.药物是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5.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用,易于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6.双盲法是指采用病人及医护人员均不能分辨治疗新品或对照药品的观察方法,然后进行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客观地判断疗效。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B 2.E 3.C
多项选择题
1.BCDE
四、问答题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效应规律即药效学
(2)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等过程中的变化及规律即药动学。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使机体组织器官 和(或) 。
2.药物只对某些器官组织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无,称为药物作用的 。
3.用数量表示的药理效应叫 ,用阳性或阴性表示的药理效应叫 。
4.药物的治疗作用可分为 和 。
5.副作用是指药物在 下出现的和 无关的作用。
6.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 、 、 、 、 和 。
7.一群动物中引起一半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量叫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叫 ,LD50/ED50之比值称为 。
8.长期用激动药,可使相应受体 ,这种现象称为 ,是机体对药物产生 的原因之一。
9.长期应用拮抗药,可使相应受体 ,这种现象称为 ,突然停药时可产生 。
10.拮抗药根据量效曲线的不同可分为 和 拮抗药
11.第二信使分子包括 、 、 、 和 。
12.体内的受体可分四类,即 、 、 和 。
二、名词解释
1.对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副作用
4.毒性反应
5.后遗效应
6.停药反应
7.效能
8.效价强度
9.最小有效量
10.选择性作用
11.安全范围
12.受体激动剂
13.受体拮抗剂
14.量效关系
15.受体
16.配体
17.肝药酶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部分激动药是指
A.被结合的受体只能一部分被活化
B.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生理效应
C.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较弱
D.亲和力较弱,内在活性较弱
E.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较强
2.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后次晨的宿醉现象是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后遗效应
D.变态反应
E.特异质反应
3.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引起口干作用称为
A.毒性反应
B.副作用
C.治疗作用
D.变态反应
E.后遗效应
4.注射青霉素过敏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是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后遗效应
D.变态反应
E.应激反应
5.出现明显副作用所用的剂量应该是
A.治疗量
B.<治疗量
C.>治疗量
D.极量
E.ED50量
6.药物安全范围是指
A.LD50/ED50
B.LD50
C.ED50
D.ED95和LD5之间的距离
E.LD95和ED5之间的距离
7.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是
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局部治疗
D.全身治疗
E.直接治疗
8.连续用药产生敏感性下降称为
A.抗药性
B.耐受性
C.快速耐受性
D.成瘾性
E.反跳现象
9.长期应用抗病原微生物药可产生
A.抗药性
B.耐受性
C.快速耐受性
D.成瘾性
E.反跳现象
多项选择题
1.药物的安全性指标是
A.LD50/ED50
B.ED50/LD50
C.LD50
D.ED95和LD5之间的距离
E.LD95和ED5之间的距离
2.通过量效曲线可得到
A.最小有效量
B.半数有效量
C.最小中毒量
D.极量
E.最大效能
3.药物产生效应的机制包括
A.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性质
B.补充机体缺乏的物质
C.作用于细胞膜
D.对酶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E.不影响递质的合成、贮存和释放
四、问答题
1.何谓药物的基本作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兴奋 抑制
2.选择性
3.量反应 质反应
4.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5.治疗剂量 治疗目的
6.副作用 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 变态反应 停药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7.半数有效量(ED50) 半数致死量 (LD50) 治疗指数
8.数目减少 向下调节 耐受性
9.数目增加 向上调节 反跳现象
10.竞争性 非竞争性
11.CAMP CGMP G-protein PI和Ca2+
12.和G蛋白相耦联的受体,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二、名词解释
1、对因治疗:应用药物的目的消除致病原因,彻底治愈疾病。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2、对症治疗:应用药物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3、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和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4、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及特殊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6、停药反应: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使原有疾病加剧的反应,又称反跳反应。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后次日血压可剧烈回升。
7、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8、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其达到一定的作用强度时所需的剂量。
9、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亦称阈剂量。
10、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11、安全范围:指ED95和LD5之间的距,其值越大越安全。。
12、受体激动剂:能激活受体,对相应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
13、受体拮抗剂:和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阻断激动药和受体的结合,如阿托品。
14、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效应也相应增加或减少。
15、受体: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存在于细胞膜上、细胞质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质,是识别和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
16、配体:是和受体相结合的内源性的神经递质、激素或自体活性物质,也可以是外源性药物。
17、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称为肝药酶。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D 5 A 6 D 7 B 8 B 9 A
多项选择题
1 AD 2 ABE 3 ABCD
四、问答题
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药物要发挥其作用是通过影响机体某些器官或组织所固有的功能而实现的,因此使原有的功能水平提高为兴奋,使原有的功能水平降低为抑制,兴奋和抑制是药物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填空题
1.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 、 和 。
2.弱酸性药物易从pH值 的体液向pH值 的体液被动转运。
3.在一级动力学中,一次给药后约经过 个t1/2后,体内的药物基本消除。如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约经过 t1/2可以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4.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重吸收 而排泄 。
5.药物在体内的消除动力学可分为 和 两种方式。
6.稳态血药浓度是指 速度和 速度达平衡时的血药浓度。
7.连续滴注给药达稳态后,中途改变给药速度,则需再经 t1/2 才能达到新的 。
8.药物自血浆消除包括 、 和 过程,消除的参数是 。
9.苯巴比妥是肝药酶 剂,可 双香豆素的代谢,使后者的抗凝血作用 。
二、名词解释
1.首过消除 2.肝肠循环
3.血浆蛋白结合率 4.血浆半衰期
5.生物利用度 6.肝药酶诱导剂
7.肝药酶抑制剂 8.零级消除动力学
9.一级消除动力学 10. 离子障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某药物的半衰期为9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的时间为
A.9小时
B.1天
C.1.5天
D.2天
E.5天
2.药物在血浆中和血浆蛋白结合后其
A.药物作用增强
B.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C.药物代谢加快
D.药物排泄加快
E.药物转运加快
3.弱碱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
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C.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E.呈解离型,再吸收障碍
4.影响药物从肾脏排泄速度的因素有
A.药物的剂量
B.药物的血浓度
C.药物吸收的速度
D.尿液中药物的浓度
E.尿液的PH值
5.大多数药物在血液中和下述哪种蛋白结合?
A.白蛋白
B.血红蛋白
C.球蛋白
D.脂蛋白
E.铜蓝蛋白
6.如何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A.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B.每隔半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C.首剂加倍
D.每隔两个半衰期给一次剂量
E.增加给药剂量
7.药物在体内作用开始的快慢取决于
A.药物的吸收
B.药物的转化
C.药物的排泄
D.药物的分布
E.药物的消除
8.血浆半衰期(t1/2)的长短取决于
A.药物的吸收速度
B.药物的消除速度
C.药物的转化速率
D.药物的转运速率
E.药物的分布容积
9.下列关于药物体内转化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药物体内主要的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
B.肝药酶的作用专一性很低
C.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的生成
D.有些药物可诱导肝药酶的生成
E.体内生物转化是药物消除的主要方式
10.下列关于药物体内排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药物经肾小球滤过,经肾小管排出
B.有肝肠循环的药物影响排出时间
C.极性高的水溶性药物可由胆汁排出
D.弱酸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排出多
E.极性高、水溶性大的药物易排出
11.关于t1/2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一般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量
B.一般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C.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t1/2是固定的
D.t1/2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
E.t1/2可作为制定给药方案的依据
12.当恒速恒量给药经一定时间后血药浓度可达到
A.Cmax
B. Cmin
C. Css
D. 治疗速度
E.有效血浓度
13.某药物经肝转化,其t1/2为5小时,肝功能降低时其t1/2应是
A.< 5小时
B.>5小时
C.=5小时
D.>10小时
E.>15小时
14.某药物t1/2为12小时,按t1/2给药达坪值(Css )时间应为
A.0.5天
B.1天
C.1.5天
D.2天
E.5天
15.下述关于一级动力学消除方式的叙述哪项是错误有?
A.和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
B.t1/2是固定的
C.经4~6个t1/2血药浓度达稳态
D.临床常用药物治疗量时以此方式消除
E.多次给药消除时间延长
16.关于负荷量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指首剂的量增大的剂量
B.口服首次加倍的剂量‘
C.在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D.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Css
E.只能在2个t1/2后达到Css
17.口服1g以上的水杨酸时t1/2延长的原因是
A.药物在体内饱和
B.药物在体内Vd大
C.一级动力学消除
D.零级动力学消除
E.药物在体内广泛分布
18.关于被动转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运
B.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转运
C.不耗能
D.无饱和性
E.小分子、高脂溶性药物易被转运。
19.关于生物利用度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
B.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和消除的程度
C.生物利用度高表明药物吸收良好
D.以F表示之
E.是检验药品质量的指标之一
20.关于肝肠循环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结合型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
B.在小肠内水解
C.在十二指肠内水解
D.经肠再吸收入血循环
E.使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多项选择题
1.影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因素有
A.肾脏功能
B.肝肠循环
C.血浆中药物浓度
D.给药剂量
E.给药途径
2.药物血浆半衰期(t1/2)对临床用药的意义是
A.可确定给药剂量
B.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C.可预计药物在体内消除的时间
D.可预计多次给药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
E.可确定一次给药后效应的维持时间
3.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有
A.给药途径
B.给药剂量
C.药物的理化性质
D.体液pH值及药物解离度
E.器官血流量
4.表示药物吸收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是
A.Tm、Cm
B.K、C1、t1/2
C.Vd
D.AUC
E.F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吸收 分布 转化 排泄
2. 低 高
3. 5 5
4.少 快
5. 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
6.给药 消除
7.5 稳态浓度
8.分布 转化 排泄 K,C l , t1/2
9.诱导 加速 减弱
二、名词解释
1.首过效应:口服某些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或首过消除或第一关卡效应。
2.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
3.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在进入血液后部分和血浆蛋白结合,治疗剂量下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称血浆蛋白结合率。
4.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5.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6.肝药酶诱导剂:指能增强药酶活性,加速其它药物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等。
7.肝药酶抑制剂:指能抑制药酶活性,减慢某些药物代谢的药物,如西咪替丁等。
8.零级消除动力学:当药量过大,超出体内消除能力,机体以其最大能力消除药物,消除速度和血药浓度无关,即恒量消除,消除半衰期不固定。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9.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以恒比消除,消除速率和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消除半衰期是恒定的。多数药物以此方式消除。
10.离子障:离子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细胞膜,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 D 2.B 3.C 4.E 5A 6C 7A 8B 9E 10.D 11.A 12.C
13.B 14.D 15.E 16.E 17.D 18.B 19.B 20.C
多项选择题
1 AB 2 BCDE 3 CDE 4 ADE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填空题
1.从机体方面看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 、 、 、
、 和 。
2.从药物方面看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 、 、 和 。
3.药物依赖性可分为 和 。
4.能产生药物依赖性的药物可分为 和 两大类。
5.麻醉药品主要包括 、 、 等。
6。精神药品主要指 、 、 。
二、名词解释
1.生物当量
2.安慰剂
3.耐受性
4.快速耐受性
5.身体依赖性
6.精神依赖性
7.耐药性
三、选择题
1.下述给药途径一般药物吸收快慢的顺序是
A.静脉>吸入>皮下>肌内注射>直肠粘膜>口服>皮肤
B.吸入>静脉>皮下>肌内注射>直肠粘膜>口服>皮肤
C.吸入>静脉>肌内注射>皮下>直肠粘膜>口服>皮肤
D.静脉>吸入>肌内注射>皮下>直肠粘膜>口服>皮肤
E.静脉>肌内注射>吸入>皮下>直肠粘膜>口服>皮肤
多项选择题
1.药物联合使用时总的作用大于各药单独作用的代数和,这种作用称为药物的
A.相加作用
B.拮抗作用
C.增强作用
D.协同作用
E.联合作用
2.肝功能低下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是
A.药物作用增强
B.药物转化能力降低
C.药物转化能力增强
D.药物转运能力降低
E.药物作用减弱
3.联合应用两种以上药物的目的在于
A.增强疗效
B.减少不良反应
C.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D.减少单味药物用量
E.促进药物的消除
4.下列关于小儿用药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对药物反应比较敏感
B.药物消除率高
C.小儿肝脏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较低
D.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E.小儿用药量应是成人的1/10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年龄 性别 精神因素 病理状态 遗传因素 昼夜节律
2.剂型 给药途径 给药时间 次数和疗程
3.身体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
4.麻醉药品 精神药品
5.阿片类 可卡因类 大麻类
6.镇静催眠药 中枢兴奋药 致幻剂
二、名词解释
1、生物当量: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能达到相同血药浓度的剂量比值来确定药物剂量。
2、安慰剂:没有药理活性的制剂。
3.耐受性: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药物效应逐渐减弱,需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等强度的效应。
4.快速耐受性:有些药物在短期内反复应用时机体即产生耐受现象,如麻黄碱在连续注射数次后即可产生。
5.身体依赖性:是反复应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则产生一系列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6.精神依赖性:是指反复应用某些药物后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感觉,在精神上驱使人们要周期性地连续用药的欲望,断药后不出现戒断症状。
7.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或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 D
多项选择题 1 CD 2AB 3ABCD 4ACD
第五章 传出神经药理概论
一、填空题
1.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分布的肾上腺素受体为 ;支气管粘膜分布的肾上腺素受体为 。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破坏NA的酶主要是 和 。
3.胃肠平滑肌上分布的胆碱受体为 ;骨骼肌运动终板的胆碱受体为 。
4.M受体兴奋可引起心脏 ,瞳孔 ,胃肠平滑肌 ,腺体分泌 。
二、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M效应
3.拟胆碱药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在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消除的主要方式是
A.被单胺氧化酶(MAO)破坏
B.被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破坏
C.进入血管被带走
D.被胆碱酯酶水解
E.被突解前膜和囊泡膜重新摄取
2.β1受体主要分布于以下哪一器官?
A.骨骼肌运动终板
B.支气管粘膜
C.胃肠道平滑肌
D.心脏
E.腺体
3.M受体兴奋可引起
A.胃肠平滑肌收缩
B.心脏兴奋
C.骨骼肌收缩
D.瞳孔扩大
E.支气管扩大
4.β2受体兴奋可引起
A.支气管扩张
B.胃肠平滑肌收缩
C.瞳孔缩小
D.腺体分泌增加
E.皮肤血管收缩
多项选择题
1.α受体阻断药是以下哪些药?
A.酚妥拉明
B.妥拉苏林
C.美加明
D.新斯的明
E.酚苄明
2.β2受体兴奋引起的效应是
A.骨骼肌血管扩张
B.胃肠道平滑肌松弛
C.支气管扩张
D.冠状动脉扩张
E.瞳孔开大
3.N1受体主要分布于
A.神经节突触后膜
B.骨骼肌
C.腺体
D.心脏
E.肾上腺髓质
四、问答题
1.ACh和NA在神经末梢的消除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α2受体 β2受体
2.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 单胺氧化酶(MAO)
3.M受体 N2受体
4.抑制 收缩 收缩 增加
二、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能够传递神经信息的化学物质称神经递质。
2.M效应:兴奋M受体产生的,系列效应的总合称为M效应
3.拟胆碱药: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和传出神经的胆碱能神经产生的效应相似,这类药物就称为拟胆碱药。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E 2D 3A 4A
多项选择题 1 ABE 2 ABCD 3 AE
四、问答题
ACh的消除主要靠神经末梢部位的胆碱酯酶水解,最后分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可以被突触前膜摄取重新利用。NA主要是被突触前膜重新摄取利用,其次可被单胺氧化酶(MAO)或儿茶酚氧化甲基转移酶(COMT)所破坏。
第六章 拟胆碱药
一、填空题
1.毛果芸碱对眼睛的作用是 、 和 。
2.毛果芸香碱作用的机理是 ,毒扁豆碱作用机理是 。
3.常用的胆碱酯酶复活药有 和 。
4.解救有机磷中毒的两类特异性解毒药分别为 和 。
二、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毛果芸香碱引起调节痉挛是兴奋了以下哪一受体?
A.虹膜括约肌上的M受体
B.虹膜辐射肌上的α受体
C.睫状肌上的M受体
D.睫状肌上的α受体
E.虹膜括约肌上的N2受体
2.新斯的明的禁忌证是
A.青光眼
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C.重症肌无力
D.机械性肠梗阻
E.尿潴留
3.新斯的明的哪项作用最强大?
A.对心脏的抑制作用
B.促进腺体分泌作用
C.对眼睛的作用
D.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E.骨骼肌兴奋作用
4.毒扁豆碱的主要用途是
A.青光眼
B.重症肌无力
C.腹胀气
D.尿潴留
E.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5.解磷定对以下哪一药物中毒解救无效?
A.敌敌畏
B.敌百虫
C.乐果
D.对硫磷
E.内吸磷
6.毛果芸香碱用于虹膜炎的目的是
A.消除炎症
B.防止穿孔
C.防止虹膜和晶体的粘连
D.促进虹膜损伤的愈合
E.抗微生物感染
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药物可用于解救有机磷中毒?
A.阿托品
B.东莨菪碱
C.毛果芸香碱
D.新斯的明
E.氯磷定
2.胆碱酯酶复活药用于解救有机磷中毒时,有哪些特点?
A.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
B.能和游离的有机磷结合使其失去毒性
C.作用迅速而持久,一般用药一次即可
D.缓解N样症状最为迅速
E.不能直接对抗蓄积的乙酰胆碱
3.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药物有
A.新斯的明
B.毒扁豆碱
C.吡啶斯的明
D.安贝氨铵
E.加兰他敏
三、问答题
1.阿托品在解救有机磷中毒时有什么作用特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缩瞳 调节痉挛 降低眼压
2.直接兴奋M受体 抑制胆碱酯酶
3.碘解磷定 氯解磷定
4.M受体阻断药 胆碱酯酶复活药
二、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C 2D 3E 4A 5C 6C
多项选择题
1ABE 2 ABDE 3 ACDE
三、问答题
1.阿托品解救有机磷中毒时:(1)能直接对抗大量乙酰胆碱引起的M样症状,作用迅速。(2)部分地缓解中毒的中枢神经症状。(3)临床用药量可超过极量所限,视中毒深浅而定。(4)不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对中、重度中毒须配合应用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七章 M胆碱受体阻断药
一、填空题
1.阿托品对眼睛的作用是 、 和 。
2.阿托品用于麻醉前给药主要是利用其 ;用于抗感染性休克主要是利用其 作用。
3.阿托品禁用于 、 和 等。
4.东莨菪碱用于麻醉前给药优于阿托品中因为 、 和 。
二、名词解释
1、调节麻痹 2、调节痉挛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下列阿托品的作用哪一项和阻断M受体无关?
A.松弛胃肠平滑肌
B.抑制腺体分泌
C.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D.扩瞳
E.心率加快
2.青光眼患者禁用的药物是
A.毒扁豆碱
B.东莨菪碱
C.毛果芸香碱
D.新斯的明
E.加兰他敏
4.具有明显镇静作用的M受体阻断药是
A.阿托品
B.东莨菪碱
C.山莨菪碱
D.普鲁本辛
E.胃复康
5.阿托品解痉作用最明显的平滑肌是
A.胃肠道平滑肌
B.支气管平滑肌
C.膀胱平滑肌
D.胆道平滑肌
E.输尿管平滑肌
6.阿托品最适用于以下哪种休克的治疗?
A.感染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疼痛性休克
7.阿托品抗休克的机理是
A.兴奋中枢神经
B.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
C.解除胃肠绞痛
D.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
E.升高血压
多项选择题
1.可用于眼底检查的药物有
A.阿托品
B.后马托品
C.托品酰胺
D.优卡托品
E.山莨菪碱
2.山莨菪碱对下列哪些作用较显著?
A.抑制腺体分泌
B.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C.散瞳作用
D.中枢兴奋作用
E.松弛平滑肌
四、问答题
1.山莨菪碱的作用特点及主要用途是什么?
2.阿托品有哪些主要用途?分别阐述其药理作用依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瞳孔扩大 调节麻痹 升高眼压
2.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 扩张小血管 改善微循环
3.青光眼 幽门梗阻 前列腺肥大
4.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强 镇静麻醉作用 兴奋呼吸中枢
二、名词解释
1.调节麻痹:由于睫状肌上的M受体被阻断,睫状肌松弛,悬韧带拉紧,晶体变得扁平,曲光度变小,视近物不清,这种现象被称为调节麻痹。
2.调节痉挛:兴奋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曲光度增加,视远物模糊,这种现象称调节痉挛。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A 5A 6D
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BE
四、问答题
1.(1)山莨菪碱的作用特点:①抑制腺体分泌、散瞳及中枢作用较弱。②松弛平滑肌、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明显。
(2)临床应用:感染中毒性休克,缓解胃肠绞痛。
2.阿托品可用于:
(1)麻醉前给药:主要利用其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作用,减少分泌物,防止呼吸道阻塞。
(2)缓解内脏绞痛:利用其松弛内脏平滑肌的作用。
(3)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利用其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
(4)感染性休克:利用其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5)用于眼科:①治疗虹膜睫状体炎和检查眼底利用其扩瞳作用;②验光眼镜是利用药物的松弛睫状肌作用。
(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利用其以上综合作用缓解中毒的M样症状和中枢神经症状。
第八章 N胆碱受体阻断药
一、填空题
1.常用的神经节阻断药有: 和 。
2.骨骼肌松弛药可分为: 肌松药,其代表药是 ; 肌松药,其代表药是 。
3.琥珀胆碱产生肌松作用的机理是 ,而筒箭毒碱产生肌松的机理是 。
二、名词解释
1.去极化型肌松药 2.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神经节阻断药是阻断了以下哪一受体而产生作用?
A.N2受体
B.N1受体
C.M受体
D.α1受体
E.β2受体
2.以下哪个药物可阻断N2受体?
A.筒箭毒碱
B.毛果芸香碱
C.琥珀胆碱
D.东莨菪碱
E.美加明
3.以下哪个药物中毒可用新斯的明来解救?
A.琥珀胆碱
B.敌敌畏
C.筒箭毒碱
D.毒扁豆碱
E.毛果芸香碱
4.能引起血钾升高的药物是
A.阿托品
B.琥珀胆碱
C.山莨菪碱
D.筒箭毒碱
E.三碘季铵酚
5.新斯的明可加重哪个药物的毒性?
A.三碘季铵酚
B.筒箭毒碱
C.潘必定
D.琥珀胆碱
E.六甲双铵
四、问答题
1.去极化型肌松药的作用有何特点?
2.琥珀胆碱中毒为什么不能用新斯的明来解救?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