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活及哲学》会考题汇编2012-2016
第一单元
【2013春夏】22.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上述说法同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科学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014夏】22.《尚书 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
A.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B.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唯心主义思想
【2015春】22.或许是某个夏夜,我们抬头仰望,思索广阔无垠的星空。这时候,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感,一系列问题叩击头脑:“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这些思索表明
①万物因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与价值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与思考 ④哲学就是人们的惊讶、惊异与思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5夏】22.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需要智慧,学习哲学可以使人们拥有智慧。哲学的智慧源于
A.人类的大脑 B.人们的生理状况
C.人类的意识 D.人类的实践活动
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
【2012春】22.放眼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原野等物质具体形态。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正确的回答是
A.可知性 B.客观实在性 C.永恒性 D.矛盾同一性
【2012春】2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中表达这一观点的是
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12夏】14.为恢复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北京市有关单位精心设计修缮方案,绘制大量施工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进行施工。这说明
A. 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 B.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 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D.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012春夏】20. 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做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
A. 客观性 B.物质性 C.可知性 D.规律性
【2013春】
13.右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 B.勇于创新
C.实事求是 D.依靠群众
破旧立新
【2013春】19.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
①客观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科学实验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3夏】23.右图表达的哲理是
A.意识具有主动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2014春】20.天桥是老北京的记忆。为恢复北京中轴线上这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有关单位反复论证重建方案,绘制大量施工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进行施工。根据图纸进行施工表达了
A. 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 B. 意识是物质的本原
C. 物质随意识变化而变化 D.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014春】21.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右侧漫画的寓意,
最合适的是
A.书中自有黄金屋
B.立志读尽人间书
C.不识庐山真面目
D.教条主义害死人
【2014夏】
23.右侧漫画中的做法没有正确认识到
A.规律是我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觉到的
B.规律并非都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认识规律才能改造规律
D.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随意改变
【2013夏、2014夏、2015夏】2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
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
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015春】23.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要处理好学习计划及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理念与学生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考虑处方与病情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归纳,就是要处理好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2016春】19.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与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表达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B.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C.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
D.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二、简答题
【2012夏】36.雷雨天气常常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常会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为此,人们总结出应急要点:第一,注意关闭门窗,室内人员应远离门窗、水管、煤气管道等金属物体;关闭家中电器,拔掉电源插头。第二,在室外时,远离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广告牌;立即停止室外游泳、划船等水上活动;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时,应尽量降低身体高度,寻找低洼之处藏身。如多人共处室外,相互间不要倚靠,以防止被雷电击中后电流相互传导。
上述材料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
答案36.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实践是认识来源 人们可以认识与利用规律)
【2013春】34.“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表明真理是 。
答案34.具体的有条件的
【2013春】3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答案36.思维与存在
三、问答题
【2013夏】32.“疑邻偷斧”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了,再观察邻居家的儿子,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脸色表情、言谈话语,都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1)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错误?(3分)
答案:从主观出发。(3分)
(2)请例举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事例。(2分)
四、论述题
【2014春】37. 材料一 35年改革历程,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改革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
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十一届
三中全会
十八届
三中全会
十二大
十二届
三中全会
十四届
三中全会
2013
1993
1984
1982
1978
(2)结合材料一,说明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过程表达的哲学道理。(4分)
答: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4分)
【2015春】37.如何获得真知?明朝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3)根据材料提示,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论证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学习的必要性。(4分)
答案:(3)就人类认识的整体而言,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就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而言,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分。(2分)在社会大课堂学习,有助于获得直接经验,深化所学,检验所学,学以致用;有助于克服“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了解社会,增长本领。(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
【2012春】25. 上面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C.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012春】
26.每天,我们都有很多的学习任务,这常常让我们手忙脚乱。如果善于按照右图所示,将我们的学习任务进行管理,并按一定的顺序完成,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做法主要表达了 原理。
A.矛盾普遍性
B.矛盾同一性及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C.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D.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2012春】27.下列表述中,表达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A.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2012夏】17.唯物辩证法及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是
A.联系观点及孤立观点的对立
B.发展观点及静止观点的对立
C.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2012夏】18.蔷薇花总是有刺/ 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 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 最好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及这首诗反映哲理相同的选项是
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2夏】19.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同学科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C. 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013春】20.心理学家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大意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除了他们的天赋外,还要做足够数量的“练习”。如莫扎特用了十年创作出了惊世作品;曹雪芹历经十年写出了宏篇巨著《红楼梦》。 “一万小时定律”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否定一切
D.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013春】22.右图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现实的
④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3夏】24.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C.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 D.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与全局思想
【2013夏】25.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其原因在于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客观性 D.矛盾的同一性
【2013夏】27.中国成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下列成语中表达辩证否定观的是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水滴石穿,铁杵成针
【2014春】22.“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强调的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具有客观性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014春】24.唯物辩证法及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是
A.联系观点及孤立观点的对立 B.发展观点及静止观点的对立
C.全面观点及片面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2013春、2014夏】25.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表明
A.要集中力量解决一个矛盾 B.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C.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要善于解决次要矛盾
【2014夏】2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事物的质变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及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D.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014夏】27.下列说法中,及右侧漫画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吐故纳新,兼收并蓄
D.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015春】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回答20、21题。
21.楹联上下相接、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意境相联。这种表达方式及下列哲理相通的是
A.矛盾双方相反相成 B.矛盾双方相互平衡
C.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5春】25.“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这句话警示我们
A.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与处理问题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C.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事物的复杂性
【2015春】26.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及其血液pH值有关,如上图所示。 从健康及非健康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pH值在7.35与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pH值在6.8与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pH值在6.8与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pH值在7.35与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2014春、2015春】
28.右侧漫画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力、体力以及各种能力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优秀。也许你在某个方面略胜一筹,但在其他方面,别人却会领先。”下列说法及漫画寓意相符的是
A.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音声相与,前后相随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015夏】23.《吕氏春秋·察今》这样评价“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下列说法及此评价蕴含哲理相似的是
A.按图索骥,墨守成规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2015夏】25. 某同学的书桌上贴着这样两个公式:
励志公式:(1+1%)365 ≈ 37.7834
消志公式:(1-1%)365 ≈ 0.0255
注:公式中的 1代表现有学习水平,1%代表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365代表一年。
这两个公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B.要关注事物变化的方向
C.要善于抓住机遇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2015夏】26.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应表达个性 ④“孝”的方式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6春】23.“十三五”期间,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要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这主要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B.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C.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把握好运动及静止的关系
【2016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奖。这位科学家及其团队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与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2016春】25.科学家具有天生好奇的品质,这种优秀的品质使得他们善于
①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②从事物的个性中发现共性
③创造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④认识与利用事物的内在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6春】26.下列选项中,准确反映漫画内容,又蕴含哲学道理的漫画名称是
A.吃要绿色,不要污染
B.吃要辩证,不要偏食
C.吃要适度,不能过量
D.吃要对路,不能照抄
【2016春】27.中医认为感冒是风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大体可以分为风热型与风寒型。
风热型
风寒型
症状
发热重、恶寒轻。表现为头胀痛、咽痛、咳吐黄痰等
发热轻、恶寒重。表现为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等
用药
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颗粒等
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等
治疗感冒需要对症下药,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具有同一性 D.矛盾具有斗争性
【2016春】28.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及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有时只在举手之劳间:换用节能灯、使用再生纸、自带购物袋……我们能否逃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灾难?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这段话启示我们
①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②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内因与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④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问答题
【2012春】 29.某班开展了一次关于高中学习的主题班会,同学们谈了自己的困惑。请你结合两位同学的说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帮助他们澄清认识。
学生
发言要点
哲学分析
甲
我很不适应高中生活,特别留恋初中时代,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真想回到那个时代。
(请勿在此答题)
乙
尽管学习十分努力,但几次考试还是没有考好,心灰意冷,看来真的没有前途与希望了!
(请勿在此答题)
答案:
29.甲:矛盾具有特殊性。高中阶段学习有自己的特点,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
乙: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3分)
【2012夏】 自家的窗户脏了
某家婆媳同住一个四合院里,关系不与。婆婆总是抱怨住在对面的儿媳妇很懒:“她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有斑点,我真不知道,衣服竟然洗成这个样子!”一天,邻居到老太太家串门,老太太又向她如此抱怨,邻居看了看窗户,拿起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家的窗户脏了。
其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见。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答案:32.1~3分:指出认识事物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故事,得出有益启示。
4~5分:回答人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因素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客观认识事物,要摘掉有色眼镜,防止主观偏见。
【2013春】32.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应该依据一定的具体条件,如久旱逢甘雨,久涝盼天晴。
上述材料蕴涵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32.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分)
【2014春】32.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与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为此,应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上述材料主要表达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第一等级 能写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或系统优化)。(5分)
第二等级 能写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4分)
第三等级 能写出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1-2分)
【2014夏】2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请写出能够表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个成语或例举一个生活事例。(3分)
答案29.例:对症下药、量体裁衣;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3分)
【2015夏】32.辩论通常指双方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辩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辩论双方一辩的主要任务是开篇立论,简明扼要地阐明本方观点。
以“成大事者必拘小节”(正方) VS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反方)为辩题,任选正方或反方,运用《生活及哲学》的相关知识,撰写一辩的辩词。
反方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理由如下:
第一,从理论依据看:
第二,从现实生活看:
理论与现实两方面都可以证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正方
成大事者必拘小节!理由如下:
第一,从理论依据看:
第二,从现实生活看:
理论与现实两方面都可以证明:成大事者必拘小节!
32.本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从整体与部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角度回答。
水平一:理论运用准确,阐述问题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事例恰当,显示出较高的学科素养。(5分)
水平二:理论运用比较准确,阐述问题有条理,能用事例说明问题,显示出基本的学科素养。(3~4分)
水平三:理论与事例存在明显欠缺。(1~2分)
水平四:答非所问或观点错误。(0分)
【正方示例】
第一,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启示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对小节不可大意。
第二,如果小事做不好,很有可能耽误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些不起眼的小节,很有可能就是成就大事的绊脚石。一个滑落在飞机跑道上的小铁片可引发灾难,一个小小的零件不合格会造成航天飞机爆炸,一份电文翻译错误能导致一场战役的失败……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
【反方示例】
第一,整体与部分是有区别的,整体与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与服务于整体。这启示我们,应着眼于整体与全局。
第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事例比比皆是。大诗人李白豪放不羁,当称不拘小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时常头发纷乱,可谓不拘小节……可见,成大事者应当立足大局,胸怀天下。
【2016春】
32.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挺进,需要借鉴世界先进技术,制造业领先的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搭上中国高速发展的列车。2014年中国总理出访德国期间,将三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特意用德国机床制作的“鲁班锁”送给德国总理。
“鲁班锁”(图13)的构造源于中国古建中的榫卯结构,凹者为卯,凸者为榫,一凹一凸,一卯一榫,相互密合,严丝合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将“鲁班锁”作为礼物送给德国总理的寓意。
图13
3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评分观察的行为特征:根据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推测并分析礼物的寓意。理论阐述:2分;寓意解读:3分。
经济角度:经济全球化、创新驱动发展、国际竞争及合作等;
政治角度: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友好交往、合作共赢等;
文化角度:文化交流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等;
哲学角度: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
三、简答题
【2013夏】3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表达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
答案34.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
【2014春】3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古语表达的辩证法原理是 。【量变及质变的关系】
【2015春】36.星期天,妈妈要小波做午饭。妈妈告诉他:一般来讲,(A)择菜需5分钟,(B)洗菜需3分钟,(C)切菜需4分钟,(D)淘米需2分钟,(E)用电饭煲煮饭需30分钟,(F)炒菜需18分钟。小波算了一下这些时间,共计62分钟。但是,小波设计一套方案,只用了32分钟就完成了任务。
(1)按顺序写出小波的操作步骤(只写出字母): 。(2分)
(2)小波这样安排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1分)
答案:36.(1)D-E-A-B- C-F (2分)
(2)系统优化(整体及部分关系的原理、量变及质变关系的原理)(1分)
【2015夏】35.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阅读《道德经》第二章(可参考译文),回答问题。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与无互相转化,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显现,高与下互相依附,音及声互相陪衬,前与后互相接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与,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写出文中划线部分的内容蕴含的哲理: 。(2分)
(2)写出圣人的处事原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1分)
(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2分)
(2)按规律办事(1分)
四、论述题
【2012春】37.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内涵。
结合“北京精神”回答下列问题。
爱国,作为北京精神的首义,深刻地反映出首都的担当与责任,彰显出北京精神的高度及大义。
(1)北京精神的核心是 。(2分)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表达了北京人及时俱进、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2)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谈谈应该怎样创新。(4分)
答案:(2)树立创新意识,坚持“扬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4分)
【2012夏】 【今天下雨, 明天打伞】
蒜葱的“冷热症”源于市场价格的变化。但农民是从今年的市场价格推算明年市场行情,好比今天下雨,明天打伞,时过境迁,常常事及愿违。
37.(2)从哲学角度分析“事及愿违”的原因。(4分)
答案:(2)没有看到市场是变化发展的,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市场。(4分)
(其他回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013春】丙组同学认为,建设美丽中国,企业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如原来一家废水排放很高的企业,转变观念,投入资金,废水的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大节约了水资源,改善了环境。
37.(3)请说明“废水不废”表达了什么哲学道理。(4分)
答案(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与利用规律。(4分)
【2013夏】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发展一般要经历“起始期” “成长期”“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其运动轨迹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衰败,企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
37.(3)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4分)
答案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1分)
②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1分)
③事物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要把握时机,推动企业发展的转变。(1分)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及曲折性的统一,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促成新事物的成长。(1分)
【2014夏】
37.调查三:北京市水资源紧张情况
(3)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最大容量,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如果将这个理论放在首都可持续发展方面,水资源无疑是那块短板。运用“木桶理论”蕴含的哲理,说明水资源对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分)
答案:
第一等级 能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北京市是典型的缺水城市,水资源短缺制约着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水资源节约、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3-4分)
第二等级 能运用普遍联系、主次矛盾关系等原理分析,并初步说明水资源与节约用水对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2分)
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
【2012春】28.温家宝在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看到学生书写 “仰望星空”后,挥毫相与“脚踏实地”。对这八个字的正确理解是
A.既要实现社会价值,又要实现自我价值
B.既要树立崇高理想,又要投身社会实践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累直接经验
D.既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
【2013春夏】2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达,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014春】25.一位获奖科学家这样说:“以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服务国家与人民,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享受!” 下列选项中,及这位科学家的看法相符的是
A.有价值的人生不需要个人利益 B.人生的价值就在于物质贡献
C.人生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精神贡献
【2014夏、2015夏】28.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是“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我们之所以需要大力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精神力量决定人的行动成败 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2015夏】28.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
① 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世界各种思想文化需要相互借鉴 ④中国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6春】2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二、问答题
【2015春】32.某班同学晓明,将自己写的《中国梦及我的梦》《红绿灯下看素质》《给国足开出的一张药方》《伦敦治理雾霾对北京的启示》《从斯诺登事件看国家的安及危》等文章汇集成《致青春》一书, 在十八岁成人仪式上双手献给教师与同学。他在扉页上写道:“十八岁,一个标志,一个分水岭。十八岁要求我们,挥手拨开懵懂的迷雾,勇敢担当社会的责任。少一分幼稚,多一分成熟;少一分抱怨,多一分感恩;少一分依赖,多一分独立;少一分索取,多一分奉献。”
从价值观角度,谈谈晓明同学的所思所为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32.本题不规定答题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