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12-0;COMMERCIALRESEARCH;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薄湘平,易银飞;(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竞争力的研;关键词: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基础理论;影响因素;评;TheReviewonCorporateComp;BOXiang-ping,YIY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12-0011-06
COMMERCIALRESEARCH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薄湘平,易银飞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受到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所以必须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基础理论、影响因素、评价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观点和研究进行综述和简要的评价,并探讨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培育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最终用于指导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实践。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基础理论;影响因素;评价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TheReviewonCorporateCompetitivenessofBothNativeandForeignEnterprises
BOXiang-ping,YIYin-fei
(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
Abstract:Withthemoreandmorefiercemarketcompetition,much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researchoncorpo-ratecompetitivenessbythepolitica,lbusinessandacademiccircles.Thispapersystematicallyreviewsandcommentsontherelevanttheoreticalviewsintermsofdefinition,fundamentaltheory,influencingfactors,corporate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ofbothnativeandforeignenterprises.Itstudiesthetrendinthisareainordertoprovidethetheoreticalfoun-dationsfortheenterprisestofosterandenhancetheircompetitivecapabilities.Keywords:definitionofcorporatecompetitiveness;
fundamentaltheory;
factors;evaluation
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环境的动态变化,也使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自 收稿日期:2007-03-16
作者简介:薄湘平(1954-),女,湖南长沙人,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易银飞(1983-),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06BJY098。 近年来,针对结构方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途径。主要包括(方平等,2002)多重样本分析、交互作用效应的检验、均数差异检验和纵向设计。其中多重样本分析可以检验在某个样本中不能识别的模型,在另两个或多个样本中是否能够识别,因此这种方法是交叉验证模型的一种极好的检验工具。对于交互作用效应的检验方面,应用结构方程程序可以把组合项定义为一个潜在变量并为其设置多个指标,同时对测量误差加以控制,以解决组合项检验能力的低信度问题。参考文献:
[ ,1960年StephenH.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5民族企业的国际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6中第一次提及企业竞争力以来,企业竞争力已成为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竞争力理论逐步形成,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也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学者们对企业改革理论的研究而产生。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性研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全面、系统地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还较少。从概念界定、基础理论、影响因素、企业竞争力评价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于深入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把握企业竞争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1).
[2] 方平,熊端琴,曹雪梅.结构方程模式的发展与应用[J].心理科展,2002(3).
[3]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
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邱皓政.结构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论、技术与
应用[M].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3.[5] Hershberger,S.(2003).Thegrowthof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1994-2001.Structuralequation
modeling,10,35-46.
:)
# 12#
商业研究
2007/12
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向,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培育和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企业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形态之一,对企业竞争力概念进行界定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迄今为止,在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上仍未达成一致。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以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竞争力的内涵,有的放矢地培养竞争力。
(一)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界定
竞争力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到的相对概念,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定义企业竞争力反映了当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即企业竞争力只有通过其在市场上的表现,通过与其他企业的比较衡量才能体现出来。世界经济论坛(1994)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的
[1]
财富0。菲力浦#科特勒认为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
[2]
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就是企业竞争力。此外,张志强,吴建中(1999)得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比较生产力这一结论。但是,单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竞争力,只侧重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分析,往往忽略了企业打造自身内力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从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角度界定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将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的能力,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定义,突出了企业内部自身能力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C.K.Prahalad和G.Hamel(1990)将企业竞争力界定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0[4]。曹建海(2000)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
[5]
润的能力。强调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在竞争中的作用,侧重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使部分企业看不到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企业盲目自大,躺在资源的优势上睡大觉,最终丧失竞争优势。
(三)从综合概括分析的角度界定
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条件,能力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影响着企业资源、能力的发挥。因此,界定企业竞争力要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韩中和(2000)认为,企业竞争力是面向市场和顾客,合理地运用企业内部的经营资源,提供市场和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6]
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胡大立(2001)将企业竞争力界定为,企业通过自身要素的优化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有限的市场资源配置中占有相对优势,进而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7]。
除以上观点之外,还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竞争力,如MichaelE.Porter将企业竞争力归结
[8]
[3]
费者价值的角度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实力的消费者价值体现。也有学者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融合,试图为企业竞争力这一概念找到一个可接受的代表性观点,如金碚(2003)将企业竞争力归纳为,在竞争形式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性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较复杂的概念,企业内部自身资源和能力以及企业外部竞争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及其强弱,因此要对其进行综合考虑,不能忽视任一方面。此外,企业竞争力最终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能否具备满足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对企业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和内在能力以及与外部竞争环境的交互作用,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二、企业竞争力理论
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理论,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揭示竞争力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学术界主要围绕产业环境、资源及能力等因素来阐述各自的观点。
(一)基于产业分析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这种理论将产业看作同质企业的集合,从而以进入壁垒等市场分析而不是企业内部因素差异来解释不同的市场优势、超额利润及持续竞争优势。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ichaelE.Porter教授将产业组织分析法引入战略管理领域,认为产业环境中存在的五种基本力量决定了产业的赢利水平,并提出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三种主要战略。
我国对竞争力的研究初期受波特为主的结构学派的影响,主要以产业分析为主。如项保华等(1999)以企业所在的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盈利潜力为关注目标,着重分析五种竞争力量的来源及作用方式,
[10]
并提出了波特模型的改进模型。裴长洪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
(二)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力理论1984年,Wernerfelt提出/企业资源基础论0,认为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及积累的知识性资
[11]
源能产生竞争优势。Barney(1991)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所占有的资源的质量或者通过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并且当这种资源难以模仿和替代时,企业就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针对竞争力理论的局限性,从2000年开始,国[12]
[9]
总第
368期
薄湘平: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 13#
并对企业内部资源,特别是关键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行了研究,如方润生、李恒(2000)等特别强调技术
[13]
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三)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能力理论兴起,该理论认为,企业的专有能力、资产和独特机制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企业能力理论主要有C.K.Pra-halad和G.Hamel(1990)的核心能力论、AlfredD.
[14]
Chandler(1992)的组织能力论、Stalk等(1992)
[15]
的流程能力论、Hamel和Heene(1994)的企业
[16]
能力基础竞争论。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企业内部独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内在能力。如康容平和柯银斌(2000)根据C.K.Prahalad和G.Hamel的核心能力论的局限性,
[17]
提出了企业战略能力矩阵。滕光进、叶焕庭(2000)根据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有效地融合,构建了企业竞争力能力体系。
以上这些企业竞争力理论,虽然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推演出不同的观点,但总体上都是对企业自身资源、内在能力以及企业竞争环境等方
表1
分类创新管理企业文化电子商务/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
绿色、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
顾客价值/CRM管理
知识管理伦理/社会责任/价值观
企业/产业集群
品牌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价值链管理
2004年122321
[18]
面来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学者们对企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出现了一些较新的理论,如竞争动力论、超越竞争论等。
三、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竞争力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Feurer,R.(1995)等认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顾
[19]
客评价、股东评价,对竞争环境的作用与适应性。金碚(2003)认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有四个方面:企业面临的各种/关系0和环境、拥有的各种资源、企业特有的能力及文化理念。而世界经济论坛(WEF)认为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即变革因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和工业序位结构。也有学者将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三个方面,Thomas(1999)认为快速反应能力、产出加快能力和资源效果能力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三个方[20]
面;柴小青(2002)则认为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共同作用决定着企业竞争力[21]。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核心期刊上企业竞争力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对查询结果进行分析、归类,得出表1所示结果。
2005年2317177887784422
2006年11454
占百分比%16112%15102%13192%8179%7169%6196%5186%5186%5113%4176%4103%3130%2156%
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维度统计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类,发现目前对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企业文化、信息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除以上所述13个方面之外,也有部分学者提出通过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培养企业家精神、企业变革、危机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等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虽然学者从不同方面总结出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而且构成企业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已有研究也没有揭示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四、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持续的竞争力。然而,企业要培养竞争力必须清楚地掌握和了解自身的竞争地位,明确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进而探索提高本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因此,准确地评价企业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价企业竞争力,不同评价方法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补充,共同促进了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的发展。
(一)综合指数评价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概括、计算和评价的方法,也是目前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对评价结果有较大影响,并且使用该方法时指标权,
# 14#
商业研究
2007/12
1986年,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将国际竞争力主要划分为生产效率、劳动成本、公司绩效、管理绩效、公司的战略和文化五个方面。5财富6杂志2003年全球500强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为营业收入、利润、资产、股东权益、营业收入/雇员人数。但该评价体系主要评价公司过去的竞争能力,对潜在的竞争能力却难以评估。因此5财富6杂志又进行了最受赞赏公司评价,其评价指标为:创新能力、服务质量、管理质量、长
表2
研究者或研究机构
国家经贸委中国社科院/中国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0课题组中国企业联合会刘世彦、吴林江
任天飞
2000-2002
分析性指标
1996-2000
主要指标
年份1995
一级指标现实性指标
远投资评估、社区与环境的责任感、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能力、资产应用整合能力和国际经营运作能力。此外,5商业周刊6将当前5月最后一次交易日的全球各大股市股票收市价为标准,来评价企业竞争力。5福布斯6杂志对以上研究进行了整合,以营业额、利润、资产额和股票市值作为评价指标。
国内也有很多组织和专家从评价的角度,根据企业竞争力的构成,从不同的侧面,用一定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企业竞争力,如表2所示。
国内主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维度
规模竞争力、市场开拓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学习与创新竞争力、政策与环境竞争力
企业规模、业务增长、盈利水平、出口竞争力、市场份额、成长性、融资能力、负债
潜在的技术竞争力和技术密集程度、自主知识产权等
经济效益、财务状况、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人力资源、国际化经营、社会责任与贡献[22]
投入、产出、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23]
识别、适应环境的能力、整合资源、培育竞争优势的能力、向目标市场提供价值物的能力[24]
经营环境、产品市场竞争力、战略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能力、技术能力、营运能力、财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25]
企业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科技开发能力[26]
企业规模、经营能力、经营安全能力、资本营运能力、市场控制力、管理能力、环境协调能力[27]生存力指标
市场控制力、生产力、盈利能力、财务状况
技术创新能力、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与外界环境的关联能力[28]
规模、盈利能力、市场控制力、经营及经营安全能力、服务能力、社会贡献
人力资源、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环境协调能力[29]
王建华、王方华李友俊、李桂范等
李君显
2
袁家新、程龙生2003
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显性指标
张颖,曹志荣2004
潜力指标
陈文俊、唐若兰2005
业务竞争力、产品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保障竞争力[30]
通过以上综述可知,研究者较多地关注企业资源、能力以及主要经营活动对竞争力的影响,而很少研究次要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并且,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都存在定性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国内在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数据规划的方法,对单个企业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即对企业投入规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以企业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作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依据。如刘满凤(2001)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在评价企业竞争力中的应用思路,分析
[31]
。但是,这种方法是从竞争力结果的角度对
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没有从企业内部挖掘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
(三)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对评估目标的重要程度系数。判断矩阵是以上一层的某一要素作为判断准则,对下一层要素进行二者重要性比较来确定矩阵的元素值。王慧、刘应宗(2006)等构建了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专家根
[32]
据经验判断的不精确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评估主体专业水平、素质、偏好等的影响,难以
总第
368期
薄湘平: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 15#
[40]
度上影响了层次分析法的科学性。
(四)模糊综合评价法
由于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一些因素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进行评价,因此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此方法首先确立因素集以及各因素的权重集,然后建立评价等级集和模糊评价矩阵,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张守凤(2003)等提出一种新的多层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某企业竞争力进行模糊综合评[33]
判。赵向飞、董雪静(2005)建立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动态模糊评价模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34]。但评语等级数的多少,评语等级量化方法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
(五)灰色多层次评价法
利用灰色多层次评价法可以在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多而复杂,以及部分数据的不可获得性使企业竞争力系统信息不完备、不确切的条件下,扩大信息源,提高评价分析的可信度;并且,使用灰色关联分析能对两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程度进行定量的分析,这样更合理、更准确。胡大立(200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个企业竞争力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
[35]
评价。白化函数是灰色系统综合评价中的基础理论之一,但灰色系统理论中对白化函数的阐述相当模糊,因此在应用过程中有不同的做法。
(六)多元统计评价法
多元统计方法一方面用少于原有指标个数的无不相关的主成分或公共因子来代替原有指标,可以减少指标提供信息的交叉和冗余,也可以解决指标设计的差异性,以及某些指标不具独立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该方法所确定的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果关系,因此使测评更加合理化。尹子民等(2002)建立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测定,实现了企业竞争力的科
[36]
学度量和综合评估。但这种方法要求指标所概括的信息较为全面,且样本量不能太少,否则得出的结果将不准确。
(七)其他评价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可以清楚地表明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及其程度,从而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高竞争力的措施。加拿大学者MuhittinOral建立了企业竞争力模型,用以定量描述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识别出企业的优劣[37]
势。肖惠、包钢(2005)将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理想点法结合起来,构建了数量模型,系统科学地分析、评价企业竞争力各层指标的累积效[38]
应。张欣莉等(2005)建立了投影寻踪聚类模型,根据投影特征值的大小客观评价企业竞争力[39]。在评价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中,许多新的、更科学的方法也不断地被提出。李文博、郑文哲(2005),色关联度法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更具客观性。吴晓伟等(2004)在建立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P网络的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失误,并通过实证
[41]
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总之,现有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因此,在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实践中,可以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综合优势,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从而更好地为评价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服务。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理论界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和研究是不断提高和逐步深化的,尽管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与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一是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期,主要侧重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研究,且实证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多于理论研究,而国外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在此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
二是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不仅取决于有形资源积累,而且也受到无形资源的影响。因此在考虑有形资源的同时,还应分析人力资本、聚合力、应变力和抗风险能力等无形资源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以及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产业集群、地方文化、政府政策等环境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避免强调某一方面因素而导致认识上的偏差。
三是在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学者们加强了定量化研究。但定性指标的量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和建立适用性广、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并且,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限于简单的数学工具,因此需要合理采用现代评价研究方法,如仿真模拟(神经网络算法)、博弈论、熵权系数法、突变级数法等,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四是已有的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普遍适用一般企业的研究较多,而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具体细分企业类型的研究还较少。因此今后应加强对不同行业企业、不同规模企业竞争力的细分研究,使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到实践当中。
五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深入探索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不断地使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参考文献:
[1] WorldEconomicForum(WEF).TheWorldCom-petitivenessRepor,t1997.
[2] 菲力浦#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余利军
#16#;商业研究;2007/12;-135.;[3]张志强,吴建中.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J].;现代化,1999(1):24-25.[4]C.K;theCorporation[M].Harvar;出版社,2000:10-11.;[6]韩中和.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M].;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M].北京:经济管理
# 16#
商业研究
2007/12
-135.
[3] 张志强,吴建中.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J].管理
现代化,1999(1):24-25.[4] C.K.Prahalad,G.Hame.lTheCoreCompetenceof
theCorporation[M].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75-87.[5] 曹建海.过度竞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0:10-11.
[6] 韩中和.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M].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 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
版社,2001.[8] PorterMichaelE.TowardsaDynamicTheoryof
Strateg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1(12):95-117.
[9]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
社,2003.
[10]项保华,李庆华.波特模型及其改进[J].企业经济与管理,1999(11):63-66.[11]Wernerfel,tBirger.AResource-BasedViewofthe
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4(2):171-180.[12]Barney,J.B.FirmResource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34-48.
[13]方润生,李恒.企业关键资源有效配置的循环型
模式[J].经济经纬,2000(6):30-33.[14]ChandlerG.N,Hanks,S.H.Foundercompe-tence,theenvironmen,tandventureperformance
[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1992(3):77-89.[15]Stalk,George,Evans,PhilipandShulman,Larence
E.CompetingonCapablilities:theNewRulesofCorporateStrategy[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2(2):57-69.[16]Hame,lG.,Heene,A.Competence-basedCompetitio[M].NewYork,JohnWileyPress.1994.
[17]康荣平,柯银斌.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剖析[J].中
国工业经济,2000(3):64-69.
[18]滕光进,叶焕庭.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相融合:
企业本质的一个全面阐释[J].中国软科学,2000(5):110-113.[19]Feurer,R..Chaharbagh,iK.StrategyDevelop-ment:Past,PresentandFuture[J].ManagementDecision,1995(6):11-21.
[20]ThomasHBrush,KendallWArtz.Towardacon-tingentresource-basedtheory:themipactofinfor-mationasymmetryonthevalueofcapabilitiesinveterinarymedicine[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999(3):223-251.
[.业研究,2002(5):20-23.
[22]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的开发与应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6):7-10.
[23]刘世彦,吴林江.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
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44):29-33.[24]任天飞.企业竞争力的界定及指标体系设计
[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2-94.[25]王建华,王方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
究[J].软科学,2002(3):63-66.
[26]李友俊,李桂范,康喜兰,徐庆文.企业竞争力的
模糊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1):87-89.
[27]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M].北京:企业
管理出版社,2002.
[28]袁家新,程龙生.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J].统计
与决策,2003(5):38-39.
[29]张颖,曹志荣.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方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2):80-81.
[30]陈文俊,唐若兰.企业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体系
[J].理论与改革,2005(3):79-82.
[31]刘满凤.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J].江西财经
大学学报,2001(2):34-36.[32]王慧,刘应宗.基于FAHP的高技术企业的国际
竞争力评价[J].国际经济探索,2006(3):71-75.
[33]张守凤,李栋祥,苗建中.一种关于企业核心竞
争力模糊评价的新方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4):464-468.[34]赵向飞,董雪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模糊评
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5(3):135-137.[35]胡大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企业竞争力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59-161.
[36]尹子民,刘振安,张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的
研究与应用[J].企业经济,2002(9):65-66.[37]OralM..A.,MethodologyforCompetitivenessA-nalysisandStrategyFormulationinClassIndustry[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93.
[38]肖惠,包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AHP-GRAP-PPM[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124-126.[39]张欣莉,任仕泉,罗利.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4):53-55.
[40]李文博,郑文哲.基于密切值法的企业竞争力评
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5(9):109-111.
[41]吴晓伟,吴伟昶,徐福缘.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
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2004(2):62-65.
24 / 2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