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化学必修2教案
蔡本松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 、 和 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 上,其大小是由 和 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 =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 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 ,运动速度 ,运动空间范围 。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看表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从能量 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 往 排; ⑵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 );
⑶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练一练:
1.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和15号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比较。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归纳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以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你知道其中的规律吗?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表-1 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设疑:核外电子排布呈现规律性变化,那么,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联系呢?是否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呢?
2. 进行新课 二、元素周期律
讲述: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就等于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
交流与讨论:下表是1-18号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
具有相同 的原子,其半径随 的递增而 。 设疑:你对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是怎样理解的?
你的解释是:
过渡: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和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那么,元素的性质是否也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呢?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讲解:人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某些性质有助于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⑴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自主阅读:请阅读教材p5页信息提示,完成下表内容。
表-3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⑵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根据实验:完成表格
你的结论是:
①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过渡:金属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存在递变规律,那么非金属元素是否也存在相似递变规律呢?
探究活动:研究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探究活动:阅读并分析表-6,根据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结合表-5,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规律及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递变规律。
表-6 原子序数为11~17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 ③元素最高价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 ④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 3.元素周期律
⑴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⑵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至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元素,人们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其编排起来,得到了我们现在的元素周期表,而绘制出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所以又将元素周期表称之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直观地反映了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2. 进行新课 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交流与讨论: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种元素?元素周期中,纵行称之为族。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族?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周期 第1周期(共 个) 第2周期(共 种元素)
第3周期(共 周期 第4周期(共 第5周期(共 种元素) ( 个横行, 个) 第6周期(共 第7周期,目前发现 种元素) 个)
②族
表示 ) 族 表示 ) ( 个纵行, _
个,共 列)
列)
练一练:找出氯、硫、钠、铝,氖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所在的周期和族),分析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的关系。除氖元素外,其他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有什么关系?
①氯、硫、钠、铝,氖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氯:第 周期、第 族;硫:第 周期、第 族;钠:第 周期、第 族;铝:第 周期、第 族;氖:第 周期、第 族
②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关系是: 。
活动与探究:下表是? a族元素气态氢化物形成的难易程度和热稳定性,根据表中所提供信息,探究下列问题。
2.试分析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有何变化?
问题解决:
1.? a族元素随着电子层数增加,金属性 ,非金属性 。
2.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逐渐 ,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 ,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
2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
同一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因此,同一周期的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①用虚线画出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界线
②在图中4个箭号旁的方框中分别用简要的文字说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③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写出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符号(放射元素除外)。
过渡: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那么,元素周期表有何应用呢?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p9页内容,总结一下元素周期有何应用,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推测元素的 ,预测其 ; ②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可找到 ,如 等;
③在过渡元素( 和 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
金材料。
第二单元 微粒间的作用力
【知识目标】
1.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2. 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 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重点、难点】离子键、化学键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启发
【教学用具】ppt等
【教学过程】
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化学物质,例如食盐、氧气、水等。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微粒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
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什么?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的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和溶液导电图)
解释:食盐晶体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 问题: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因为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的形成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问题: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钠离子与氯离子可以无限制的靠近?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归纳: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的平衡点震动。
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阴阳离子的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
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稳定。二者必选其一时,先选择稳定,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同时原子变成了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电中性的物质。因此,任何物质的形成都是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也正是原子有这种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物质。所以说:“矛盾往往是推动事物进步、发展的原动力”。
问题: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
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它们之间最容易形成离子键。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na、k、ca、及f、cl、、o、s等。由这些阴阳离子随机组合形成的物质有naf、k2s、cao、mgcl2、na2o等。
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我们把通过离子键的结合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讲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我们该用什么工具准确地表达出离子化合物呢?元素符号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阴阳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达阴阳离子的形成,但是太累赘,不够方便。考虑到阴阳离子的形成主要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我们取元素符号与其最外层电子作为工具,这种工具叫电子式。用点或叉表示最外层电子。
例如原子的电子式:na mg ca al o s f cl
阳离子的电子式:na+ mg2+ ca2+
阴离子的电子式:f- cl- o2- s2-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f、 cao、 mgcl2、 na2o、 k2s
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习。
引申:我们由氯化钠的形成发现了一类物质即离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质的情况又如何呢?
问题: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是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的,水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目前知道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从组成上看正是100多种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是自然规律。
课后思考题:
1. 认识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的形成。
2. 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的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的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
练习: 的形成过程。
讲解: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和学习中,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前一
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这种相邻的原子直接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讨论: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列表对比离子键和共价键
作业:
板书设计:
二、共价键
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列表对比离子键和共价键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 同素异形现象 】
【教学目标】
1、从同素异形现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从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
【教学重点】 以金刚石、石墨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
【教学难点】 金刚石、石墨、和纳米管道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人类已发现的元素仅百余种,可它们却能形成数千万种不同的物质。这是什么原因呢?
【思考】金刚石和石墨都是c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区别?
【展示】金刚石与石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同学们从视觉上感受差异性。
【归纳】 同素异形体
定义: 。
强调:
实例: 。
【讲述】 构成金刚石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结合成空间网状结构,金刚石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
构成石墨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在石墨的每一层,每个c原子与周围3个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排列成平面六边行,无数平面六边行形成平面网状结构,石墨的不同层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列表比较】
【思考】 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在硬度和导电性有差异?
【介绍】 明星分子“足球烯”
【思考】 足球烯结构和金刚石、始末、纳米管道有何不同
1、 。
2、 。
3、 。
【设问】 na和na+是同素异形体吗?
【讲述】 除了c元素有同素异形体外,o、s、p元素也有同素异形现象
【板书设计】
一、同素异形现象
1. 同素异形体:
2. 强调:①同种元素 ②不同结构(性质不同)③可以相互转化
3. 实例:
①金刚石与石墨
②氧气与臭氧
③红磷与白磷
【第二课时 同分异构现象】
【课题二】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目标】
1、以同分异构现象为例,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微观结构有关系。
2、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认识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3、运用活动与探究方法,学习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同分异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一观点。学生依照碳原子成键的可能方式动手实验,探究原子的不同连接方式和连接顺序,观察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位置,将会对分子的空间结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产生深刻的印象。
【教学重点】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难点】各种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同素异形体的定义: 。
2.常见的同素异形体有 、 、 。
【知识梳理】
依据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价键规律,请你思考一下你可以拼成几种分子式符合c4h10的结构?请
用结构式表达出来。(可不填满也可再加)
⑴
⑵
⑶ ??
【课堂活动】p20制作分子结构模型
【归纳总结】
1.同分异构现象: 。
2.同分异构体: 。 说明1:概念中的“结构”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
①主链碳数不同——碳链异构
②支链(或官能团)位置不同——位置异构
③官能团不同——类别异构。
说明2:分子式相同,式量必相,但反之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式量相同,并不表示分子式就一定相同。举例说明。
说明3:分子式相同,组成元素质量分数必相同,反之则不一定成立。举例说明。 说明4:同分异构体的最简式必相同,但最简式相同,则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说明5:同分异构体的熔沸点比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因为支链越多,分子就越不容易靠近,分子间距离越远,分子间作用力也就越小,熔沸点越低。
3.写出你所了解的同分异构体的名称及结构式:
【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有机物一定为同分异构体
c.金刚石和石墨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种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小结】“三同”的比别:
【第三课时 不同类型的晶体】
【教学目标】
1、以不同类型的晶体为例,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微观结构有关系。
2、认识不同的物质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不同类型的晶体的结构、构成微粒、物质性质不尽相同各有特点。
3、认识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一观点。培养学生自觉的在事物的实质和现象之间建立联系,训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培养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相关晶体的结构、构成微粒与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相关晶体的结构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定义
2.晶体的定义: 。 【知识梳理】
1.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分为 和 ;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构成晶体的微粒有 。 【板书】 一.离子晶体
1)定义: 。 2)在nacl晶体中
① 每个na+离子周围同时吸引着 个cl-离子,每个cl-离子周围同时吸引着 个na+离子; ② 晶体中阴阳离子数目之比是 ;
③ 在nacl晶体中是否有nacl分子存在? ; 3)注意:一个晶胞中离子的四种位置
①、晶胞里的离子 ②、晶胞面上的离子 ③、晶胞棱上的离子 ④、晶胞顶点上的离子 4)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①一般说来,离子晶体硬度 ,密度 ,有较 的熔点和沸点;(为什么?)
②离子晶体的导电 。 二.分子晶体
1)定义: 的晶体叫做分子晶体。 ①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判断的方法:看晶体的构成微粒是否是分子。 2)物理性质
①分子晶体具有较 的熔沸点和较 的硬度,如co的熔点为—199℃,沸点为—191.5℃。( 为什么?) ②分子晶体 导电性。 3)常见的分子晶体
卤素、氧气、氢气等多数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非金属氢化物、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大多数有机物 4)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
在二氧化碳的晶体中,每个二氧化碳的周围有 个二氧化碳分子 三.原子晶体
1、定义: 。 2、构成微粒 。 作用力 。 3、原子晶体物理性质的特点:
a. 熔、沸点 b. 硬度 c. 溶解性 4、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
在sio2晶体中,每个si原子和 个o原子形成 个共价键,每个si原子周围结合 个o原子;同时,每个o原子周围和 个si原子相结合成键。 【回顾】金刚石、石墨的晶体结构 四.金属晶体及其特点
专题二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 2、认识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3、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学会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资料,使学生了解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进行有快、慢之分。 例如,爆炸、铁桥生锈、奶的变质、溶洞的形成。结合这些例子说明人类需要控制反应 进行的快慢 [提出问题]
怎样比较和判断反应的快慢?请提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法,并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取两只小烧杯,各加入25ml蒸馏水、无水酒精。取两小块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 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分别投入盛有蒸馏水、酒精的两只小烧杯中,观察、比较和记 录发生的现象。
通过观察可得,蒸馏水与金属钠的反应比无水酒精剧烈,钠较快消失,产生的气泡
十分剧烈,使钠在水面迅速游动,而金属钠在无水酒精中只是缓缓放出气体。 [教师补充讲解]
同学们通过肉眼观察来比较两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实验还说明反应主要决定于 反应物的性质。但是,如果只是研究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例如只判断金属钠与无水酒精反应的快慢,该怎么办? [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两种或几种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但是要判断一 个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应当看该反应反应物单位时间里减少的量或生成物单位时间增 加的量。由于反应都在一定的容器或一定体积的溶液中进行,反应物或生成物量的变化 可以通过容器或溶液中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 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 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常用单
位是mol/(l.min)或mol/(l.s)
[交流讨论]
我们已经知道,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而外界条件也是反
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来讨论哪些外界条件能影响反应速率,又是怎样影响的?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p42 2-5, 2-6
探究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归纳小结]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反应物的性质。
外因: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能大大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反应
气体的压强、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都有影响。
[思考与交流]
1、人们为什么使用电冰箱储存食物?
实验室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匀后再进行反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初步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2、通过对“提高煤的燃烧效率”的讨论,认识控制外界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和影响因素。 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方程式中的系数比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能否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在化学的发展史上,有一件与之有关的事曾经引起了化学家极大的兴趣。(炼铁高炉尾气之谜)。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反应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
上述实验说明反应并不完全。科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许多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