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名解:
1自然疫源性疾病:也称为人兽/畜共患病(zoonosis),是指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
2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生物(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流行的疾病。
3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了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的感染性疾病。
4传染病学(lemology):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5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传播的原因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和对策的科学
6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无任何临床表现,感染利用血清学可测出,其中部分人可形成带菌状态。
7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该病特有的表现。即患传染病
8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局部繁殖,局部病变轻微,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自局部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9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部位,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机繁殖,引起发病,如单纯疱疹,可发生显性感染。
10传染源:是指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染动物。感染源排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感染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13自然疫源地:是指自然疫源性疾病所存在的地方。
14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5 易感人群: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14 病原体:不同的病有不同的病原体。
16 传染性: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并致群体传播。
17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8 前驱期:指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感染源:早发现(甲类传染病城镇2h上报,农村不超过6h;乙类城镇6h,乡村12h) ;早隔离
对接触者的处理(检疫,医学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三 管:水、粪、食
一 灭:灭虫
讲卫生:洗手
(3)保护易感人群:提高抵抗力;预防接种
霍乱为例,简述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患 者:至隔离期满
带菌者:治疗、监督、管理,调理饮食业
接触者:医学观察3周,如发热立即隔离、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是预防霍乱的关键措施,
三管一灭: 管饮食、水源、粪便,灭蝇。
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洁食物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注射三联疫苗(包括伤寒、副伤寒甲、乙)
五联疫苗还包括霍乱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
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亚单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急性普通型(典型):
1. 起病急-畏寒、发热
2. 腹 痛-脐周、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3. 腹 泻- 稀水 粘液脓血便,10~20次/日,便量少
4. 里急后重
5. 伴随症-头痛、乏力、纳差,病程1~2周,早期治疗疗效好,少数转慢性
菌痢急性中毒型临床表现
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儿童
骤起高热,可达40℃以上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而肠道表现轻微或缺无
反复惊厥、嗜睡及昏迷,迅速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
通常分为三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急性中毒型-休克型
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花斑、发绀、少尿或无尿、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或意识障碍
成人毒痢的特征:中毒症状严重,腹泻频繁,多为血水便,由于失水及酸中毒短期内休克
急性中毒型-脑型
头痛、呕吐、烦燥、嗜睡、昏迷、反复惊厥
中枢型呼衰-呼吸节律不整、深浅不一,双吸气、叹气样呼吸及呼吸暂停
瞳孔忽大忽小,继而不等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急性中毒型-混合型
兼有休克型和脑型表现
常先出现高热、惊厥
迅速发展为呼吸、循环衰竭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抢救措施
病原治疗
成人-喹诺酮类;儿童—三代头孢
对症治疗
高热-物理降温、退热药;
烦躁、惊厥-亚冬眠疗法;
反复惊厥-安定、苯巴比妥钠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肠
休克相关治疗 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激素、抗凝
脑型相关治疗 脱水降颅压、改善微循环、激素、防治呼衰
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
HBsAg阳性:1. 急、慢性乙肝; 2. 具有传染性的标志之一3. HBsAg健康携带者:含有HBsAg病毒, 临床上无症状的健康人存在数年或终身
抗-HBs阳性:1. 保护性抗体 2. 乙肝恢复与痊愈期 3. 接种乙肝疫苗后
HBeAg阳性:1. 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早期) 2. 传染性最强 3. 10周后易慢性化
抗-HBe阳性:1. HBeAg转阴后 2. 病毒复制减少 3. 传染性减弱
抗-HBc(lgM)阳性:1. 乙肝早期或急性期 2. 血中可维持6-18个月, 但出现早
抗-HBc(lgG)阳性:1. 乙肝感染 2. 出现晚, 但可终身存在 3. 非保护性抗体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热期”的临床表现:
1. 发热:急性起病,稽留热和驰张热多见; 多持续4~6days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重症热退后症状加重,为本病特征。
2. 全身中毒症状: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精神、神经症状。
3. 渗出水肿症:“三痛” 头痛、腰痛、眼眶痛 体外:“三肿征” 球结膜、眼睑、面部水肿
体内:浆膜腔积液、渗出性肺水肿、胃肠症状 、脑水肿
4. 充血:三红:颜面、颈、胸潮红;结膜充血
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腔道出血
5. 肾脏损害:(1)腰痛、肾区叩痛;(2)早期出现蛋白尿;(3)短期内尿蛋白变化大
“发热期”的治疗:治疗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1 抗病毒:发热期患者利用利巴韦林,抑制病毒,减轻病情和缩短病程。
2减轻外渗:早期卧床休息,可给予芦丁、 Vit C、激素、甘露醇、钙剂
3 改善中毒症状: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
4 预防DIC: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