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
英文名称: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总 学 时: 45学时(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21学时)
学 分: 2.5学分
自主学习:17学时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65%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5%。其中包括实验考试 15%,
平时成绩10%(作业、考勤、课堂提问),小测验或网络考试10%(包括理论与实验)。
《组织学与胚胎学》包含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门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与功能的学科,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的学科。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基础课之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许多后续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妇产科学的学习都需要以组织胚胎学作为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组织学的研究,从细胞水平向超微水平、分子水平不断深化,并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内分泌学、生殖医学、优生学等相关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很多重大的课题都与组织学、胚胎学密切相关,因此,学好组织胚胎学对于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课程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强调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以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同时适当反映国内外有关的最新科学进展,介绍新成就,另外还对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科中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作介绍,为学生阅读外文期刊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学生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
由于组织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因此讲课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并开设实验课,实验课以学生观察组织切片为主,辅以示教、模型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理解记忆。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后,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二、熟悉:
1.HE染色、嗜酸性、嗜碱性的概念。
2.PAS反应的意义。
三、了解:
1.石蜡切片制作的基本过程。
2.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基本原理。
3.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4.体外培养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
5.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课:0.5学时。实验课:0.5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组织、HE染色、嗜酸性、嗜碱性、PAS反应。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组织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组织学技术简介
(1)光学显微镜技术:①石蜡切片制作的基本过程。②HE染色。③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的概念。
(2)电子显微镜技术(自主学习):①透射电镜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的基本原理。②电子密度的意义。
(3)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自主学习):①一般组织化学的基本原理。②PAS反应的意义。③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④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
(4)放射自显影技术(自主学习)。
(5)细胞化学计量技术(自主学习)。
(6)体外培养和组织工程技术(自主学习)。
3.组织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绪论与细胞
(1)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封片。
(3)脊神经节的神经细胞、高尔基复合体。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光镜下HE染色的细胞结构。
(2)熟悉: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其使用;细胞超微结构。
(3)了解: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
第二章 上皮组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上皮组织的特性。
2.单层上皮及复层扁平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与功能。
3.微绒毛和纤毛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二、熟悉:
1.细胞连接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2.基膜的位置、结构特点与功能。
3.质膜内褶和半桥粒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三、了解:
1.复层柱状上皮和变异上皮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2.腺上皮和腺。
学时安排:理论课:1.5学时。实验课:1.5学时。自主学习: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内皮、间皮、微绒毛、纤毛、连接复合体、基膜。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上皮组织的特性:组成、结构特点、分布、功能及再生能力。
2.上皮组织的分类((自主学习)。
3.被覆上皮:
(1)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自主学习)、单层柱状上皮(自主学习)、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结构、分布与功能。内皮和间皮的概念。
(2)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和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自主学习)、变移上皮(自主学习)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4.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
(1)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微绒毛和纤毛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2)上皮细胞的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基膜的位置、结构与功能;质膜内褶和半桥粒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5.腺上皮和腺的概念(自主学习);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概念(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上皮组织
(1)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2)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3)单层扁平上皮表面观(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4)变移上皮(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充盈状态和空虚状态。
2.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结构。
(2)熟悉: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的结构。
(3)了解:变移上皮的结构。
第三章 固有结缔组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结缔组织的特性。
2.疏松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二、熟悉:
1.疏松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的特性、化学组成和功能。
2.疏松结缔组织中基质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特点和功能。
三、了解:
1.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学时安排:理论课:1.5学时。实验课:1.5学时。自主学习: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间充质、基质、纤维、分子筛。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结缔组织的分类(自主学习)。
2.结缔组织的特性:组成、分布、功能、来源。
3.疏松结缔组织:
(1)特点:组成、结构特点、分布、再生能力。
(2)细胞:①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光镜、电镜结构及功能。②脂肪细胞(自主学习)、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自主学习)、白细胞(自主学习)的功能。
(3)纤维(自主学习):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的光镜结构、化学组成及物理特性。
(4)基质:①化学组成:蛋白多糖、纤维粘连蛋白和组织液。②结构特点:分子筛构型。③功能。
4.致密结缔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自主学习)。
5.脂肪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自主学习)。
6.网状组织:组成、分布及功能(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固有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2)疏松结缔组织切片。
(3)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
(4)肥大细胞(设计性实验)、浆细胞和网状纤维(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3.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疏松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的结构特点。(2)熟悉: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
(3)了解: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 软骨与骨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软骨组织的组成与结构。
2.骨组织的组成和结构。
3.长骨骨干骨密质的结构。
二、熟悉:
1.软骨膜的结构与功能。
2.软骨的类型、分布以及软骨的生长方式。
3.骨组织的细胞类型、结构特点、功能及相互关系。
三、了解:
1.骨松质的结构特点。
2.骨发生的基本过程、方式及长骨的生长特点。
学时安排:理论课:0学时。实验课:0学时。自主学习: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类骨质、骨质、骨板、骨密质、骨单位。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软骨(自主学习):
(1)软骨组织:①软骨组织组成、结构与功能;②软骨细胞分布、结构、功能;③同源细胞群的概念;④软骨基质的构成和结构特点。
(2)软骨膜的组成及功能。
(3)软骨的类型: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4)软骨的生长方式:附加性生长,间质性生长。
2.骨(自主学习)
(1)骨组织:①组成与结构;②类骨质、骨质和骨板的概念;③骨组织的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的结构特点、功能及在骨改建过程中的关系。
(2)长骨的结构:①长骨的组成;②骨干骨密质骨板排列的方式:环骨板、骨单位、间骨板。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软骨与骨
(1)透明软骨(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软骨膜、软骨细胞、同源细胞群、软骨基质、软骨囊。
(2)长骨骨干磨片(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骨单位、间骨板、骨陷窝、骨小管。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软骨组织的组成与透明软骨的特点。骨组织的结构特点。
(2)熟悉:骨干骨密质骨板排列的方式。
(3)了解:软骨膜的结构特点、软骨的类型、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形态特点。
第五章 血 液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红细胞的正常值、结构及功能。
2.白细胞的正常值、分类与各类白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3.血小板的正常值、结构及功能。
二、熟悉:血液的组成。
三、了解:
1.淋巴的形成及功能。
2.骨髓的结构和血细胞发生的基本过程。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实验课:1.5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血象、网织红细胞、核左移、核右移、造血干细胞、造血祖胞。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血液组成及功能;血浆和血清的区别;血象的概念(自主学习)。
2.红细胞的正常值、形态结构及功能;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功能。网织红细胞的结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自主学习)。
3.白细胞:
(1)正常值、分类(自主学习)。
(2)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光镜结构及功能。
(3)超微结构(自主学习)。
4.血小板的来源、形态结构及功能(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血液
(1)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3)血液图片的制作与观察(设计性实验)。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3.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白细胞的分类和形态结构特点。
(2)熟悉: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3)了解:网织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第六章 肌组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骨骼肌纤维与心肌纤维的光镜和电镜结构。
2.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二、熟悉:肌组织的组成、分类、分布及功能。
三、了解: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实验课:1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肌原纤维、肌节、肌丝、三联体、闰盘。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骨骼肌:
(1)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肌节的概念、组成及意义。
(2)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①肌原纤维的组成。 ②横小管、肌浆网、三联体的结构及功能。
2.心肌:
(1)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2)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闰盘的结构及功能。
3.平滑肌:
(1)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2)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肌组织
(1)骨骼肌、心肌(HE染色、碘酸钠苏木精染色)。
(2)平滑肌(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
(2)熟悉:肌组织的组成。
第七章 神经组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神经组织的组成。
2.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3.突触的概念、类型;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和功能。
4.神经纤维的概念、分类及功能;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二、熟悉:
1.神经元的分类。
2.无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3.神经末梢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三、了解:
1.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
2.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结构特点与功能。
学时安排: 理论课:1.5学时。实验课1.5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尼氏体、神经原纤维、郎飞结、突触、神经纤维、神经末梢。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神经组织的组成与功能。
2.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1)胞体:①细胞核;②细胞质(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③细胞膜。
(2)树突和轴突的结构与功能。
(3)神经元的分类(自主学习):①按神经元的突起数量;②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③按神经元的功能;④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化学性质。
3.神经纤维的概念、分类及功能;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无髓神经纤维的结构(自主学习)。
4.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自主学习)。
5. 神经末梢(自主学习):概念及分类;感觉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肌梭)和运动神经末梢(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神经末梢)的结构与功能。
6.突触:概念及分类;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的
结构及功能。
7.神经胶质细胞(自主学习):
(1)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2)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 实验内容:神经组织
(1)神经元(尼氏体);
(2)神经胶质细胞(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3)有髓神经纤维(髓鞘、郎飞结);神经(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4)无髓神经纤维
(5)神经细胞分离标本、尼氏体、神经原纤维、髓鞘和施朗切迹、运动终板、环层小体、触觉小体(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神经细胞、有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
(2)熟悉:无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3)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第八章 循环系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心壁的结构。
2.动脉管壁的一般结构及各级动脉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3.毛细血管的分类及电镜结构。
二、熟悉:
1.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及血窦的分布。
2.静脉的结构特点。
三、了解:
1.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心瓣膜的结构及心脏的传导系统。
3.微循环的概念和组成。
4.淋巴管系统的结构特点。
学时安排: 理论课:1.5学时,实验课1.5学时。自主学习: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和关键词 :弹性动脉、肌性动脉、血窦、蒲肯野纤维、微循环。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自主学习)。
2.心脏:心壁的结构(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心瓣膜的结构(自主学习);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及细胞类型(自主学习)。
3.动脉:动脉管壁的一般结构(内膜、中膜、外膜);各段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及其
功能。
4.毛细血管的分类及结构(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5.静脉的结构特点(自主学习)。
6.微循环的概念和组成(自主学习)。
7.淋巴管系统的结构特点(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 实验内容:循环系统
(1)心壁: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蒲肯野纤维。
(2)大动脉、中动脉和中静脉、小动脉和小静脉;毛细血管(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3)毛细血管铺片(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心壁的结构;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
(2)熟悉:静脉的一般结构特点;。
(2)了解:毛细血管的光镜结构。
第九章 免疫系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胸腺、淋巴结和脾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与功能。
二、熟悉:
1.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
2.淋巴细胞的分类、功能;淋巴组织的概念、分类与结构;淋巴器官的概念和分类。
三、了解:
1.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和淋巴细胞再循环。
2.脾的血液循环。
3.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
学时安排: 理论课:1.5学时。实验课1学时。自主学习: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胸腺屏障。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自主学习)。
2.淋巴细胞的分类(自主学习);淋巴组织的概念和分类;淋巴组织的结构(自主学
习);淋巴器官的概念、分类和功能(自主学习)。
3.胸腺的结构(被膜、皮质、髓质、血-胸腺屏障)和功能(自主学习)。
4.淋巴结的结构:被膜、皮质(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髓质(髓索、
髓窦);淋巴结的功能;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自主学习)。
5.脾的结构:被膜、白髓(淋巴小结、动脉周围淋巴鞘、边缘区)、红髓(脾索、
脾血窦);脾的血液循环特点(自主学习);脾的功能。
6.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与功能(自主学习)。
7.淋巴细胞再循环(自主学习)。
8.扁桃体的结构与功能(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 实验内容:免疫系统
(1)胸腺(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淋巴结:皮质(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髓质(髓索、髓窦)。
(3)脾:白髓(淋巴小结、动脉周围淋巴鞘[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红髓(脾索、脾血窦)。
(4)腭扁桃体(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淋巴结和脾的光镜结构。
(2)熟悉:胸腺的光镜结构。
(3)了解:腭扁桃体的结构。
第十章 皮 肤
目的要求:
一、掌握:皮肤的组成;表皮与真皮的结构。
二、熟悉:皮肤附属器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三、了解:非角质形成细胞的类型及功能;皮下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学时安排: 理论课:0学时,实验课1学时。自主学习:1.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表皮、真皮、毛球、毛乳头。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皮肤的结构及功能(自主学习):
(1)表皮的分层和角化:①基底层;②棘层;③颗粒层;④透明层;⑤角质层。
(2)非角质形成细胞:①黑素细胞;②郎格汉斯细胞;③梅克儿细胞。
(3)真皮的结构:①乳头层;②网织层。
2.皮肤的附属器(自主学习):毛、皮脂腺、汗腺和指(趾)甲。
3.皮下组织的结构及功能(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 实验内容:皮肤
(1)指皮:表皮(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质层)、真皮(乳头层、网织层);皮下组织和汗腺。
(2)头皮:毛(毛囊、毛球、毛乳头)、皮脂腺;汗腺(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立毛肌(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表皮、真皮的结构。
(2)熟悉:毛的结构。
(3)了解:汗腺、皮脂腺结构。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目的要求:
一、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和腺垂体远侧部、神经垂体神经部的结构和功能。
二、熟悉:
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内分泌腺细胞的类型及超微结构特点。
2.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三、了解:
1.甲状旁腺的结构及功能。
2.腺垂体中间部、结节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松果体的结构与功能。
4.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学时安排:理论课:1.5学时。实验课:1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含氮激素细胞、类固醇激素细胞、激素、旁分泌、垂体门脉
系统、APUD细胞。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自主学习);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内分泌腺细胞的类型及超微结构特点(自主学习);激素、靶器官、靶细胞的概念(自主学习)。
2.甲状腺:甲状腺滤泡的组成;滤泡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滤泡旁细胞的分布、
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自主学习)和作用。
3.肾上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肾上腺髓质中髓质细胞(嗜铬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交感神经节细胞与髓质细胞的关系(自主学习)。
4.垂体:垂体的组成(自主学习);腺垂体远侧部细胞分类及功能;腺垂体中间部、结
节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自主学习);神经垂体(神经部)的结构与功能;垂体门脉系统的组成和意义;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
5.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自主学习)。
6. 甲状旁腺的结构及功能(自主学习)。
7.松果体的结构与功能(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甲状腺滤泡;滤泡上皮细胞;滤泡旁细胞。
(2)肾上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肾上腺髓质。
(3)垂体:腺垂体(远侧部: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嫌色细胞);神经垂体(神经部:垂体细胞、赫令氏体)。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垂体的光镜结构。
(2)熟悉:腺垂体远侧部细胞的染色特点。
(3)了解:含氮激素分泌细胞与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甲状旁腺的光镜结 构。
第十二章 消化管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2. 胃粘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3. 小肠粘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扩大小肠吸收面积的结构。
二、熟悉:胃壁和小肠壁其它各层的结构特点;三段小肠的鉴别。
三、了解:
1. 食管、大肠的结构与功能。
2. 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学时安排:理论课:1.5学时。实验课:1.5学时。自主学习: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胃底腺、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肠绒毛。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自主学习)。
2.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粘膜(上皮、固有层、粘膜肌 )、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3. 胃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胃粘膜上皮的类型、结构及功能;胃底腺的细胞类型,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光镜、电镜结构及功能;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胃壁其它各层的结构特点(自主学习)。
4. 小肠的一般结构与功能:小肠粘膜上皮的类型、结构及功能;小肠腺的细胞类型、
结构特点与功能;扩大小肠吸收面积的结构(环行皱壁、肠绒毛、微绒毛);小肠壁其它各
层的结构特点(自主学习)。
5.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鉴别(自主学习)。
6. 食管、大肠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自主学习)。
7. 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自主学习)。
8. 胃肠的内分泌细胞(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 实验内容:消化管
(1)胃体:粘膜(上皮、胃底腺壁细胞和主细胞、粘膜肌)、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2)十二指肠:粘膜(上皮、小肠腺、粘膜肌、肠绒毛)、粘膜下层(十二指肠腺)、肌层、外膜。
(3)空肠:粘膜(上皮、肠绒毛)、孤立淋巴小结。
(4)回肠:粘膜(上皮、肠绒毛)、集合淋巴小结。
(5)潘氏细胞、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网、阑尾、结肠、食管-胃以及胃-十二指肠的交界部位(辅导教材学习或网路学习)。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消化管壁的基本结构;胃和小肠壁的光镜结构特点。
(2)熟悉: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鉴别。
(3)了解:食管和大肠的光镜结构特点。
第十三章 消化腺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胰腺外分泌部、内分泌部的结构与功能。
2.肝小叶的组织结构。
二、熟悉:
1.浆液性、粘液性腺细胞的结构特点。
2.肝门管区的组成;肝血液循环的特点。
三、了解:
1.唾液腺的一般结构和三种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2.肝的一般结构和功能;肝内胆汁排泄途径。
3.胆囊、胆管的结构特点。
学时安排:理论课:1.5学时。实验课:1学时。自主学习: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胰岛、肝小叶。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唾液腺的一般结构;浆液性、粘液性腺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三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结构特点(自主学习)。
2.胰腺:
(1)外分泌部的结构和功能。
(2)内分泌部(胰岛):细胞类型(A细胞、B细胞、D细胞及PP细胞)和功能。
3.肝脏:
(1)肝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2)肝小叶的形态结构:①中央静脉:位置、结构特点和功能;②肝板(肝索):肝细
胞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③肝血窦:位置、结构及功能;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④窦周隙(Disse隙):位置和功能;⑤胆小管:形成及功能。
(3)肝血循环的特点和胆汁排出的途径(自主学习)。
4.胆囊、胆管的结构特点(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 实验内容:消化腺
(1)颌下腺:腺泡(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导管。
(2)胰腺:外分泌部(腺泡、导管)、胰岛。
(3)肝脏: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索、肝血窦)、门管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4)胰岛(A、B细胞)、肝巨噬细胞、胆小管(教辅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①胰腺:外分泌部腺泡的结构特点;内分泌部(胰岛)的结构。②肝脏:肝小叶的形态结构。
(2)熟悉:肝门管区的组成。
(3)了解:唾液腺的一般结构与三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结构。
2.肺呼吸部的组成,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二、熟悉:
1.肺的一般结构。
2.肺导气部的组成及结构变化规律。
三、了解:
1.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鼻、喉的结构特点。
学时安排:理论课:1.5学时。实验课:1.5学时。自主学习: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气血屏障(呼吸膜)、肺泡隔、肺小叶。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
2.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结构:粘膜(上皮、固有层)、粘膜下层、外膜。
3.肺:
(1)肺的一般结构(自主学习)。
(2)肺导气部(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管壁的结构(自主学习)及其变化规律。
(3)肺呼吸部:①组成(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和各段的结构特点;②肺泡:肺泡上皮(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肺泡隔的位置、结构与功能;气—血屏障的组成和意义;肺泡孔的位置及意义。
4.鼻、喉的结构特点(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呼吸系统
(1)气管壁:粘膜、粘膜下层(混合性腺体)、外膜。
(2)肺:导气部(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3)活动纤毛(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4)活动纤毛铺片的制作(设计性实验)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3.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气管壁的光镜结构;肺呼吸部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2)熟悉:肺导气部结构的变化规律。
(3)了解:肺泡隔的位置及结构特点。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肾单位的组成。
2.肾小体的结构与功能。
3.近曲小管、远曲小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二、熟悉:球旁复合体的组成与功能;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三、了解:
1.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泌尿小管的组成;集合管的结构。
3.排尿管道的结构。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实验课:1学时。自主学习: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肾单位、滤过屏障(滤过膜)、球旁复合体。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自主学习)。
2.肾脏的一般结构(自主学习)。
3.肾单位:
(1)肾小体(血管球、肾小囊)的结构;滤过屏障(滤过膜)的组成与意义。
(2)肾小管:近端小管(曲部、直部〔自主学习〕)、细段(自主学习)、远端小管(曲
部、直部〔自主学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球旁复合体的组成(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结构和功能(自主学习)。
5.集合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自主学习)。
6.肾的血液循环特点(自主学习)。
7.排尿管道的结构(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泌尿系统
(1)肾脏:肾皮质(肾小体、近曲小管、远曲小管、致密斑),肾髓质(髓袢、集合管。
(2)肾血管灌注(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3)排尿管道的结构(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肾小体光镜结构;近曲小管、远曲小管的光镜结构。
(2)熟悉:致密斑的光镜结构特点;集合管的结构特点。
(3)了解:泌尿小管各段在肾实质内的分布规律;近直小管、远直小管、细段的结构特点。
第十六章 男性生殖系统
目的要求:
一、掌握:睾丸生精小管、间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二、熟悉:支持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血睾屏障的组成及意义。
三、了解:
1.睾丸的一般结构;直精小管和睾丸网的结构特点。
2.生殖管道、附属腺、阴茎的结构特点。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实验课:0.5学时。自主学习: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精细胞、睾丸间质细胞、血-睾屏障。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睾丸的一般结构(自主学习);直精小管和睾丸网的结构特点(自主学习)。
2.生精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的结构特点及变化规律。
3.支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4.睾丸间质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5.血睾屏障的组成及意义(自主学习)。
6. 生殖管道、附属腺、阴茎的结构特点(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男性生殖系统
(1)睾丸生精小管;生精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附睾(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3)前列腺(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生精小管的结构;各级生精细胞的结构特点;睾丸间质细胞的结构。
(2)熟悉:支持细胞的结构特点。
(3)了解:附睾和前列腺的结构特点。
第十七章 女性生殖系统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卵泡的发育与成熟。
2.黄体的形成、类型、组织结构、功能与退化。
3.子宫底部和体部的组织结构。
二、熟悉:
1.排卵的概念、时间、过程及意义。
2.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卵巢周期性变化的关系。
三、了解:
1.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闭锁卵泡的结构特点。
3.子宫颈、输卵管、阴道的结构特点。
4.乳腺的结构特点。
学时安排:理论课:1.5学时,实验课:1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卵泡、排卵、黄体、月经周期。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自主学习)。
2.卵巢:
(1)卵巢一般结构与功能(自主学习)。
(2)卵泡的发育与成熟:①卵泡的一般结构;②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
卵泡、成熟卵泡的结构特点。
(3)排卵: 概念、时间、过程及意义。
(4)黄体: 形成、结构、类型、功能及退化。
(5)闭锁卵泡:形成及结构特点(自主学习)。
3.子宫:
(1)子宫底部和体部: ①外膜、肌层、内膜结构特点;②内膜功能层、基底层的意义。(2)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①月经周期概念及分期;②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结构特
点(自主学习)。
4.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卵巢周期性变化的关系以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女性生殖系统
(1)卵巢:一般结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闭锁卵泡。
(2)子宫:外膜、肌层(平滑肌)、内膜(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的子宫腺和螺旋动脉)。
(3)成熟卵泡、黄体、分泌期子宫内膜、静止期乳腺和活动期乳腺(辅助教材学习或网络学习)。
2.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
3.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的结构特点;子宫体的组织结构。
(2)熟悉:成熟卵泡的结构特点;增生期、月经期子宫内膜的结构特点。
(3)了解:闭锁卵泡与间质腺的结构特点;黄体的结构特点;分泌期子宫内膜的结构特点;静止期乳腺和活动期乳腺的结构特点。
第十八章 胚胎学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二、熟悉:胚期、胎期和致畸敏感期的概念及意义。
三、了解:胚胎学的主要分支学科;胚胎学发展简史与现代胚胎学。
学时安排:理论课:0学时,实验课:0学时。自主学习: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胚期、胎期。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胚期、胎期、致畸敏感期的意义(自主学习)。
第十九章 胚胎发生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受精的概念、地点和意义。
2.胚泡的形成及结构。
3.植入的概念、时间、地点及植入后子宫内膜的变化。
4.二胚层胚盘、三胚层胚盘和相关结构的形成及三胚层的分化。
5.胎盘的组成和功能。
二、熟悉:
1.精子的成熟、获能及卵的成熟。
2.卵裂的概念与桑椹胚的形成。
3.胚体形成。
4.胎膜的结构和组成;胎盘屏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三、了解:
1.胚外中胚层、胚外体腔及体蒂形成。
2.胚胎各期外形特征和胚胎龄的推算。
3.双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