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师大版三上数学课时教案.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882997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5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上数学课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北师大版三上数学课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上数学课时教案 2017 年 秋 季学期 三 年级 数学 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学生 情况 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教学 内容 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乘法 年、月、日 认识小数、观察物体、周长、数学好玩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在课程标准中所处的位置: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第七单元“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数学好玩 本册教材在数学好玩中安排了“校园中的测量”“搭配中的学问” “时间与数学”三个专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一、 本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3、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4、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5、 “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6、 “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 目标 及重 点难 点 二、 本册教学重点: 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乘法、认识小数、周长 三、 本册教学难点: 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乘法、认识小数 突破 重难 点的 措施 及方 法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进度 本学期上课为 周,除去节假日和复习时间,实际上课时间为 周,共 节。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安排见下表: 教学进度安排一览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混合运算 4 2 混合运算 4 3 观察物体 4 4 加与减 4 5 加与减 4 6 加与减、乘与除 4 7 乘与除 4 8 整理与复习、周长 4 9 周长 4 10 乘法 4 11 乘法 4 12 乘法 4 13 乘法 4 14 年、月、日、数学好玩 4 15 数学好玩 4 16 认识小数 4 17 认识小数 4 18 复习第一到第三单元 4 19 复习第四道第七单元 4 20 复习数学好玩到认识小数 4 课时教案 课题 小熊购物 教材 简析 在学习表内乘除法和100以内口算的基础上学习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 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分层 目标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 难点 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探究新知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食品专柜,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到信息。(出示食品单价课件) 面包每个3元 饼干每包4元 蛋糕每个6元 花生每包7元 糖果每袋5元 (1)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什么东西呢?(指名回答) (2)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本课的知识点,学生会对课堂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胖胖买了什么食品?(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2)那么,小熊胖胖该付多少钱?请你帮它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步式写成综合式。 说一说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4+6或6+3×4各表示什么意思?) (1)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提问: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含有乘法和加法的计算的分布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想一想,议一议 (1)小熊壮壮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出示壮壮课件) 同桌互相探究,并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总结: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中,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二、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 大家能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列出什么算式呢? 老师点名学生回答。 (2)说一说,下面各题要先算什么?然后再解答。 4×6+25= 54+36-18= 42+8×4= 9×8+22= 100-75+25= 33+7×3=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强调书写格式。 三、课堂总结 1、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计算题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题,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备 注 备 注 板书 设计 小熊购物(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该付18元。 教学 后记 课时教案 课题 买文具 教材 简析 本节学习除加、除减两步混合运算,进一步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 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分层 目标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 难点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 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3. 解决问题。 (1)列算式。 笑笑: 18÷3+4 每本算数本现价比原价便宜:3 -10÷2 =6+4 =3-2 =10(元) =1(元)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组讨论:3-10÷5 表示上意思。 算式“3-10÷5”中的“10”表示5本算术本10元,“10÷5”表示1本算术本多少元。所以“3-10÷5”表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因此计算“3-10÷5”的时候,应先算10÷5=2,再算3-2=1,用脱式计算式 (3)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买1本算术本和1本英文本共花多少元?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6“练一练”第1题。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6“试一试”第2题。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四、总结 1、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计算题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除法的两步式计算题,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五、 作业布置 课本6页练一练第1、3、4、5、6题。 备 注 备 注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课时教案 课题 过河 教材 简析 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真实呈现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初步体会小括号的必要性,并从中自然的感受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奇妙作用。 教学 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分层 目标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 难点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 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 复习巩固 1、口算 6×9= 30+15= 42÷6= 2 、脱式计算 7×2+30 46-6×4 63÷9+7 二、 解决新知 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例如: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大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2. 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大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 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人) 综合算式:29+25÷9 思考:这样列式就要依照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方法来计算,计算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分步计算结果不一样。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引入:“( )”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29+25)÷9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 6条船。   一句话:有小括号真好! 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分段理解,记忆) 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你会做吗? 三、 体验知识,形成模块 1、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并计算结果。   5×(36-29) (46+17)÷7 81÷(16-7)   完成之后,再次体验: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注意:做完括号里的运算之后,不再要括号。 四、课堂小节   1.知道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2.完整把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阅读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3.数学符号要正确书写。 五、作业设计   1.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备 注 备 注 板书 设计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9+25)÷9 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教学 后记 课时教案 课题 练习一 教材 简析 进一步巩固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以及混合运算数量关系的理解,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分层 目标 教学 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 难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师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准备 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先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 3>2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解法二:3×6=18(元) 18>12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解法三:12÷3=4(瓶)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 答:每瓶便宜1元。 6、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 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 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 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 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备 注 备 注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课时教案 课题 看一看(一) 教材 简析 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物体的基础上,拓展到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可以看几个面,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直观经验,培养空间想象力,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让学生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那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层 目标 教学 重点 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教学 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师 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学生 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淘气和妙想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在观察、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笑笑和妙想观察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观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4、学生交流。 三、  学习检测: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教材13页下面的情境图) 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再想一想,然后找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将自己的结果和同学交流。 四、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针对学习检测情况进行精讲。 五、学生全课总结,拓展升华 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 课堂练习 教材第15页的练习题。 七、作业布置 1、搭建组合图形,并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完成P14页“练一练”第1、2、3、4题。 备 注 备 注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课时教案 课题 看一看(二) 教材 简析  情境一主要是借助画面中的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想象观察两个物体,探究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情境二是从窗外远距离观察人物,再一次经历从相对位置观察的过程,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是不同的。 教学 目标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分层 目标 教学 重点 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 难点 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  教师 准备 课件 学生 准备 每组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积木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昨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好不好? 二、出示自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 学习新知 点名学生说说课本P15页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四、自学自导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2、教师发出指令: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4、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5、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五、反馈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学生分小组相互指令做拼搭游戏。 六、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 拓展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体,比如冰箱,电视机等,观察后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的平面图形。 九、 作业布置 练一练第1、2、3题。 备 注 备 注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课时教案 课题 捐书活动 教材 简析 教材用图表的形式呈现了两个小学捐书的情况,从而创设出“捐书活动”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列出数学问题,并独立列出算式,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并自己尝试算出得数,然后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的方法。教材还提供了三个数连加的两种列竖式的方法,教师要进行格式的指导。 教学 目标 1、能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及进行简单的估算,说出估算的方法。 2、结合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加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层 目标 教学 重点 探索三位数连加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 难点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师 准备 学生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切入: 我们小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书活动开始了!同学们都积极地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建设小学和民族小学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们还悄悄地比赛,他们都想为“希望工程”多做贡献。老师把这两所学校的捐书情况做了个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捐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吧! 一、玩中学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图,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这里就是当年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问题呢? A、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04=222(本) B、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C、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13(本) 2、想一想。 (1)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118+104+95= (2)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不太一样。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 (3)估算。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 (4)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算一算。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和好朋友交流一下。 3、做一做 4、(1)后来呀,我们的兄弟学校东宇小学也发起了捐书活动,这是他们的捐书情况,估计一下,他们捐了多少本? (2)汇报算式,结果。 二、学中做 1、计算比赛,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又对又快的同学可获得小奖品一枚。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1) 独立思考,什么叫买1000送100? (2) 小组交流。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说你们今天学了什么啊?你又学会了什么?生活中有很多连减的数学问题,就像今天研究的运白菜一样,同学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数学问题,并且要学会选择合理的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 注 备 注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课时教案 课题 运白菜 教材 简析 教材创设了“运白菜”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连减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运用学会的知识正确计算。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教材通过运白菜的问题情境提出连减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中探索连减具体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解决问题不同策略的过程,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层 目标 教学 重点 探索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并灵活地选用不同算法,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明确解题思路。 教师 准备 课件 学生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秋天到了,田野里忙碌着人们收获的身影。(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淘气与笑笑在这里找到许多数学信息,你猜猜他们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先看主题图,自己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自己所提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师:原来有850棵,运走两车后,求还剩多少棵?(师板书出完整的题目)能一步完成吗?(不行)该怎样列式? (二)计算,解决问题 生1:850-256-280 生2:850-280-256 =594-280 =562-256 =314(棵) =314(棵) 生3:850-(280+256) 生4:850-(256+280) =850-536 =850-536 =314(棵) =314(棵) 师:强调计算时要注意进退位问题,做到认真、细心。 师:说出式子中各数各步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生1和生2所提出850-256-280和850-280-256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后,再从剩下的棵数中再去掉第二车,得出最后 的剩下棵数。 生3和生4提出850-(280+256)和850-(256+280)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和第两车的总棵数的和,得出最后的剩下棵数 师: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你们能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减”的两种计算方法。 三、练习: 试一试 1000-207-168 436-179-36 456-278-132 930-(80+480) 368-(168+127) 1000-185-145 (1)妈妈买了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付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指明学生说出如何列式,集体订正。 3.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8+235 (2)712-284 (3)94+438 (4)432-158 指明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四、今天你们都有什么收获?谁愿意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无论用什么方法去计算,计算时注意进位与退位,做到认真、细心。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设计 淘气和笑笑在菜地里学到了新知识,高高兴兴地往前走,他们来到池塘边,饲养员告诉他们,这里养了800只鸭子,白鸭子有250只,花鸭子有350只,黑鸭子有多少只? 备 注 备 注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课时教案 课题 节余多少钱 教材 简析 本节课以情境为依托,相继出现两个问题,因此突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比较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 目标 1、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分层 目标 教学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 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 教师 准备 课件 学生 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如何节钱的。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 (引出问题“八月结余了多少钱?”) (4) 探究“八月结余了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800+185-745或800-745+185,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2.(课件出示教材22页试一试例题)理解图意,解决问题。 师:每台洗衣机580元。奶奶每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算一算。 (1)计算,解决问题 生1:225+225=450(元) 生2:580-225=355(元) 450+225=675(元) 355-225=130(元) 675元>580元 130元<225元 答:三个月就够了。 答:三个月节余的钱能买洗衣机。 师:说出式子中各数各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你们能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减”的两种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