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英语人文知识实践周总结.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882996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人文知识实践周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英语人文知识实践周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人文知识实践周总结   篇一:英语人文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英语人文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不知不觉中,大学生涯中的第三次实践活动已经落下帷幕。这次实践活动主要是以人文知识竞赛为主要内容。这其中包含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宗教、文化、文学及语言学的内容,可以说知识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这次竞赛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此次活动增强了我的文化学习意识,并能够帮助我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此次活动大体经过两轮,初试和决赛。初试为笔试,然后在初试中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参加决赛。参加决赛的同学被分为八个组,都要经历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和附加题四个环节。决赛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环节,因为不仅仅是参赛的人,包括观众和老师都觉得既激动又紧张。各个组都能够合作默契,团结一致,经过激烈的比拼,成绩都相当不错。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抢答题环节,有一个组每次还没看完题就立马抢下这道题,在我们都担心他们能否答出这道题的时候,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给出正确答案。我想没有一定的积累和深厚文学功底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回答正确的。还有一个组,他们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拼劲儿令人印象深刻。当他们凭着实力一直闯到风险题环节的时候。她们可以选择继续挑战高分题或者是拿着已有得分放弃后面的题,当主持   人问她们是拿着高分放弃还是带着风险前进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一拼到底。虽然最后出现了失误,但是他们的这种勇往直前,不怕输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人文知识的了解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临时抱佛脚是不可行的。在为人文知识竞赛做准备的时候,我借助的资料是冲击波英语的《英语专业8级人文知识》,我发现有很多知识是我所不了解的,还有很多知识有待加强和巩固。比如以前学过的语言学知识,学过之后没有经常复习和巩固,因此很多知识都已经被遗忘。通过这次活动也让我意识到我在人文知识方面知识的匮乏。此次活动中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这些学生都是平常学习踏实和努力的同学,他们注重于知识的累积,因此才能够在活动中出类拔萃。   作文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我们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和迫切的。我们学习英语不应仅仅局限于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而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以为将来能够有效地利用语言工具为现实需要服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了解了其地理、历史、政治等基本概况。这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并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总之,此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这也为我以后的学习敲响了警钟。滴水穿石,学习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人文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需要累积的过程。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会阅读更多的书,因为阅读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且能够使我们陶冶情操,是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将现在的学习和积累为以后的现实所需服务,这样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所付出的努力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外语1201班   2015年4月28日   篇二:商务英语实践周总结   这次实践的内容与以往不同,是对商务谈判英语方面的学习,一名合格的秘书不仅要足够熟练和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领导服务,更好的全方位的工作。为此,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学习,实践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对商务英语的听力进行了练习,通过观看视频,对视频内的对话进行揣摩和模仿,以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起初面对视频是一片迷茫,听起来很费劲,理解起来更是很困难,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循序渐进的接触,学着把自己带入环境,对于商务谈判英语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其次,是对英语表达能力的练习,通过分组编写对话提高商务谈判的表达能力。对话内容设定为:假设你的公司派你与一家国外的公司进行某项业务的谈判,你需要对谈话内容进行设定,设置每一句话,组成一篇有条理内容丰富的对话。编写对话的过程中对每一句话进行反复揣摩,进而提高表达能力以及商务英语谈判的能力。   最后,每一小组成员在熟练掌握本组的对话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呈现给老师和同学们。通过这次的对话,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英语水平以及商务谈判的技巧。   学习英语需要记住一句话:恒心和毅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对我们千百万英语学习者来说,“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把英语学到家,掌握英语,利用英语,使英语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工作学习,娱乐休闲的工具,真正成为英语的主人。英语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课程内容紧密相联,所以我们应该将各科知识综合运用。比如商务谈判英语、文秘英语、软件英语等等,在编写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对开展工作的用处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广泛博览其他相关学科的书籍,多和同学和老师沟通,关注商务谈判的新发展,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并且,商务谈判需要合适的表达——语场,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事, 以及参与者所从事的活动, 其中语言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务谈判中,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语等已经形成了许多固定表达方式,尽管同样是英语,但是每个国家,不同的地区对英语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表达方式的不当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所以我们要积极了解不同国家的一些表达习惯,才能更好的在商务谈判中获得有利因素,更好的促使谈判的成功,为公司争取更   大的利益。   通过这为期一周的商务谈判英语练习,进一步提高了我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对一些英语表达技巧有了一定的掌握,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长时间学习不能心平气和,出现浮躁等状况,同时对词汇的掌握量还需要提高。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周的实鉴内容让我们切实的感觉到了与英语相关方面我们或多或少的专业工作,我把这次为期一周的商务谈判英语看作是“秘书工作与商务谈判英语的桥梁”。理解了这次实训的目的,也清楚目前自己的不足,那就是缺乏词汇量,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够很好地与商务谈判相结合。同样事物存在两面性,在这次实践中我也有很多收获,我更加充分的了解英语方面的知识,也发现了以前很多不曾注意到的细节,有机的把职业能力训练与商务谈判能力的训导结合起来。相信这对我接下来学习秘书专业知识会起到很有效的帮助。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会以一名合格的秘书人员需要必备商务谈判知识的身份在这几个方面要求自己,严格自我,向专业秘书人员靠近。本次实践,我体会到秘书人员成功地帮助公司促成一笔商务谈判的那种兴奋,那种小有成就的感觉是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体会的。   总之,这次实鉴为我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从狭隘的知识面对更加广泛的现实,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作为在校秘书专业的学生,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吸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向着优秀秘书人员努力。   篇三:人文知识实践总结   篇一:人文知识点总结   《人   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学知识体系应该回答人文世界的5个w   人文世界是什么样   子(what)   人文世界为什么是   这个样子或为什么被感觉是这样子(why)   人文世界的位置、   空间特性与空间差异(where)   人文世界的演化过   程与趋势规律(when)   人文世界是怎样演   化和怎样被优化的(how)   第一章 绪论   1、地理学的三个发   展阶段:古代地理学,从地理学思想的萌芽至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   中心内容;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现代地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地理学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2、当代地理学是研   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3、地理学的研究对   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因此地理学又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   地理学两部分,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   4、人文地理学以人   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5、人文地理学研究   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一是以区域和空间为研究的主线;二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6、人地关系内涵:   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   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   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7、人文地理的学科   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8、古代地理学:19   世纪以前;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构成了古代人文地理学的   主要内容   国外――地理学发   轫于古希腊学者,《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著   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其   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国   内――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全面技术了当时全国的地理   特征,反映了当时我国的人文和经济面貌。我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贡献:产生了人地关系思   想的萌芽。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积累了大量伊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   理知识。《货殖列传》、《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徐霞客游记》   9、对古代地理学具   有奠基意义的两位德国学者,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   立的科学,《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   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10、近代地理学:   19世纪下半叶至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探究人地关系   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学的解释   促使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外在动力――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科学革命的冲击,科学分化的趋势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向更切合实际的归纳和解释,阐述   因果关系,并提供对事物的日益精确的描述;其他科学的进步,引起了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变   革,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引入地理学理论体系   近代地理学的流   派――(德国)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造人,人类地理学、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施吕特尔:   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   白吕纳《人地学原理》:人地相关论与区域人文地理研究。   (英国)麦金德:   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先例,《历史的地理枢纽》是其政治地理的代表作,“大陆腹地说”:   “谁统治东欧,谁就统治大陆腹地;谁统治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   就统治世界”。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   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   族发展与国家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亨丁顿,《气候与文明》,强调了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   定性影响。巴罗斯,人类生态学,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苏尔:文化景   观学派。哈特向,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认为地理   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   (俄国)以经济地   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地理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11、现代人文地理   学: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量大地理学研究中心;美   国――以谢佛为代表的地理学者首先向区域研究的公式化、理论的贫乏发起挑战,提出加强   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1950年代,华盛顿大学加里森掀起了“计量革命”;1970年代,   西方地理学出现人本主义倾向,“行为主义革命”。   苏联――1950年   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1960年代,阿努钦:统一地理学;1970   年代,社会经济地理学,接近人文地理学   总体特征:(1)科   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   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   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12、方法论:(1)   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   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   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   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   新自作调查研究。   13、中国:近代张   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第二章 文化与人   文地理学   1、文化:广义上是   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   民族特征。   2、克鲁伯和克鲁克   对文化的定义   3、文化结构:(1)   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   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   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   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   上   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4、文化对环境的适   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   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性:   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   应环境。   (3)关系:a、相   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   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   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b、不同之处:   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   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   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   的关系是不同的。   5、人文地理学的理   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区位论:研究世界   各国、各地区某种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分析区位形成的原因与条件,   预测其发展,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有计划地选择最优活动场所。   6、文化区:某种文   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   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   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   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   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   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   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没有一个交错的过渡带   (3)乡土文化区   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   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   文化区的差异性: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   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7、文化的扩散(文   化的时间现象):(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   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   速度的差异性。   a、接触扩散   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   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   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   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   stimul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   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   relocat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   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较扩展扩散速度   快,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8、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   科学。   (1)环境决定论   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   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   (2)可能论   possibilism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   对称。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   (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英国的罗克斯比。   (4)生态论human ecology: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   (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   (6)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关系中,人通过文化起决定性作用。   (7)和谐论harmon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其产生的背景:20c60s以来,人地关系失调   9、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0、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   11、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12、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   1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费弗尔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探索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布罗代尔按时间的延续长度与节奏把历史时间分为:短进段、中时段和长时段(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它规定或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年鉴学派已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来了解历史,地理学更应当从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14、人地关系模式图式(斯宾塞和托马斯):(1)人口:一定地域范围内,并具有一定文化的群体;(2)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3)社会组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4)技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利用技术获得生存,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28 / 2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