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中部城镇化调查报告8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周边城镇化建设状况 沈阳市沈北新区二台子村等地区调查报告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班级:工业工程1201 /5/12概要内容:调查人员: 王逊: 1 2110 李正国: 1 2120 姚广羡 : 1 2103崔博健: 1 2107王楠 : 1 2132齐海娇 : 1 2126杨悦: 1 2131佘丽丽: 1 2128胡琳琳: 1 2134调查分工: 调查报告的完成:王逊、姚广羡、李正国调查报告表的统计与整理:齐海娇、杨悦、王楠实地调查:王逊、李正国、佘丽丽、胡琳琳、崔博健、王楠调查表分送:齐海娇调查时间
2、 /5/2 星期五 /5/3 星期六 调查地点:沈阳市沈北新区二台子村、沈阳市沈北新区南台村、沈阳市沈北新区大洋河村等调查对象:被调查乡镇住户中的成年人调查方法:采用每组2-3人分组形式分头进入住户进行问卷与交流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辽宁省中部城市群中我们选择了沈阳市进行调查。沈阳周边三个村落整体城镇化率不高,沈阳周边地区农村村城镇化发展发展空间很大。多村落之间城镇化差异不明显,城镇化还是滞后于工业化、非农化。详细内容:5月2日与5月3日我们进行了二台子村、南台子村和大洋河村的调查,二台子村、南台子村与大洋河村相互距大约三公里,呈三角形。三村距离城市约10公里。二台子村、南台子村和大洋河村
3、属于乡镇(乡镇:乡和镇。泛指较小的市镇。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三村落人口数量均为200-500户,规模适中。外出(打工求学)人口比例约(30-40)%,近一半人口外出。主要产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也有进行蔬菜种植的。附近无乡村工业,村落附近有小学与初中。人均收入在1.5-2万元。八成人对于城镇化建设的相关信息不了解,九成人对于本地城镇化建设情况不清楚。对于住房问题我们采用无选项的方式进行调查,住房问题的好坏在外观上看是一方面标准,更多的是以人为主体的主观感受,从报告上看人们对现在的住房条件并不是很满意。大部分人住
4、的还是普通的瓦房。从地理位置来看三个村落临近虎石台北大街和杭州路四公里范围内有怪坡熊虎园和怪坡和一个城市群。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一、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在进行实地调查和当地人进行交流时,最真切的感受是城镇化会直接影响“三
5、农”问题。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三农问题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农民,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三农问题能够说困扰中国几千年。数据统计中国现在城镇化率为50%距离国际平均值70%-80%有一定差距,当然由于地区之间的城镇化不均衡,50%的城镇化率并不足以说明问题。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问题。按现在的统计结果,虽然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公共服务不足,户籍限制的原因,她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严格的来说,这部分人不属于城市化的人口。去掉这部分,中国城镇化水平会更低。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有很多,但根本的出路在哪里?我们
6、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外部政府经过大力投资建设新农村,一方面农民本身意识进行转变。从调查结果来看,沈阳周边农村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旅游方面、特产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这给农民自身发展城镇化带来问题。中国是农业人口的大国,这是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当前,在城镇化率已超过50%的情况下,农业人口仍有6.7亿人。相比较,英国、巴西同一城镇化水平时期,农业人口仅分别为1300万人和4500万人。即使到2030年,城镇化水平若达到65%,中国从农村需要转移的人口将达3亿左右,仍有相当于美国和俄罗斯两国人口总和的约4.5亿人生活在农村。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
7、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中国的城镇化,不应是削弱农业、剥夺农民、凋敝农村的过程,而应当是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过程。这也是中国城镇化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透过调查结果看,农村的基础很差,所持有资源也少,再加上发达城市对于人才的吸收,农村出身的人才不断向一线城市靠拢,城镇化最主要还是政府出手。政府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起主导作用,也只有依靠政府的投资城镇化才会顺利。从调查报告中看七成以上人对城镇化的理解是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这也能够看出对三农问题的主体农民来说最能让她们切实感受到城镇化建设的成果也应该是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如
8、美国,美国不存在peasant(农民)而是farmer(农场主)。美国以2%左右的农业劳动者养活了约98%的人。我们进行城镇化的建设时为了结束城-乡二元的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在农民不断放弃农业进入城市的同时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跟进。二、城镇化建设不能设脱离实际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农村确实在过去十年里变化很大,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的生活服务设施已有较大的提高。可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公用设施等满足不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小城镇应首先加强当地水、电、路、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带动建筑、运输、包装、餐饮、教育、娱乐
9、体育等相关产业发展。城镇化的动力主体是政府,城镇的设置、规划、建设都取决于政府的政治取向和政治目标的实现 。忽视与当地经济特征,缺乏整体性,不能用长远眼光来考虑开发、建设小城镇,导致小城镇前期表面上发展很好,政府建设过后会进入无后续能力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认识的不足,相互攀比城镇化率的高低,出现了急于求成的、无目的的发展。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的理解为增加城镇数量,片面的追求“表面工程”。大规模进行城镇拆迁,劳民伤财建“形象工程”。新闻中也出现过不少此方面的报道,某地出现“鬼城”,大面积现代化建筑却没人住。对于这方面问题应该加强城镇化建设的宣传与学习,更正人们的认识。三、正
10、确认识城镇化调查表显示,95%以上的人对于城镇化只是有模糊的认识。不但基层群众不了解,我们的地方政府也有很多对于城镇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想要很好的实现城镇化,首先思想认识是绝对不能错的。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二、三十年,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对此一定要清楚,城镇化的第一目标是农业人口合理有序稳定地向城镇集中融合,拉动投资、拉动消费和带动经济增长是城镇化第一目标顺利实现过程中的伴生现象和影响结果。如果各级政府在城镇化推进中把扩大内需变成追逐的首要目标,
11、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可能再次落入追逐GDP增长的“陷阱”。当前全国酝酿撤县设市(区)的县就有上百个,而仅仅在广东、贵州、云南、陕西4个省份,就有60多个县提出撤县设市(区)。但其中问题也颇多,比如,盲目撤并村庄,贪大求洋,忽视农业生产特性;盲目统一改造农居,建造兵营式的村镇社区,忽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传统民居的个性,大量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使农民丧失分享乡村旅游潮的财富机会;盲目安排村镇整治时序,村路还是土路,农田里浇筑了水泥路。村民饮水困难,玉米地里铺上了自来水管等等怪相。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的基本之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高,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12、但仍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作为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需要立足国情,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城镇化是长期历史任务,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的最大表现在城乡差距,城市也存在着棚户区和困难户、农民工融入城市难等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阻滞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少地方政府提出的目标都是“全域城市化”,甚至有官员提出“不干农业,消灭农村”的口号。从各种报道和参考资料中看,尽管“人的城镇化”已经成为共识,但各级政府部门最看重的还是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GDP拉动作用。很多人过度追求城镇化率的数字大小,脱离了中国现在的国情。城镇化需要统筹规划布局。要遵循经济规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东部城镇化质量,对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要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结语: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影响当今世界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二是是美国的高科技。可见城镇化发展不但对于我们国家有影响,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针对当前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未来可能的态势。参考文献:1中国广播网 2道客巴巴-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