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LY∕T 3105-2019 杨直角叶蜂防治技术规程(林业).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98666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85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Y∕T 3105-2019 杨直角叶蜂防治技术规程(林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LY∕T 3105-2019 杨直角叶蜂防治技术规程(林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LY∕T 3105-2019 杨直角叶蜂防治技术规程(林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LY∕T 3105-2019 杨直角叶蜂防治技术规程(林业).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LY∕T 3105-2019 杨直角叶蜂防治技术规程(林业).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 B 65 L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林 业 行 业 标 准 LY/T 31052019 杨直角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ling Stauronematus platycerus(Hartig) (发布稿) 2019 - 10 - 23 发布 2020 - 04 - 01 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 布 LY/T 3105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林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2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

2、位: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北京市门头沟区林业工作站、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宗世祥、李涛、孙淑萍、黄瑞芬、王涛、盛茂领、黄维正、王西南、武海卫、张艳星。 LY/T 31052019 1 杨直角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杨直角叶蜂Stauronematus platycerus(Hartig)虫情调查、防治措施等。 本标准适用于杨直角叶蜂和杨树其他叶蜂类害虫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3、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LY/T 20242012 轻型直升机喷洒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 LY/T 16812006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杨直角叶蜂 Stauronematus platycerus(Hartig) 又名杨扁角叶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广腰亚目Symphyta叶蜂科Tenthredinidae后爪叶蜂属Stauronematus,是杨树Populus spp.等的重要食叶害虫。各虫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国内外分布参见附录A。 4 虫情监测 4.1

4、 线路踏查 幼虫危害期,在寄主分布范围内,沿林道、河渠、农田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线路进行踏查,采取机械取样法选取100株,查看杨树叶片是否有窗斑,孔洞等被害情况(参见附录A)。将踏查结果填入线路踏查记录表,相关表格参见附录B。确定发生地点和范围后,根据需要设立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 4.2 标准地调查 4.2.1 标准地设置 在杨直角叶蜂发生区,以小班为单位,有虫株率达到10以上的林分,设立标准地详查。标准地面积一般为0.2 hm20.3 hm2,标准地内寄主树种不少于100株。 4.2.2 确定标准株 LY/T 31052019 2 标准地内,一般片林采用对角线法、“Z”字形法随机抽取标准株;林

5、网可每隔10株20株选取1株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一般选取标准株不少于30株。 4.3 调查方法 幼虫发生期, 记录每个标准株是否有幼虫危害, 并将结果记入调查统计表, 统计有虫株率, 失叶率,相关表格参见附录B。 4.4 发生程度指标 发生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划分标准参考LY/T 16812006对食叶类害虫的相关规定。 表1 杨直角叶蜂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调查阶段 统计指标 发生危害程度 轻(+) 中(+) 重(+) 幼虫 失叶率() 20 2060 60 5 防治策略及方法 5.1 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以改善杨树林生态环境为核心,加强营林措

6、施,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在防治杨树其他重要食叶害虫的同时兼顾该类害虫的防治。 5.2 防治方法 5.2.1 营林防治 适地适树造林或营造混交林。造林设计时,注重选用杨树优良品种与适宜的乡土树种,实行块状或带状规划,间植其他适宜树种。具体技术按GB/T 15776的规定执行。 5.2.2 药剂防治 5.2.2.1 参考药剂、用量及方式 参考药剂、用量、施药方式等参见附录C.1。 5.2.2.2 防治历 幼虫防治在2龄3龄期,具体防治历参见附录C.2。 5.2.2.3 安全要求 防治作业中,轻型直升机等航空器喷雾应按LY/T 20242012有关要求操作。 LY/T

7、31052019 3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杨直角叶蜂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A.1 形态特征 雌虫(图A.1):体长6.0 mm8.0 mm。体黑色;头、胸黑色,翅基片黄色,足除基节基部,前、中足跗节端部,后足胫节端部,后足跗节为褐色外,其余均为黄色;翅透明,翅痣黑褐色,翅脉淡褐色;腹部黑色。触角鞭节(图A.3上)长圆柱形,向端部渐细。 雄虫:体长5.0 mm6.0 mm。触角第1鞭节4鞭节(图A.3下)侧扁,第1节鞭节长为宽的4倍,第1节6节各节端部横向加宽如角状,基部收缩。其余特征同雌虫。 卵:椭圆形,长约1.3 mm1.5 mm,宽约0.3 mm。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为灰黄色至

8、灰褐色。 幼虫(图A.2):初孵幼虫体长1.8 mm2.0 mm,老熟幼虫长9.0 mm11.0 mm。头黑褐色,头顶稍具绿色,唇基前缘平截;体鲜绿色,胸部各节两侧具4黑斑,胸足黄褐色,体具不均匀褐色小圆点。 蛹(图A.4):长6.0 mm7.5 mm。初期浅绿色,后期灰褐色至黑褐色。 茧(图A.5):长5.0 mm8.0 mm。黄褐色至棕褐色。 A.2 生物学特性 该虫在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份1年发生7代8代(年生活史见图A.5)。每年3月中、下旬化蛹,4月中旬成虫羽化, 4月下旬第1代幼虫出现, 幼虫5龄, 1龄2龄幼虫群集取食, 5月初老熟幼虫下地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5月下旬第2代幼

9、虫出现,5月末老熟幼虫化蛹,6月上旬羽化,6月中旬为幼虫期,中旬末入土化蛹,以此经历8代。成虫多在午后羽化,次日即产卵,单雌产卵量30粒50粒,卵产于叶背面主脉两侧皮层下,每处1粒2粒卵。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下树,结褐色至棕褐色丝茧越冬。 A.3 寄主 北京杨Populus beijingensis W.Y. Hsu、欧美杨P. canadensis Moench、钻天杨P. nigra var. italica (Moench)Koehne、旱柳Salix mtsudana Koidz等。 A.4 分布 A.4.1 国内 新疆、甘肃、陕西、北京、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区。 A.4.2

10、国外 欧洲、北美、西伯利亚等。 LY/T 31052019 4 A.5 杨直角叶蜂年生活史 表A.1 杨直角叶蜂年生活史(河南、江苏、山东)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2 月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越冬代 ()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第六代 + 第七代 + 越冬代 注: 幼虫; 卵; 蛹;+ 成虫;()茧。 LY/T 31052019 5 A.6 杨直角叶蜂形态图 图A.1 雌虫背面观 图 A.2 幼虫及危害状 图A.3 触角侧面观(上:雌虫;下:雄虫)

11、 图A.4 蛹 图A.5 茧 LY/T 31052019 6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杨直角叶蜂调查记录表 表B.1 杨直角叶蜂线路踏查记录表 县名称: 县代码: 乡镇名称: 乡镇代码: 踏查路线编号: 调查面积: 踏查点名称 经纬度 林分组成 是否需要设置标准地 标准地编号 备注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表B.2 杨直角叶蜂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林班小班名称: 小班面积: 林龄: 标准地号: 踏查路线编号: 标准地面积: 经纬度: 海拔: 标准树号 有虫数(头) 备注 1 2 30 调查株数 有虫株数 有虫株率() 失叶率() 发生程度 轻 中 重 调查人: 调查时间: LY/T 31

12、052019 7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参考药剂及防治历 C.1 参考药剂、用量及施药方式 药剂种类 参考用量 施药方式 施药时间 苏云金杆菌(Bt)8000 IU/mg 可湿性粉剂 1000 g/hm21500 g/hm2 喷雾 上午08:0010:00 下午 16:0018:00 1.2苦烟乳油 750 ml/hm2 800 倍液1200 倍液 喷雾 25灭幼脲 III 号悬浮剂 400 g/hm2500 g/hm2 1500 倍液2000 倍液 喷雾 1.8阿维菌素乳油 600 ml/hm21000 ml/hm2 3000 倍液4000 倍液 喷雾 600 ml/hm21000 ml/hm2 药剂: 柴油 (1:201:40) 喷烟 C.2 防治历 时间 虫态 防治方法 要点说明 5 月8 月 幼虫 根据初龄幼虫具有群集取食特点,人工摘除有虫叶片的同时兼顾舟蛾类虫苞。 集中销毁。 喷施 8000 IU/mg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或 1.2苦烟乳油或 1.8阿维菌素乳油喷雾,或 25灭幼脲 III号悬浮剂喷烟。 幼虫 2 龄3 龄前施药,并结合舟蛾类等其他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 注:以河南、江苏地区为例,防治杨直角叶蜂的过程中,应结合杨树其他类食叶害虫的防治。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林业/苗木/果业/深加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