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章 精梳,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1,针布规格,在分梳过程中,针齿规格应与针面的作用相适应。,如盖板须嵌入盖板花来清除短绒与杂质,所以齿较深且稀,以增加针齿容纤量;锡林针布则采用较高的齿密来增加对纤维的握持分梳能力,因无需内层纤维而齿矮、浅;道夫针布则因要疏通气流而高且稀。,在工作角的选择上,为了加强纤维在锡林盖板间的相互转移,两针面的针齿工作角应相接近;为了加强纤维从锡林针面向道夫的转移能力,道夫针面的工作角应较锡林针齿工作角小。,因此,梳棉机各机件间的针布必须配套使用。,2,名称,作用说明,工作角,影响针齿对纤维的握持、分梳转移能力,大,转移能力强小,握持穿刺的能力强。,齿距T,影响纵向齿密,T愈小,密度愈大,分梳质量好。,齿基厚w,影响横向密度,w愈小,横向密度愈大,分梳质量好。,齿深h,h小,纤维充塞少,转移率高,齿尖强度高,但容纤维量降低。,齿基高d,d过大,不易包卷,影响包后平整度,易倒条,d过小,包卷易伸长变形。,齿尖角,越小,齿愈小穿刺能力强,易脆断。,齿顶面积ab,ab愈小,针齿愈锋利,分梳效果好,棉结少,ab过小,锋利度衰退较快。,针布的主要参数及其作用,3,第五章 精梳,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精梳前准备,第三节 精梳基本原理,第四节 棉型精梳,第五节 毛型精梳,第六节 麻型精梳,第七节 绢型精梳,4,本章知识点,1、精梳的目的与要求及精梳机种类的划分,2、精梳准备工艺及特点,3、直型精梳机的工艺过程及运动配合,4、喂给长度、喂给方式、喂给系数、重复梳理次数、理论落棉率的概念,5、不同的喂给方式对精梳机梳理质量及落率的影响因素,6、锡林的作用机理及影响锡林梳理质量的因素,7、对钳板的工艺要求及钳板的闭合定时,8、顶梳的作用机理及影响顶梳梳理效果的因素,9、分离纤维丛长度、接合长度、有效输出长度及接合率的含义,10、棉精梳机的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和毛精梳机的拔取工艺,5,第一节 概述,一、精梳的目的与任务,1、去除一定长度以下的短纤维,提高产品均匀度、强力、减少断头、减少毛羽、纱线光洁,短纤维:精梳毛纺中30mm以下的纤维,精梳棉纺中20mm以下的纤维,落棉可在纺中、粗线密度纱中使用,2、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强制、机械性地使纤维伸直平行,其他方法只是随机、自由作用而伸直、平行纤维,3、清除纤维中各种杂质、疵点,握持梳理纤维首尾端,清除杂疵效果好,4、改善条子的混合均匀度,喂入及输出时多根条子并合,原料进一步均匀混合,提高条子均匀度,6,二、精梳机分类,(一)按适用原料分,棉型精梳机、毛型精梳机(毛、麻、绢丝)、栉梳机(亚麻)、绢纺梳绵机(绢丝),栉梳机和绢纺梳绵机操作中有部分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目前多用毛型精梳机代替,(二)按精梳机的结构分,1、直型精梳机,从喂入原料到输出产品的工艺路线为直线运行,(1)前摆式精梳机:(固定钳板式精梳机),分离罗拉(拔取罗拉)部分做前后摆动,而钳板部分前后位置固定,(2)后摆式精梳机:(摆动钳板式精梳机),钳板做前后摆动,而拔取(分离)罗拉部分的前后位置固定,(3)前后摆式精梳机:,钳板和拔取罗拉部分均做前后摆动,特点:运动较合理,动程短,振动小,适合高速,但机构复杂,棉纺以后摆式为主,毛纺以前摆式为主,7,2、圆型精梳机,从喂入原料到输出产品的工艺路线呈圆形运行,毛纺中的圆形精梳机、亚麻的栉梳机、绢纺中圆形梳绵机,(三)按工作状态分,1、连续式精梳机,过程连续不断进行的。圆形精梳机一般属于连续式,2、间歇式精梳机,梳理过程周期性进行。直型精梳机一般属于间歇式,直型精梳机去除短纤维的能力强,除杂效果好,落纤率较低,结构复杂、产量较低,三、精梳的工艺过程,(一)棉型精梳机的工艺过程,小卷承卷罗拉7导卷板8给棉罗拉9、给棉板6上、下钳板5锡林4(毛刷3、风斗2、尘笼1)分离罗拉11顶梳10 导棉板12输出罗拉13 喇叭口14 导向压辊15导条钉16三上五下曲线牵伸装置17 集束喇叭口18、输送压辊19、输送带20压辊21、圈条盘22、条筒23。,8,(二)毛型精梳机的工艺过程,毛条筒导条辊导条板1、2托毛板3喂毛罗拉4第二托毛板5给进盒6给进梳7上、下钳板8圆梳14(圆毛刷15、道夫16、斩刀17、短毛箱18;尘道19、尘杂箱20)铲板9,拔取罗拉13下打断刀12顶梳10上打断刀11拔取皮板22拔取导辊23卷曲光罗拉24、集毛斗25、出条罗拉26毛条筒,9,第二节 精梳前准备,精梳准备的作用,(1)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减少落物中长纤维含量,防止加工过程中纤维和梳针的损伤,(2)制成定量和质量符合要求,纵横向均匀的小卷或均匀的条子,便于握持,精梳顺利加工,提高精梳质量,一、棉纺精梳前准备,(一)棉精梳前准备工序道数的偶数法则,(二)棉精梳前准备工序的设备,(三)棉精梳前准备的工艺流程,二、毛纺精梳前准备,三、麻纺、绢纺精梳前准备,10,一、棉纺精梳前准备,(一)棉精梳前准备工序道数的偶数法则,1、精梳机对喂入纤维的状态要求,尽量伸直平行,减少纤维损伤,弯钩纤维为前弯钩,提高纤维握持性,减少长纤维下落,有利于锡林的梳理,2、准备工艺道数的配置,道夫输出的棉网中后弯钩纤维所占比例最大,占50%以上。每经过一道工序纤维弯钩方向改变一次。,准备工序用偶数道数,喂入精梳机纤维为前弯钩,减少精梳落棉率绝对值的1%1.5%,毛纺加工时,至少用两道,不一定偶数配置,(二)棉精梳前准备工序的设备,预并条机、条卷机、并卷机、条并卷联合机,条卷机工艺过程:,20-24根棉条并合牵伸制卷,并卷机工艺过程:,六个小卷,牵伸,相互并合,制卷,条并卷联合机工艺过程:,三组16-20根棉条牵伸,三层棉网叠合、压紧、成卷,11,(三)棉精梳前准备的工艺流程,预并条条卷,简称条卷工艺,特点:机器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便于管理和维修;牵伸倍数小,小卷横向均匀度差,有严重的条痕,小卷定量不宜过重,克米以下,总并合数120160根,总牵伸倍数7.210.4,条卷并卷,简称并卷工艺,特点:小卷成形良好,层次清晰,棉网并合,横向均匀度好,利于钳板匀称的握持纤维,减少纤维下落,精梳落棉率低;总并合数120144,总牵伸倍数7.210.8,小卷定量可适当加重。,预并条条并卷联合机,简称条并卷工艺,特点:占地面积大,总并合数288384,总牵伸倍数1824,伸直度大幅提高,小卷均匀度也较匀,利于提高梳理效果和减少落棉,但牵伸过大,易发生粘卷。,12,二、毛纺精梳前准备,主要准备机台:针梳机,加工品质支数高的毛条时,羊毛细、卷曲多、长度较短:,一般采用三道针梳机,加工粗支羊毛和级数毛时:,多用两道针梳机,三、麻纺、绢纺精梳前准备,苎麻纺、亚麻短麻纺、绢纺采用直型精梳机,精梳准备和毛纺相似,一般采用两道针梳机。,亚麻长麻纺,加湿、给乳、养生,四、精梳后的配套工序,一般用道并合牵伸机械,消除精梳条子的周期性不匀,改善条子的结构状态,有自调匀整的牵伸机械,可减少加工道数,13,第三节 精梳基本原理,一、精梳的工作原理,精梳的实质是握持梳理,能有效除去短纤维、细小杂质并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直型精梳机工作原理:周期性地分别梳理纤维丛的两端,头端由锡林梳理,后端由顶梳被动梳理,梳理过的纤维丛与分离(拔取)罗拉倒入机内的纤维网接合(搭接),再将纤维网输出机外。,二、精梳机的运动周期,(一)棉型精梳机工作的四个阶段,工作周期:间歇式精梳机锡林对应两次梳理须丛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工作循环:一个周期内工作部件完成一系列完整动作为一工作循环,钳次:一个工作周期常称为一个钳次,14,(一)棉型精梳机工作的四个阶段,、锡林梳理阶段,锡林第一排梳针刺入须丛到最末排梳针离开须丛的时期,上下钳板:紧闭,先退后进,喂入罗拉:不转,分离罗拉:静止,顶梳:随上下钳板先退后进,,不与须丛接触,15,、分离前的准备阶段,锡林梳理结束后至分离罗拉开始分离的时期,上下钳板:前摆,逐渐开启,喂入罗拉:转动(前进给棉)或不转动(后退给棉),分离罗拉:倒转再顺转,顶梳:继续前摆,不与须丛接触,、分离结合与顶梳梳理阶段,分离罗拉握持须丛开始分离到分离结束的时间,上下钳板:前摆至最前端,分离罗拉:正转,输出、搭接棉网,顶梳:插入须丛,梳理纤维尾端,给棉罗拉:给棉(前进给棉)或不给棉(后退给棉),16,精梳机主要机件的运动及配合图,分度指示盘:,使各机件运动准确配合,锡林轴转一周分等份,每份度,而在其轴端有一圆盘来指示,运动配合图:,表示各机件于一个工作循环中运动配合关系如图,、锡林梳理前准备阶段,分离罗拉分离结合结束到下一次锡林开始梳理的时期,上下钳板:逐渐闭合,后摆,分离罗拉:由顺转再静止(或基本静止),顶梳:逐渐脱离须,丛,给棉罗拉:给棉(后退给棉)或不给棉(前进给棉),17,18,19,(二)毛型精梳机工作的四个阶段,1、圆梳梳理阶段,给进盒6给进梳7上、下钳板8铲板9 顶梳10,上打断刀11,下打断刀12 拔取罗拉13 圆梳14,从圆梳第一排针刺入须丛开始,到最后一排钢针越过下钳板结束。,(1)圆梳上的有针弧面从钳口下方转过,梳针插入须丛内,梳理须丛纤维头端,并清除未被钳口钳住的短纤维;,(2)上下钳板闭合,静止不动,牢固地握持住纤维须丛;,(3)给进盒和给进梳退回到最后位置,处于静止状态,准备喂入;,(4)拔取车向钳口方向摆动,然后处于静止状态;,(5)顶梳在最高位置,并处于静止状态;,(6)铲板缩回到最后位置,处于静止状态;,(7)喂毛罗拉处于静止状态;,(8)拔取罗拉反转,倒入一定长度的精梳毛网;,(9)上下打断刀关闭,然后静止。,20,给进盒6给进梳7上、下钳板8铲板9 顶梳10,上打断刀11下打断刀12 拔取罗拉13 圆梳14,21,2、拔取前准备阶段,从梳理完毕开始,到拔取罗拉开始正转结束。,(1)圆梳继续转动,无梳理作用;,(2)上、下钳板逐渐张开,做好拔取前的准备;,(3)给进盒和给进梳仍在最后位置,处于静止状态;,(4)拔取车向继续向钳口方向摆动,准备拔取;,(5)顶梳由上向下运动,准备拔取;,(6)铲板慢慢向钳口方向伸长,准备拔取;,(7)喂毛罗拉处于静止状态;,(8)拔取罗拉静止不动;,(9)上下打断刀张开,准备拔取。,22,给进盒6给进梳7上、下钳板8铲板9 顶梳10,上打断刀11下打断刀12 拔取罗拉13 圆梳14,23,3、拔取、叠合与顶梳梳理阶段,(1)圆梳继续转动,无梳理作用;,(2)上下钳板张开到最大限度,然后静止;,(3)给进盒和给进梳向前移动,再次喂入一定长度的毛片,然后静止;,(4)拔取车向钳口方向摆动,使拔取罗拉到达拔取隔距的位置,开始夹持住钳口外的须丛,准备拔取;,(5)顶梳下降,刺透须丛并向前移动,做好拔取过程中梳理须丛纤维尾端的工作;,(6)铲板向前上方伸长,托持和搭接须丛;,(7)喂毛罗拉转过一个齿,喂入一定长度的毛片;,(8)拔取罗拉正转,拔取纤维;,(9)上下打断刀由张开、静止到逐渐闭合。,24,给进盒6给进梳7上、下钳板8铲板9 顶梳10,上打断刀11下打断刀12 拔取罗拉13 圆梳14,25,4、梳理前准备阶段,从拔取结束到再一次开始梳理前。,(1)圆梳上的有针弧面转向钳板的正下方,准备再一次梳理工作开始;,(2)上下钳板逐渐闭合,握持须丛,准备梳理;,(3)给进盒和给进梳在最前方,处于静止状态;,(4)拔取车离开钳口向外摆动,拔取结束;,(5)顶梳上升;,(6)铲板向后缩回;,(7)喂毛罗拉处于静止状态;,(8)拔取罗拉先静止,然后开始反转;,(9)上下打断刀闭合静止。,26,给进盒6给进梳7上、下钳板8铲板9 顶梳10,上打断刀11下打断刀12 拔取罗拉13 圆梳14,27,三、精梳机的工艺作用分析,精梳机就是要排除短纤维和杂质,提高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精梳机的落纤率与梳理质量的好坏都与喂给长度、喂给方式、落纤隔距(拔取隔距)等因素有关。,(一)喂给长度:,喂给长度是指每钳次中喂入到工作区的纤维丛长度,根据,加工原料和产品质量,来选定,通过更换,变换齿轮,来调节。,喂入长度长,每次梳理的纤维丛多、厚,梳理负荷大,梳理质量低,产量高。,当加工,纤维长度长、喂入定量较轻且质量好,时,喂给长度可加大,当精梳产品质量要求较高时,应选用较短的喂给长度,1、棉纺FA251A型精梳机有7.14mm、6.55mm、6.04mm、5.61mm、5.24mm五档可选,较短时:梳理作用强,棉条质量好,但产量低,较长时:产量高,梳理负荷大,梳理质量下降,2、毛纺:细支毛短而卷曲,喂给长度较短,粗支毛和级数毛的喂给长度较长,原料含杂低时,喂给长度较长;含杂高时,为给长度较短,28,(二)喂给系数,1、棉精梳,喂棉方式:前进给棉:钳板前摆时喂入纤维层;,后退给棉:钳板后摆时喂入纤维层。,两种喂入方式比较:后退式:梳理质量好,落纤率较大,产量较低,前进式:落纤率较低,产量较高,反映喂给时钳板闭合、顶梳插入对喂给的影响关系,(1)前进给棉喂给系数:,顶梳插入须丛前的喂棉长度与总喂棉长度的比值称为喂棉系数,顶梳插入须丛越早或给棉开始越迟,,须丛在顶梳后拥皱越多。,(2)后退给棉喂棉系数,钳板闭合前的喂棉长度与总喂棉长度,的比值称为后退给棉喂棉系数,钳板闭合越早,钳口外的棉丛长度越短,,受锡林梳理的须丛长度也越短。,29,2、毛精梳,钳板固定式毛型精梳机的喂给部分:喂给罗拉、给进梳、给进盒,喂给与拔取同时进行,喂给长度与顶梳向前移动的距离相等。,在喂给罗拉喂给一定长度毛层的同时,给进梳插入给进盒内的毛层中,并一起向前移动相同的距离;给进梳对被拔取的纤维的后端进行梳理。拔取结束后,给进梳抬起,并脱离毛层,退至原位。,喂给系数,拔取运动结束前顶梳向前移动喂给的长度与总喂给长度之比,A,X,30,(三)精梳机给棉过程分析,1、棉型精梳机,(1)前进给棉过程分析,-:钳板在最后位置时钳口线(闭合),-:钳板在最前位置时钳口线(开启),-:分离罗拉钳口线,B-,分离隔距,(mm):,钳板最前位置时钳板钳口与分离罗拉钳口之间的距离。,A-总喂给长度(mm),(a)分离结束时,钳板到最前位置,顶梳插入须丛后喂入长度(1-K,)A涌皱,在顶梳后面;插入前喂入长度X=KA;,钳板钳口外须丛垂直投影长度为,B,(b)钳板后退,顶梳退出,须丛靠弹性挺直,涌皱长度(,1-K,)A伸直,钳板钳口外须丛长度为,B+(1-K)A,(c)锡林梳理,钳口外须丛长度,L,1,=B+,(,1-K,)A,即为,进入落棉的最长纤维长度,31,(d)梳理后,钳板前摆、开启,须丛到-,分离开始,顶梳插入须丛,尾端受到梳理,给棉罗拉已给长度KA,钳口外须丛长度,B+,(,1-K,)A+KA=B+A,(e),分离结束时,分离罗拉每次从须丛中分离长度为喂给长度A,进入棉网最短纤维长度,L,2,=L,1,-A=B+(1-K)A-A,=B-KA,顶梳插入须从后给棉长度(1-K)A,涌皱于顶梳之后,回到(1)状,态,开始下一个循环。,32,(2)后退给棉过程分析,(a)分离结束时,,钳板钳口外须丛的长度为B,(b)钳板后退,开始给棉,,当钳板闭合时,喂入长度:K,A,则钳口外须丛长度:B+K,A,(c)钳板闭合,后退到最后位置,,进入落棉最长纤维长度L,1,:,L,1,=B+K,A,给棉罗拉继续喂给量,(1 K,)A,涌皱于钳板钳口后面,(d)钳板前摆,钳口逐渐开启,,涌皱须丛部分弹性伸直,,开始分离前钳板钳口外的须丛长度为,L,1,+(1 K,)A=B+A,(e)分离罗拉分离的须丛长度为A,则,进入棉网的最短纤维长度L,2,L,2,=L,1,A=B-(1-K,)A,当分离结束时,,又恢复到前述(a)的状态,,开始新的工作循环。,33,34,2、毛型精梳机,-:钳板钳口线,-:拔取罗拉钳口线,-:须丛前端最前位置线,B-,拔取钳口线至钳板钳口线的最小距离,近似等于拔取隔距,(mm),A-总喂给长度(mm),(a)锡林梳理结束时,钳板钳口外的须丛长度为B,未被钳板握持的纤维有可能进入落毛,进入落毛的最大纤维长度为:,L,1,=B,(b)锡林梳理结束时,钳板开启,拔取开始,须丛向前移动一个毛丛长度A,故进入毛网的最短纤维长度为:,L,2,=B-A,(c)拔取结束后,钳板外的毛丛长度为B,35,(四)理论落纤率,1、棉精梳机的理论落棉率,(1)前进给棉的理论落棉率:,进入棉网的最短纤维长度L2,L,2,=B-KA,进入落棉的最长纤维长度L1,L,1,=B+,(,1-K,)A,就是:大于L,1,的长度进入棉网,,小于 L,2,的长度进入落棉,而:介于L,1,和 L,2,间的纤维,可能进入棉网,也可能进入落棉,不定长度区域:,L,1,和 L,2,间的纤维长度范围,分界长度:平均进入落棉和棉网的分界长度L3,L,3,=(L,1,+L,2,)/2=B+(0.5-K,)A,理论落棉率:(各组纤维的重量百分率g(%),前进给棉的理论落棉率,36,(2)后退给棉的理论落棉率:,进入棉网最短纤维长度 L,2,L,2,=B-(1 K,)A,进入落棉最长纤维长度L,1,L,1,=B+K,A,纤维分界长度L,3,L,3,=(L,1,+,L,2,)/2=B-(0.5-K,)A,2、毛精梳机的理论落毛率,37,影响精梳落纤率的因素,(1)分离隔距B大,分界纤维长度长,精梳落纤多,(2)喂给系数:,前进给棉:喂给系数大,分界纤维长度小,落棉率低;,后退给棉:喂给系数大,分界纤维长度大,落棉率大;,(3)喂给长度:,前进给棉,喂给系数大于0.5,加大A,落棉率小;,喂给系数小于0.5,加大A,落棉率大;,后退给棉,喂给系数大于0.5,加大A,落棉率大;,喂给系数小于0.5,加大A,落棉率小;,落毛率:加大A,落毛率小,(4)给棉方式:,喂给系数大于0.5,后退给棉精梳落棉率大;,喂给系数小于0.5,后退给棉精梳落棉率小。,实际中,喂给系数大于0.5,所以后退给棉落棉率大,38,(五)梳理隔距,1、梳理隔距是指锡林梳理时,上钳板钳唇下沿与锡林针尖的距离。,2、棉纺中,由于梳理时钳板在前后移动,梳理隔距是变化的,最紧点隔距0.2-0.4mm。,3、毛型精梳机中,钳板是固定的,梳理隔距也是固定的,1mm左右。,4、梳理隔距变化越小,梳理越均匀,梳理效果越好。,5、在锡林梳理时,钳口咬合线外有一段须丛未被锡林梳理到,此段称为梳理死区,其长度(即死隙长度)为a,,与梳理隔距和锡林半径有关。,梳理隔距越小,梳理死区的长度越短。,39,40,(,六)重复梳理次数:,须丛自受到锡林梳理开始到完全分离时为止,所受到锡林梳理的次数。,影响,重复梳理次数的因素:,(1)分离隔距大,重复梳理次数大;,(2)死隙长度小,重复梳理次数大;,(3)喂给长度小,重复梳理次数大;,实际生产中,当采用后退给棉时,一般采用短给棉。,(4)喂给系数:前进给棉,喂给系数大,重复梳理次数小;,后退给棉,喂给系数大,重复梳理次数大;,(5)给棉方式:在,B、a、A相同时,,前进给棉重复梳理次数小于后退给棉。后退给棉梳理质量好,纺高品质纱时,多用后退给棉。,41,(七)落棉隔距与拔取隔距,1、落棉隔距,在棉型精梳机上,当钳板到达最前位置时,下钳板前缘与分离罗拉表面的距离,称为落棉隔距。,分离隔距,(mm):,钳板最前位置时钳板钳口与分离罗拉钳口之间的距离,落棉隔距大,则分离隔距大,棉丛的重复梳理次数及分界纤维长度越大,可提高梳理效果及增大精梳落棉率。,2、拔取隔距,在毛型精梳机上,拔取隔距是指拔取车摆至最后位置时,拔取罗拉的拔取点到下钳板前沿的距离R。,拔取隔距大,则分离隔距大,分界纤维长度长,重复梳理次数大,精梳落毛多,梳理效果好。,42,(八)分离与接合,1、分离接合过程,分离接合前:分离接合机构先将上一循环纤维网尾端倒入机内,以便充分和新纤维网接合。再顺转一些准备接合,分离接合:梳理过的须丛前端到达分离钳口,受到分离钳口快速拔取(牵伸),分离结束:当钳板摆动到最前端(或分离钳口摆动到最后端),分离钳口不能得到新的纤维,分离结束。,继续顺转一定量,而后静止,等待下次分离接合,分离钳口分离的纤维丛接合形态如图5-16,L-分离纤维丛长度(mm):,自分离开始到分离结束,分离(拔取)罗拉输出的纤维丛长度。,S-有效输出长度(mm),分离罗拉每次顺转量和倒转量的差值,G-接合长度,G=L-S,周期性的分离接合,使精梳条有较大的不匀,分离纤维丛长度L越长,有效输出长度S越小时,接合长度G越大,接合力较大,条干均匀度较好,也可提高车速,43,第四节 棉型精梳,一、棉型精梳机组成,二、主要工艺参数作用及选择,(一)喂棉方式 (二)喂棉罗拉的给棉长度,(三)精梳小卷的定量 (四)落棉隔距,(五)锡林定位 (六)顶梳高低隔距及进出隔距,(七)分离罗拉的顺转定时 (八)精梳条定量,三、棉精梳条质量控制,(一)棉精梳条的质量指标,(二)棉精梳条品质控制,44,一、棉型精梳机组成,棉型精梳机由钳持给棉机构、梳理机构、分离接合机构、排杂机构、输出机构、牵伸机构、圈条机构等组成。,二、主要工艺参数作用及选择,(一)喂棉方式,1、前进给棉:喂棉罗拉在钳板前摆过程中给棉,2、后退给棉:喂棉罗拉在钳板后摆过程中给棉,每钳次喂棉罗拉的喂棉长度一般4-6mm。,(二)喂棉罗拉的给棉长度,1、给棉长度影响精梳机产量及质量,给棉长度大,精梳机的产量高,分离罗拉输出的棉网较厚,分离罗拉输出棉网的破洞破边减少,开始分离接合的时间提早,但会使精梳锡林的梳理负担加重而影响梳理效果,另外精梳机牵伸装置的牵伸负担也会加重。,2、给棉长度根据纺纱特数、精梳机的机型、精梳小卷定量等而定。,45,(三)精梳小卷的定量,1、精梳小卷的定量影响精梳机的产质量,2、增大精梳小卷定量的优点:,可通过精梳机的产量,可使分离罗拉输出的棉网增厚,棉网破洞破边的现象可得到改善。,有利于上下钳板对棉层的横向握持均匀,可使纤维丛的弹性大,钳板开口时棉丛易抬头,在分离接合过程中有利于新、旧棉网的搭接。,3、增大精梳小卷定量的问题,精梳锡林的梳理负荷及精梳机的牵伸负担加重,4、确定精梳小卷定量的依据,纺纱特数、设备状态、喂棉罗拉的给棉长度等,A201型精梳机的精梳小卷定量范围:39-50g/m,FA251型精梳机的精梳小卷定量范围:45-65g/m,FA266型精梳机的精梳小卷定量范围:60-80g/m,小卷采用重定量是精梳机高速、高产的要求。,46,(四)落棉隔距,在棉型精梳机上,当钳板到达最前位置时,下钳板前缘与分离罗拉表面的距离,称为落棉隔距。,1、改变落棉隔距是调整精梳落棉率和梳理质量的重要手段。,2、一般情况下,落棉隔距改变1mm,精梳落棉率改变约2%。,3、落棉隔距的大小应根据纺纱特数及纺纱的质量要求而定。,4、在精梳机上,一般采用改变落棉刻度的方式来调整落棉隔距,5、FA261型、FA266型、F1269型精梳机落棉刻度与落棉隔距的关系,落棉刻度(落棉隔距mm):5(6.43)、6(7.47)、7(8.62)、8(9.78)、9(10.95)、10(12.14)、11(13.34)、12(14.55),(五)锡林定位(,弓形板定位),1、锡林工作时间(梳理时间)必须满足:,梳理时,钳板必须充分握持,梳理结束后,末排梳针通过其与分离罗拉最紧点隔距时,不能抓,取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纤维,通常用弓形板定位来确定锡林开始和结束工作时刻(分度),2、FA261型、FA266型、F1269型精梳机的锡林定位,在36、37、38分度。,47,3、弓形板定位方法:,以定规确定某一分度时锡林弓形板的位置,然后用螺钉紧固。,4、作用:,确定锡林针排、分离罗拉、钳板钳口三者的关系。,确定了锡林末排梳针通过最紧点时的分度。,5、弓形板定位早:,钳板闭合定时根据弓形板定位而定,在锡林第一排针与钳板相遇时闭合即可。必相应调早,6、弓形板定位迟:,末排梳针通过分离罗拉最紧点迟,易将倒入机内纤维尾端抓取,增加落量,影响接合,7、确定依据:纤维长度,当纤维长,,钳板外须丛头端到达分离罗拉早,分离罗拉倒转应早,则,锡林弓形板定位应早;,反之,则相反,8、弓形板定位的确定原则:在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棉丛不被锡林末排针抓走的情况下,弓形板定位越晚越好。,48,(六)顶梳高低隔距及进出隔距,1、顶梳梳理作用特点,属握持梳理,梳理纤维尾端,同时“过滤”杂疵,阻留头端未到分离钳口的纤维,不被分离,2、顶梳的高低隔距:顶梳在最前位置时,顶梳针尖到分离罗拉上表面的垂直距离。,高低隔距越大,顶梳插入棉层越深,梳理作用越好,精梳落棉率就越高。但高低隔距过大时,会影响力结合开始时棉丛的抬头。,顶梳高低隔距共分5档,-1、-0.5、0、+0.5、+1,一般选用+0.5档,顶梳高低隔距没增加一档,精梳落棉率约增加1%,3、顶梳的进出隔距:顶梳在最前位置时,顶梳针尖与分离罗拉表面的距离。,进出隔距越小,顶梳梳针将棉丛送向分离罗拉就越近,从而越有利于分离接合工作的进行。但进出隔距过小,易造成梳针与分离罗拉表面碰撞。,FA261型、FA266型、F1269型精梳机的顶梳的进出隔距一般为1.5mm,49,(七)分离罗拉的顺转定时,1、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分离罗拉由倒转结束开始顺转时,分离盘指针指示的分度数。,2、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应早于分离接合开始定时。,3、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应满足,(1)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的确定,应保证在开始分离时,分离罗拉的顺转速度大于钳板的钳板速度。,(2)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的确定,应保证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棉网不会被锡林末排梳针抓走。,调整此分度值:,分离罗拉运动曲线形态和有效输出长度不变,开始和结束分离时间变化,使分离丛长度改变,当给棉长度增加或加工长绒棉时:,须丛头端较早到达分离钳口,顺转定时应提早,4、确定依据:,弓形板定位、落棉隔距、纤维长度、给棉长度,50,纤维头端到达分离钳口时,分离罗拉应具有一定的速度,否则出现:,棉网“横条弯钩”:,当纤维须丛头端到达分离钳口时,分离罗拉还未顺转或顺转速度太小,纤维呈前弯钩。,应提早顺转定时以解决,鱼鳞斑:,开始分离时,分离牵伸过小,须丛头端过厚、尾端过薄,接合时两者差异太大,新纤维层易翘起。,应提早顺转定时加以解决,分离牵伸:分离罗拉表面速度和顶梳及钳板喂给速度之比,是变化的。,分离牵伸影响纤维丛形态、接合状态及条子均匀度,(八)精梳条定量,1、精梳条定量影响精梳机产量、质量,2、精梳条定量增大,精梳机产量提高,精梳条条干不匀率降低。,3、精梳条定量的确定依据:成纱的细度、精梳机的机型,4、一般范围:15-25g/5m,51,三、棉精梳条质量控制,(一)棉精梳条的质量指标,(二)棉精梳条品质控制,1、精梳条的结杂控制,(1)产生原因:精梳后棉结杂质的清除率的高低与精梳机工艺参数设计、机械状态、精梳准备工艺等因素有关。,(2)解决措施:,当精梳条的结杂过高时,可采取以下措施,放大落棉隔距,采用后退给棉,采用大齿密的整体锡林,合理确定毛刷对锡林的清扫时间,调整毛刷插入锡林的深度,改进小卷准备工艺,提高小卷质量,52,2、精梳棉条条干不匀的控制,(1)精梳条条干不匀率CV值过大的原因,棉网成形不良:棉网中纤维前弯钩、鱼鳞斑、破洞,精梳机牵伸装置不良:牵伸装置不合理、牵伸罗拉弯曲、牵伸齿轮磨灭,牵伸工艺不合理:隔距过大、加压不足,小卷、棉网及台面条张力过大,意外牵伸大。,(2)降低精梳条条干不匀CV值措施,合理确定弓形板定位、钳板闭口定时及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合理确定精梳机各部分的张力牵伸,减少意外伸长:在不涌条的情况下,分离罗拉输出的棉网张力及牵伸后棉网张力降到最小。,保证良好的机械状态:锡林、顶梳梳针不挂花;钳板握持良好;分离罗拉、牵伸罗拉回转灵活;棉网及棉条通道光洁。,合理确定牵伸装置的牵伸工艺参数及精梳条定量:,牵伸倍数、罗拉隔距、胶辊加压量,尽可能采用较大的精梳条定量:减小精梳机的牵伸倍数、减少牵伸不匀,53,(一)棉精梳条的质量指标,54,*钳板工艺,钳板作用:有效握持纤维层供锡林梳理,并将梳理好的纤维丛头端正确地送到分离钳口,(一)对钳板的工艺要求,1、钳板前摆中、后期速度要慢,后退速度要快,可使须丛抬头时间延长,抬头充分,头端准确到分离钳口,延长分离接合时间,充分牵伸须丛,提高接合质量,2、钳板握持纤维层要牢靠:使纤维丛得到充分梳理,防止纤维损失,3、梳理隔距变化要小:梳理隔距指锡林梳理时,上钳板钳唇下缘到锡林针尖的最小距离。变化小,稳定梳理力与提高梳理质量。下支点式隔距变化大,上支点式和中支点式隔距变化小。实际中一般0.20.4,、钳板开口要充分:使须丛正确分离接合,顶梳正确刺入须丛,(二)钳板的开、闭口定时,锡林开始梳理时,钳板钳口有足够的握持力;,钳板钳口分离接合前有足够的开口量。,提早闭合,有利于握持,但开口迟,影响开口量及须丛抬头。,调节时,两者应兼顾,钳板闭合定时根据弓形板定位而定,在锡林第一排针与钳板相遇时闭合即可。,55,第五节 毛型精梳,一、毛型精梳机组成,二、主要工艺参数作用及选择,(一)毛条的喂入根数与总喂入量,(二)喂入长度,(三)拔取隔距,(四)出条重量,(五)梳针规格,(六)搭接长度,三、毛精梳条质量控制(精梳疵点),56,一、毛型精梳机组成,1、喂入机构:包括条筒喂入架、导条板、喂毛罗拉、托毛铜板、给进盒、给进梳等。,2、钳板机构:包括上、下钳板和铲板,3、梳理机构:包括圆梳和顶梳,4、拔取分离机构:包括拔取罗拉、拔取皮板、上下打断刀等,5、清洁机构:包括圆毛刷、道夫、斩刀和落毛箱等,6、出条机构:包括出条罗拉、喇叭口、紧压罗拉和毛条筒等。,二、主要工艺参数作用及选择,(一)毛条的喂入根数与总喂入量,1、影响精梳锡林对喂入毛条的梳理效果、精梳后毛条的均匀度及精梳机的产量,2、毛条的喂入根数不变,适当增加总喂入量,可提高精梳机的产量,3、总喂入量不变,适当增加毛条的喂入根数,有利改善毛条的均匀度,4、B311型精梳机喂入毛条的总根数不大于20根,毛条总喂入量不超过200g/m,5、当梳理细支毛及含草杂、毛粒较多的毛条或涤纶条时,喂入毛条量可偏轻掌握。,57,(二)喂入长度,1、一般精梳机的喂毛长度:5.8-10mm,2、依据:原料特性;粗长毛,喂入长度可加大;细短毛,喂入长度可减小。,(三)拔取隔距,1、在生产中改变拔取隔距是调整落毛率和梳理效果的重要手段。,2、当所纺毛纤维长度长,拔取隔距大;纺细短毛纤维时,拔取隔距要小,3、拔取隔距(mm):18、20、22、24、26、28、30等规格;常用的有26、28、30三种。梳理粗长毛或粘胶纤维时,多用28、30两种;加工细支毛时常采用26。,(四)出条重量,1、依据原料而定,2、一般为17-20g/m,加工细羊毛时为17-18g/m,加工粗长羊毛时为19-20g/m,(五)梳针规格:根据原料不同选用,(六)搭接长度,接合长度的一般范围:G=(3/5-2/3)L,影响输出条的均匀度。,58,三、毛精梳条质量控制(精梳疵点),1、毛网正面毛粒及草杂多,(1)锡林梳理不良:喂入负荷太大、喂入毛条重量不匀、毛层厚薄不一,(2)部分毛丛无法与锡林接触:梳理隔距太大、死区长度太长,(3)开始梳理时锡林与钳板钳口的位置调整不当,使部分毛丛漏梳;钳板毛刷的位置太高或不平齐,毛丛不能进入针隙;梳针残缺,针隙充塞、不清洁,使毛网梳理不透。,(4)拔取隔距太小或喂给长度过大,使毛丛的重复梳理次数不足等。,2、毛网反面毛粒及草杂多,(1)顶梳的位置过高,梳针无法刺透毛网;,(2)顶梳抬起过早,毛丛尾部漏梳;(3)顶梳不清洁,或顶梳梳针损伤。,3、锡林梳针拉毛,(1)上下钳板咬合不严,对毛层握持不牢;(2)喂入毛层厚薄不匀,使钳板横向握持不匀;(3)喂入长度过大,锡林负荷过重;(4)小毛刷位置太低,使纤维过分地深入锡林,增大了被梳纤维的受力;(5)锡林表面有毛刺、伤针、缺针等。,4、毛条条干不匀,(1)拔取罗拉齿轮磨损,搭接周期调整不当,使毛丛接合不良。(2)拔取皮板破损挂毛、厚薄不匀、表面太光滑、出条罗拉与拔取罗拉间张力过大。,59,第六节 麻型精梳,一、苎麻精梳机,(一)苎麻精梳机特点,(二)主要工艺参数选择,(三)精梳的质量控制,二、亚麻精梳,(一)亚麻栉梳机组成及工作过程,(二)主要工艺参数作用及选择,(三)亚麻栉梳条品质控制,60,一、苎麻精梳机,(一)苎麻精梳机特点,1、苎麻精梳的目的:消除麻条中的短纤维及麻粒,2、苎麻精梳机:与毛型精梳机基本相同,3、苎麻精梳机输出部分,(1)苎麻纤维:较粗、较硬、刚性大、抱合力差,(2)精梳后输出的麻网:结构松散且易漂浮,(3)采用一对往复运动的拔取皮板将麻网夹持后输送给紧压罗拉,以保证麻网中纤维的平顺、匀整,从而使出条顺利。,(二)主要工艺参数选择,1、喂入定量,(1)依据:纺纱特数,(2),影响精梳锡林对喂入麻条的梳理效果、精梳后麻条的均匀度及精梳机的产量,(3)麻条的喂入根数不变,适当增加总喂入量,可提高精梳机的产量,(4)总喂入量不变,适当增加麻条的喂入根数,有利改善麻条的均匀度,(5)原则:采用轻定量,喂入根数多。另需考虑前后机台的平衡机工艺参数的配合。,61,2、喂入长度,(1)与精梳麻条的质量和落麻率有关,(2)依据所纺纱线特殊而定,(3)对精梳麻条的短纤维率含量和梳成率的影响,比拔取隔距的影响小,3、拔取隔距,(1)拔取隔距是控制精梳麻条质量和落麻率的重要工艺参数。,(2)对麻条质量及落麻率影响较为灵敏,且调整方便。,4、须丛的搭接长度,生产上,搭接长度一般按拔取罗拉正转齿数与逆转齿数之比略大于3调节,以控制麻条条干均匀度。,(三)精梳的质量控制,1、精梳的质量指标,麻粒、硬条、短纤维含量、纤维平均长度、麻条重量偏差、重量不匀率,2、提高质量的措施,(1)采用复精梳,(2)采用条卷喂入,(3)改进锡林针板及梳针结构,62,二、亚麻精梳,(一)亚麻栉梳机组成及工作过程,1、亚麻栉梳机组成及工作过程,夹麻器1前自动机2,特殊扳手,3,特制的杠杆,4,连接前自动机与左梳理机的轨道,5 左梳理机升降架6 左梳理机第一道针栉8,特制杠杆,9,连接左梳理机与后自动机的轨道,10,特备扳手,11倒麻装置12特制杠杆13,连接后自动机与右梳理机的轨道,14,特制杠杆,15连接右梳理机与前自动机的轨道16,特殊扳手,17,2、打成麻在左右梳理机中的梳理过程:,升降架1夹麻器2升降重锤针帘4毛刷剥取辊筒6斩刀7麻箱,(二)主要工艺参数作用及选择,1、针帘道数与植针规格:,影响梳理质量及梳成率;,12、16、18、22等多种,常用18道;,各道针帘的针号与针密不同,自第三帘起,逐渐变细、变密。,63,2、针帘隔距:,影响梳理质量及梳成率;,隔距大,梳成率高;隔距小,梳理质量好。,根据麻纤维原料选择隔距。,3、针帘速度:,根据麻纤维的质量而定;麻纤维粗硬且不易分梳时,偏大;强度较小的打成麻,针帘速度宜低。,强梳或深梳工艺:针帘速度12r/min;,弱梳或轻梳工艺:针帘速度70mm;,短纤维率:4%,绵结数:50只/0.1g,68,二、绢纺圆型精梳机,绢纺圆形精梳机加工的是棒绵,是将定长切断后的纤维进行细致缓和的梳理,梳出的精绵绵结、杂质少,纤维伸直平行度好。号精绵质量好,适合细特绢丝。,圆梳工艺是逐级反复提取精绵,工艺流程长,圆梳机产量、梳折和精绵质量逐道下降。,在夹绵板加持区内,集束短纤维较多,易形成绢丝纱疵。,圆梳工艺机器自动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高。,(一)绢纺圆型精梳机组成及工作过程,装有若干块“夹绵板”6的大锡林1包有弹性针布的前、后梳理滚筒2、3 毛刷辊4,操作工在操作位5将棒绵嵌入夹绵板使夹持纤维露出一定长度,在夹绵板加持下受到前后梳理滚筒两面梳理,然后将棒绵翻转,已梳理好的一端嵌入夹绵板,对另一端再梳理,梳理后得到精绵,被前后梳理滚筒梳下的纤维,靠毛刷压入滚筒针根部,定时剥取,以保持针面清洁。,69,(二)主要工艺参数作用及选择,1、棒绵重量,重量增加则产量,过重则质量梳折将下降。各道棒绵重量应逐道递减,桑蚕原料(g)头道 30-35、二道 2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