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药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810368 上传时间:2025-04-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药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 名词解释 1、 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较轻微,停药后可恢复,危害不大。 2、 毒性反应: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3、 后遗效应: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4、 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药物对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很小量即可引起。 5、 特异质反应:系指少数病人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异常增高。 6、 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至最大效应,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强,最大效应又称最大效能) 7、 效应(价)强度: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等效时所用药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用药量较大者效价强度小。反映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 8、 治疗指数(TI):表示药物安全性(毒性)大小。TI=LD50//ED50。TI大,安全;TI小,毒性大。 9、 安全范围:常用LD50和ED95之间或LD1和ED99之间的距离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10、 可靠安全系数:即LD1/ED95 11、 耐受性:在长期用药过程中,药物效应会逐渐减弱,需大剂量才能取得原来强度的效应,此即耐受性。 12、 耐药性:在化学治疗过程中,病原体对药物(抗菌药)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耐药性。需加大抗菌药剂量甚至需改用其他抗菌药,多由病原体基因突变所致。 13、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特定微量化学物质并和之结合,通过信息放大系统传递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细胞成分。(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异性的物质(药物)并能传递信息,引起生物效应,多为大分子蛋白质) 14、 受体脱敏:长期或大量使用激动剂后,组织对它的反应性降低,可能是受体数目减少(受体下调)或敏感性降低,和长期用药后耐药有关。 15、 受体增敏:长期或大量应用拮抗剂后,组织对激动剂的反应性增加,可能是受体数目增加(受体上调)或敏感性增强,和停药后反跳有关。 16、 PD2:为亲和力常数,是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KD的负对数(-log KD),其值和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而KD是引起最大效应的一半时所需的药物剂量。 17、 PA2:即拮抗参数,当激动药和拮抗药并用时,拮抗药使加倍浓度的激动药仅引起原浓度激动药的效应,此时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为PA2. PA2值越大,拮抗作用越强。 18、 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又称首过效应。(如硝酸甘油和首过消除可达90%以上,因此口肠疗效差,需采用舌下、静脉滴注、吸入或经皮给药) 19、 肝药酶:即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酶为细胞色素P450(CYP450),因此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肝脏药酶种类最多,含量也最丰富。 20、 肝药酶的特点:①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②变异性较大,常受遗传、年龄、营养状态、机体状态、疾病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据此可分为弱(慢)代谢者和强(快)代谢者;③酶活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特异性极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机体状态、营养状态、先天因素及药物等因素) 21、 肝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活性增强,引起酶诱导的药物称肝药酶诱导剂。可解释连续用药产生的交叉耐药性、停药敏化现象、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差异和个体差异等,如苯毗安、苯妥英钠、氯丙嗪等。 22、 肝肠循环: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经肠中水解后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23、 半衰期:t1/2,一般指积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表达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24、 稳态浓度:在临床治疗中多数药物是通过重复给药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在一定水平,此时给药速率和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度(Css),又称坪值。 25、 表观分布容积(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应占有的体液容积。Vd=,A:体内药物总量,C:血药浓度。Vd数值大小可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情况,也可从血药浓度计算出体内药物总量,或达到某一浓度所需的药物剂量。 26、 生物利用度:非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分量(百分数)。 27、 安慰剂:无药理活性的药物制剂,临床研究中作为对照品,并在特殊情况下作为治疗药物。 28、 化疗指数:评价化学治疗药物安全性及应用价值的指标,用LD50/ED50或LD5/ED95之比表示 二、 问答题 1、 药物消除零级和一级动力学的特点。 一级动力学 零级动力学 概念 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每隔一定时间降到原药浓度的一定比例,所以又称定比消除(恒比消除)。绝大多数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量也多) 药物浓度每隔一定时间降低恒定数量,所以又称定量消除(恒量消除) 特点 1 机体排泄、代谢的能力有余 消除超过机体的消除能力,已达极限 2 恒比消除,消除速度和血药浓度有关 消除速度和血药浓度无关,消除以恒速Vmax进行 3 药物t1/2恒定(t1/2=0.693/k) t1/2不恒定,随血药浓度变化而变化(C和t1/2呈正变),t1/2=0.5C0/k 4 时-量曲线lg C呈直线,斜率为-,k为消除 时-量曲线lg C呈直线,斜率为-Vmax 5 多次用药后,增加剂量能相应提高血药浓度,且使曲线下面积按比例增加,但不能缩短到达Css的时间,也不能按比例提高药物完全消除的时间 多次连续用药后血药浓度逐渐提高,理论上无Css,消除时间增加,易蓄积中毒 联系 因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有限,本来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如果血药浓度超出机体消除能力则为零级消除;而血药浓度低时,则为一级消除。 2、 肾上腺素、去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肾上腺素 药理作用 (1)血管 可兴奋皮肤、黏膜、支气管黏膜、肾脏血管上的α1-R,使血管明显收缩;兴奋骨骼肌血管上的β2-R使血管舒张;兴奋β2-R促进心肌细胞合成腺苷等使冠状动脉血管舒张,血流量上升。 (2)心脏 作用于心肌、传导系统、窦房结的β1-R,从而加强心肌收缩力,使传导加速,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不利之处是提高心肌代谢率和兴奋性,心肌耗氧量增加,剂量过大或i.v.过快可引起心律失常。 (3)血压 小剂量和治疗量Adr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和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上升,因皮肤黏膜血管收缩,而骨骼肌血管舒张,使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上升,有利于血液对各组织器官的灌注;大剂量时除强烈兴奋心脏外,血管平滑肌的α1-R兴奋占优势,尤其是皮肤、粘膜、肾脏和肠系膜血管强烈收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Adr的典型血压改变是双相反应,其升压作用可被α受体阻断药翻转。 (4)平滑肌 激动β2-R引起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激动α-R和β-R抑制胃肠道平滑肌引起胃松弛,肠张力和蠕动频率下降;激动β-R松弛膀胱逼尿肌;激动α-R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收缩,使尿满留或排尿困难。 (5)代谢 激动肝脏的β2和α受体,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原民生;激动α2-R抑制胰岛素分泌,激动β受体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共同使血糖升高;兴奋β3-R促进脂肪分解,使血中FFA增加。 (6)其他 作用于支气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肥大细胞的β2-R,抑制抗原引起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其他过敏反应物质,对CNS作用弱。 临床用途 (1)心脏骤停 溺水、麻醉等引起的心脏骤停,在进行心脏按摩、人工呼吸等同时应用Adr做心室的注射,使心脏重新起搏。 (2)过敏性休克 Adr为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能抑制过敏物质的释放,明显收缩小动脉和Cap前括约肌,使Cap通透性降低;还能兴奋心脏扩张冠脉,改善心脏功能;另外Adr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解除呼吸困难,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症状。 (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及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 解痉;抑制变态反应物质释放;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减轻呼吸道水肿和渗出。 如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血清病亦能迅速缓解症状。 (4)和局麻药配伍 局部止血(1/25万~1/20万Adr加入局麻药),可延缓局麻药吸收,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并减少局麻药吸收中毒的发生。 主要不良反应 一般有心悸、焦虑、头痛,如剂量过大或注射过快,可致心律失常、血压骤升,有发生脑出血的危险。 去肾上腺素 药理作用(对α受体具有强大的激动作用,对β2-R激动作用较弱,对β2-R无作用) (1)血管 激动血管α1-R,收缩血管对小A、小V收缩明显(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其次是肾血管,对脑、肝、肠系膜、骨骼肌血管也有收缩作用,但可使冠脉血流增加)。 (2)心脏 激动心脏β1-R,加强心肌收缩力,使传导加速,心率加快,提高心肌兴奋性,在整体情况下由于减压反射作用使心率下降。 (3)血压 NE有较强和升压作用,小剂量可使外周血管收缩,心脏兴奋,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脉压略加大;较大剂量时血管强烈收缩,外周阻力明显增加,血压升高而脉压下降,导致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 临床用途 (1)早期神经源性休克。 (2)药物中毒(如氯丙嗪中毒)时的低血压。 (3)稀释口服,可使消化道血管收缩,产生局部止血作用。 主要不良反应 (1)局部缺血坏死。 (2)剂量过大可引起急性肾衰,使肾血管剧烈收缩,引起少尿、无尿和肾实质损伤。 (3)尚可使妊娠后期妇女子宫收缩。 异丙肾上腺素 药理作用(对β2和β1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而对α受体几无影响) (1)对心脏的β1受体有强大的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传导加速,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 (2)还主要激动血管的β2受体,使血管舒张,血管总外周阻力降低,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明显增大。 (3)激动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使之舒张,痉挛状态时尤其显著,并强于肾上腺素。 (4)使血糖升高,血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组织耗氧量增加。 临床用途 心脏骤停、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感染性休克。 主要不良反应 心悸、头痛,注意控制心率。剂量过大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室颤。 3、 根据麻黄碱、多巴胺的药理作用试述其临床用途。 答: (1)麻黄碱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① 直接作用:激动α1.α2.β1.β2-R ②间接作用:促进神经末梢释放NA 临床应用 ① 防治轻度支气管哮喘; ② 0.5-1%溶液滴鼻可消除鼻粘膜充血引起的鼻塞; ③ 麻醉给药,预防低血压,治疗局麻药中毒所出现的低血压; ④ 缓解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皮肤粘膜症状。 (2)多巴胺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激动α、β受体以及外周DA受体。低剂量时主要激动血管的D1受体,舒张肾脏、肠系膜和冠状动脉血管床,增加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Na+排泄;中剂量激动心肌β1受体和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表现为正性肌力作用,总外周阻力常不变;高浓度或再大剂量时激动α1受体作用占优势,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和尿量减少。 临床应用 ①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休克,如感染中毒性休克等; ② DA和利尿药配伍使用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4、根据β受体阻断剂的药理作用论述它们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答: 药理作用 (1)β受体阻断作用 ①心脏(β1-R):阻断心脏β1-R→心率↓→心收缩力↓→C.O.↓→心肌耗氧量↓→血压消除↓ ②血管和血压:阻断血管β2-R→α1-R的作用相对占优势,肝、肾、骨骼肌血流量↓,冠脉血流量↓ ③支气管:支气管平滑肌β1-R阻断→气道阻力↑→诱发或加重哮喘的急性发作 ④代谢:A、糖代谢:抑制糖原分解,掩盖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如心悸等;降低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T4→T3,有效控制甲亢症状。B、脂肪代谢:抑制脂肪分解,升高血糖,增加AS的危险性。 ⑤肾素:阻断肾小球旁器β1受体,减少肾素的释放 (2)内在拟交感活性 有些β-R阻断药和β受体结合后,阻断β-R同时对β-R具有部分激动效应 (3)膜稳定作用 降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临床应用 ①心律失常;②高血压病;③心绞痛和心肌梗塞;④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⑤甲状腺功能亢进。 不良反应 常见消化道症状,严重有:①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②抑制心脏功能;③外周血管收缩和痉挛;④停药反跳现象;⑤其他如精神忧郁等。糖尿病人应用胰岛素同时应用β受体阻断药可加强降血糖作用,并可掩盖低血糖时出汗和心率加快的症状,而造成严重后果。 5、根据阿托品的药理作用论述它们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答: 药理作用 ①腺体: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和汗腺作用最敏感; ②眼:松弛瞳孔括约肌和睫关肌,出现扩瞳、眼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 ③平滑肌:能松弛多种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作用更显著; ④心脏:治疗量的阿托品(0.5mg)可使部分病人心率短暂性轻度减慢,较大剂量(1-2mg)可阻断窦房结M2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使心率加快;阿托品还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 ⑤血管和血压:治疗量的阿托品对血管和血压无显著影响;大剂量的阿托品能解除血管痉挛,可出现皮肤潮红、发热等症状; ⑥CNS:可兴奋中枢,但持续大剂量可使中枢兴奋转为抑制,出现中枢麻痹及昏迷。 临床应用 ①解除平滑肌痉挛,如各种内脏绞痛; ②抑制腺体分泌,用于全身麻醉前给药; ③眼科:A、虹膜睫状体炎;B、验光配眼镜; ④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 ⑤感染中毒性休克; ⑥有机磷酸脂类中毒。 不良反应 阿托品作用广泛,应用其中一种作用时,其他作用则成为副作用,如口干、扩瞳、心率加快等。过量中毒时还可出现高热、呼吸加快、惊厥等中枢中毒症状,严重中毒时,中枢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昏迷和呼吸麻痹。 6、根据有机磷酸脂类急性中毒的原理,试述主要解救药物及其原理。 答:(1)有机磷酸脂类急性中毒的原理:~分子中的磷原子是亲电子性的,可和胆碱酶的酯解部分丝氨酸羟基中的氧原子形成共价键结合,生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Ach的能力,造成体内Ach大量堆积而引起一系列M和N样中毒症状。 (2)主要解药和原理 主要解药为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等,当中、重度中毒时常将两者联合反复交替用药。其原理如下: ①M受体阻断药能阻断M受体,缓解大量Ach引起的M样症状和部分中枢神经症状,作用迅速,但它不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 ②胆碱酯酶复活药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从根本上产生解毒作用,对N样症状缓解最快; ③两类药物联合应用,能相互弥补不足,提高解毒效果; ④由于两类药物在体内代谢作用短,需反复用药,才能维持其作用。 7、新斯的明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 药理作用 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使Ach在体内堆积,表现出M样和N样作用: (1)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尤为突出,其机制在于①抑制AchE,增加Ach;②直接兴奋运动终板的N2受体;③促进运动N末梢释放Ach (2)对胃肠道和膀胱的平滑肌也有较强兴奋作用 (3)对心脏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 (4)对眼腺体及中枢的作用弱 临床应用 (1)治疗重症肌无力 (2)缓解术后腹胀气和尿潴留 (3)治疗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4)用于非除极化型肌松药中毒 8、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答: 药理作用 (1)CNS作用 ①镇静作用和抗精神病作用(阻断中脑一边缘和中脑-皮质系统的D2样受体发挥疗效) ②镇吐作用:(-)催吐化学感受区D2-R,但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 ③对体温调节的作用:降低发热机体的体温,还可降低正常体温(CPZ的体温调节作用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④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2)对自主神经系统作用 ①阻断α-R,使血管扩张,BP↓,可对抗Adr的升压效应;Adr不适用于CPZ引起的低血压,不宜用于高血压的治疗;②阻断M-R,引起口干、便秘等 (3)对内分泌系统作用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D2-R: ①↓下丘脑释放催乳素抑制因子→催乳素↑ ②↓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雌孕激素↓ ③抑制ACTH释放→糖皮质激素↓ ④↓生长素释放,影响生长 临床应用 (1)精神分裂症 强安定药,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2)呕吐和顽固性呃逆 但对晕动症引起的呕吐无效 (3)低温麻醉 CPZ配合物理降温可用于~,减少心脑耗氧量,利于某些手术;CPZ和哌替啶、异丙嗪合用,制成“冬眠合剂”用于“人工冬眠”疗法 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中枢抑制症状、M-R阻断症状、α-R阻断症状、局部刺激性大 (2)锥体外系反应: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TD) (3)神经阻滞药恶性综合征(致命反应) (4)药源性精神异常 (5)惊厥和癫痫(能降低惊厥阈或诱发癫痫) (6)变态反应:常有皮疹、接触性皮炎 (7)心血管反应:低血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8)内分泌系统反应:性功能↓,儿童生长抑制 (9)急性中毒 (10)其他:少数肝损害、粒c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再障等 9、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答: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①镇痛镇静作用,能显著减轻或消除疼痛;②抑制呼吸作用,治疗剂量使呼吸频率减慢、加深甚至呼吸停止;③镇咳作用,吗啡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应减少或消失;④缩瞳;⑤增强肌张力;⑥恶心呕吐(中枢性催吐作用)。 (2)心血管系统:使外周血管扩张,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3)平滑肌:①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有较强的止泻及致便秘作用;②治疗剂量可致胆道平滑肌痉挛,胆囊内压升高,甚至诱发胆绞痛;③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哮喘(支气管哮喘者禁用)。 (4)泌尿生殖系统: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尿潴留;降低子宫平滑肌张力,延长产程(抑制胎儿呼吸)。 (5)神经内分泌:促进ADH、催乳素、促生长激素↑,黄体生成素↓ (6)其它:↓免疫系统(急性↑,长期↑) 临床应用 (1)镇痛:适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烧伤、战伤及心肌梗死引起的心绞痛。 (2)心源性哮喘及肺水肿。 (3)止泻: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4)复合麻醉:手术前后给药(镇痛、镇静) 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眩晕、嗜睡(↓中枢)、恶心、呕吐(↑CTZ)、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呼吸抑制等。(2)耐受性和成瘾性。(3)急性中毒。 10、简述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机制。 答:(1)抑制呼吸中枢,使喘息得到缓解; (2)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负担,有利于肺水肿的消除; (3)镇静使病人紧张不安的情绪安定,间接减轻心脏的耗氧量。 11、地西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1)抗焦虑。 (2)镇静催眠。可明显缩短入睡时间,显著延长睡眠持续时间。 (3)抗惊厥、抗癫痫。临床应用: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药物中毒性惊厥,对癫痫大发作能迅速缓解症状,对癫痫持续状态疗效显著,静脉注射地西泮首选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4)中枢性肌松弛。临床应用:治疗中枢性肌强直。 (5)其他:①记忆缺失;②呼吸功能;③心血管作用;④麻醉前给药,减少麻醉药用量,增强麻醉药的安全性。临床应用:心脏电击复律或内镜检查前用药。 12、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答: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能迅速使发热者体温↓至正常,用于中等强度以下慢性钝痛(如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等)。 (2)抗炎抗风湿:急性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控制急性风湿热疗效确实、迅速,有鉴别诊断意义。 (3)影响血栓形成:小剂量抑制,大剂量促进。临床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脑血栓深V血栓形成(以小剂量为宜)。 (4)防止妊娠高血压。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长期大量,诱发加重溃疡、胃出血。 (2)凝血障碍:小剂量即可↓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大量/长期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延长凝血时间。 (3)神经系统反应(水扬酸反应):用量过大致中毒的表现。 (4)过敏反应:某些哮喘患者服用~可诱发哮喘,称“阿司匹林哮喘”。 (5)喘夷综合征: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或青年服用~后出现一系列反应,表现为严重的肝功能不全或脑病,称之喘夷综合征。 (6)对肾脏的影响:对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13、钙拮抗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答: 药理作用 (1)对心脏的作用: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 (2)对平滑肌的作用:舒张血管;松弛支气管、胃肠道、输尿管及子宫平滑肌。 (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对RBC和血小板影响:减少钙超载,保护RBC;抑制血小板聚集。 (5)对肾脏功能影响:排钠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 (1)抗高血压。(2)抗心绞痛。(3)抗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后除极触发活动所致的心律失常。(4)脑血管疾病。(5)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预防AS的发生,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等。 不良反应 胃肠道不适、恶心、便秘;面部潮红;低血压、心衰、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绞痛发作;长期应用(高血压、心衰、心绞痛)后发现病人死亡率↑ 15、简述转换酶抑制剂抗高血压(抗心力衰竭)的机理和特点。 答:(1)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使血及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还减少缓激肽的降解,提高缓激肽的含量,增加循环中前列腺素,舒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2)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及左心室充盈压、左心室舒张末压及容积,增加心排出量,并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3)抑制心肌及血管的肥厚增生。(4)降低循环中儿茶酚胺含量,抑制交感神经系统。(5)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舒张功能。 14、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特点,并写出种类的代表性药物及主要临床用途。 答: 分类 特点 代表性药物 临床用途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Ⅰ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K+、Ca2+通透性,延长有效不应期。 奎尼丁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房颤、房扑等) 普鲁卡因胺 Ⅰb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降低自律性,缩短或不影响动作电位时程。 利多卡因 室性心动过速首选药 苯妥英钠 强心苷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首选 Ⅰc类 明显阻滞钠通道,显著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和幅度,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为明显。 普罗帕酮、 氟卡尼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性。 普萘洛尔 窦性心动过速首选药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钾通道阻滞药) 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但对动作电位幅度和除极化速率影响很小。 胺碘酮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预激综合征引起的心房纤颤效果最好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抑制ICa(L),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性 维拉帕米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 其他类 激活Ach敏感K+通道,使APD↓,自律性↓ 腺苷 16、简述强心苷治疗心衰的机理。 答:强心苷的正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利尿作用,改善心脏功能是其治疗心衰的药理学基础。(1)正性肌力,使心肌收缩有力而敏捷,使心肌收缩期缩短,舒张期相对延长,心排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降低。(2)负性频率,可减少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延长舒张期而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3)负性传导,有利于伴有心房纤颤或其他心室率过快的心力衰竭的治疗。(4)利尿作用,强心苷增加心排出量,改善肾血流量,抑制肾小球对Na+再吸收而对心衰患者有利尿作用。 17、常用抗心力衰竭药物分类和代表性药物。 答:(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药 ①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药:氯沙坦 ③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 (2)利尿药:氢氯噻嗪、吷噻米、螺内酯等 (3)β-R阻断药:美托洛尔、卡维地洛 (4)强心苷类药:地高半 (5)其他:①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肼屈嗪、硝普钠)②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③钙拮抗药(氨氯噻嗪) 18、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分类和代表性药物。 答: (1)利尿降压药 ①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 ②袢利尿药:呋噻米 ③保钾利尿药:螺内酶 (2)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疏革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RAAS抑制药) ①ACEⅠ: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②ACEⅡ:氯沙坦、缬沙坦 (4)交感神经抑制药 ①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 ②神经节阻断药:樟磺咪芬 ③NE能神经末梢阻滞药:利血平、胍乙啶 ④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β-R阻断药(普萘洛尔) α-R阻断药(哌唑嗪) α,β-R阻断药(拉贝洛尔、卡维地洛) (5)血管扩张药 ①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肼屈嗪、硝普钠 ②钾通道开放药 (6)其他3,5-羟色胺阻断药 19、试述一线抗高血压药物的主要降压机理和代表性药物。 答:由于形成BP的基本因素是C.O.和外周血管阻力,前者受心脏功能、回心血量和血容量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小A紧张度影响,交感N系统和RAAS调节上述两种因素。 (1)利尿降压药 早期:通过利尿排钠,降低血容量及C.O.使BP↓。长期:利尿药持续降低体内Na+浓度,血管平滑肌C内Na+含量↓,细胞的Na+-Ca2+交换减少,使细胞内Ca2+含量↓,导致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如NA、AⅡ等的反应性↓,使血管扩张,BP↓。代表药:氢氯噻嗪、吷噻米。 (2)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 抑制ACE,使AngⅠ转变为AngⅡ,减少产生血管舒张,减少醛固酮分泌,以利于排钠,由于抑制缓激汰水解,使缓激汰↑,产生降压作用。代表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3)血管紧张素Ⅱ转化酶抑阻断药 竞争性阻断AngⅡ受体,对抗AngⅡ的绝大多数药理作用,从而起降压作用。代表药:氯沙坦、缬沙坦。 (4)钙拮抗剂 作用细胞膜钙通道,使细胞内Ca2+↓,使小A扩张,导致总外周血管阻力↓,血压↓。代表药:硝苯地平、尼群地平。 (5)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β受体阻断药) 抑制心脏功能,减少心输出量、抑制肾素释放,抑制交感N系统活性和前列环素合成,达到降压目的。代表药:普萘洛尔、卡维地洛。 20、简述普萘洛尔和硝酸甘油合成抗心绞痛的药理基础。 答:(1)普萘洛尔能对抗硝酸甘油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作用。(2)硝酸甘油可缩小普萘洛尔所致的心室容积增大和心室射血时间延长。 二药合用,协同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心肌的供血供氧;互相纠正对心肌耗氧因素不利方面的缺点;使用量减少,副作用也相应降低。 21、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 答: 药理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①升高血糖;②大剂量长期应用可促使皮下脂肪分解、重新分布,形成向心性肥胖;③加速蛋白质分解,造成负氮平衡;④可诱导某种特殊的mRNA合成,使细胞分解代谢增强。 (2)允许作用:对某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作用,但可经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称为~。 (3)抗炎作用:强大、非特异,一定程度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功能,不抗菌,使用不当可致感染扩散。 (4)免疫抑制和过敏作用:不剂量主要抑制T细胞免疫;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 (5)抗毒素作用:强大的抗细菌内毒素作用。 (6)抗休克作用:常用于各种严重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7)其他作用:①RBC、Hb↑,中性粒C↑,血小板及纤维蛋白质↑,降低中性粒C功能,可使血液中LC减少;②可使CNS兴奋性↑;③使胃酸分泌↑;④长期大量应用可出现骨质疏松;⑤退热作用;⑥治疗以增生为主的慢性炎症,防止粘连及瘢痕的形成。 不良反应 (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①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兴综合征):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 ②诱发或加重感染; ③引起高血压和AS; ④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 ⑤肌萎缩、骨质疏松、伤口愈合迟缓等; ⑥GC性青光眼; ⑦可使CNS兴奋性↑,偶可诱发精神失常和癫痫发作。 (2)停药反应 ①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长期大剂量使用,反馈性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突然停药后,当遇到严重应激可发生肾上腺危象; ②反跳现象:患者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病情尚未完全控制,突然停药可致原病复发或恶化。 22、抗甲状腺药分类,每类药物药理作用。 答: 分类 药理作用 (1)硫脲类 ①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②控制T3的水平;③减弱β受体介导的糖代谢;④抑制免疫球蛋白的生成。 (2)碘及碘化物 ①小剂量:单纯性甲状腺肿;②大剂量:GSH↓→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TSH→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 (3)放射性碘 ①I131(β射线):射程短-仅仅杀伤甲状腺组织,很少涉及周围组织;②(γ射线):射程长-体外测得。 (4)β受体阻断药 ①(-)β受体→交感增强症状↓;②(-)外周T4→T3. 23、胰岛素不良反应,口服降血糖药分类及每类药物药理作用。 答:(1)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①低血糖症。②变态反应。③胰岛素抵抗。④脂肪萎缩(见于注射部位,女>男)。⑤体重增加。⑥屈光不正。⑦胰岛素水肿(体内水钠潴留,颜面和四肢水肿)。 (2)口服降血糖药分类及每类药物药理作用 分类 药理作用 ①磺酰脲类(格列本脲、格列齐特) Œ降血糖作用;对水排泄的影响:格列本脲有抗利尿作用,促进ADH↑,可用于尿崩症;Ž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格列齐特,使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出现。 ②双胍类(二甲双胍(甲福明)) 糖来源↓,去路↑ ③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 Œ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防治血管并发症;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④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阿卡波糖(拜糖平)) (-)α-葡萄糖苷酶→(-)寡糖分解为单糖→血糖↓ 适用于餐后血糖高的DM(糖尿病) ⑤促胰岛素分泌药(瑞格列奈) 最大优点是可以模仿胰岛素生理性分泌,很少引起低血糖 餐时血糖调节剂 ⑥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可减轻和改善糖尿病的并发症(眼、肾水肿) 24、抗组胺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答: 分类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1)H1受体阻断药 ①抗H1受体作用:对抗平滑肌收缩,抑制Cap扩张和通透性增加; ②中枢抑制作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苯茚胺除外,有中枢兴奋作用; ③其他:抗胆碱、局麻、奎尼丁样作用。 ①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通常选用第二代H1受体阻断药); ②防晕止吐(最有效:茶苯海明、苯海拉明、异丙嗪); ③镇静催眠。 (2)H2受体阻断药 具有强大持久的抗胃酸分泌作用: 第一代:西咪替丁;第二代:雷尼替丁。 治疗消化道溃疡 25、利尿药的分类,每类药物作用部位、作用机制和代表药物。 答: 分类 作用部位 作用机制 代表药 (1)高效能~ 髓袢升支粗段、髓皮质部 抑制Na+-K+-2Cl-共同转运体 呋塞米 (2)中效能~ 远曲小管近端 抑制Na+-Cl-共同转运体 氢氯噻嗪 (3)低效能~ 远曲小管末端集合管 拮抗醛固酮受体 抑制Na+通道 螺内酶 氨苯蝶啶 (4)CA抑制药 近曲小管 抑制CA 乙酰唑胺 26、抗凝药的药理作用,抗凝药引起出血的抢救药物。 答: 抗凝药分类 药理作用 抢救药物 (1)凝血酶间接抑制药 ①肝素 (口服不吸收,只可iv) Œ增加抗凝血酶Ⅲ活性; 激活肝素辅助因子Ⅱ; Ž促进纤溶系统激活; 降血糖、抗炎、抑制平滑肌C增生、抑制血小板聚集 硫酸鱼精蛋白 ②低分子量肝素 选择性抗凝血因子Xa活性,对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 (2)凝血酶直接抑制药(重组水蛭素) 直接和凝血酶结合,作用强大持久 (口服不吸收) (3)维生素K拮抗药(香豆素类,如华法林、双香豆素) 竞争性抑制VitK依赖的Ⅱ、Ⅶ、Ⅸ、Ⅹ因子活性 (口服吸收完全) 静注VitK 输新鲜血液 27、抗溃疡药的分类,每类药物作用机制,并举出1~2个代表药。 抗溃疡药分类 作用机制 代表药 (1)碱性抗酸药 中和HCl,PH↑→胃蛋白酶失活 碳酸氢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铝 (2)抑制胃酸分泌药 ①H2受体阻断药 抑制基础、夜间胃酸分泌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②H+-K+-ATP酶抑制药(质子泵抑制药) Œ抑酸作用,强而持久; 抑制幽门螺杆菌; Ž胃粘膜保护作用。 奥美拉唑(洛塞克)、雷贝拉唑、兰索拉唑 ③M胆碱受体阻断药 减少胃酸分泌,解除胃肠痉挛 派仑西平、阿托品 (3)增强胃粘膜屏障药 增强粘膜细胞屏障、粘液-HCO3-屏障,减少胃酸、胃蛋白酶分泌 米索前列醇、硫糖铝、枸橼酸铋钾 (4)抗幽门螺杆菌药 (Œ枸橼酸铋钾+抗菌药;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 阿莫西林、甲硝唑 28、平喘药分类,每类药物作用机制,并举出1~2个代表药。 平喘药分类 作用机制 代表药 (1)抗炎平喘药 ①糖皮质激素(GC) Œ强大的抗炎作用;抑制气道高反应性(抗炎-保护气道,↓粘膜C的脱落);Ž增强儿茶酚胺敏感性。 倍氯米松 布地奈德 ②抗过敏药 Œ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降低气管高反应性。 色甘酸钠 酮替芬 ③白三烯调节药 Œ5-脂氧合酶(5-LOX)抑制剂 齐留通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LT1)拮抗剂 扎鲁司特 (2)支气管扩张药 ①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选择性β2激动药) 对β2受体选择性高 沙丁胺醇 ②茶碱类 Œ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促进内源性肾上腺素释放;阻断腺苷受体,对抗腺苷诱发的支气管收缩。抗炎作用。Ž增强呼吸肌(主要膈肌)收缩力 氨茶碱 ③抗胆碱药(M受体阻断药) 气雾吸入→(-)M受体→扩张气管 主要用于迷走神经亢进的哮喘和喘息 异丙托溴铵 29、细菌耐药性机制。 答:(1)产生灭活酶(有水解酶、合成酶),使抗菌药物失活;(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3)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4)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5)改变代谢途径。 30、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青霉素分类、每类特点并举出1~2个代表药物,青霉素G的不良反应;四代头孢菌素的抗菌特点。 答: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①抑制转肽酶活性,细胞壁缺损:和PBPs共价结合,抑制PBRs的转肽酶活性,阻止肽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②增加细菌细胞壁自溶酶活性。 (2)青霉素分类、每类特点并举出1~2个代表药物 青霉素分类 特点 代表药物 天然青霉素 优点:①杀菌作用强;②毒性小;③价格便宜。缺点:①抗菌谱窄;②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医师/药师资料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