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810034 上传时间:2025-04-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及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及灭亡 (P3)问题思考: 想一想:科举制度及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答: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P4)材料研读: 《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P5)课后活动: 1. 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 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到“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秦隋两代的对比 秦朝 隋朝 统治的时间 二世而亡(15年)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二世而亡(37年) 581年——618年 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5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结束了东汉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制度的创新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创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边疆的管理 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打败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派人三赴流求(今台湾) 伟大工程的兴修 万里长城、灵渠 大运河 灭亡的原因 暴政 暴政 对后朝影响 为继之而来的西汉王朝提供了借鉴,西汉初期实行宽松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为继之而来的唐朝提供了借鉴,唐朝初期的几位君主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及开放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P8)材料研读: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及水的关系? 答: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他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傜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及水的关系。 (P8)问题思考: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 答:政治上,明确中央和地方职权范围,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考查官吏;法律上,减省刑罚;经济上,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P10)课后活动: 1. 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门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 诗歌赏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对比 皇帝 内容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抑制旧士族,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重视官吏考核 形成局面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及开放的时代 第3课 盛唐气象 (P12)材料研读: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想一想: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答: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P17)课后活动:1.阅读下引史料并回答问题。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音葛)巨舰,千舳(音竹)万艘,贸易往还,昧旦永日。——《旧唐书·崔融传》 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音技)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及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回答问题: (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 “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3. 举办唐诗朗诵会。可分成两组,一组朗诵歌颂自然风光的诗篇,一组朗诵反映社会生活和亲情的诗篇。 4. 略。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及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P21)问题思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答: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P22)课后活动: 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的创制,及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 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非洲黑人俑 答: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了唐朝及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学习内容 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制度 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革新 教育 设立大学,完善学制 建筑 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 文化 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生活习俗 饮食、服饰、茶道等; 端阳节、七巧祭、中元节、重阳节登高等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及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及唐朝衰亡 (P24)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答: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P26)课后活动: 1. 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 ☑皇帝荒废朝政 □发生严重灾荒 □杨贵妃得宠 ☑节度使权力膨胀 □农民负担过重 ☑军队战斗力薄弱 2. 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 答: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P30)材料研读: 《宋志·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及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答: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及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P31)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答:北宋为加强中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P32)课后活动: 1.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2.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禁军分内外驻屯,将领经常调换;统兵权及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中央 削弱宰相的权力 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机构的臃肿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及北宋的并立 (P36)课后活动: 1. 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 答: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及爱戴。 2. 议一议:北宋及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北宋及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及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及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政权并立的形势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今河南开封)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今宁夏银川)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金及南宋的对峙 (P40)问题思考: 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将他视为民族英雄。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 答:数百年来,民众一直传颂岳飞抗金的事迹,将他视为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抗金斗争中,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兵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因此,数百年来,岳飞能够得到人们的尊崇和怀念。 (P40)课后活动: 1. 组织一场故事会,讲讲有关岳飞的故事。 略。 2. 下面是南宋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 说一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南宋偏安的? 答: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象。“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何时才能着手?“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末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经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 整首诗描写了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不思抵御外族侵扰,过着苟且偷安、粉饰太平的日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P44)问题思考: 想一想: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答: 社会生产方面: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它的兴盛将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激活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方面: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P46)课后活动: 1. 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二:《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答:材料一反映出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 材料二反映出南宋都城临安商业范围广,店铺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的规模,商品种类繁多。 2. 探讨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及它的作用。 答: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便于携带。 作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类别 发展成就 发展集中的区域 农业 粮食作物 南方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苏州、湖州等 经济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进 福建、成都平原等 手工业 纺织业 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棉纺织工具的改进和棉纺织品品种的增加 四川、江浙、海南岛 制瓷业 众多名窑;瓷都;南宋制瓷业中心 江西、江南地区 造船业 造船业世界领先;世界最早的船坞 广州、泉州、明州 商业 都市商贸 大规模的都市;街市、早市、夜市、草市、市镇的出现 杭州 海外贸易 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广州、泉州 货币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四川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及元朝的建立 (P49)问题思考: 想一想: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及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答: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及文化,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元政权的认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及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强元朝军队实力,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50)课后活动: 1. 在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 有星的天旋转着, 众百姓反了, 不进自己的卧内, 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转着, 全部百姓反了, 不卧自己被儿里, 互相攻打。 这一描述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后来是怎样改变的呢? 答:这一描述,反映了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 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忽必烈继承汗位 南宋灭亡 蒙古灭金 元朝建立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西夏灭亡 答:按先后顺序排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西夏灭亡、蒙古灭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元朝建立、南宋灭亡。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P52)问题思考: 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及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答: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过了汉唐时期。及汉唐疆域相比,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P53)问题思考: 想一想: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P53)课后活动: 1. 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答: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 想一想: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及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关系? 答: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及文化 (P58)课后活动: 1. 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想一想:这及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答: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2.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答: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等;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及中外交通 (P61)材料研读: 朱彧(音玉)在1119年写成《萍州可谈》一书,书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想一想:指南针用于航海有什么好处? 答: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P62)材料研读: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史·地理志》 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驿站的普遍设置,加强了中央及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P64)课后活动: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到:“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根据培根的评述,说一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答: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2. 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 想一想:急递铺的方式,类似于今天邮政中的什么措施? 答:特快专递。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P67)问题思考: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权力的分散及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P68)材料研读: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答: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P69)课后活动: 1. 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答: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2. 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答: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进步。 明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措施 影响 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 表现 内容 题目来自“四书”“五经”;解答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体裁 八股文 影响 通过科举得到的“人才”,大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扼杀了读书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P73)材料研读: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及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少保年谱耆编》 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答:这首军歌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力强;也表达了戚家军同仇敌忾、不除倭患誓不罢休的决心。因此,这首军歌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P74)问题思考: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答: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猖獗。所到之处,倭寇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威胁到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P74)课后活动: 1.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答: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说明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及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 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答: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0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分别有120吨、100吨和50吨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发展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及文学 (P78)材料研读: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答:明朝时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 (P80)问题思考: 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答: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P83)课后活动: 1. 将下列人物及他们的作品用直线连接起来。 李时珍 《西游记》 宋应星 《三国志通俗演义》 徐光启 《水浒传》 施耐庵 《农政全书》 罗贯中 《本草纲目》 吴承恩 《天工开物》 答: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西游记》。 2.1987年,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都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搜集有关长城和故宫的资料,撰写成文,具体介绍这两项古代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万里长城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北京故宫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精髓,其建筑设计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立体轮廓、空间组织、建筑色彩,还是平面布局,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著作 作者 主要内容 特点和价值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记载药物1800多种,配1100多张形态图,对药物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产地、形色、气味和主要疗效,收录药方11000多个 总结前代成果,丰富药物学宝库,广为传播,造福人类 《天工开物》 宋应星 18个生产门类,详尽的物品、生产工具、生产流程介绍,120多幅插图 总结全面,记述科学技术先进,广泛传播 《农政全书》 徐光启 涉及十几类,60卷,约70万字,记录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创新研究成果 总结全面 文学作品 类别 作品名称 作者 时代 主要内容 评价 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戏剧 《牡丹亭》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P86)材料研读: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想一想: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答: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不仅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P87)课后活动: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史书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陕西通志》卷八六 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答: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农民只得吃蓬草、树皮、石块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但是,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催征如故。 2. 下列各项,哪些及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请在□内画√。 ☑朝政腐败,宦官擅权☑土地兼并严重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关于农民起义的简表 时间 领导者 影响 特点 秦末农民起义 首创精神 黄巾起义 有组织、有准备 隋末农民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 元末农民起义 李自成起义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发展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P93)课后活动: 1. 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说: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九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连横《台湾通史》 结合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为什么郑成功确认台湾是中国的土地。 答: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台湾。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已开始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民政,台湾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上述史实,有力地说明台湾是中国的土地。 2. 议一议: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清朝治理西藏和新疆,一方面加强了西藏、新疆及中央政府的联系,另一方面保持西藏、新疆的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地区 主要措施 基本特点 西藏 平定叛乱: 册封首领: 设置机构: 修建寺庙: 新疆 平定叛乱: 设置机构: 清朝省级行政区域后来的建置变化情况一览表 行政区域名称 建置变化 直隶省 1928年改设河北省 福建省台湾府 1885年改设台湾省 盛京将军辖区 1907年改设奉天省;1929年改为辽宁省 吉林将军辖区 1907年改设吉林省 伊犁将军辖区 1884年改设新疆省;1955年改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 清朝通称外蒙古;1946年承认外蒙古独立,今为蒙古国 西藏办事大臣辖区 清朝称西藏地方;1965年改建西藏自治区 青海办事大臣辖区 清朝称青海地方;1928年改设青海省 内蒙古盟旗 清朝称内蒙古地方;1947年建内蒙古自治区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P98)课后活动: 1. 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答: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增加接近35%)。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2. 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这些作物的种植及清朝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答: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P100)材料研读: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这句话意思是说,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想一想:军机处的作用是什么?它的设立为什么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作用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师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记录,然后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虚设机构。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极端强化。 (P101)问题思考: 想一想:吏治的腐败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答:从历史上看,吏治的腐败,一方面导致行政效率降低、国家财政紧张、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加剧,另一方面会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 (P103)问题思考: 想一想:闭关锁国的政策是否能够抵御外国的侵略?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答:作为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御政策,闭关锁国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曾齐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它限制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知识,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在近代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P104)课后活动: 1. 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下面摘录一些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诗句: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 “明月有请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 想一想:为什么写了这样的诗句就要被下大狱呢?文字狱对思想和文化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答:这些诗句大都有“明”或“清”等字眼。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认为这些诗句说明了诗人怀念明朝、不满清朝,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