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园地六
我发现:
这一项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发现三组字规律,再运用这一规律认识五个生字。这三组字用绿、红、蓝三种颜色表示,分别表达了“减一笔〞、“加一笔〞、“加两笔〞三种识字方法。
日积月累:
这一项活动是通过“我会读〞积累十二个词语;通过“我会 连〞区分六个平翘舌易错字;通过“读读背背〞读背一首小诗——祖国多么广阔。
“我会读〞是通过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稳固生字,积累词汇。
“我会连〞是采用连线方式来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练习时可先读字,再连线,最后同桌互读。
“读读背背〞是一首简短儿歌。儿歌描绘是祖国南北方同一季节不同风光,告诉学生我们祖国多么广阔。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注意读准“祖、岭、盛〞三个字。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对祖国热爱之情。在熟读根底上背诵。指导背诵时,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连句开火车背诵;可以四人小 组开火车连句背诵,以增强读背趣味性,表达小组合作精神。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话题是怎样过“六一〞儿童节。分两个层面练说:一是交流在幼儿园时是怎样过“六一〞;二是设想小学第一个“六一〞节怎样度过。
展示台:
“识字加油站〞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外书上认字,并与大家交流。方式可以有多种。如:拿课外书来用实物投影显示,当场点读给同学听;事先把认识字用电脑打印出来,展示在“识字角〞中,与同学交流;用认识字组词说话,让同学知道认识了哪些字。
“比比谁最快〞是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可让已经学会音序查字法同学先展示,一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自己能力舞台,体验成功喜悦;二是让他们体验小教师角色,让他们介绍查字方法,教同学查字。在同学都学会了之后开展竞赛,比比谁最快。
第一课时
一、我发现
①出示三组字。自己读一读这些字,仔细观察、比拟,看看谁能发现这三组字各有什么特点。
②指名说三组字规律:
第一组:"减一笔",第二组:"加一笔",第三组:"加两笔"。
③认渎生字,读准字音。注意:"厂"翘舌,后鼻音;"申"翘舌,前鼻音;"甲"是三声"jiǎ。
④教师示范:学生试着创编儿歌,识记生字。
例如:
师:"广〞字头上去一点,厂厂厂;
生:"日"字中间下一竖,甲甲甲; "日"字中间有一竖,申申申。
字形魔术:给"口"字加两画,能变化成……。
⑤练习给生字组词。
⑥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二、日积月累
①"我会读"。
a、出示词语小黑板,自读词语。
b.接力读,分小组读,竞赛读。
c、自由选词说一句话。
d.齐读词语。
②我会连"。
a、出示三组字及其拼音,自己练习读字。
b.指名认读,并连线。
c、同桌互读,男女分组读。
③"读读背背"。
a、小黑板出示诗歌,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诗歌告诉了我们什么(祖国南北同一季节不同风光)
c.自由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怎么过"六一"儿童节
读题,明确要求
①创设情境,激发交际欲望,引导积极讨论
要求:勇敢发表白己看法,举止文明,态度自然,语言清楚明白。
创设情境一:
a.播放录像,情境引入。
(播放一段幼儿国小朋友庆"六一"活动录像)
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b、点拨启发,回忆过去。
上幼儿园时候,你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把你过得最快乐"六一"节情况跟大伙交流交流。
以"我是优秀讲解员"方式进展。把过"六一"节照片展示给大家看,并介绍当时情景,让大家分享快乐。其他同学对他讲解作出评价。评价要求:态度大方,语句完整,语言清楚明白。如到达要求,评为"优秀讲解员"。
创设情景二:
a.播放本校今年"六一"活动录像或投影片,向学生介绍大哥哥、大姐姐"六一"节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说说小学第一个"六一"节准备怎样度过。
b.说说自己准备怎样过小学阶段第一个"六一"节,让大家参谋参谋,看看设计方案行不行。再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
第三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①读题,明确要求。读学习伙伴话,了解题意。
②展示课外认识字,与大家交流。
a、实物投影显示,当场点读给大家听。
b.做"摘苹果"游戏。
出示小黑板,学生"摘苹果"认读汉字,并说说是从哪里知道。
c."识字角"展示自己打印或剪贴出来在课外认识字,与同学交流。
d.用认识字组词说话。
二、"比比谁最快"
①实物演示,激发兴趣。
a.介绍字典。
b.按顺序背熟汉字拼音字母表,注意对应大小写字母,为音序查字作好淮备。
c.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习音序查字法。
d.学生试查,先慢后快。
②教师总结音序查字法,提出考前须知。
a.看清要查音节第一个字母是什么,在字典音节表里查到这个大写字母。
b.在查到大写字母下面找到音节,再看它右边标页数。这个数字就是这个音节在字典里页数。翻到指定页码,查到音节以后,再按四声顺序,找到所查字音节,就查到要查字了。
③比赛查字典。
a、看谁先从字典里找到这几页:20、187、206、395。
b.看谁先从字典里查出下面字:宽、溪、往、解、准、楼。
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