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基础理论评注.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796280 上传时间:2025-04-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评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基础理论评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基础理论评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基础理论评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基础理论评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理论评注:前言作者:许春兴自从2003年,我发现中西医的结合点及中医基础理论的误区,到现在十个年头过去了。十年来在我的临床实践中,对发现的中西医结合点及校正后的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全科验证,实践证明它们是准确无误的。在对各种疑难杂病的诊断过程中,能起到简明准确而实用的目的,而且误诊率不会超过10%,疗效确切而显著。十年来我运用发现的理论解决了慢性结肠炎、慢性前列腺炎及肥大、慢性咽炎、慢性鼻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更年期综合症、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低血压、偏头痛、失眠、痤疮、阳痿早泄、颈肩腰腿痛(特别是股骨头无绝性坏死病因的发现,在股骨头没有变形的情况下,治愈率可达到90%以上)、心动过

2、速、心动过缓等等一系列顽疾。并且用新的阴阳五行学说完全可以阐释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通过我发现的理论,可以用西医的四项指标即血糖、血尿酸、血压、心率等就能诊断出中医的疑难杂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80%以上的疾病。病人只要说出一种症状,我几乎就能把病诊断出来,并且说出患者的大部分症状来,如果病人亲自来,我可以用听诊器和血压计诊断出病人的疾病,我用听诊器就能诊断出阳痿早泄以及不育不孕的病因。中医之所以难学难掌握就是因为基础理论有误,又因诊断方法复杂没有明确的标准而易误诊。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诊治疾病还没有一个标准,大都靠医生的经验感觉,这怎么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中医药人才。前些年我就想公布

3、我的发现,让中医更易学、易懂、易掌握,对疑难杂病的诊断率大大的提高、疗效更突出,让中医真正的发扬光、大走出低谷、走向世界,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向西医一样也有中医落地生根的局面,让中医更好地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但是我顾忌重重,因为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医一直承担着华夏儿女生命健康的保护神,而且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你突然说这一学说有误,这会引起多么大的风波,会遭到多少人的唾骂和指责。但是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你要是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你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十年来我接过无数的各级医院诊治的慢性疾病的患者,很多患者跑了几家甚至十几家

4、大医院就医,不仅治疗无效而且诊断结果各大医院也不相同,为此很多的患者不仅经济上遭受了巨大损失,而且对于自己疾病的治疗也伤失了信心。基于这种现状又激起了我想公布我的发现的信心和决心。本来是想写一本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和效法自然的书,但是由于我现在在中医界还没有什么名气,关注我的人不会多,起不到宣传发扬光大正确中医理论的目的。后来看了一下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由于阴阳五行学说本身出了偏差,所以书中对它们的解释出现了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而不能自圆其说的现状。我是89年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骨伤科毕业的,现在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我二十几年前学的也没有什么

5、变化,而且书中的很多东西都没有解释,不要说刚学中医的学生,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们自己也解释不了,比如在书上所说的:为什么说男左女右即左为阳右为阴,为什么肾主恐,为什么脾喜燥胃恶湿等等。这些东西不解释清楚,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就很难理解,大家就纯粹是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更谈不上运用于临床了。现在的中医生们看病心里几乎没有底,在诊治疾病时临床和理论脱钩,不知道怎么去应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分析疾病。大家都知道要去辨证论治,但是辨证论治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之上的,不理解阴阳五行学说最终的结局就是误诊。而且医生在对疾病治疗一段时间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就不知所措了,大家现在看病的通病就是用死方子来套疾病

6、而不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把病分析出来然后去自己组方用药,特别是在通过各项中西医手段查不出原因时就懵了。大家搞了很多年的医了,为什么还是不会看病,并不是大家不努力,而是五行学说出了问题,以至于让我们无法掌握,所以就有了中医“博大精深”的说法。由于以上原因我就想以现在的教科书中医基础理论为蓝本对书中的自相矛盾处进行评论,对于书中深奥难懂的地方用效法自然进行取类比象的解说,让刚踏进中医院校大门的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起到更易学、易懂、易掌握的目的,让他们能为以后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起到良好的作用。此书也能让在临床工作的中医医师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为临床的诊断和指导用药而指明方向。

7、本书还能成为中医养生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因为此书也能让没有中医基础知识的人,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也能看懂此书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为养生服务。因为中医的各科都要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本书在充分肯定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纠偏,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奥难懂之处给于了取类比象的解释,尽量让中医基础理论简单明了化。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因为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成为终极理论。故敬请读者,各大中医院校的老师们提出批评指正,以便为我们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医基础理论评注总论这本书(指中医基础理论)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个三五遍,看完之后给你的感觉就是一个字,那就是“乱”。首先,

8、我们先来说说中医的三大基本理论,即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来看看它们之间是怎么个乱法。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火、水、土、木、金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十七页第二自然段说: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冲气、天地之气、

9、精气等不同的概念。国语称气为天地阴阳之气:“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子称气为冲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以阴阳论气:“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荀子认为,气是自然之气,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造就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周易和管子则将气称为精气或精。从以上的说法中我们可以得知,精气学说是阴阳学说的雏形,也就是说阴阳学说是由精气学说演化而来。“精”就是“阴”,“气”就是“阳”。“精气学说”说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

10、五行学说”也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是由火、水、土、木、金物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并且中医学把精、气、火、水、土、木、金都一起共同用于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医基础理论第四十九页第一自然段写到:“中医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学说来阐释人体局部和局部、局部和整体、体表和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和外在环境的统一。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要用五行的运动规律来阐释,既然是这样那就是说人是由五行所构成,不然就无法用五行学说来阐释。既然要用五行学说来阐释那么

11、人体的一切物质就必须要归属到五行之中,那么精或气既然直接用于人体的组成,它们归属到五行的那一行呢?如果不归属进去我们又怎么去阐释精或气在人体内的五行运动呢?又怎能去参加所谓的五行相生和相克、五行制化和胜复、五行相乘和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的五行运动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五行生万物。精气学说和五行学说都说自己是宇宙万物化生的最基本的物质,两种学说都对。用数学公式就可以写成:精+气=世界万物,金+木+水+火+土=世界万物,于是就有了精+气=金+木+水+火+土,又由于阴阳化五行,所以阴+阳=金+木+水火+土,于是又有了精+气=阴+阳。如果这样说不对的话,那么数学定律就是错误的了。

12、所以精气学说就是阴阳学说,我们既然用五行学说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和生理,那么人体的组成也必须要用五行学说,即人体的组成是由火、水、土、木、金所组成,而不能把精或气直接用于人体的组成,要不然在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时,精气学说和五行学说就会产生碰撞,用五行学说就无法阐释精或气的运动,因为我们无法把精和气归属到五行之中。要使用人类的伦理来说的话,阴阳化五行,即精气化五行,五行生万物。五行是万物的父母,阴阳即精气是万物的祖辈了。我们不能说祖能直接生孙,这就不符合自然规律了。所以说才会有中医基础理论第六十页的第三自然段的结论:“以五行生克规律阐释疾病的治疗,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疾病的治疗都能用五

13、行生克归来解释。临床上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之上的,实际上就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用五行的运动规律来寻找疾病的病因的。特别是在内伤杂病的诊治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精气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碰撞也是内伤杂病几千年来一直找不到病因的原因之一。第二,就是我们对五行学说理解程度的不深入,特别是对五行中的“金”的理解是错误的。大家都知道“金主肺,司呼吸”,那么我们呼吸的是什么?呼吸的是气而不是“金属”,为什么要把金一定要理解成“金属”呢?在五行世界中,如果没有大气空间,火、水、土、木这四行往哪里放?“金属”其实就是土的一

14、种存在形式,而且中医讲的是效法自然。什么是“自然”?就是自然现象,而不是人为的现象。就像一把锋利的钢刀,如果不是人拿着去砍树,树怎么会折断?我们不能拿人为的事情说成是自然现象。五行学说的偏差更是临床找不到病因的直接原因之一。因五行学说的论述在五行学说一节中有详述这里就不重复了。第三,在论述五脏的功能和作用时,几乎不讲本脏的基本属性,一直都用气来解释。而且把气都说成是本脏自身产生的。“气”是五行之一的“金”,它是组成人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是生化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元素。如果人的脏腑能直接产气的话,不就是搞颠倒了,是“人”产生“气”,而不是“气”产生“人”了。不管阐述什么脏腑的生理特性和功能时,我们绝

15、不能抛开五行的特性去分析。包括脏腑的开窍之处也是这样,从不用五行的特性去分析,而是生搬硬套的往上按。还说什么吃动物的肝脏可以治夜盲,所以得出“肝开窍于目”的“以点概面”的理论。如果这也能成立的话,那么肾开窍于耳,耳聩时是否可以吃动物的肾脏来治疗呢?就从一种现象就概括出了“以脏补脏”的谬论,这是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吗?第四,就是对奇恒之府的论述,中医学是以五脏为中心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奇恒之府以及经络系统归属到五脏。不归属进五行即五脏怎么用五行的运动规律去阐释它们。第五,就是病因病机,特别是对内伤杂病病因的寻找问题,是当前中医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当前中医临床误诊率很高的主要

16、原因。内伤杂病在找不到病因的前提下制定的治疗原则的正确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现阶段的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认真的思考了,要从这一堆乱麻中理出头绪。要把中医基础理论理出一条线来,让大家能够看明白,而不是望而却步。两千多年前张仲景发现了外感疾病的病因,而没有发现内伤杂病的病因。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像迷途的羔羊,一直没有找到内伤杂病的病因,我们为什么不去思考一下为什么呢?到底是寻找内伤杂病病因的理论没有发现,还是我们原有的理论出了偏差?我们一直在说继承和发展,继承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完全的吸收。在中医形成的那个远古的时代,由于科技文化的局限性,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绝不会是句句是真理

17、处处是名言。其实我们对古人的东西在剔去糟粕的基础上去吸收,就是对中医的最好的发展。正因为现阶段中医发展速度的缓慢,还有对内伤杂病治疗的不确切性,导致了所谓“神医”的大量出现,把本来就脆弱的中医搞得更为混乱,以至于前些年有人提出“取缔中医”的可笑局面。还有很多本来就不是学中医的,根本就不懂中医,趁着中医这头雄狮还没有睡醒之时,也在那里大谈中医,还居然搞出新的理论,真是可笑。中医界的前辈及同仁们该是我们醒悟的时候了,让我们大家一起都去认真的思考一下吧。把中医学真正的去理出头绪来,让中医学易学、易懂、易掌握,让中医学真正的发扬光大,走出低谷,走向世界!作者:许春兴中医基础理论评注绪论总评(P24页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消亡是由阴阳二气而来,也就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本”是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是“因”,世上的万物是“果”。这句话是在强调病为“果”,我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须要找到产生“果”的“因”,也就是“病因”,并不是说治病就是去“调整阴阳”即“本,本于阴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而导致的“阴阳失调”只是由于某种病因而引起的“果”,如果“本”是“阴阳”的话,也就是说“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的病因的话,那么我的治疗原则就只需要一个就能解决

19、所有的疾病了,这个治疗原则就是“调整阴阳”。在论述前我们必须要弄明白中医学的几个名词即:病、证、症、病因、病机。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和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即症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有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如病人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汉脉紧等表现,这一组症状和体征合起来就是证,从这一组症状和体征的表现就可判断为风寒邪气为患,证属风寒感冒。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

20、行为表现,如上述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孤立的症状和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症候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病因,凡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就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找到病因,才能确立治疗原则,即正治和反治、治标和治本、扶正和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等。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也就是疾病发生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内部的变化和表现于外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疾病的外在表现和其内在本质一定有着某种联系,但“本”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幽而难明,有的似假幻真,因而寻求疾病的本质,即病因病机,就显得十分重要。治本的目的是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一解

21、决,其表现在外的症状,体征也会随之而消解。本书的治则中即书的290页第六自然段写到“临床实际操作中,对外感性疾病,着重“病因”的辨析;对内伤病性疾病,则注重“病机”的辨析。如头痛,既有因感受六淫邪气,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署湿等所致者,又有因机体自身代谢失调而产生气虚、血虚、瘀血、痰浊、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病理变化而发者。外感性头痛,辨清了“病因”,则能确立症候而施治,如风寒以辛温散之,风热者以辛凉解之,风湿者用辛躁之品,风燥者宜辛润之药,署湿者当芳香化湿。内伤性头痛,一般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因而必须辨明“病机”,据病机确立症候,然后论治:属气虚者当补气,血虚者当补血,瘀血者当活血,痰

22、浊者当宜化痰,肝阳上亢者当平肝潜阳,肝火上炎者宜清肝泻火。”从上述中就可得知为什么现在临床对内伤杂病的疗效不好的原因了。因为辨证论治在内伤杂病的诊治过程中并不能找到疾病的病因,而是在对疾病的各种症状进行治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没有整体观念的局部疗法。而且上述的说法存粹是狡辩,打个比方吧也就是中医的取类比象:要是家中停电了,所有的电器都不工作了,这时你要是只换电灯泡这就叫治症状,这是不行的,这时找不到家中没有电的原因,我们不能去治症状要去治病机,也就是把家中所有的电器都换成新的也就来电了。治一种症状叫“治症状”,找不到病因把疾病的几种症状一起治那不叫治症状叫“治病机”,典型

23、的“黑马白马论。”治病的过程一般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确诊即找到病因,第二部是治疗。可想而知中医内伤杂病在第一步就过不了关的前提下(找不到病因),就进行第二步即治疗,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中医的一个口头禅“效不该方”,即见到疗效就不改变治疗的方剂,所以在临床中就会经常见到中医师们常常改动方剂的可悲局面,中医学在内伤杂病找不到病因的前提下制定的治疗原则的正确性也就一目了然了。前面就说了孤立的症状和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症候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但是在中医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找不到病因,也就只能对具体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论治了,如血虚补血、气虚补气、血瘀活血等等的一系列的对“症”下药

24、了。中医学为什么在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找不到病因呢?有果就有因,有因就有果,找不到病因,并不是没有病因。既然我们的理论指导不了实践,就说明了我们的理论有问题,问题就出在后面所要论述的五行学说。作者:许春兴精气学说总评精气学说实际上就是阴阳学说的雏形,精就是阴气、气就是阳气。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三大学说,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五行生万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化生而来,而且五行的火、水、土、木、金中的金是肺司呼吸,故金在五行中为气,这在论五行时会详细说明。精气学说的精其实就是火水土木金自身的或混合后所形成的精微物质。火、水、土、木、金是精和气分化后的物质即阴阳二

25、气所形成的物质,也就是精气的实质性的具体化的东西。我们在论述人的脏腑精气血津液时,经常提到精和气,以及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其实不管是先天的精气也好还是后天的精气也好,实质上它们都是由火、水、土、木、金的精华按一定的比例和结构组成的物质。一种理论性的学说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去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然后能更好的服务于实践。而在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体各脏腑及精气津液的论述中,把精论述的模糊不清,足以把人搞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如我们都知道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有五行而化生,在书中怎么又成了精气直接化生的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还要五行学说干什么,就像我们做事一样也要有个先后顺序吧。阴阳化五行,五行生万物,祖孙三代成

26、了祖直接生孙了,而且名字也相同,这怎么会不把人搅糊涂呢?我们现在继承和发展中医,不是让我们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在吸取精华剔去糟粕的基础上去继承,什么是发展,不光是去发展新的中医理论而是应该更好的去简化中医,让大家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它,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临床,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精气学说就是阴阳学说的前身,这里的精就是阴气,这里的气就是阳气。我们身体内的各种精都是由火、水、土、木、金的精华按一定的比例和不同的结构而组成的具有自己特殊功能的物质。我们身体内的阴阳五行运动是大自然阴阳五行运动的一部分,人类的各种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五行运动的具体体现。阴阳化五行,五行生万物,我们人类既然由五行而化生,那

27、么我们体内的任何东西都是由火、水、土、木、金所组成,在中医基础理论一书中一直在强调气的重要性,但是一直没有明确地提出来把“气”归属于五行的那一行,既然我们是由火水土木金所构成,而且气是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那么气不可能是五行之外的第六行。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把气的五行属性给归类给说清楚呢?中医临床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故我们必须要明白人体的各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五行属性,这样才能知道它们的各种功能或作用,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才能够尽量的不出偏差,才能在诊断时轻松的找到病因,而不会是去辨病机导致各种各样的误诊。故在说人体的组成时不能说我们是精和气组成的,而应该说是由五行组成的

28、也就是说是五行而化,而不是由精和气直接所化,不然五行化万物不就成了一句空话了。作者:徐春兴阴阳学说总评(P48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既可以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相互对立统一,也可以是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把宇宙的万物万象,分为阴和阳两大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它总结出来的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立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不仅应用到各个科学领域里,而且成为我国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的产生,早在夏朝就已形成,这可以从易经中的八卦阴阳爻的出现而得证实。八卦中阴

29、爻和阳(-)爻出现在我国的夏朝的占书连山中。故山海经中有:“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这就是说,在夏朝时就有连山这样的八卦书,而八卦又是由阴阳这两个最基本的爻组成的,所以阴阳学说,至少起源于夏朝是无疑的。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对立制约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上下、左右、寒热、昼夜等等,阴能制约阳,阳能制约阴,它们在相互制约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阴阳两种对立的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根本矛盾,然而阴阳虽是两种对立的

30、矛盾,又是互相统一的,唯有这种统一,然后才能产生变化生成万物,故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终。阴阳的互根作用是说:阴依附于阳,阳依附于阴,双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就像一个家庭中夫妻双方,只有男或只有女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一样),是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和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既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使之也。”因此,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阴阳的消长平衡是说: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阳长阴消,阴长阳消的不断运动变化中保持着相对的动态

31、平衡。由于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在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系辞有:“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平,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暑来,署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所谓往来就是阴消阳长,由白天变黑夜,由黑夜变白天。天气由热变冷,由冷变热。用日月、寒暑的变化规律,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阴阳的相互转化是说:相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系辞“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阴和阳是对立的,但又有相依存的方面,只有阴阳统一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样阴阳才能长期共存。在中医学中,当阴阳双方相互的制约而保

32、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时我们叫“阴平阳秘”。对于人体来说就会身体健康,当这种动态的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打破时就会生病,严重时就会导致死亡。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说的多么的精辟呀!它道出我们中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即“治病必求于本”。那么此句中的“本”到底是指的什么呢?很多书中解释说:“本”,本于阴阳,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准则。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协调遭到了破坏,出现阴阳一方的偏盛或偏衰的结果,

33、根据阴阳的偏盛偏衰而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于”这个治疗总纲是不错的,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时是不会出大的偏差的。但是我们都知道阴阳的动态平衡要遭到破坏,必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个“一定的条件下”才是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后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一定的条件下”才是我们“治病必求于本”的所在。在这里我们说的“阴阳”并不是指人身体内某一脏腑气血,而是讲的人体内各脏腑气血功能协调的作用。就像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都要相互合作才能把工作顺利完成一样。阴阳的动态平衡是自然界四季交替,生物的生长壮老已和植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必备条件,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后,自然界就会发生灾害,人体就会发生疾病。而这种动态平衡的失调

34、不是阴阳双方本身的作用而导致的,而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由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所致。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决定外因,但外因是内因发展变化的必备条件。就像人生病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这时中医就会说他“阴阳失调”了,这个“阴阳失调”是讲的人体机能的总体情况,而各种身体的不适是由于体内某一脏腑在外来因素的作用下而导致了本脏腑的“阴阳失调”,而它本身失调后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各个脏腑功能的失调,这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在临床诊断中,我们经常会误诊,就是因为某一脏府的功能失调而导致五脏六腑各个脏腑都混乱后,我们分不清到底谁是“罪魁祸首”,即谁是“原发病”谁是“

35、继发病”,然后就有了“头痛治头、足痛治足”的“悲惨”结局。我们常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说只要体内阴阳处于动态平衡,即五脏六腑的各种功能相互之间达到协调一致,在外邪来犯时,我们也不会生病。但是五脏六腑的防御功能的强弱是有差别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不足”的问题,这个“先天不足”就是我所要讲的内因。在“外邪”入侵时,“先天不足”的脏腑首先就会发生“阴阳失调”即“功能失调”,然后就会导致别的脏腑的失调,这时整个机体的“阴阳平衡”就会被打乱,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治病必求于本”,“本”,本于阴阳,这种说法太“笼统”,说的范围太广,以至于让我们抓不住重点。那是“本”于什么呢?应该是本

36、于“导致阴阳失去动态平衡的内外因素”。只有在消除这个“内外因素”的前提下而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能达到治愈疾病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如果只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话,没有消除导致阴阳失衡的“内外因素”的根本原因,即便是用药物暂时调整了机体的阴阳平衡,那等药物停服后,阴阳再次失去动态平衡是很快再次发生的。故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很多疑难杂症被药物暂时缓解后,没多久又复发的病例比比皆是是理所当然得了!或者说在疑难杂病诊治的过程中没有太大的疗效是在所难免的了!再或者说在诊治疑难杂病的过程中误诊率这么高也是不可避免的了!我们的临床医生看了以上说法后都会说“我们也都是在治内外因素”。是的

37、在我们的中医临床学中把引起疾病的外来因素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和“内伤”,在“外感”病中它的致病原因较易分辨清楚即:风、寒、暑、湿、燥、热等。故“外感”病的诊治过程中,对它的误诊率较低并且治愈率也很高,病人身体恢复的也快。但在“内伤”杂病的诊治过程中,我们的误诊率为什么这么高?而且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呢?书中也说出了“内伤”杂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是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如果过度就会导致“内伤”杂病的产生。是的,但是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在精神科会遇见以上原因而导致的疾病之外,在别的科室是很难遇见的,因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过度,会引起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使人们精神上的异常较为明

38、显。它们也可导致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各样症状,但这些原因而引起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是不易查出的,如:“肺心病”、“慢性结肠炎”、“慢性胆囊炎”、“高血压”、“低血压”等等,它们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的那一因素引起的?所以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寻找到疾病的“本”这个“内外因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找到了外因,那么它到底影响到了我们五脏六腑中的那一脏腑的阴阳失调。如“肺心病”,“肺”和“心”都“病”了,但它们的功能衰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这样说是因为中西医对它的治疗效果都不理想),它的“本”在那里?他到底是“原发”还是“继发”性疾病?故我们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本”。现在我们在

39、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看到了疾病的表面现象,而根本没有抓住它的本质,所以我们常说“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这种现象不管在中医还是西医对疑难杂病的诊治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2009年初我一病人的朋友,08年底就住进某市级医院,入院后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哮喘”,09年过完年后仍摘不掉氧气而不能出院,当时医院已无办法治疗,每天只给患者输氧和几颗化痰片。后来我的这个病人来给我说,我让其把她朋友的病例从医院中拿出,看后让患者服了两种药,十天后病愈出院。“慢性支气管哮喘”这种病“哮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刚开始的“外来因素”是“外感”而导致的支气管发炎,但支气管的炎症被消除后,“哮喘”的症状为什么不消除

40、这就说明“外感”不光导致支气管发炎,同时还导致了我们五脏六腑中某一脏腑功能的阴阳失调,是那一脏腑呢?因为肺、心、肾等的失调都可导致这一症状的产生,这时我们就要辨别真伪。这一脏腑的阴阳失调就是我以上所说的“本”的内因。某一脏腑的功能失调导致了整个机体的阴阳失调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症状”,“症状”不是“病”。所以我们不能见到“喘”就“平喘”;见到“咳”就“止咳”;见到“失眠”就“安神”。这样就会导致我们“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作者:许春兴五行学说总评(P68页)五行学说,是研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属于中国

41、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是指由宇宙本源之气阴阳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是由阴阳所化的五种不同的物质,它们各自有其自己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认识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一般认为,尚书洪范所说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42、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的经典概括。也就是说,木的特性是:凡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火的特性是: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土的特性是:凡具有生化、受纳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金的特性是: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水的特性是: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已经不再是这五种具体物质的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概括。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落绎的

43、方法,将自然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于金、木、水、火、土五大类,而每一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特定属性,彼此构成了一定的联系。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和自然环境的统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相生和相克、五行制化和复胜、五行相乘和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四个方面。五行相生,是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

44、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由于火生土,故“生我”者为土,土为火之“子”,木和火是母子关系,火和土也是母子关系。五行相克,是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故克我者为金、金为木之“所不胜”,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喻则为金为木之“夫”,因为木为火之“母”,顺理成章地金就是火之“父”了。五行的制化,

45、是指五行之间即相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和发展。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五行复胜,属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胜气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太过,及绝对亢盛;而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不足而至其所不胜的相对偏盛。复气则是因为胜气的出现而产生,即现出现胜气,而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复气即胜气的所不胜;若胜气为木,则复

46、气为金;胜气为火,则复气为水,以此类推。故五行胜复,又称“子复母仇”。通过复胜调节机制,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五行的胜复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作比喻,就是丈夫欺侮妻子,然后儿子再打老子,这样就好理解了。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如,木克土,由于木的过于强大或土的相对减弱,土的承受能力超出了它的承受极限。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项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也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太过所导致的相侮,是指五行

47、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然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克”。如金克木,木过盛时反克金,反之金太弱时木也会反克金。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也不足,终至母子两行皆不足。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也虚弱,终至水竭木枯,母子俱衰。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至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的

48、一般规律有三种: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也亢盛,结果是母子两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也不足,终至子母俱不足;三是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一般称“子盗母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功能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进而和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指导意义。五行学说是中医基

49、础理论三大自然法则学说之一,即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具体指导临床的能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用药的最重要的学说之一。但是它为什么不能够完全的阐释临床中的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呢?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成功经历时都要先去了解他的父母以及他的社会关系所受的教育等等,一切所有的成长过程,才能知道他所能成功的条件,以及他能成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取类比象,五行学说也同样有此特性。那就让我们先从五行的身世说起吧。我们都知道,阴阳化五行,五行生万物。也就是说阴阳是五行的父母亲,万物是五行的子女,根据遗传性的原则,五行就有阴阳的属性,万物不仅有五行的属性而且还有阴阳的属性,这些东西都是大家所共识的。那么金木水火土怎么去归属于阴阳呢?阴阳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