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9796023 上传时间:2025-04-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根据必修模块的整体安排,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学习,要求在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同时,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化繁为简,从而提高阅读概括力、表达力与鉴赏力。因此,无论是单元教学设计,还是单篇教学设计,都应该在把握高中三年五个必修模块的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贯彻本单元的教学思想,较全面地表达编者的意图。 文言文教学,首要的是守好“本”,吃透“本”,夯实“本”。在所选编的经典文本中去发掘知识积累点、能力增长点、眼界开阔点。那种动不动就“弃本拓展”、“忘本延伸”,湖光掠影,蜻蜓点水,课文学得很虚浮的做法,对学生并没有多少益处。 教学设计,还要将整个课文的学习目标准确化、明朗化、具体化,并分解落实到分课时教学过程中去。整个教学,从总目标、分课时目标到活动过程、作业训练,都要能相互照应,一脉贯之,很好地执行新课程理念与单元教学要求。切忌方案设计空有好理念,但本身却没有纳入到“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框架内来思考,来寻求活动的铺张点,走进课堂后,不好执行,不能操作,结果,自然就“走调”了。这对一线教师没有多少帮助。 基于这样的教学思想,我在设计《荆轲刺秦王》的教学时,充分立足于可操作、可执行、不玄乎,力图以理解词句含义、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为重心,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梳理与概括,并让学生体会由繁到简的精练过程,组织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从中学习古人的精神与智慧。希望通过所构想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生成落实,能让学生真正获得提要钩玄、梳理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梳理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与用法。 3、学习并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能根据需求,抓住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4、能评价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 5、能例说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进而了解《战国策》文章特色。 【教学重点】 1、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与用法)。 2、学习并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 3、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教学条件】 投影仪,PPT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梳理并积累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重点实虚词、固定用法等文言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刺客吗? 师生齐背初中所学《唐雎不辱使命》相关语段: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还有一位呢? 出示课题:荆轲刺秦王 二、背景提示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正音正字: 长侍(shì)足下 樊於期(wūjī) 骨髓(suǐ) 燕(yān)国 切齿拊(fǔ)心 匕(bǐ)首 忤(wǔ)视 厚遗(wèi)蒙嘉 鄙(bǐ)人 夏无且(jū) 以药囊提(dǐ)轲 被八创(chuāng)倚(yǐ)柱 箕(jī)踞以骂 目眩(xuàn) 2、明确学习重点与方法: (1)结合注释,独立疏解句意。标出未能理解的句子,讨论解决。 运用“提要钩玄”(把握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方法解决以下两项: (2)勾画出表明故事发展的语句,并能口译句意,整体梳理。 (3)勾画出能表明人物性格的语句,口译,并能做出分析。 四、结合注释,独立疏解句意。标出未能理解的句子。 要求:先独立疏解——再同桌探讨——然后小组辨析——最后师生共解 【师生共解时,要特别关注一些文言知识。学生没有疑惑的地方,不必再讲解。学生有疑惑的,教师要点拨。教师自己应做好知识梳理或制作知识卡片(附后)】 五、作业: 梳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实虚词、固定用法等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运用提要钩玄读书的方法,勾画出表明故事发展的语句,并能口译句意。 2、在整体梳理故事中,体会化繁为简的过程,训练概括力与表达力。 【教学流程】 一、运用“提要钩玄”(把握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方法,勾画出表明故事发展的语句,并能口译句意,整体梳理故事。 1、教师搭桥——提出以下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六个问题筛选语句,理解课文。 ①标题揭示了荆轲刺秦的事实,那么荆轲是如何具体刺杀秦王的? ②秦王戒备森严,荆轲怎么能够接近秦王呢? ③行动之前,燕太子、荆轲做了哪些刺秦准备? ④是什么原因促使荆轲准备刺秦呢? ⑤荆轲刺秦的结果怎样? 要求:由独学到合学。 【同学们先独立疏解——再同桌探讨——然后小组辨析——最后师生形成共识。】 ①标题揭示了荆轲刺秦的事实,那么荆轲是如何具体刺杀秦王的?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被八创。 ②秦王戒备森严,荆轲怎么能够接近秦王呢?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行动之前,燕太子、荆轲做了哪些刺秦准备? 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遂自刎。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 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令秦武阳为副。 ④是什么原因促使荆轲准备刺秦呢?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⑤荆轲刺秦的结果怎样?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左右既前,斩荆轲。 2、在理解了以上六个问题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以“刺秦”为主线概括梳理文章内容(故事梗概): 讨论交流后,作如下梳理,并齐读强化,理解句意: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刺秦原因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刺秦条件 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乃得闻教!” 遂自刎。于是太子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使工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刺秦准备 荆卿怒斥太子,请辞决!遂发。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刺秦诀别 既至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贿赂宠臣)。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进见秦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逐刺秦王)。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被八创(被秦所创)。——刺秦经过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左右既前,斩荆轲。——刺秦结果 3、进一步梳理故事梗概(然学生体会概括归纳、由繁到简的过程) 秦兵至燕南界  ——刺秦原因 需有信物:樊将军首、督亢地图  ——刺秦条件 私见於期—於期自刎—预求匕首—配备副手  ——刺秦准备 怒斥太子—易水诀别—既祖取道—就车而去 ——刺秦诀别 贿赂宠臣—进见秦王—逐刺秦王—被秦所创 ——刺秦经过 壮烈献身:左右既前,斩荆轲 ——刺秦结果 二、复述故事,加强理解。 1、同桌之间轮流复述与倾听。注意对关键语句的筛选与组合。 2、抽同学在全班复述。 三、作业: 背诵“易水诀别”。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运用提要钩玄读书的方法,勾画出表达人物性格的语句,口译句意,并能作出人物评价,体会民族智慧与精神。 2、能举例说明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进而了解《战国策》文章特色。 【教学流程】 一、抽同学展示背诵(“易水诀别”部分),教师激励、评价。 二、运用“提要钩玄”(把握关键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方法,勾画出能表明荆轲性格的语句,口译,并能做出分析与评价。 1、要求用“我读出了一个 的荆轲,依据是(原文): ”的形式表达,同时强调对原文原句的翻译。 要求:先独立疏解——再同桌探讨——然后小组辨析——最后师生形成共识。 参考: ①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荆轲。依据:“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评:在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下,挺身而出。说明他深明大义,爱国报恩。 ②一个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荆轲。依据:“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评:能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冷静地分析,抓住事件的要害。 ③一个果敢勇决、侠肝义胆、擅长辞令、精明多智的荆轲。依据:“私见樊於期”,接着“三问”:“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评:这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将军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结果,让樊将军慷慨献身。足见荆轲的精明睿智。 ④一个不畏权势、正直刚烈、重义轻死的侠士荆轲。依据:“荆轲怒,叱太子:‘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绝矣!’” 评:荆轲是一个轻生死、重承诺,“士可杀不可辱”的侠士,具有耿直刚烈的性格。 ⑤一个慷慨悲壮、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荆轲。依据:“至易水送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与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评:这一描写,充分展现了一个慷慨赴死、义无反顾的悲壮之士的形象。 ⑥一个胆大心细、行事周密的荆轲。依据:“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评:这一举动表明荆轲深谋远虑,豪侠而不莽撞,善于借助外力为自己行事服务。 ⑦一个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荆轲。依据:“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评:荆轲临危不惧,沉着镇定,机智应对,在不露痕迹中化险为夷。 ⑧一个英雄虎胆、视死如归的荆轲。依据:“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左右既前,斩荆轲。” 评:荆轲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勇于自我牺牲,是效忠国家、勇于斗争、宁死不屈的勇士。 2、提供资料,了解历史名人评荆轲 陶渊明咏荆轲(见读本)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咏荆轲》:“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近代龚自珍 :“江湖侠骨”。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3、提供另一种见解,领导学生辩证分析。 作为一个漠视他人与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分析荆轲的性格:“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柳宗元谴责荆轲: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炯然耀电光,掌握罔匹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促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北宋苏洵:“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轲不足道也。”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三、结合相关语句,简单谈谈太子丹与樊於期。 学生交流后,归纳: 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而坐待灭亡,抵御秦国的侵略,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四、通过赏析“易水诀别”场面的描写,了解《战国策》与其文章的特色。 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教师指点: (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与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与到,而且通过写“上皆垂泪涕泣”“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与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由“易水诀别”场面描写认识《战国策》文章特点: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与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与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与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与鼓动性。 五、作业: 1、文中有许多起烘托作用的人物、环境描写,你认为那一处写得最好。 2、评价性阅读训练: 如何正确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以与他的历史作用? 附:知识卡片(教师需要梳理准备) (1)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②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惊。 ⑤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⑥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⑦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⑧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②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③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⑥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⑦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⑧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⑨断其左股 (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⑩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3)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③函封之 ④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①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①使使以闻大王 ②使毕使于前 ③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①太子迟之 ②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①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②欲与 ( 之 ) 俱 ③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④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状语后置句 ①常痛于骨髓 ②给贡职如郡县 ③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句 ①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②太子与宾客知其事者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点实虚词 ①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②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③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④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⑤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⑥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与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⑦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6)固定用法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③荆轲有所待 ( 有……的) ④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⑤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⑥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第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