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闻报道案例.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782181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报道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闻报道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下为本站写手就同一人物分别以消息和通讯两种不同体裁完成的新闻报道,均在社会形成强烈反响。现以案例形式发出,供网友对比参考。 两位外省“打工妹”携资赴应城开发千亩荒山 本报讯  两位外省“打工妹”远离南方繁华的都市生活,由厦门携资到应城市开发千亩荒山,受到人们赞许。4月11日,应城市委书记赵汝望专程上山现场办公,嘱托有关部门尽快为她们解决通路、通电、通邮的困难和治安问题,让她们在此“安家落户”。   两位“打工妹”,一位是来自四川乐山市的女青年朱丽娟,另一位名叫陈亚英,来自福建古田县。32岁的朱丽娟10年前中专毕业后,利用所学专业到外地打工,目前已在汕头、深圳、昆明、厦门拥有4家照相馆,积累了一笔可观资产;小朱丽娟4岁的陈亚英,其父是一位有着30多年果树栽培经验的果农,陈亚英自小随父学艺,耳濡目染,学得了一手果树栽培技术。1992年在厦门打工期间,两人因志趣相投结为知己,并相约利用手中的资金、技术到农村干一番事业。   去年12月经人引荐,她们来到应城市实地考察了杨河镇洪山村千亩荒山。这里虽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土质适合于种植南方市场极为俏销的优良果品油柰,开发前景看好,于是她们决定留下来,建立一处油柰基地,现已和洪山村签订了15年的承包合同。   14日,笔者在山上看到,她们从福建购回的5000株油柰苗已全部栽植成活,枇杷、苹果、台湾柚子等7个市场前景看好的新品种果苗已栽下,实施立体栽培的西瓜营养钵苗长势喜人。朱丽娟介绍说,她们目前已投入15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先期开发150亩果园,建立一个百头养猪场,实行瓜果套种、立体种养。150亩油柰3年挂果后,每年可受益近百万元,并可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两位“打工妹”还表示,她们将在近两年内,尽自己的努力将油柰栽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村民,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原载于1997年4月17日湖北日报一版、4月28日农民日报一版、5月2日中国妇女报二版、6月20日中国人口报三版)   【点评和体会】这是一篇好新闻。其一,文章在本省见报后,先后有20余家新闻媒体转载或摘发;其二读后能留给人们一些思索,总觉余味未尽;其三从大都市到农村里来扎根的少,何况还是女人,她们是来创业的,这对一些养尊处优碌碌无为的机关干部以及弃田抛荒外出打工的农民来说,多少有些启示。 铁镐敲醒“处女山” ——都市女子朱丽娟、陈亚英拓荒记 这是一片古老而又沉睡的黄土地。   距应城城区40多公里的西北边陲,和京山、安陆交界处,有两座荒山,一座紧靠杨河镇的洪山水库,名曰洪山;一座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短港之滨,名曰黄棚。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信息闭塞,这里便成为多年无人开垦的“处女地”。   1996年底,这里走进两位都市女子,一个名叫朱丽娟,一个叫陈亚英,她们远离亲人和朋友,远离繁华的都市生活,怀着美好的憧憬,将希望、智慧和汗水连同果苗一起栽下。这里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桃红李白的清明时节,笔者慕名采访,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山,如今被漫山绿枝新芽点染,满目葱翠,春意盎然。 “我们要用自己的举动,去唤醒如荒山般沉睡的人们: 到农村开发荒山,大有前途。”   33岁的朱丽娟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城郊,在当地一所中专摄影专业毕业后,她利用自己的特长,先后只身来到汕头、深圳、昆明、厦门开办了4座照相馆,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产。29岁的陈亚英来自“林果之乡”福建古田县,其父是一位有30多年果树栽培经验的果农,陈亚英自幼随父学艺,耳濡目染,学得一手过硬的果树栽培技术。1990 年,陈亚英到厦门打工,因勤奋、诚实被一家公司聘为职员,月薪高达6000余元。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亚英结识了朱丽娟。志趣相投的两位都市女子相约利用手中资金、技术到农村开发荒山。   她们将想法告诉在照相馆打工的杨河镇洪山村彭永安。小彭介绍说:“我家乡有片荒山,多年未开垦,你们不妨去看一看。”   1996年12月,她们不远千里来到杨河镇实地考察,她们的设想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欢迎和赞同。在取土考证后,当年底,她们便和洪山村签订了15年共500亩的荒山承包合同,投资15万元从福建购回油柰、枇杷、苹果李、台湾柚子等7个市场前景看好的新品种果苗。   去年初,她们又修建200平方米的百头养猪场,并在荒山上套种了西瓜、黄豆、花生等速生农作物。 两个都市女子异地开发荒山的消息不胫而走。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人口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全国不少新闻媒体纷纷登载她们的事迹。有几家大公司几次来信想高薪聘请她们当老板,她们都一一拒绝。她们在回信中说:“现在不少青年盲目进城打工经商,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如荒山般沉睡的人们:到农村开发荒山,大有前途。” “年轻不干一番事业,人活着就毫无人生价值。”   昔日朱丽娟和陈亚英拥有享受不尽的都市繁华:舒适的住所、时髦的衣裙、便捷的交通……而如今,两个柔弱女子却来到这荒山“自讨苦吃”:潮湿、简陋的小屋,清淡、无味的饭菜,每天起早贪黑,以群山、星星作伴,就连买菜也得到杨河集镇上,一个来回就得大半天,她们往往一次就买一个星期的菜,肩挑背扛回来。   有人不解地问:“你们不缺吃少穿,又不少钱花,来这穷乡僻壤活受罪,图的是什么?”“年纪轻轻,不干一番实实在在的事业,人活着就毫无人生价值。”朱丽娟、陈亚英轻描淡写回答。   是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付出的往往比自己想象的要辛苦得多!   栽下的果树苗得3年挂果,头一年每月要施两到三次肥,尤其是油柰、枇杷苗,它不喜化肥,偏偏要用人粪浇灌。这方园几里不见人烟的地方,找不到几间农家厕所,为弄到人粪,她们得步行几十公里到杨河集镇上去搜集。   去年春上,眼看冒出新叶的大片果树苗急等追肥,初来乍到的朱丽娟、陈亚英先请来一辆拖拉机,到镇上买了5个大油桶,然后一钎一钎将桶凿出一个大口。花钱请帮工舀粪,人家嫌脏,没人干。从来没干过农活的朱丽娟、陈亚英便卷起袖子,一头钻进满是蛆虫、臭气熏天的厕所,翻心的滋味令人作呕。她们顾不上这些,咬紧牙关,闭着眼睛将粪舀进大桶,等几桶装满,脸上、嘴角、浑身上下溅满粪便,认不出个人样来。一路颠簸回去,她们又得一桶一桶地抬,一瓢一瓢的浇,等全部浇完,两个人已瘫软无力,动弹不得。一个月时间,杨河镇大大小小40多个厕所粪坑全部被她们掏了个底朝天。   大热天,漫山遍野的西瓜、花生、芝麻苗长满荒草,她们曾经拿惯照相机、熟练地操作电脑的手,现在也得学会农民的动作,握起锄把一锄一锄的铲,一根一根地扯。几天下来,两张白皙的脸蛋被骄阳烤得黑里透红,胳膊也晒掉了一层皮。 去年一个冬夜,大雪纷飞,寒气袭人。10头母猪即将产仔,为照顾好猪崽,她们弄来煤碳炉,抱来几床棉絮,守在猪圈里,整夜没敢合眼,望着一窝刚下地,胖乎乎、白嫩嫩的“小宝宝”,两人禁不住流下激动而喜悦的泪水。 “我们将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村民,带动这方村民走上致富路。”   两个都市女子新一代的“田园梦”即将变为现实,她们时刻忘不了当地干群的热心帮助。   初到洪山,应城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专程上山现场办公,为她们解决通电、通路、通邮的困难;   杨河镇派出2000多名青壮劳力上山挖沟抽槽,还增设治安室;   市交警大队组织80多名干警冒着暑热为她们送来1000公斤优质饼肥和4箱饮料,帮她们锄草、施肥。   为拓展事业,去年底,朱丽娟经田店镇引荐,将已成规模的洪山林果基地交陈亚英管理,从家乡请来父母一起来到田店黄棚山,又和黄棚村签订25年共500亩的荒山承包合同。   黄棚村到黄棚山原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车不能通行。正月初八,村里男女老少200多人放弃春节迎来送往,带上铁锹和锄头自发来到村头,花了整整5天功夫,硬是辟出一条近3000米长、5米宽通往黄棚山脚的公路。   朱丽娟全家初来无住处,村民王桂芳像待亲人一般把她们接到家中,腾出一间打扫干净的屋子供她们住宿;   没有口粮,村主任刘汉林说:“我们这穷山洼别的没有,资金也帮不上忙,但我们粮食多,够你吃!”在他的带动下,刘中水、秦克军、刘祥伢等六名村干部私下定了个“君子协定”:轮流给朱丽娟全家送口粮,每家25公斤,一直吃到谷黄。村里还无偿提供6亩地供她们种水稻。   柘陈、店坡两个管理区共12个村农民自愿送来500多吨农家肥,分文不取……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朱丽娟感激地说:“这里的人民虽不贫穷,但也不富裕。我们要用5年时间,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带富这一方农民,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也算我们对他们的一点回报。”   语出平常,却动人心弦。   对投资前景,朱丽娟、陈亚英充满了信心。她们将从这里走出一条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拓荒之路。目前,黄棚山7500株油柰、黑梨、柑桔、枇杷苗已全部种植成活,泛青吐绿;即将套种花生、黄豆、玉米的苗床已翻耕;千头养猪场已搭建完毕。果树3年挂果,4年受益,5年盛产。据保守测算,仅林果一项,年产值将过百万元。   朱丽娟、陈亚英,好一对都市女子,我们期盼着你们的成功!   (原载1998年4月14日孝感日报一版头条、1998年5月10日湖北日报一版倒头条)   【点评和体会】这篇通讯让我有种一吐为快的感觉。发现这个典型是前一年的事,当时作为消息对外报道过。说写通讯,当时还不具备条件,一是她们刚来,没有太多生动的故事可写,二是即使写了,给人们不会带去什么启示。在等待一年后,我再次上山,住进田店镇黄棚村,和她们聊天拉家常,也一同感受着女孩子从大都市来到穷乡僻壤奋斗的艰辛。正因为我不是就材料写材料,而是身临其境,所以掌握了大量的生动鲜活的材料,充实的材料加上投入的采访,让我写稿不费半点气力,当晚就一气呵成。   现在回想起来,真正好的新闻就是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写作。我自认为要以影响力标准去评判、去检验新闻的成败,当然不排除优美的语言和层次讲究等。这种影响力,就是新闻发出后对社会、对人的启示和感悟。如果文章发表后,不能给人留下一点什么,或者说根本就是空洞的,肯定是不会受到读者欢迎的。写这篇通讯可以说是在前一年写消息基础上的完善。我觉得主人翁最突出的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诫人们:到农村开荒大有前途;人不干一番事业,活着就毫无价值。文章发出后,朱丽娟和我先后收到各地读者的来信数百封,有外地打工妹甚至不远千里到她那儿愿意和她们一起干一番事业。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