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艺术学原理第三讲全球化与当代艺术状况.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780786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学原理第三讲全球化与当代艺术状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艺术学原理第三讲全球化与当代艺术状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 全球化与当代艺术状况 l 艺术学原理第三讲 l 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艺术意味着什么? l 艺术还是美的吗? l 中国传统: – 孔子:游于艺 – 宗白华:艺术意境 l 西方传统: – 古希腊:艺术长存,人生短促 – 德国美学家席勒:严肃啊,人生!明朗啊,艺术! l 全球化与当代艺术状况 l 一、全球化语境与艺术 l 二、当代艺术的生产与消费景观 l 三、当代艺术的文化形态 l 结语 l 一、全球化语境与艺术 l (一)全球化三义 l 1、全球一体化论 l 2、世界体系论 l 3、社会转型论 l 1、全球一体化论 l 内涵:全球各国的同质化或一体化 l 代表:世界政要、企业家、传播学家等 l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地球村”。代表作: l 《人的延伸》 l 《机器新娘》 l 1、全球一体化论 l 乐观论与悲观论 l 1999:西雅图反全球化示威 l 2、世界体系论 l 美国社会科学家华伦斯坦(I. Wallerstein,1930- ):“世界体系”(world system)。《现代世界体系》第1、2、3卷于1974、80、和89年出版。 l 2、世界体系论 l 探讨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l 空间维度上,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将世界划分为核心、边缘和半边缘三个地带; l 在官僚制国家机器作用下,核心与边缘地带之间进行的不平等交换和资本积累成为世界体系运作的动力; l 时间维度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断出现“繁荣-平衡稳定-上升-衰退”周期。 l 3、社会转型论 l 内涵:全球化标志着全球各国社会结构的自反性转型 l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l 现代性或全球化具有三个“动力品质”: l 第一,“时空分离” l 第二,社会制度的抽离化机制:“抽象系统” l 第三,“现代性的反思性” l (二)全球化含义 l 沃特尔斯(Malcolm Waters)《全球化》:“在其中社会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地理约束已经退缩 、而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它们日益退缩的社会过程。” l 三个竞技场:经济、政体、文化 l 全球化是指17世纪在欧洲发生并陆续扩散到全世界的地方生活体验对远距离事件的高度依赖状况。个人的日常生存体验。地方生活同远距离的、遥远的世界状况的互动性关联。 l 基本特征:多元互渗体验 l (二)全球化含义 l 个人的日常生存体验。 l 地方生活同远距离的、遥远的世界状况的互动性关联。 l 陆川影片:《寻枪》 – 地方事件牵连全球。警察马山丢枪而寻枪。 l 二、当代艺术的生产与消费景观 l 阿帕杜莱:《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和差异》(1990) l 全球文化经济的互动“景观” l 中心问题: l 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的张力 l 五种“景观”模式 l 五种“景观”模式 l 第一,种群景观 l 第二,媒介景观 l 第三,科技景观 l 第四,金融景观 l 第五,意识形态景观 l 第一,种群景观 l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1936-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 “民族性并不等于已有的一种现实,而是一种特殊种类的文化制造物” l “被想象为既是内在有限的又是至高无上的政治共同体” l 民族性:基于实在的想象性建构 l 个案:从王韬《媚梨小传》到胡适《睡美人》:中西联姻模式的演变 l 王韬《媚梨小传》 l 媚梨,英国世家美女,聪慧绝伦,通晓各国语言文字,尤擅长于算学。自幼与乐工之子约翰青梅竹马,两相爱悦,誓为伉俪。但父亲为她选择“家拥厚资”而门当户对的西门·栗。结婚日新郎西门接到约翰的信和媚梨过去写给约翰的情书,愤而自杀。媚梨在孤独中带五万巨资航海赴中国,巧遇中国青年丰玉田,两人相爱并定居上海。当中国海疆受侵犯,媚梨激励丈夫奔赴疆场杀敌立功,而自己也 “以纪限镜仪测量远近”,指挥丈夫以三发炮弹击沉三艘海盗船,立下奇功。 l 胡适《睡美人歌》并序 l 东方绝代姿,百年久浓睡。一朝西风起,穿帷侵玉臂。碧海扬洪波,红楼醒佳丽。昔年时世装,长袖高螺髻。可怜梦回日,一一与世戾。画眉异深浅,出门受讪刺。殷勤遣群侍,买珠入城市;东市易宫衣,西市问新制。归来奉佳人,百倍旧姝媚。装成齐起舞,“主君寿百岁!” l “以睡狮喻吾国,不如以睡美人比之切也。欧洲古代神话相传:有国君女,具绝代姿,一日触神巫之怒,巫以术幽之塔上,令长睡百年,以刺蔷薇锁塔,人无敢入者。有武士犯刺蔷薇而入,得睡美人,一吻而醒,遂为夫妇。” · 民族性:实在与想象之间的互动 · 全球化并非民族性的天敌而是它的温床 · 民族性:现实中的想象 · 悖论性共生关系:若无全球化,何来民族性? · 北大五四刘天华“国乐”运动 l 第二,媒介景观(mediascapes) l 当代艺术越来越依赖于媒介技术 l 形成多媒介互渗、互动景观 l 网络艺术、网络文学 l 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媒介选择: – 口头媒介——广播媒介——文字媒介——电视媒介 l 第三,科技景观(technoscapes) l 艺术依赖于高科技发展 l 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媒介技术等 l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盛典:当代高新科技的结晶。地面升降舞台、多媒体、地面LED系统、指挥系统、通讯系统……多种装置都采用了高新技术。除通讯系统是引进技术外,其他核心技术全部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 l 揭秘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高科技含量 新华社记者李丽 汪涌 王集旻 l 艺术震撼来自创新方案和高新技术的大量结合。历届奥运会最复杂的技术系统,大量世界尖端的新技术,具有鲜明特点。 l 1)光影效果:LED(发光二极管) 最大限度利用,创历届之最。无数颗LED将体育场打造成数字时代的多媒体空间。 l 2)画轴:打开在巨大的LED屏幕上,屏幕长147米,宽22米,铺4万4千颗LED,科技含量最高的巨大平台,历届开幕式面积最大的舞台。 l 揭秘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高科技含量 l 3)升空的“梦幻五环”:由4万5千颗LED在一张大网上描绘而成。演员演出服缀满了LED,随演员阵形变化,让星空降临人间、“鸟巢”幻影重现。 l 4)地面系统:地下舞台浮出“画轴”,徐徐展开中华五千年历史。核心舞台是直径20米的升降台,藏在体育场中央的巨大“地坑”中,“地坑”顶端的盖板可以平移。卷轴和“地球”都从“地坑”升起,其中卷轴预先放置在盖板内,而直径达18米的“地球”球体用铝合金感光材料制成,能屈能伸。 l 揭秘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高科技含量 l 5)“地球”创意:十分新颖,最能表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亮点。“地球”上装有九个轨道,58名演员用威亚拉着,像失重般进行倒立行走及空翻等高难度动作。这项技术是国内首次使用,国外也不多见。 l 6)焰火表演:29个大脚印、从“鸟巢”内壁飞泻而下的“星星瀑布”、“膛压发射”专利技术、空气发射技术、“微烟烟花”技术等。燃放4万余发焰火造成的烟尘污染为近几届奥运会开幕式最少。 l 揭秘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高科技含量 l 7)“活字印刷”:巨大“活字”不由机械操控,而由上千名演员表现。技术人员在其“演出套”上设计各种节点,提示演员能找到坐标和队形,提高准确性。首次在大型活动中使用技术监控系统。所有演员都靠识别码来控制,所有流程都通过计算机控制,实施先进的通讯系统,为1.8万个演员配备耳麦。 l 8)“飞鸟”、“鲸鱼”:使用万相多媒体装备。在“鸟巢”顶部营造出上千平方米的“碗边”屏幕,显现出“鲸鱼”自在游动的清晰画面,很好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l 第四,金融景观(finanscapes) l 当代艺术同金融形成紧密的依赖关系 l 艺术=资本行为? l 艺术经济学PK艺术美学 l 当前艺术的多元经济学 l 第五,意识形态景观(ideoscapes) l 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政党观念与政策,而是指人的社会生活中权力关系和权力冲突。 l 艺术的意识形态景观: – 从艺术可以透视意识形态 – 艺术成为特定意识形态的生产与消费方式 l 个案:吃饭的意识形态——刘恒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l 那年夏末,毛巾厂的技术员回来了。可能有衣锦还乡的意思吧,要请厂里的朋友吃饭,也请了李云芳。她不想去,同事们说你必须去,给他一个面子,他敢来劲,我们帮你掀桌子,不信他不把尾巴夹起来。李云芳告诉了张大民,问去还是不去,满以为他会说又不是没吃过饭,吃他的饭干吗,不去!听到的却恰恰相反,去!快去!干吗不去!挑最贵的菜点,好好敲他一顿!平时逮不着美国鬼子,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死吃!菜不够,把他也蘸酱油咽喽! l 个案:吃饭的意识形态 l 别忘了给我带条胳膊,我想嚼他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倒满了酒杯等你!张大民嘻嘻哈哈,像往日一样没正经,李云芳就不再说什么,开始打开柜门儿给自己找裙子了。她的后脑勺没长眼睛,没看见他的脸一下子阴云密布,目光也暗下去,灰下去,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了。 l “……在哪儿请?” l “鸿宾楼。” l 三、当代艺术的文化形态 l (一)文化定义 l 卡西尔(Ernst Cassier) l 人类本性:劳作 l 劳作目的:符号制作 l 文化:人类的符号表意系统 l 符号的宇宙 l (二)文化分类 1、威廉斯论文化 l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 l 著名文化理论家 l 论文化的三种形态 l (二)文化分类 1、威廉斯论文化 l 英国文化理论家威廉斯(1921-1988)论文化的三种形态 l 1)人类自我完善状态(理想型) l 2)文献记载(评价型) l 3)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社会型) l 命题:“文化是日常的” l 2、美国杰姆逊(Fredric Jameson)论文化 l 文化的三种含义或形态 l 1)个性的养成(浪漫主义) l 2)人类的一切生活方式(人类学) l 3)日常装饰(后现代) l 2、杰姆逊(Fredric Jameson)论文化 l 后现代文化特征: l 1)深度的消失或平面感 l 2)形象作为类像(simulacrum) l 3)自然和无意识的商品化 l (三)当前文化的四元分流状况 l 1、主导文化 l 2、高雅文化 l 3、大众文化 l 4、民间文化 l 1.主导文化 l 内涵:体现特定时代群体整合、秩序安定或者伦理和睦需要 l 特征:教化性或感化性 l 诗教与寓教于乐 l 个案1: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l (《人民文学》 1978年第1期) l 个案2:小说与电视剧《历史的天空》、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等 l 数学家陈景润(1933—1996) l 陈景润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 l 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徐迟(1914-1996) l 徐迟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 l 个案1:《哥德巴赫猜想》 l 他是多么饥渴而且贪馋地吸饮于百花丛中,以酿制芬芳馥郁的数学蜜糖呵!学习的成效非常之高。他在抽象的领域里驰骋得多么自由自在!大家有共同的dx和dy等等之类的数学语言。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三年中间,没有人歧视他,也不受骂挨打了。他很少和人来往,过的是黄金岁月;全身心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面。 l 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误会飞入了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辩;他宁可含垢忍辱。餐霜饮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汗如雨下。时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 l 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艰苦卓绝!多少次上去了摔下来。就是铁鞋,也早该踏破了。人们嘲笑他穿的鞋是破了的:硬是通风透气不会得脚气病的一双鞋子。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几乎粉身碎骨。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功由失败堆垒而成。他越过了雪线,到达雪峰和现代冰川,更感缺氧的严重了。多少次坚冰封山,多少次雪崩掩埋!他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登山运动员,爬呵,爬呵,爬呵! l 而恶毒的诽谤,恶意的污蔑像变天的乌云和九级狂风。然而热情的支持为他拨开云雾;爱护的阳光又温暖了他。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前进,继续攀登。战胜了第一台阶的难以登上的峻峭;出现在难上加难的第二台阶绝壁之前。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      他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厚达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 l 个案2:小说与电视剧《历史的天空》 l 徐贵祥小说原著,获茅盾文学奖 l 后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 l 36集电视剧《历史的天空》 l 主人公姜大牙从一位流氓无产者成长为真正的无产者的经历。 l 2.高雅文化 l 内涵:表达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 l 特征: l 第一,形式创新 l 个案1:《再别康桥》与轻悄体 l 个案2:阎连科《日光流年》 l 徐志摩《再别康桥》 l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l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l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l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l 阎连科:长篇小说《日光流年》 l 1997年 l 以“索源体”逆向地讲述主人公司马蓝从死亡到出生的经历 l “索源体”成为当代长篇小说的一次独创 l 阎连科:长篇小说《日光流年》 • 索源体:按时间上的逆向进程依次地倒叙故事直到显示其原初状况的文体。 • 在逆向叙述中探讨人的生死循环和生死悖论,及其与原初生死游戏仪式的关联,为探索中国人的现代生存境遇提供充满想象力的奇异而又发人深省的象征性模型。 l 第二,社会关怀 l 高雅文化总是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怀。 l 当代作家阎真的《沧浪之水》 l 阎真近照 l 写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理想幻灭后自甘沉沦而又良心未泯的状况,书写出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结构的转变历程,呈现出精英阶层从精神坚守到追名逐利的蜕变史,其中透露出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信息。 l 第三,个性化追求 l 高雅文化总是表现为艺术家的个性化追求,有时甚至是片面、极端或偏执的追求。 l 第三,个性化追求 l 个案1:鲁迅 –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王富仁教授) – 《狂人日记》名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l 个案2:阎连科《日光流年》以个性化方式表现对中国农民及其生存竞争的体验和关怀。 l 个案3:艺术片如《小武》、《三峡好人》等 l 3.大众文化 l 内涵: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 l 特征: l 第一,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 l 第二,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 l 第三,故事的类型化 l 第四,观赏的日常性 l 第五,效果的愉悦性 l 个案1:冯氏贺岁片系列 l 个案1:冯氏贺岁片系列 l 《 甲方乙方》 l 《不见不散》 l 《没完没了》 l 《大腕》 l 《手机》 l 《天下无贼》 l 《常回家看看》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着笑容 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l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l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l 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 l 心灵,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想回家,/找开抽屈、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翠绿的三叶草。   而且,/我还想打开书橱,/取出一本《海涅歌谣》,/我要去约会,/我向她举起这本书,/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爱情的信号。/这一切,/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l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l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l 那是十多年前, l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l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l 后来, l 我的钥匙丢了。 l 心灵,苦难的心灵, l 不愿再流浪了, l 我想回家, l 找开抽屈、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l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l 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 l 翠绿的三叶草。 l 而且, l 我还想打开书橱, l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l 我要去约会, l 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l 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l 爱情的信号。 l 这一切, l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l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l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l 天,又开始下雨, l 我的钥匙啊, l 你躺在哪里? l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l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l 不,我不那样认为, l 我要顽强地寻找, l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l 4.民间文化 l 传达普通民众的传承的、自发的、自娱的文本 l 南朝民歌《三峡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l 新民间文化: – 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民谣 – 2008汶川地震幽默短信等 – 非典时期北京民谣 l 今日北京 \ 千里病封 \ 万里菌飘 \ 望长城内外 \ 人心惶惶 \ 京城上下 \ 一切失调 \ 吃维生素 \ 熬中草药 \ 欲与SARS试比高 \ 无宁日 \ 看口罩手套 \ 分外好销 l 广东流行非典了 \ 北京也被感染了\ 政府不再严管了 \ 媒体也敢呐喊了 \ 患者已经不少了 \ 医院也都住满了 \ 医护人员辛苦了 \ 前线冲锋冒险了 \ 群众吓得没胆了 \ 戴着口罩捂脸了 \ 国际组织监管了 \ 控制日子不远了 \ 三副中药熬好了 \ 身体必须锻炼了 l 形式:“了道歌”民俗调牌 l 北京市民心态:首善之区忽变首恶疫区 l 陈述与辩解功能 l 非典外来 l “国际组织”概念 l 中国加入WTO后获全球共抗非典良机 l 民间集体诉求与想象 l 汶川地震后成都幽默短信 l 上联:早也跑晚也跑一天到晚都在跑。 l 下联:跑得脱跑不脱看来要把命耍脱。 l 横批:安心睡觉。 l 近期生活状况: l 震不死人晃死人, l 晃不死人吓死人, l 吓不死人跑死人, l 跑不死人累死人, l 累不死人困死人。 l 到最后,地震不来急死人。 l 汶川地震后成都幽默短信 l 上联:灾区人民无房可住,在余震中等待吃喝。 l 下联:成都人民有房不住,在吃喝中等待余震。 l 横批:都球恼火。 l 俄罗斯救援队在废墟中营救出一男子。 l 事后记者问那人有何感想,那人想了半天说:“XX的地震好凶喔,老子出来的时候看到老外,还以为老子被震倒外国切了!” l 汶川地震后成都幽默短信 l 活着真好,莫在意钱多钱少,汶川地震,分不清你是乞丐还是富豪! l 活着真好,莫计较权大权小,汶川的楼板,不认识你的九尺官帽! l 活着真好,莫为身外之物、世态炎凉烦恼。 l 汶川的地震,埋藏了多少豪情壮志、俗事纷扰。 l 活着真好,请记住这汶川的分分秒秒,幸存的生命,再次演绎了爱的伟大、情的崇高! l 时时刻刻为你祈祷,珍惜这份情、这份爱,相信你一定会活得更好! l 汶川地震后成都幽默短信 l 成都,一座拒绝裸睡的城市。 l 成都,一座洗手间皆备有瓶装水和巧克力的城市。 l 成都,一座洗澡和入厕速度飞快的城市。 l 成都,一座家家都有倒立啤酒瓶的城市。 l 成都,一座人均帐篷拥有量全国第一的城市。 l 成都,一座被本地人戏称为一座来了就跑不脱的城市,一座震起来就不停的城市。 l 汶川地震后成都幽默短信 l 比地震可怕的是余震 l 比余震可怕的是预报余震 l 比预报余震更可怕的是预报了余震却一直不震 l 比预报了余震却一直不震更可怕的是预报了余震一直不震以为不震然后又震 l 比预报了余震一直不震以为不震然后又震更可怕的是预报了余震一直不震以为不震然后又震却没有预报 l 汶川地震后成都幽默短信 l 比预报了余震一直不震以为不震然后又震却没有预报更可怕的是预报了余震一直不震以为不震然后又震没 l 有预报却又有余震 l 汶川地震后成都幽默短信 l 川妹子给地震哥哥的短信: l 亲爱的地震哥哥, l 我们商量哈嘛, l 我们实在来不起咯,今晚上让我们歇口气嘛,让我们睡盘瞌睡嘛。 l 你要耍明天再来嘛.。 l 哈.. l 实际上,四川不好耍.真勒.。 l 你切那个火星嘛… l 那安逸的很… l 地震哥哥说:“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l (四)多元互渗 l 既分又合,相互渗透,交织一体 l 多元互渗:多种文化元素交叉渗透于具体文本,不同文化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以分辨 l 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互渗 l 1、主导文化与其他文化 l 2、高雅文化与其他文化 l 3、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 l 4、民间文化与其他文化 l 主导文化与其他文化 l 影片《五颗子弹.....》 l 影片《千钧一发》 l 影片《集结号》 l 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 《射雕英雄传》:胡解经书 l 黄蓉……见那书生全不理睬,不由得暗暗发愁,再听他所读的原来是一部最平常不过的“论语”,只听他读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读得兴高采烈,一诵三叹,确似在春风中载歌载舞,喜乐无已。黄蓉心道:“要他开口,只有出言相激。” l 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 《射雕英雄传》:胡解经书 l 当下冷笑一声,说道:“‘论语’纵然读了千遍,不明夫子微言大义,也是枉然。”那书生愕然止读,抬起头来,说道:“甚么微言大义,倒要请教。”黄蓉打量那书生,见他四十来岁年纪,头戴逍遥巾,手挥折叠扇,颏下一丛漆黑的长须,确是个饱学宿儒模样, l 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 《射雕英雄传》:胡解经书 l 于是冷笑道:“阁下可知孔门弟子,共有几人?”那书生笑道:“这有何难?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黄蓉问道:“七十二人中有老有少,你可知其中冠者几人,少年几人?”那书生愕然道:“‘论语’中未曾说起,经传中亦无记载。”黄蓉道:“我说你不明经书上的微言大义,岂难道说错了? l 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 《射雕英雄传》:胡解经书 l 刚才我明明听你读道: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得三十,成年的是三十人,六七四十二,少年是四十二人。两者相加,不多不少是七十二人。瞧你这般学而不思,嘿,殆哉,殆哉!”那书生听她这般牵强附会的胡解经书,不禁哑然失笑,可是心中也暗服她的聪明机智…… l 《集结号》的启示 l 《集结号》的启示 l 当前国产片遭遇三重尴尬: – 一是被政府奖肯定却受公众冷落, – 二是被公众称赞却被封杀, – 三是被专家认可或在国外获奖却遭遇政府和公众冷遇。 l 《集结号》却取得罕见的三重成功:公众、专家和政府给予如潮好评。 l 这究竟是为什么? l 《集结号》的启示 l 满足了三景交融期待: l 第一片是主旋律影片景观,承载沉重的主导价值系统而渴望感化公众,在娱乐效果方面留下欠缺; l 第二片是艺术片景观,表达个人或团队意趣,在“小众”圈孤芳自赏或国际电影节赢回赞誉,但无缘入大量公众法眼,又与主导价值存在疏离(如《三峡好人》和《图雅的婚事》); l 第三片是娱乐片景观,实现商业化娱乐效果,但与主导价值系统疏离。 l 《集结号》的启示 l 冯小刚贺岁片十年后实施一次新的主动而又成功的战略转型,完成了从大众戏谑到大众感奋的转型。 l 大众戏谑:主要营造让公众轻松游戏和谐谑的平民生活的想象态氛围 l 大众感奋:拓展出让公众在愉快的观赏中获取情感激奋与精神感召的效果。 l 前者是人生的喜剧感或泛喜剧感的展示,后者是正剧感的营构。 l 《集结号》启示 l 《集结号》总体上属于正剧,是英雄历经挫折后终究被正名的正剧。 l 这种大众感奋式正剧的转型意义在于,无论是冯小刚个人还是中国大陆电影,在经过多年的徘徊或试探后,终于找到了一条把大众娱乐与大众感化交融起来的电影美学道路。 l 这就是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交融之路。 l 结语 从多元互渗走向多元化生境界 l 多元化生:多元文化因子按理想尺度组合成相互化合和生成的互动结构 l 步骤: l 1、多元共存 l 2、各行其道 l 3、优化组合 l 4、个性彰显 l 目的:全球化时代凸显中华文化独特个性 l 参考书目 l [英]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l [英]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