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两头两尾”(农<林>头工尾、粮头食尾)落实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粮头食尾”“农(林)头工尾”(以下简称“两头两尾”)工作部署,按照地委行署2019年“双十”重点工作安排,有序推进我区“两头两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我省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全区农业由原料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一种养采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由“头重尾轻”向“头尾均衡”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三产融合发展能力稳步增强,努力把我区富集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增长优势和巨大财富优势,加快推动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全面发展、全方位发展。
二、工作任务及目标
(一)调优种养结构,全面提高优质原料供给质量
立足全区生态资源量大质优的优势,坚持发展市场有旺盛需求、有明显供给优势的产品产业定位,优化供给链、提升价值链。
1.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坚持粮经饲协调发展的原则,紧跟加工业脚步,把“产品调特、品质调高、产业调强、品种调专、结构调优”作为调整方向,突出地域特色优势。
(1)扩大大豆面积。播种面积稳定在历史同期水平,优化大豆品质结构,突出发展高油、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种植。2019年,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以上。(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粮食局、各县市区、岭南管委会、大杨树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5月31日)
(2)发展特色小麦种植。积极发展黑小麦、绿小麦等特色小麦和高附加值专用小麦种植,打造高端小麦品牌。积极推进小麦品质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和优质弱筋小麦,逐步形成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和经营规模化、产销加一体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小麦供给质量。2019年,黑小麦、绿小麦、高筋小麦、低筋小麦等特色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粮食局、各县市区、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5月31日)
(3)鼓励引导杂粮杂豆种植。我区作物生育期内昼夜温差大,生产优质杂粮杂豆具有得天独厚条件。2019年将优势杂粮杂豆,作为农业新产业进行培育,提高特色农产品供给,谷子、高粱、芸豆等杂粮杂豆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粮食局、各县市区、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5月31日)
(4)稳定马铃薯种薯种植。坚持走“公司+合作社+农民”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之路,依托种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提高标准化水平,积极推广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建设高产示范园区,保障种薯质量。2019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粮食局、农林科学院、各县市区、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5月31日)
(5)压缩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压缩我区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积极推广适合我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和市场销路较好的专用品种,提高玉米品质。2019年,玉米面积力争压缩到5万亩以下。(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粮食局、各县市区、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5月31日)
(6)积极培育特色作物种植新产业。依托我区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的优势,发展产量高、效益好的油菜、蔬菜、瓜果等特色作物种植,提高种植效益。2019年,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万亩。(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粮食局、各县市区、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5月31日)
(7)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根据各地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重点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生产,积极培育专业化营销主体,建立和完善绿色有机食品市场体系。2019年,绿色种植面积达到57.3万亩,有机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绿产处、粮食局、各县市区、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5月31日)
2.提高特色养殖水平。突出环境优势和品种优势,扩大特色养殖规模,增加优质高端特色产品供给,推动特色养殖产业提档升级。
(1)扩大特色畜禽养殖。以狐貉、森林猪等优势特色品种为重点,做好良种繁育,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市场需求,适度扩大养殖规模,打造优势特色养殖基地,重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特色养殖提质增效。2019年,森林猪饲养量5.7万头,毛皮动物饲养量26万只,森林禽饲养量22万只。(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绿产处、管护区经济办公室、畜牧总站、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2)发展冷水鱼养殖。以加格达奇林业局古里河防火水源地、呼玛桃源峰水电站和沿江、沿河村屯和林场为有机冷水鱼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开展哲罗鱼、细鳞鱼、虹鳟、金鳟等名贵冷水性鱼类养殖。2019年,冷水鱼养殖水面完成3万亩,水产品产量完成1900吨。(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绿产处、管护区经济办公室、水产总站、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3)推广蜜蜂养殖。结合各地蜜源植物分布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做好现有种群的扩繁工作,逐渐由公路干线支线旁养殖向深远蜜源富集区转移,扩大养殖规模。由蜂产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全区蜂产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服务指导工作,整合区内零散养殖户。2019年,蜂养殖户达到180家,养殖数量达到1.8万群。(牵头单位:绿产处 责任单位:管护区经济办公室、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3.大力发展林下种采业。重点开展蓝莓、食用菌和北药等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基地建设工作,加大建设投入,提高建设标准。
(1)做好浆果种采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职工”相结合的种植模式,建设浆果种植基地。完善种植技术服务体系,依托科研部门研究制定的种植技术规范,统一标准、规范种植,确保种植产品产量和质量。2019年,新增蓝莓、蓝靛果人工种植面积600亩,种植沙棘1.3万亩,实现野生蓝莓管护面积8.69万亩,野生红豆管护面积8万亩。(牵头单位:绿产处 责任单位: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管护区经济办公室、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2)做优食用菌产业。加快农林科学院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转化进度,建立羊肚菌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提高羊肚菌、松杉灵芝等高效品种的比例,尽快形成成熟的养殖技术,制定标准化技术规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2019年,全区食用菌规模力争达到5000万袋。(牵头单位:绿产处 责任单位: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管护区经济办公室、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3)大力发展北药种植和抚育。充分利用现有的苗圃和温室大棚资源,做好种子种苗储备繁育工作。在现有基础上逐年扩大面积,因地制宜选择野生药材资源富集区建立抚育基地,做到建档立标,制定抚育扩繁计划和标准。2019年,拟建10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人工种植中药材6.5万亩,建设20个标准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牵头单位:绿产处 责任单位: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管护区经济办公室、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二)做强农林产品加工业,发挥双向引领作用
立足我区农林产品加工业现状,加快推动产品、品牌、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培育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2019年末,全区农林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18%。
1.做实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加工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改变我区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现状。
(1)大豆加工。升级大豆油提纯工艺,发展大豆酱、酱油、醋产品系列产品,开发大豆全粉类、发酵类和非发酵类大豆食品、休闲食品和精选食品。重点培育壮大信旗生物科技公司、呼玛酱品公司、呼玛县岭纯油脂公司等大豆加工企业,提高我区大豆加工水平。支持龙北、瑞和、宏粮、绿野源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豆油初榨等加工业,扶持做强“九尧膳典”、“三卡香”等品牌。2019年,大豆加工转化率达到1.2%以上。(牵头单位:粮食局 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 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2)玉米加工。积极引导企业从事玉米加工产业,特别是玉米饲料加工产业,满足我区畜禽喂养的需要。开发玉米新型饲料,提高玉米的利用率。2019年,玉米加工转化率达到10.5%以上。(牵头单位:粮食局 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 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3)马铃薯加工。以新兴山珍食品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薯条(片)、粉丝、粉条、变性淀粉,逐步增加马铃薯休闲食品、主食、副食等配餐和方便食品的开发深度。以兴佳种业公司、万佳马铃薯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继续打造“兴佳”、“嘉丰”牌种薯知名品牌。2019年,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达到1%以上。(牵头单位:粮食局 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 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4)小麦加工。利用我区优质有机小麦资源优势,依托呼玛县香麦食品公司、成良农业开发公司、极岭面粉加工公司,争创“黑龙江省好粮油”品牌,实现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市场需求旺盛的小麦胚芽油、小麦麸皮制品,麦胚凝集素等医药、化工、建材产品,实现对加工面粉剩余物的“吃干榨净”。强化小麦主食产业化发展,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各类面食产品。2019年,小麦加工转化率达到14%。(牵头单位:粮食局 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 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2.做强森林食品加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菌、药、果加工业,发展高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打造全国最大林下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1)蓝莓加工。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导北极冰、超越、百盛蓝莓等优势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联合基地,加快成果转化落地,利用优势项目改善产品结构,提高蓝莓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各种展会为企业搭建市场销售平台,提升产业加工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2019年,蓝莓产业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牵头单位:绿产处 责任单位: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工信局、管护区经济办公室、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2)食用菌加工。以富林公司、宏林菌业等公司为龙头,不断提高黑木耳、灵芝等食用菌的深加工量,增加企业效益;以林格贝公司、北奇神公司等公司为龙头,开发食用菌提取物等高技术产品,推动食用菌产业链进一步延伸。2019年,力争食用菌加工转化率增长5%。(牵头单位:绿产处 责任单位: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工信局、管护区经济办公室、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3)森林猪加工。重点发展冷鲜肉、分割肉、西式中低温肉制品、熏酱卤制品等猪肉产品。严格执行冷链物流各项标准,开展冷链共同配送。扶持绿森林公司、绿健公司、力禾森林猪养殖公司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预包装食品和灌制品,引导企业改扩建,逐渐形成规模。2019年,森林猪肉加工转化率达到10%。(牵头单位:工信局 责任单位:市场监督管理局、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农业农村局、管护区经济办公室、各县市区、林业局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4)蜂产品加工。以绿源蜂业公司为龙头,开发蜂蜜饮料、蜂蜜糖果以及糕点、蜂蜜醋、酒类等即食产品,探索开发蜂蜜发酵饮料、蜂蜜糖衣坚果、固体蜂蜜等食品和蜂胶、蜂蜡等系列产品。2019年,蜂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0%。(牵头单位:绿产处 责任单位: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管护区经济办公室、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3.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构建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药品、滋补保健品、植物药提取、中药饮片生产等加工产业链条。
(1)加快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支持中药材经济人在我区建设仓储库房,以吸引周边地区中药材资源流入我区,拟建立2处规模化集中仓储物流库房,为我区打造区域性的中药材集散地打牢基础。继续谋划组建中药材经销公司,主营当地特色中药材产品,做为林业局发展管护区经济的主营业务,做好种植户与市场的桥梁纽带。(牵头单位:绿产处 责任单位: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管护区经济办公室、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2)加强中药材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发挥动态监测站作用,实现与国内主要中药材市场的信息实时对接;建立发展“互联网+”营销模式,降低对传统销售渠道的依赖。(牵头单位:绿产处 责任单位: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管护区经济办公室、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3)加强药品生产龙头企业建设。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院和企业等多方面研究力量,以新产品开发为切入点,并逐步向药品生产及其它领域过渡。重点支持北奇神药业公司为主体开展新药研制、仿制、引进工作,不断研发创新,研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支持林格贝、北天原等龙头企业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多渠道融资,鼓励优势企业实施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牵头单位:绿产处 责任单位: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管护区经济办公室、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4.升级林木产品加工。扩大对俄木材资源进口,推进木结构房屋、木制工艺品、家具等林木产品升级。
(1)加工林木工艺品。充分发掘本地工艺品原料,创新发展松针、松塔等工艺品,针对本地树种材质问题,在提高加工工艺,克服缺陷的同时,适当引进外地树种材质来进行根雕加工。进一步开展交流活动,选派人员到根雕、玉雕发达地区培训学习,聘请雕刻大师来我区指导创作。举办第三届全区工艺品大赛,提升我区工艺品设计和加工水平。针对市场需求,开发种类丰富、特色鲜明、便于携带的旅游产品,深挖地区特色、民族文化,在产品设计上下工夫,开发富有大兴安岭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牵头单位:林产工业处责任单位:工信局、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2)提升林木加工工艺。重点支持神州北极木业有限公司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异形承载木梁拼板制造技术与应用》项目的技术进一步完善,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用科技驱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公司产品、技术优势,努力把“神州北极”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2019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牵头单位:林产工业处 责任单位:工信局、科技局、漠河市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三)强化市场营销,积极拓展产品价值链
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农业产业、“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营销模式,补齐销售短板。
1.全面推广使用“大兴安岭”区域品牌。以“北极珍品汇”为平台,整合产业联盟和协会,突出大兴安岭品牌特色,推广使用“大兴安岭+企业子品牌”。加大“大兴安岭蓝莓”、“大兴安岭黑木耳”等地理标志原产地商标推广使用力度。加大品牌的宣传推广,做好品牌在省地主流媒体上的宣传工作,逐步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知名度。(牵头单位:商务局 责任单位:绿产处、管护区经济办公室、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2.发挥北极珍品汇平台作用。将北极珍品汇电商平台打造成涵盖多种营销模式、多种营销端口,集电子商务、质量追溯、大数据采集分析发布、大宗交易于一体的电子商务门户交易平台。以地县两级北极珍品汇平台为纽带,整合全区资源,推动北极珍品汇上线产品实现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营销。2019年,力争整合全区30余家企业300余种产品。(牵头单位:商务局 责任单位: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农业农村局、管护区经济办、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3.拓展营销网络。强化线上营销,通过北极珍品汇等自建电商平台、京东•大兴安岭馆等第三方区域性电商平台、企业淘宝、天猫和微商等渠道进行宣传营销大兴安岭地区绿色食品,加强与国内主要第三方电商平台企业合作,积极推动各大平台大兴安岭馆建设运营工作。拓宽电商发展领域,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积极探索私人定制和网红经济发展。强化会展营销,组织好区内重要生产加工企业、电子商务营销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做好线下会展营销工作。强化域外旗舰店建设,通过大兴安岭林下产品整店输出的模式,推动做好北京、上海、广东揭阳等城市旗舰店、体验店、实体店和配送仓储。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主动出击,与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发达地区商会等组织进行对接,为我区企业开展线下营销与合作开辟道路。2019年,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亿元。(牵头单位:商务局 责任单位:管护区经济办、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农业农村局、工信局、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三、实施步骤
(一)制定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林业局要在总结2018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制定2019年“两头两尾”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要对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作出规划,明确责任部门、推进措施、实施步骤、考核验收标准和办法等内容。县市区、林业局实施方案要在1月30日前报地区“两头两尾”推进组办公室。(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绿产处、工信局、粮食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月30日)
(二)落实重点任务。各部门要根据全区“两头两尾”工作方案,分别制定全区种植结构调整专项方案、林下特色养殖业指导性生产计划、绿色产业发展规模指标、加工项目计划安排等指导性文件,将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乡镇、林场、村屯、合作社和种养殖户,明确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落靠工作内容。(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绿产处、工信局、粮食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3月15日)
(三)召开推进会议。通过调研分析,召开半年工作推进会,对各地种养殖、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客观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理清下步工作思路。(责任单位:“两头两尾”推进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6月30日)
(四)开展督导检查。相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对照年初工作方案和任务指标分解逐条逐项进行检查,对各地“两头两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县市区局进行整改,确保推进工作取得实效。(责任单位:“两头两尾”推进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8月30日)
(五)年终考核评价。由地区“两头两尾”推进组办公室组织,由有关成员单位按年初下发考核细则进行考核。(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工信局、粮食局、商务局 绿产处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0日)
四、工作要求
(一)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建设一批有机大豆、马铃薯、北药、蓝莓、森林猪等优质、特色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互联网+高标准示范基地和加工专用原料作物科技示范园区。加大基地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优质原料供应能力。加强基地农技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先进农业技术到位率,装备现代农机具,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和规模生产,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原料基地高品质农产品生产能力。(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粮食局、绿产处、工信局、财政局、管护区经济办、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各县市区、林业局、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二)推行绿色有机产品标准和认证
蓝莓系列产品以《中国生态良品(T/CCPEF 018-26-2016)》等9项野生蓝莓产品团体标准为绿色产业联盟标准,黑木耳生产以《黑木耳(地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DB 2327/T032 -2014)为基础标准,其它没有专用标准的产品,均以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绿色有机食品和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标准为基础,建立规范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我区“三品一标”认证体系建设,依托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为基础,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重点完善我区绿色有机食品初审机构和认证队伍建设,继续扩大我区有机食品认证范围和数量,确保全区有机食品认证产品数量逐年增加,加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国家级有机食品科技示范基地挂牌后的监管工作。(牵头单位:绿产处 责任单位: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粮食局、农业农村局、工信局 管护区经济办、各县市区、林业局、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三) 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
针对全区加工业基础较弱的现实,立足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初加工,逐步延伸至精深加工的定位,重点支持呼玛、岭南等农产品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建设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物流等设施,特别是建设一批冷藏库、通风库。依托塔河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开发新产品,打造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体,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展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活动,促进副产物的产地资源化利用,实现吃干榨净。(牵头单位:工信局 责任单位:发改委、金融服务局、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绿产处、财政局、园区办、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模
加大中小企业和规上企业培育力度,逐步壮大企业规模,走出一条由小企----中企----临规----入规的渐进式发展的道路。建立地、县(市)区局两级中小企业和临规企业库,对入库企业进行动态监测。优先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的煤、电、运、土地等生产要素需求,协调解决银企对接、供需衔接、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尽快出台《大兴安岭地区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更好的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壮大发展。强化银企融资服务,鼓励并引导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在新三板、哈尔滨股权交易中心(“四板”)挂牌。支持已在新三板和四板挂牌的企业提早进行再融资。(牵头单位:工信局 责任单位:发改委、金融服务局、财政局、园区办、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五)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农村产业融合商业模式,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和“保底+分红”等分配方式,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坚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合作社、协会、商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耕种收的专业化服务,开展委托加工、委托销售等专业服务,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挖掘寒地农业文化资源,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发改委、文广旅游局、财政局、工信局 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六)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加强农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示范与推广,重点开展马铃薯、大豆、玉米等农作物高产、优质、抗逆、广适性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特色栽培技术模式,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引导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我区转化和产业化。突出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特色品种、区域优势品种,构建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支持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选育,扶持大兴安岭龙头种业企业。(牵头单位:科技局 责任单位:农林科学院、工信局、农业农村局、粮食局、绿产处 各县市区、林业局、岭南管委会、农工商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七)大力发展管护区经济
通过规范发展林下采摘业、种植业、养殖业、精深加工业和旅游产业,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做大做强管护区经济。到2019年末,培育一批优秀的管护区经营主体,创建一批管护区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精深加工的初级企业,选树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管护区经济典型,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管护区经济实体,全区90%以上的管护区(林场)建立主营业务。(牵头单位:管护区经济办 责任单位:工信局、绿产处、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八)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紧盯中俄博览会、哈洽会等经贸交流活动形成的合作线索及意向,争取投资额度大、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尽快签约落实。实行招商项目合同制管理,对外来投资企业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双方承诺的合作内容和服务内容进行合同制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成功率,避免只圈占资源不投资的现象。建立项目推进责任机制,对新签约的5000万元以上项目,纳入地县两级包保推进,定期对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定期对项目建设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行会商。(牵头单位:商务局 责任单位:地区园区办、工商局、税务局、财政局、集团公司财务处、各县市区、林业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九)强化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持续性的宣传,营造有利于两头两尾工作的环境和舆论氛围,宣传两头两尾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典型,促进有关部门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五、组织保障
各级“两头两尾”工作领导机构,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具体措施、时间进度,按月进行分解,建立推进协调机制。各县市区、林业局主要领导要亲自动员部署,亲自协调指挥,亲自解决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县级工作推进机制,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把关,建立考评问责制度,督促所辖乡镇、林场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各县市区、林业局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将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到岗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组 长:于志浩
副组长:商兆海 农业农村局局长
成 员:崔玉锦 粮食局局长
于晓峰 岭南管委会主任
王显志 大杨树农工商总经理
张雅奎 农林科学院院长
邢桂杰 绿产处副处长
刘洪生 全民创业办主任 林产工业处处长
杨守彬 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局局长
李国兴 工信局局长
杨晓秋 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李 勇 科技局局长
李中民 商务局局长
吕 英 财政局局长
王忠奎 财务部主任
姜兴林 金融服务局局长
张 华 园区办主任
王 闯 文广旅游局局长
王文玄 大兴安岭税务局局长
李 勇 水产总站站长
六、考核评价办法
(一)考核标准
考核工作由地区“粮头食尾”“农头(林头)工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考核标准由成员单位负责制定。
(二)考核方法
采用自查和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先由被考核单位进行自查,将自查结果逐级上报。地区考核组根据自查的结果,采取内业审核和实地检查的方法对被考核单位相关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核查打分。
21 / 2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