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50601养猪场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技术.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9778483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0601养猪场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50601养猪场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养猪场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技术(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长春市130122) 动物体内的糖、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正常机体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得以协调一致地代谢,这种协调一致的代谢程序是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调节的。当在疾病状态下,或是由于某种物质代谢紊乱,或是由于神经、激素及酶等的调节失调,使这种协调一致的有规律性的代谢程序遭到破坏,从而引起营养代谢障碍(也称物质代谢障碍)。猪营养代谢性疾病指的就是各种营养物质在猪体内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其中包括糖、脂肪、蛋白质代谢障碍、矿物质和水盐代谢紊乱、维生素缺乏及微量元素缺乏症和过多症等。本文就当前养猪场常见多发的几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发生状况及防治技术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1 猪营养代谢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高产品种猪的大量饲养,高蛋白及高能量饲料的使用,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如果饲养管理与饲料选用不当,易引发猪群发生各种群发性营养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的主要病因如下: 1.1饲料中营养物质缺乏,猪只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 由于饲料中营养元素不全、含量不足或者配合比例不当,造成猪只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导致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比如猪的饲料中缺乏硒和VE,可引起猪的肝脏发生变性和坏死,病死率很高。铁缺乏会引起仔猪缺铁性贫血和发育不良。缺碘可使母猪妊娠期延长,产死胎或无毛弱仔等。缺锌可引起猪只消化机能紊乱,消瘦,生长缓慢或停止,皮肤无光泽,脱毛等,钙与磷的比例不当可导致猪的骨营养不良等。 1.2饲料中营养物质过量,致使猪只摄入的营养物质过剩而引发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养殖户为了提高猪只的生产性能与加快生长速度,大肆的供给高标准营养的饲料,致使猪只摄入的营养物质过剩而引发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例如猪只摄食铜过多,可损伤肝细胞,使铜在肝脏中大量蓄积,引起猪只发生急性和慢性铜过多症,出现严重腹泻,粪呈青绿色,溶血性黄疸,血红蛋白尿,肌肉松弛,耳鼻及四肢发凉,体温低下,多数发生死亡。猪只摄入过量的VD时可引发VD过多症,猪只表现厌食,呕吐,腹泻,呼吸困难,最后消瘦而死亡。 1.3猪只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可导致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当猪只患消化道疾病时,如胃肠炎,不仅猪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低下,而且还使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发生紊乱。比如肝脏与肾脏发生疾病使VD的吸收和活化障碍从而导致钙与磷的吸收代谢发生障碍。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能被猪只消化吸收,造成蛋白质缺乏,肝内脂蛋白合成减少,肝脂肪输出障碍,可引发脂肪肝的产生。 1.4营养物质需要量的增加对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影响 猪只在生长发育及生产中的不同阶段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和需要量不是完全相同的。仔猪在生长发育期,母猪在妊娠与哺乳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会明显的增加。此时若不从饲料中补充营养物质,就不能满足猪体的需要而发生物质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到仔猪的生长发育与成活率;影响到母猪妊娠、胎儿发育成长与泌乳的质量。 1.5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1.5.1抗营养因子能降低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使胰腺受到损害,导致猪只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其利用机能发生障碍。 1.5.2抗营养因子能降低矿物质的溶解、吸收和利用,如植酸和草酸都能降低钙的溶解和吸收;还有硫对硒、钼对铜、氟化钙的拮抗干扰作用等,都会影响猪只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1.5.3抗营养因子可使某些维生素灭活或增加需要量,如大豆里含有脂氧化酶能破坏胡萝卜素。 1.6 污染环境的影响 如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中的氟、钼、汞、砷、镉、铅等,未经处理可污染环境、水源、土壤、草地及绿色饲料等,进入猪只体内可引发多种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对养猪业危害甚大。例如我国湖北恩施和陕西紫阳地区,曾经从生猪的猪毛中检测出硒的含量,最低为0.426ppm,最高为12.673ppm,最低者都高于正常值。这两个硒中毒区的土壤和植物中的含硒量都很高。 1.7滥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制剂的影响 猪场长期滥用磺胺类和抗生素类药物不合理的给猪只做保健预防及促生长,导致猪只肠道内的益生菌被抑制或杀灭,严重破坏了肠道的菌群平衡,降低了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功能;滥用饲料添加剂使一些元素添加量过大与其相关元素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2 猪场常见的几种营养代谢性疾病的防控技术 2.1仔猪低血糖症 2.1.1发病状况 仔猪低血糖症是仔猪出生后由于吮乳不足,而导致血糖急剧降低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乳猪病或憔悴猪病,病的特征是血糖显著降低,血液非蛋白氮含量明显增多,临床上呈现迟钝、虚弱、惊厥、昏迷等症状,最后死亡。常有30%~70%的同窝仔猪发病,死亡数占发病总数的25%。 发病仔猪精神沉郁,不吮乳,四肢无力,卧地不起,肌肉震颤,步态不稳,运动失调。颈下,腹腔下及后肢等处浮肿。尖叫,痉挛抽搐,头向后仰或扭向一侧,四肢僵直或划水状,磨牙空嚼,口吐白沫,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感觉机能减退。皮肤苍白,被毛蓬乱,皮温低下。最后昏迷而死,病程不超过36小时。 2.1.2防治技术 2.1.2.1预防 2.1.2.1.1加强对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防制产后疾病的发生 如果妊娠母猪不健康,体况不佳,产仔后泌乳不足,或者患有子宫内膜炎、乳房炎或无乳综合症(MMA),泌乳很少或不产奶,可导致仔猪出生后吮乳不足,引发本病的发生。因此,要加强对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配给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和氨基酸的全价饲料,以保证妊娠母猪健康产仔,并提供高质量的充足乳汁。可于母猪产前15天在饲料中添加鱼腥草粉1000克、转移因子400克,Vc200克,VA(每公斤饲料400u),VE(每公斤饲料120u),拌入1吨饲料中,连续饲喂。同时每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800克,葡萄糖600克,连续饮用至哺乳期。不仅可通过母猪预防仔猪低血糖症,还可预防母猪产前便秘及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阴道炎等“三炎症”的发生。 2.1.2.1.2仔猪出生后要按照病毒性与细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预防好仔猪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及轮状病毒感染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会导致仔猪消化吸收障碍,哺乳减少、影响糖的吸收与利用,从而诱发本病的发生。 2.1.2.1.3管理好出生后的仔猪,特别是寒冷、潮湿的季节,要注意保温防潮。新生仔猪的临界温度为23~35℃,初出生1~2周仔猪皮下脂肪少,体热易丧失。处于阴冷潮湿环境下的仔猪,其体温的维持需要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和糖原贮备,如吃不到足够的母乳,就易引发低血糖症。 2.1.2.1.4仔猪出生后要按仔猪的大小与强弱及时固定乳头尽早吃上初乳,如产仔多,母猪乳头不够分配,应找其它母猪代乳或进行人工哺乳,保证仔猪能吃到足够的乳汁,即可防止本病的发生。 2.1.2.1.5对出生1周龄以内的仔猪要注意观察仔猪的动态,必要时可检查血糖含量,以便发现病情,及早防治。 2.1.2.2治疗 2.1.2.2.1采取病因疗法,给仔猪补糖,10%葡萄糖溶液15~20毫升腹腔注射,每日上下午各1次,连用3天。也可用10%~20%的葡萄糖水给仔猪灌服,每头每次20~30毫升,每日上下午各服1次,连用3天。 2.1.2.2.2同时肌注复合维生素B(每头2毫升)与维生素C(每公斤体重0.3克),每日1次,连用3天。治疗效果更佳。 2.1.2.2.3对病仔猪要注意保暖,尽可能减少机体能量的消耗 2.2仔猪营养性贫血 2.2.1发病状况 仔猪营养性贫血是指2~4周龄的哺乳仔猪缺铁所致的一种营养性贫血,多发生于秋冬及早春季节。本病的发生在一些地区有群发性,多见于2~4周龄的仔猪。病仔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被毛粗乱,消瘦,可视粘膜与皮肤苍白,轻度黄染。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体温不高,有的出现周期性的便秘。也有外观表现较肥胖,而且生长发育较快,2~4周龄时,在运动中突然死亡的病例。 2.2.2防治技术 2.2.2.1 预防 仔猪出生时,体内铁的储备量很低。规模化饲养,仔猪不能接触土壤又丧失了从土壤中摄取铁元素的来源。仔猪每天对铁的需要量为7~15毫克,如果低于这个数值,则会影响仔猪体内血红蛋白的生成,红细胞数量减少,而发生缺铁性贫血。母猪的乳汁中每天只能给仔猪提供1毫克的铁,因此,每天需要给仔猪补充15毫克的铁,才能维持其机体内红细胞生成和铁的储备。所以要加强对母猪饲养管理,饲喂富含蛋白质、无机盐(铁、铜)和维生素的全价饲料。在妊娠母猪产前3天至产后1个月,每日在饲料中补给0.3%硫酸亚铁2克或补充水解大豆蛋白螯合铁6~12克(每天上下午各服1次),可有效的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仔猪出生后1~3日龄时,肌注牲血素(含有左旋糖苷铁和硒),不仅可预防缺铁性贫血,而且还可减少黄白痢的发生。仔猪出生后48小时内肌注铁钴注射液,每头2~3毫升,不仅能预防缺铁性贫血,还可提高仔猪成活率。 2.2.2.2治疗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补铁及对症治疗。补铁可采用口服铁制剂和注射铁制剂。口服铁制剂有:硫酸亚铁、焦磷酸铁、乳酸铁、还原铁、枸橼酸铁等。常用硫酸亚铁2.5克、硫酸铜1克、氯化钴2.5克,兑水1升,按每公斤体重0.25毫升灌服,每日1次,连用7~14天。也可用硫酸亚铁100克、硫酸铜20克,磨碎后混入5公斤细砂中,让仔猪自食。焦磷酸铁30毫克内服,每日1次,连用7~14天。或者还原铁每次内服0.5~1克,每周一次。 肌肉注射铁制剂有:糖氧化铁、葡聚糖铁、右旋糖铁、山梨醇~葡萄糖酸聚合铁和葡聚糖铁钴等。比如常用右旋糖酐铁注射液(每毫升含铁50mg)肌肉注射2毫升,通常用1次即可。必要时可于7天后再重复注射1次。葡聚糖铁钴注射液,2周龄之内仔猪肌肉注射2毫升,重症者于两天后再重复注射一次。同时配合使用叶酸口服(每公斤体重0.2毫克)及肌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3~0.4毫克),每日1次;或者肌注牲血素1毫升(含铁200毫克),疗效更佳。 2.3佝偻病, 2.3.1发病状况 佝偻病是仔猪在生长发育期由于维生素D及钙、磷缺乏或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所引发的一种骨营养不良性代谢病,病的特征是生长骨的钙化作用不足,并伴有持续性软骨肥大与骨骼增大。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饲料中钙、磷的绝对含量不足,或者饲料中钙相对过高,而磷相对不足;饲料中蛋白性或脂肪性饲料过多,其产物与钙形成不溶性钙盐,大量排出体外也可造成机体缺钙。二是饲料中维生素D或维生素D源不足。仔猪从母乳中及日粮中摄入维生素D绝对量不足,或者摄入胡萝卜素过量,加之舍饲缺乏阳光照射,致使不能生成维生素B2和维生素D3,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盐的沉积而引发本病的发生。临床上常见有先天性佝偻病和后天性佝偻病的发生,仔猪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消化机能紊乱,异嗜,软骨钙化不全,跛行,不能站立,躯干与四肢骨骼变形,贫血等。 2.3.2防治技术 2.3.2.1预防 首先要加强对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仔猪的饲养管理,给予含钙、磷充足且比例合适的全价饲料及添加青饲料。在饲料中补充鱼肝油或经紫外线照射过的酵母,饲喂配合饲料,补充骨粉、鱼粉、磷酸钙以平衡钙、磷。猪舍要保温、干燥、清洁卫生、阳光充足和通风。适当给予光照和运动。有条件的猪场在冬季可行紫外线照射,距离约1~1.5米,时间为15~20分钟,每天1次。同时要防治好仔猪的胃肠道疾病,以保障机体对钙、磷及维生素D的良好消化、吸收与利用。 2.3.2.2治疗 应用维生素D制剂及钙制剂实施治疗,效果尚佳。如口服鱼肝油(每次10~15毫升)或浓缩维生素AD(每次1毫升),每日1次,连用数日。口服碳酸钙、乳酸钙或磷酸钙制剂,每头每次2~10克,每日1次;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每次50~100毫克)或肌注维丁胶性钙制剂(每次1~2万单位),每日1次,连用数日;同时配合肌肉注射维生素D3注射液(每公斤体重1500~3000U),每2日肌注1次,重复注射3~4次。 2.4维生素B族缺乏症 维生素B族是一组多种水溶性维生素,目前已发现B族维生素有20多种,主要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6、维生素B7、维生素B12、叶酸、泛酸等,维生素B族在动物机体内主要作为细胞酶的辅酶,催化物质代谢中各种反应,它对维持动物机体组织系统的正常机能起着重要作用。如猪只长时间摄入不足,则会引发维生素B族缺乏症。 2.4.1发病原因 维生素B的来源很广泛,在青绿饲料、酵母、麸皮、米糠及发芽的种子中含量最高,只有玉米中缺乏烟酸,但有一些饲料中缺乏一种或几种维生素,如玉米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烟酸、胆碱等B族维生素含量较低,如果饲料单一,长时间饲喂可造成维生素B族缺乏;动物患有慢性胃肠疾病、腹泻、高热等消耗性疾病,影响维生素B族的吸收,消耗增多;长期滥用抗生素等能抑制维生素B合成的药物;妊娠与哺乳期母猪以及生长代谢旺盛的仔猪对维生素B族需求量增加;仔猪由于母乳中维生素B族含量不足或缺乏等因素,均可造成维生素B族缺乏症的发生。 2.4.2发病状况 2.4.2.1硫胺素(VB1)缺乏症 维生素B1缺乏时,碳水化合物代谢不能完全,造成丙酮酸在体内堆积,引起猪只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生长发育缓慢,尿少色黄,喜卧不动,有跛行,严重者四肢麻痹,目光斜视,转圈,痉挛、最后皮肤和粘膜发绀,呼吸困难而突然死亡。 2.4.2.2核黄素(VB2)缺乏症 核黄素是生物体内黄素酶类辅基的组成成分,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起着递氢体的作用,对猪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提高非常重要。当维生素B2缺乏时,猪只表现为厌食,生长缓慢,经常腹泻,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变薄,干燥,出现红斑、丘疹、鳞屑、皮炎、鬃毛脱落,并有大量脂性渗出物。眼周围有分泌物,结膜损伤,眼脸肿胀,卡他性炎症,晶体混浊,失明。步态强硬,跛行,不愿行走。惊厥,运动失调,昏迷,死亡。怀孕母猪早产、产死胎。新生仔猪无毛,有的畸形,或出生后不久死亡。 2.4.2.3泛酸(VB3)缺乏症 维生素B3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参与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维生素B3缺乏时,猪只后腿踏步动作或成正步走,高抬腿,鹅步,并常伴有眼、鼻周围痂状皮炎,斑块状秃毛,毛色素减退呈灰色,严重者可发生皮肤溃疡,神经变性,并发生惊厥。渗出性鼻粘膜炎发展到支气管肺炎,肝脂肪变性,腹泻,有的有肠道溃疡,结肠炎,并伴有神经鞘变性。肾上腺有出血性坏死,并伴有虚脱、脱水、贫血等。母猪则表现为胎儿吸收、畸形、不育以及泌乳和繁殖性能降低。 2.4.2.4烟酸(VB5)缺乏症 烟酸是辅酶1和辅酶Ⅱ的组成部分,作为脱氢酶的辅酶,在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中起传递氢的作用。猪只缺乏烟酸(VB5)时表现为食欲下降,消瘦,严重腹泻,皮屑增多性发炎,呈污秽黄色;神经紊乱,后肢瘫痪;贫血,胃、十二指肠出血;大肠溃疡,结肠坏死,粘膜变性。用抗烟酰胺药产生的烟酸缺乏症,还会出现平衡失调,四肢麻痹,脊髓的脊突,腰段腹角扩大,灰质损伤,软化等。 2.4.2.5维生素B6缺乏症 维生素B6是氨基转移酶、脱羧酶及消旋酶的辅酶,参与体内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猪只缺乏维生素B6时表现为生长缓慢,腹泻,呈严重的小红细胞低色性贫血和泛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抽搐,运动失调,骨髓增生和肝脂肪浸润。 2.4.2.6生物素(维生素B7)缺乏症 生物素是羟化酶系的辅酶,参与物质代谢过程中的羧化反应。猪只缺乏生物素时表现为耳、颈、肩部、尾巴、皮肤炎症、脱毛、蹄部蹄壳出现裂缝、出血;口腔黏膜炎症、溃疡。 2.4.2.7叶酸缺乏症 叶酸为红细胞生产所必需。猪只缺乏叶酸时表现为发育不良,机体衰弱,腹泻,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4.2.8维生素B12缺乏症 维生素B12为合成核苷酸的重要辅酶的成分,参与体内甲基转换与叶酸代谢。猪只维生素B12缺乏时表现为厌食,生长缓慢,神经性障碍,应激增加,运动失调以及后腿软弱,皮肤粗糙,背部有湿疹样皮炎,偶有局部发炎,胸腺、脾脏与肾上腺萎缩,肝脏和舌头常呈现肉芽瘤组织增生与肿大。母猪繁殖机能紊乱,易发生流产、产死胎、畸形胎或弱仔。产仔数减少,仔猪成活率减低,出生后不久便死亡。 2.4.3 防治技术 2.4.3.1预防 立即调整猪只的日粮组成,添加复合维生素饲料添加剂,补充富含维生素B的全价饲料或糠麸及青绿饲料等。加强对猪群的饲养管理,定期检查测定血中维生素B族的含量,发现问题及时及早处理。 2.4.3.2 治疗 维生素B1缺乏 皮下或肌肉注射维生素B1,每公斤体重0.25~0.5毫克,每日1次,连用3天。也可内服丙硫胺或维生素B1片(每次25~50毫克)。 维生素B2缺乏 内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B2,每头猪0.02~0.04克,每日1次,连用3~5天。猪对核黄素的需要量为每公斤体重6~8毫克,每吨饲料中可补充核黄素3~4克。 维生素B3缺乏 可肌注泛酸。对生长阶段的猪饲料每公斤加入11~13.2毫克泛酸,妊娠泌乳期母猪饲料中每公斤加入3.2~16.5毫克泛酸,能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维生素B5缺乏 口服烟酸每次100~200毫克,每日1次,连用3次。 维生素B6缺乏 每天口服维生素B6,每公斤体重60毫克,同时饲喂酵母、糠麸或含植物性蛋白质丰富的饲料。 维生素B7缺乏 口服生物素,每公斤体重200微克,每日1次;8周龄的猪只可肌肉注射生物素100微克进行治疗。 叶酸缺乏 每公斤饲料添加0.5~1毫克叶酸饲喂猪只,可有效的防止叶酸缺乏症。 维生素B12缺乏 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猪只每次0.3~0.4毫克,每日1次。也可配合铁钴针注射液肌肉注射,仔猪每次每头2毫升,每日1次。 以上维生素B1、B2、B6等缺乏,还可用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6毫升或者口服复合维生素B溶液,每次每头猪只口服7~10毫升,防治效果尚佳。 2.5猪硒~维生素E缺乏症 2.5.1发病原因 硒和维生素E都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使组织免受体内过氧化物的损害而对细胞的正常功能起着保护作用。硒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而参与破坏已生成的过氧化物而起到保护细胞膜的作用。硒不仅参与辅酶A和辅酶Q合成,还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猪日粮中含铜、锌、砷、汞、镉过多,影响机体对硒的吸收利用。维生素E在细胞内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及微粒体中,其本身极易被氧化,因而具有抗氧化作用。如果机体内硒缺乏,会使胰脂酶的合成受阻,从而影响脂肪和维生素E的吸收。因此,猪只无论是硒缺乏或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多,都会导致脂类过氧化作用加剧,引起猪只发病。例如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过多,则猪只胃肠道吸收不饱和脂肪酸大量增加,其游离根与维生素E结合,可引起维生素E缺乏,导致肌、肝的营养不良和坏死。 2.5.2 发病状况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约有2/3面积缺硒,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及西南地区常见有本病发生。本病一般常年都可发生,但以2~5月份为多发,各种动物以幼龄阶段发生为多。临床上依据发生的器官分为白肌病(骨骼肌型)、桑葚心(心肌型)和肝营养不良(肝变型)等类型。 2.5.2.1白肌病(营养性肌营养不良) 主要发生于3周龄左右的仔猪,成年猪发生很少。急性发病多见于体况良好,生长迅速的仔猪。常见无任何先兆,突发抽搐、嘶叫,几分钟后突然死亡。病程延至1周以上者,病猪精神不振,不愿活动,喜卧地,后肢强硬,弓背,行走摇晃,肌肉发抖,站立困难,常呈两前肢跪地移动,后肢麻痹。部分仔猪呈现转圈运动或头向侧转,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呼吸困难,排稀粪,尿为血红蛋白尿,心力衰弱而死亡。 2.5.2.2营养性肝病(肝营养不良) 发病多见于3~4周龄仔猪。急性病例常见于体况良好,生长快的仔猪,一般无先兆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长的可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呕吐,腹泻。耳、胸、腹部皮肤发绀,后肢衰弱,臀及腹部皮下水肿。病程长者多见有腹胀、黄疸和发育不良。 2.5.2.3桑葚心(心肌型) 一般仔猪外观健康,在几分钟内无前驱症状而突然死亡。体温无变化,心跳加快,心律失常。有的病猪皮肤出现不规则的紫红色斑点,多见于两肢股内侧,有时甚至遍及全身。症状轻微的病猪多食欲不振,迟钝,如遇气候恶劣,温度与环境突变,转群及运输等应激时可促其急性死亡。 2.5.3防治技术 2.5.3.1预防 仔猪日粮中含硒量应达到0.3×10-6(1ppm=10-6)左右,妊娠及怀孕母猪日粮中含硒量应达到0.1×10-6(1ppm=10-6)以上。维生素E的需要量是:4.5~14公斤的仔猪及怀孕母猪和泌乳母猪为每公斤饲料221U,其他猪为每公斤饲料111U。在缺硒地区每100公斤饲料中加0.022克无水亚硒酸钠(含硒0.1毫克/千克),同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20~25单位。母猪配种后60天内每半个月饲喂1次;妊娠中期、产前25天与产前15天分别肌注0.1%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1次,每头5毫升。仔猪出生后第2天与断奶前后各肌注1次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每头1~2毫升,可有效的预防本病的发生。同时加强对猪群饲养管理,给予富含蛋白质、硒和维生素E的饲料,如小麦、麸皮含硒较高,种子的胚乳中含维生素E较多,注意合理搭配饲喂,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2.5.3.2 治疗 发病的成年猪只肌注0.1%亚硒酸钠注射液10~20毫升,醋酸生育酚注射液(维生素E制剂,每头1克);仔猪0.1%亚硒酸钠注射液1~2毫升,维生素E制剂(醋酸生育酚,每头0.1~0.5克),分别肌注,治疗效果确实。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