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本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常见的重要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剂
还原剂
活泼非金属单质:X2、O2、S
活泼金属单质:、、、、
某些非金属单质: C、H2、S
高价金属离子:3+、4+
不活泼金属离子:2+、其它:[(3)2]+、新制()2
低价金属离子:2+、2+
非金属的阴离子及其化合物:
S2-、H2S、I -、、3、、、、
含氧化合物:2、N2O5、2、2O2、H2O2、、3、浓H24、、()2、3、4、王水
低价含氧化合物:、2、H23、23、2S2O3、2、
H2C2O4、含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的有:S、32-、3-、H23、2、2-、2+及含的有机物
二、反应条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1.浓度: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
83(稀)+32↑+2(3)2+4H2O 63(浓)24+62↑+2H2O
43(浓)+22↑+(3)2+2H2O 34 3(稀)32+4↑+2H2O
2.温度: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
冷、稀4
高温
2+22O
32+653+3H2O
3.溶液酸碱性.
2S2- +32-+6=3S↓+3H2O
5+3-+6=32↑+3H2O
S2-、32-,、3-在酸性条件下均反应而在碱性条件下共存.
2+与3-共存,但当酸化后即可反应.32++3-+4=33++↑+2H2O
一般含氧酸盐作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比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强.故酸性4溶液氧化性较强.
三、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
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3+、3+、2+、2+、4+、 等均与不能
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如3、、32-、32-、S2-、43-、 2-均与
不能大量共存.
3. 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会生成弱
酸分子;遇强碱()生成正盐和水. 如:3-、3-、、H24-、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如:2+、2+与32-、
32-、 43-、42-等;与、、 等;2+与,C2O42- 等
5. 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3+与3-、32-、、S2-、2-、、
32- 等3+与3-、32-、2-、、32-、C6H5等;4+与2-、32-、、32-等
6. 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3+与、S2-;4-()与、、
、S2-、32-、2+等;3-()与上述阴离子;S2-、32-、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3+与、、等; H24-与43-会生成42-,故两者不共存
四、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1.“从下往上”原则。2.“从左到右”原则。3.先“塞”后“定”原则。4.“固体先放”原则,“液体后加”原则。5.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6.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7.连接导管通气是长进短出原则。
五、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3,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6H6、、C6H5—3、32、3223:易挥发、易燃,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2+盐溶液、H2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六、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1、3、、、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
2、2、2、2与氢氧化钠溶液; 3、C2H2、C2H2与溴水反应
七、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八、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6、其他,例:2+S2S +22 所以,的非金属性强于S。
九、“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
1.“10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0电子的
N3−、O2−、F−、、2+、3+
二核10电子的
−、
三核10电子的
H2O
2−
四核10电子的
3
H3
五核10电子的
4
4+
2.“18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8电子的
、2+、‾、S2−
二核18电子的
F2、
−
三核18电子的
H2S
四核18电子的
3、H2O2
五核18电子的
4、3F
六核18电子的
N2H4、3
注:其它诸如C2H6、N2H5+、N2H62+等亦为18电子的微粒。
十、微粒半径的比较:
1.判断的依据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2. 具体规律: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P>S>.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K<<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 >2+>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2+>3+
十一、各种“水”汇集
1.纯净物:重水D2O;超重水T2O;蒸馏水H2O;双氧水H2O2;水银; 水晶2。
2.混合物:氨水(分子:3、H2O、3·H2O;离子:4+、‾、)
氯水(分子:2、H2O、;离子:、‾、‾、‾) 苏打水(23的溶液)
生理盐水(0.9%的溶液) 水玻璃(23水溶液)
水泥(2·2、3·2、3·2O3) 卤水(2、及少量4)
王水(由浓3和浓盐酸以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混合物)
十二、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1.3与3·H2O:
3向3·H2O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3·H2O向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2.与3:
向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3向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3.与2:
向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2向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4.23与盐酸:
23向盐酸中滴加——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
盐酸向2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
十三、规律性的知识归纳
1、能与氢气加成的:苯环结构、 、 、 。
( 和 中的双键不发生加成)
2、能与反应的:—、 、 。 3、能与3反应的:—
4、能与反应的:—、 、 - 5、能发生加聚反应的物质
烯烃、二烯烃、乙炔、苯乙烯、烯烃和二烯烃的衍生物。
6、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 凡是分子中有醛基(-)的物质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1)所有的醛(R-); (2)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
注:能和新制()2反应的——除以上物质外,还有酸性较强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氢氟酸等),发生中和反应。
7、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一)有机
1.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2.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
3.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4.苯酚及其同系物(因为能与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类沉淀)
5.含醛基的化合物
6.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2-2
(二)无机
1.-2价硫(H2S及硫化物); 3
2.+4价硫(2、H23及亚硫酸盐);
3.+2价铁:
64+32=22(4)3+23
62+32=43+23 变色
22+32=23+2I2
4.、等单质 如+22
(此外,其中亦有与、与的反应)
5.-1价的碘(氢碘酸及碘化物) 变色
6.等强碱:2+2‾‾+‾+H2O
7.3
8、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
(一)有机
1.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2. 苯的同系物;
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卤代烃、油酸、油酸盐、油酸酯等);
4. 含醛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等);
5. 石油产品(裂解气、裂化气、裂化汽油等);
6. 煤产品(煤焦油);
7.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二)无机
1. -2价硫的化合物(H2S、氢硫酸、硫化物);
2. +4价硫的化合物(2、H23及亚硫酸盐);
3. 双氧水(H2O2,其中氧为-1价)
9、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2H2和C6H6
2.2:烯烃和环烷烃
3.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2: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10、同分异构体(几种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式)
1、醇—醚 22 2、醛—酮—环氧烷(环醚) 2
3、羧酸—酯—羟基醛 22 4、氨基酸—硝基烷
5、单烯烃—环烷烃 2n 6、二烯烃—炔烃 22
11、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及反应条件
1.烷烃与卤素单质:卤素蒸汽、光照;
2.苯及苯的同系物与①卤素单质:作催化剂;
②浓硝酸:50~60℃水浴;浓硫酸作催化剂
③浓硫酸:70~80℃水浴;
3.卤代烃水解:的水溶液;
4.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新制的氢卤酸(酸性条件);
5.酯类的水解:无机酸或碱催化;
6.酚与浓溴水 (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事实上也是取代反应。)
十四、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22 仅含C—C键 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 、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
烯烃2n 含键 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加聚反应
炔烃22 含C≡C键 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苯(芳香烃)26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 (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卤代烃:21X 醇:21或22O 苯酚:遇到3溶液显紫色
十五、化学计算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通过化学式,根据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量,直接计算分子量。
2.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气体的式量:22.4ρ。
3.根据相对密度求式量:ˊD。
4.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5.相对原子质量
①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1、A2表示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a1%、a2%表示原子的摩尔分数
② 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二) 溶液计算
1、 2、稀释过程中溶质不变:C1V12V2。
3、同溶质的稀溶液相互混合:C混= (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变化不计)
4、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
②(饱和溶液,S代表溶质该条件下的溶解度)
③混合:m1a12a2(m12)混 ④稀释:m1a12a2%
5、有关值的计算:酸算,碱算—
Ⅰ. —[] C()=10
Ⅱ. [][—]=10-14(25℃时)
×M ×
质 量 物质的量 微 粒
m ÷M n ÷ N
× ÷
22.4 L/ 22.4 L/
气体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
6、图中的公式:1. 2. 3. 4.
十六、氧化还原反应
升失氧还还、降得还氧氧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化合价升高(失—)被氧化
氧化剂 +还原剂= 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化合价降低(得—)被还原
(较强)(较强) (较弱) (较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十七、中学常见物质电子式分类书写
1.的电子式为:
O
H
O
H
2.: 电子式:
2+
S
2–
3.2S 2
O
O
2–
2–
2+
C
C
2、 2O2
H
H
N
H
H
S
2–
H
H
N
H
H
H
H
N
H
H
4. 4 (4)2S
2
O
O
C
写结构式
补孤电子对
共用电子对代共价键
O
C
O
C
5.
结构式 电子式
6.2形成过程: + + 2+
十八、原电池:
1. 原电池形成三条件: “三看”。先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再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三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接触。
2. 原理三要点:(1) 相对活泼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2) 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碳)作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3) 导线中(接触)有电流通过,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 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4.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原电池
电解池
(1)定义
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2)形成条件
合适的电极、合适的电解质溶液、形成回路
电极、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外接电源、形成回路
(3)电极名称
负极
正极
阳极
阴极
(4)反应类型
氧化
还原
氧化
还原
(5)外电路电子流向
负极流出、正极流入
阳极流出、阴极流入
十九、元素的一些特殊性质
1. 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P。
2.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④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 ;最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 。⑥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⑨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F。⑩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二十、烷烃的命名有“三步骤”、“五原则”
1. 系统命名步骤:
(1)找主链(对应原则①②)。
(2)编碳号(对应原则③④⑤)。
(3)写名称:
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数字意义:阿拉伯数字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写取代基时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写母体名称时,主链碳原子在10以内的用“天干”,10以上的则用汉字“十一、十二、十三……”表示。
2.系统命名原则:
①长选最长碳链为主链。
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习惯于把横向排列的碳链作为主链,其它作为支链。
②多遇等长碳链时,支链最多为主链。
③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
由距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将主链上的碳原子用1,2,3 …,等数字依次编号,以确定支链的位置。
④小支链编号之和最小。看下面结构简式,从右端或左端看,均符合“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的原则
⑤简两取代基距离主链两端等距离时,从简单取代基开始编号。如取代基不同,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2.排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展开阅读全文